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课文渔歌子

五年级上册课文渔歌子

五年级上册课文渔歌子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渔歌子》有关知识整理如下:1、《渔歌子》的原文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渔歌子》的注释:(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3、《渔歌子》的古诗翻译: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4、《渔歌子》的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原文、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原文、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出自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

著有《玄真子》集。

创作背景: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

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意思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出自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

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

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

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

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
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

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

渔歌子古诗带拼音注释解释

渔歌子古诗带拼音注释解释

渔歌子古诗带拼音注释解释渔歌子古诗带拼音注释解释1、《渔歌子》带拼音古诗如下:xī sài shān qián bái lù fēi西塞山前白鹭飞,táo huāliúshuǐguìyúféi桃花流水鳜鱼肥。

qīng ruòlì,lǜsuōyī青箬笠,绿蓑衣,xiéfēng xìyǔbúxūguī斜风细雨不须归。

2、全词解释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3、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歌子》出自唐代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前白鹭飞,桃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细不须归。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

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

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渔歌子》翻译

《渔歌子》翻译

《渔歌子》翻译
1、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不用回家。

2、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3、《渔歌子》,词牌名,此调最早见于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后来李珣、孙光宪等诗人用过此调。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

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

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

“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渔歌子张志和 张志和《渔歌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渔歌子张志和 张志和《渔歌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渔歌子张志和张志和《渔歌子》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①此词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

苏轼有《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徐俯有《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①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②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④鳜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⑤箬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桃花盛开,水流湍急,鳜鱼更是肥美。

江中的小舟中,有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在江面中垂钓。

而他久久不愿离去,是因为这里的美景太吸引人了。

【赏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渔歌子张志和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渔歌子张志和【阅读训练及答案】1.全诗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色彩,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渔歌子注释

渔歌子注释

渔歌子注释: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朝代】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洒脱率真
渔父词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清静淡泊
渔父
杜牧
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 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 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 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
欢迎指教!
9.词 两 首
《渔 歌子》
词,也称长短句,起于唐朝, 盛于宋代,有严格的字数和平仄规 定,可用来吟唱,有很多的词牌名。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 《渔父乐》。作者写了五首《渔歌 子》,这是第一首。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词人简介】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 (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16岁游 太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才华出众, 皇帝赐名。但官场险恶,遭人陷害后被 贬,从此不再做官,隐居在太湖,扁舟 垂钓,寄情山水,自称“烟波钓徒”。
白 鹭
桃 花
鳜鱼
蓑衣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 桃花流水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桃花盛 开,水流湍急,水中的鳜鱼很肥美。江上 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 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 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孤寂忧愤
乐趣专注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霉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逍遥自在
赠 渔翁
罗隐
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 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 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 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孤高寂寞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年幼时饱尝战乱之 苦,20岁考中进土,步入官场,对朝廷的黑暗腐败有深 入的了解,便参与改革。但改革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 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 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他的老母亲离开人世。残酷 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 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他的健康。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 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
在鱼,在
。”
此世 翁人 取哪 适得 非识 取深 鱼意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十年后,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柳州比永州更僻远 更艰苦,居民是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落后,但柳宗元 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他虽然只活了47岁,但却在 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 寓言、小说、杂文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朗读要求:读这首词,每个人最少读三次。
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口齿清楚; 第二次,要读得流利,字正腔圆; 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词的味道来, 那你很了不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 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 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 急。)
吹面不寒杨柳风, 风里带着些泥土的 气息,混着青草味 儿、花香,都在微 微湿润的空气里酝 酿……
雨丝细细的, 像牛毛,像花针, 像浪飞。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不仅是诗人,画 家,还精通音律。他从小便才华过人, 16 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 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 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 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 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 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自 称“烟波钓徒”。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③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 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④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 肉质鲜美。
⑤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⑦不须:不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