23[1].渔歌子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1说教材《渔歌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组教材以“热爱田园生活”为主题,《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代表作。
整首词描绘了初春时节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这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情感目标:在歌声中回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4说教法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中我采用诵读法、想象法、品味法等多种朗读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
从而达到在吟诵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的教学效果。
5说教学过程这节课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欣赏春景创设情境2细读品悟体会意境3 了解背景感悟心境4课外拓展升华词情①上课伊始,伴随着动听的乐曲,我先播放了一组关于春天的图片,让孩子们来欣赏。
然后让他们谈感受。
有的孩子说,春天真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有的孩子说仿佛闻到了花香……②我顺势导入:“是啊,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春天的气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词。
” 板书《渔歌子》。
渔歌子是词牌名,对于词牌学生在学期之初学习《忆江南》时已有所了解,所以在这没有做过多讲解,只是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词牌,巩固对词牌的了解。
【设计意图】音画同步,让教学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5.1细读品悟体会意境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
23古诗词三首

• • • •
青春林下渡江桥, 湖水翩翩入云霄。 烟波客,钓舟遥, 往来无定带落潮。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渔歌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画面,动 手描绘一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同步作业及字词句段篇作业。
感情朗读
【词句赏析】
青箬笠
绿蓑衣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绘这 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 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 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 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还影响了日本的词创作呢!
• 《渔歌子》写成四十九年后,传到了日本。 当时的嵯峨天皇读后非常喜欢,也效仿《渔 歌子》填了几首词。据说,嵯峨天皇的《渔 歌子》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其中一首是:
“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 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 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田园:田地 和园圃,泛指农村。
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 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 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四时田园杂 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 日”“秋日”“冬日”五组。
四时田园杂兴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不懂得,不会 做,从事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靠近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的拿手本 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着 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 瓜。
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
渔 歌 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小语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渔歌子》四年级语文教案预设目标:赏析《渔歌子》,体会词中画面的美,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一、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出示词,请生配乐吟诵)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请生读题,读准“子”第三声。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
出示词(课件)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____(省、市、区、县)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个多音字。
“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味道很鲜美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
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
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
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
“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
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教师由前面的集体读引: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
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张志和《渔歌子》(其一)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其一)赏析作者:王士祥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2019年第09期《渔歌子》是张志和的代表作,写得超凡脱俗,志趣高远。
据说这首词传到日本之后,日本天皇和亲贵臣僚进行仿作,对日本后来的词学发展颇有影响。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到底好在哪里呢?概括地说,这首词非常富有画面感,甚至可以说是画中有画。
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是一幅很美的图画。
词中的西塞山在今天浙江湖州市西南。
——西塞山有两个,一个在今黄石,一个在湖州,但从《渔歌子》(其三)“雷溪湾里钓鱼翁”句来断,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当在湖州。
因为雪溪就在湖州境内。
既然在湖州。
那就是典型的江南了。
因此这里的山不是像北方的土山那样缺少生命力,而是生机勃勃。
当时又是在春天,可以想象,一眼望去满山青翠。
在这个青翠的生机盎然的大背景下。
几只白鹭在舒展翅膀凌空飞舞。
白鹭的颜色在青翠的山景的映衬下显得更醒目洁白,白色的点缀让青翠的西塞山在壮美中多了几分灵动。
在西塞山的衬托下,凌空飞舞的白鹭尽情展示着它们的柔美。
在这句词中,山的青色与鹭的白色相互衬托,山的壮美与鹭的柔美形成了呼应,山的静态与鹭的动态形成了对比。
一切都显得那么明净,同时又都显得那么和谐。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也是一幅画。
岸上有桃花,溪中有流水,水中有鳜鱼,层次分明;岸上的桃花是粉红的,溪中的流水是清澈的,水中的鳜鱼浑身长有黑色斑点,颜色对比鲜明。
南方的水是充满了灵气的,就像温润的碧玉。
“鳜鱼肥”表现出鱼自在的生存状态,表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表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
一个“肥”字正展示了生态美。
进一步想象,岸上的桃花在春风的吹拂之下,总会有那么几瓣掉落水中。
鱼儿以为是投入水中的食物,于是争先恐后游过来吞食,竞逐嬉戏,这就呈现出“鳜鱼吹起桃花浪”(宋·晁冲之《渔家傲》)的优美画面。
如果把第一句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所描绘的画面视为远景的话,那么“桃花流水鳜鱼肥”就是近景。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分别是《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渔歌子》。
WTT在此整理了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乡村四月[宋] 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宋] 范成大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唐] 张志和西塞山①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课文同步练习题一、我能把字写好。
蚕桑昼耘塞鹭绩笠二、照样子,做一做吧!例:sàisāisè塞车(sāi) 边塞(sài) 茅塞顿开(sè) lù lǜ绿化( ) 碧绿( ) 绿林( ) 鸭绿江( )le liǎo好了( ) 行了( ) 对了( ) 了不起( )jiě xiè未解( ) 浑身解数( ) 解释( ) 解甲归田( )ɡònɡ ɡōnɡ供给( ) 供耕织( ) 提供( ) 供词( )三、比一比,再组词,烟()闭( ) 耕( ) 膀( ) 衷( ) 观( )咽( ) 闲( ) 耘( ) 傍( ) 蓑( ) 规( )塞( ) 须( ) 若( )赛( ) 烦( ) 箬( )四、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说课稿
《渔歌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部长诗。
这部诗以婉约风格描绘了一个渔家女的生活,展现了她的深情和坚贞。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结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渔歌子》进行详细解读。
一、诗歌背景
1.1 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1.2 诗歌创作时代背景
1.3 《渔歌子》的创作动机
二、诗歌结构
2.1 诗歌的体裁和形式
2.2 诗歌的章回结构
2.3 诗歌的语言风格
三、诗歌主题
3.1 渔家女的形象刻画
3.2 渔歌子的爱情表达
3.3 渔歌子的命运抉择
四、诗歌意境
4.1 自然景物的描绘
4.2 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4.3 内心世界的展现
五、诗歌艺术特色
5.1 婉约风格的运用
5.2 情感真挚细腻
5.3 语言简练优美
通过对《渔歌子》的细致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情感的表达。
这部诗歌不仅展现了渔家女的形象,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渔歌子诗歌鉴赏

渔歌子诗歌鉴赏【原文】渔歌子张志和〔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鉴赏】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
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渔歌子》

03
渔者身着青箬笠、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无需归去
。形象展现了渔者的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意和象征意义
诗意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渔者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超脱世俗 、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象征意义
渔者形象象征着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人格;自然景色则象征着和谐、宁静的精神家 园。整首诗词寓意人们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内心自由的精神境界。
传统文化。
THANKS
感谢观看
表达方式对比
在《渔歌子》中,诗人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以白描手法勾勒画面,与其他同类诗词的华丽辞藻形成鲜明对比, 凸显其质朴之美。
与作者其他作品的互文性解读
主题互文
诗人在其他作品中亦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与《渔歌子》的互文解读,可发现诗人一贯的生态观 念与人文情怀。
风格互文
诗人的其他作品多表现豪放洒脱的风格,与《渔歌子》的质朴自然相互补充,共同展现出诗人的多样 化艺术风貌。
如何传承与弘扬《渔歌子》的文化精神
融入教育体系
将《渔歌子》等经典诗词融入中 小学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
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诗词朗诵会、研讨会等 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渔歌 子》及其文化内涵,推动传统文
化的普及与传播。
创新传播方式
利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 体平台,以短视频、音频、图文 等形式传播《渔歌子》等经典诗 词,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
象征意义
象征手法在词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渔翁”象征着隐逸之士,“桃花”象征 着美好与纯洁,“流水”则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这些象征元素丰富 了词的意境,使其更具哲理性与思想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 《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 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 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人简介】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 (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 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 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 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布置作业】
1.背诵《渔歌子》。 2.同学们动手给这首词配上一幅彩 色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
【注释】
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鳜鱼:俗称“花鱼”“桂 鱼”。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不须:不想。 归:回去,回家。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 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漂浮 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上一位老 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 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 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词赏析】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 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 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 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盛开 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 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 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 活力。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自由读词】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同学们读《渔歌子》 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 哪些景物?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 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 活情趣。
景物:
白鹭、桃花、流水
鳜鱼、斜风、细雨
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 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词句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 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 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 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 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渔父的 生活环境。
【词句赏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 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 指微风。
请同学们看课文插图,描绘这 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 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 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 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词句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 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 的悠闲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