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赏析(张志和)

合集下载

《渔歌子》翻译赏析

《渔歌子》翻译赏析

《渔歌子》翻译赏析《渔歌子》翻译赏析《渔歌子》翻译赏析1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简析]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

全诗静景柔和,色彩鲜明。

动静活泼:水涨鹭飞,斜风细雨。

江南烟雨,优美迷人。

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悠然自得地垂钓,就算下了雨也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此词选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张子和,字子同,早年出仕,唐肃宗时因事贬官归隐乡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自谓“烟波钓徒”。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八月,大书法家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张志和驾舟访谒,次年三月,颜真卿与名士时贤饮宴,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肥美,席上诗酒唱和,张志和首唱,唱的便是《渔歌子》五首。

曾一度散佚,幸有李德裕《玄真子渔歌记》保存,流传至今。

此词是五首中的一首,其余四首被此首所掩,流传不广。

在盛、中唐时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形式上与诗相异不大。

此词乍看很似七言绝句,唯一的不同,只是第三句分成二个三字句。

然而,诗词已分界,词是配合曲调来演唱的,且有特定的曲子调名,此词的曲子名就是“渔歌子”,今存唐《教坊记》记载有此调名。

后来曲子失传,调名就成了词的词牌,此处“渔歌子”就是此词的词牌。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西南。

赏析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赏析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上部分通过对渔夫的形象描绘,展示了渔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下部分通过对渔夫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渔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歌的审美价值
1
语言优美:《渔歌子》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04
生平事迹:曾任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幕僚,后因病辞官归隐,以诗酒自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05
创作背景和动机
张志和生活于唐代,是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01
《渔歌子》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安逸
02
张志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03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04
对后世文学教育的影响: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对后世社会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影响了后世社会的价值观念,极作用,成为了文化遗产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03
通过对渔夫和鱼鹰的互动,表达诗人对友情和互助的珍视和向往
04
3
《渔歌子》的艺术成就
诗歌的语言艺术
01
02
03
04
词汇丰富,形象生动
运用双关语,增加诗歌的趣味性
运用排比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运用叠词,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歌的结构艺术
整首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述渔夫的生活,下部分描绘了渔夫的内心世界
04
2
《渔歌子》的诗歌内容

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注释译文赏析【唐】张志和

古诗词三首之渔歌子注释译文赏析【唐】张志和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漂去, 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 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 的欢乐和美丽的春境之中,乐而忘归。 词义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 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 或桃花水。 5.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又称斗笠。箬 是一种竹子。 6.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 的衣服。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字面解释为回。Fra bibliotek作者介绍:
张志和(唐) (约730~约810) 李理的爹爹,初名龟龄,后由唐肃宗赐名 “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婺州金 华(今属浙江)人,后弃官迁居黟县赤山镇(今祁门祁山镇)之石山坞。十六岁 游大学,以明经耀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任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 并赐名“志和”。

诗歌鉴赏《渔歌子》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好

诗歌鉴赏《渔歌子》体会“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好

诗歌poetry鉴赏渔歌子【作者】张志和【朝代】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作者简介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

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

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

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

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

赏析唐诗《渔歌子》《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渔夫在江边捕鱼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的热爱。

全文如下: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诗的主题是渔夫的生活,通过白鹭、桃花、鳜鱼和蓑衣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景色。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用白鹭的飞翔来衬托出西塞山的壮丽景色。

白鹭是一种优雅的水鸟,经常在水边觅食。

这里,白鹭飞翔的场景象征着生机勃勃的自然。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桃花盛开、江水清澈的景象。

鳜鱼是一种美味的淡水鱼,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赞美。

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通过对渔夫的服饰描绘,展现了渔夫的生活状态。

青箬笠和绿蓑衣都是江南水乡常见的渔具和服饰,体现了渔夫的勤劳和朴实。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表达了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也不愿意回家的心情。

这里的“斜风细雨”不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气候特点,还象征着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

然而,渔夫在这样的环境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总的来说,《渔歌子》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宁静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好的,接下来我将继续分析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渔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首诗不仅仅是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水乡画卷,还通过渔夫的形象,传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首先,渔夫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仍然坚持捕鱼,这表明了他们对生活的执着和毅力。

这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张志和想要表达的。

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渔夫的形象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

在这首诗中,张志和通过对江南水乡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然而,他并没有忘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因此,渔夫在恶劣天气下仍然坚持捕鱼,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

渔歌子的诗意赏析

渔歌子的诗意赏析

渔歌子的诗意赏析渔歌子的诗意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渔歌子的诗意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渔歌子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简介:张志和(743—774),字子同,初名龟龄。

号玄真子、烟波钓徒,生于唐天宝2年,婺州金华人。

其父张游一生在家闲居,他“清真好道”,精通庄列道家思想。

张志和从幼受到其父道学文化熏陶。

后张志和因生活在唐帝国从鼎盛跌落中衰的转变期,“安史之乱”对他的思想和处世立身产生消极影响。

唐肃宗年间,张志和离开了养育他的婺城到京城“游太学”,取得国子学士资格。

不久一举明经擢第,此年仅16岁。

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策,可谓少年得志,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掖,任命为待诏翰林,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与他,自此志和即为其名。

正当他少年春风,荣宠之际,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为南浦(今江西南昌西南)为尉官。

虽然被贬时间不长,中途即量移他郡,不久又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却在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他似乎看破官场,泯灭仕念。

于是趁家亲亡故之机,以奔丧为由请求辞官返金华。

其兄鹤龄,担心弟弟浪迹湖海,遁世不还,写了一首《渔父歌》召其归来,张志和听从兄长安排,回越居住。

他生活简朴,不修边幅。

常去水滨河溪效法姜太公无饵垂鱼。

如此逍遥隐居生活10年。

唐大历9年秋冬,颜真卿偕同门生、弟侄、宾客前来平望驿游览,大家饮酒作词,畅酣淋漓,张志和酒酣耳热,忘乎所以,飘然若仙,他乘兴要为众人表演水上游戏,不幸溺水而亡。

颜真卿为其撰写碑铭。

注释: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赏析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歌子》赏析

《渔歌子》赏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字子同,金华(在今浙江省)人。

唐肃宗时,他在京城做过官,不久就隐居了,长期生活在江边湖上,自号烟波钓徒。

他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我们这里选讲的是其中的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上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岩石。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临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春到西苕溪,处处是一派生机。

一群群白鹭被吸引来了。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像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我们便可以看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篛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唐教坊名曲,后用为词牌。

分单调、双调两曲,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志和所作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据清张宗橚《词林纪事》卷一引《西吴记》说,西塞山在湖州磁湖镇,即今浙江吴兴县西。

③.鳜鱼:亦称“桂鱼”,一种美味的淡水鱼。

④.白鹭:一种水鸟。

⑤.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

篛,同“箬”,竹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词描写水乡风光,借理想化的渔人生活自道其隐居江湖之乐,寄托了作者爱自然、慕自由的情趣。

词的开头两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的“江南春景图”。

“西塞山前”点明词中所描绘的具体地点在太湖附近。

这里的春景如何呢?作者以生花之笔勾出:在黛色的山峦前,白色的鹭鸶在翱翔,粉红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绿的江水在潺潺的流着,鲜美名贵的鳜鱼自由自在的潜游,真是一幅“桃红、水绿、鱼肥、
鹭飞”清新艳丽、生机勃勃的画面。

在这头两句中,作者写了五种事物,有静的,有动的,它们巧妙的组合在一起,山耸、禽飞、鱼游、水流、花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派生机跃然纸上。

作者又如一位极善调色的画家,在十四字所构成的画面上,就有黛(山)、白(鹭)、红(桃)、绿(水)、青黄(鱼)等颜色,色彩明丽,浓淡相宜。

就在这明丽清新的背景中,一位烟波钓徒头戴青色蒻竹叶编的大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驾着一叶扁舟,荡漾在万顷碧波之上,这是多麽洒脱倜傥啊!“青篛笠,绿蓑衣”作者紧紧抓住衣着的特点,简洁明快的勾出一位渔民的形象。

“蒻笠”之青,“蓑衣”之绿又给前面的画面涂上了清雅的色彩。

“斜风细雨”描绘出春雨的特点。

“不须归”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由于陶醉在清新、怡静、安逸的大自然怀抱里,因而不避风雨,流连忘返。

这个艺术形象是作者对渔民生活理想化的描写,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相传张志和往来江湖,垂钓太湖时,常常“不设饵,志不在鱼”,而是寄情山水。

作者在这里以深情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也就是寄托了自己不再留恋仕途,一心遁迹江湖、怡情山水,享此隐居之乐的情趣。

《渔歌子》一词,句句押韵,声调和谐婉转,富有音乐感。

语言风格清新流畅,色彩明丽而不妩媚,字精句炼而无斧凿之痕,正如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所说:“大家之作……其词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溢着诗情画意,创造了逸美超脱的意境。

王国维在谈到诗词的意境时说;“境非独为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这首词把景物描写、人物刻画、作者的思想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谈之令人心旷神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