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

合集下载

渔歌子古诗译文、赏析

渔歌子古诗译文、赏析

渔歌子古诗译文、赏析渔歌子古诗译文、赏析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朝代:唐代作者:张志和原文: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①渔歌子:词牌名。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分单调、双调二体。

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

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

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

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

“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

“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

渔歌子的解析

渔歌子的解析

渔歌子的解析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或《渔父乐》。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后被张志和用于词的创作,遂为词牌名。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勾勒了一幅优美、清雅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飞鸟有鲜花,有鲜美的鱼,有兴致盎然的渔人。

画面中的色彩也极其丰富,山是青山,鸟是白色,桃花是粉红色,渔人身上的穿戴是绿色。

整首词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

渔翁在细雨蒙蒙中垂钓忘归,好不惬意自在。

这既体现了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生活意趣和生活追求。

赏析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赏析古诗《渔歌子》张志和

上部分通过对渔夫的形象描绘,展示了渔夫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下部分通过对渔夫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渔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整首诗结构严谨,前后呼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歌的审美价值
1
语言优美:《渔歌子》语言简练,富有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
2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美景,展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人陶醉其中
04
生平事迹:曾任唐朝宰相张九龄的幕僚,后因病辞官归隐,以诗酒自娱,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05
创作背景和动机
张志和生活于唐代,是著名的诗人和画家
01
《渔歌子》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社会繁荣,人们生活安逸
02
张志和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03
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04
对后世文学教育的影响: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教材之一
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对后世社会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
影响了后世社会的价值观念,极作用,成为了文化遗产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03
通过对渔夫和鱼鹰的互动,表达诗人对友情和互助的珍视和向往
04
3
《渔歌子》的艺术成就
诗歌的语言艺术
01
02
03
04
词汇丰富,形象生动
运用双关语,增加诗歌的趣味性
运用排比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感染力
运用叠词,增加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歌的结构艺术
整首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述渔夫的生活,下部分描绘了渔夫的内心世界
04
2
《渔歌子》的诗歌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张志和《渔歌子》鉴赏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张志和《渔歌子》鉴赏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张志和《渔歌子》鉴赏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张志和《渔歌子》鉴赏【摘要】语言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古诗词渔歌子原文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提供的古诗词渔歌子原文及解释,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教学反思

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李白以后,唐代文人填词的渐渐多起来。

仅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词人就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张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渔歌子》五首。

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

这几首词,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说它"极能道渔家之事",我以为不确。

因为张志和在词中表达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趣,并非当真描写渔民的生活。

张志和之所以把当时的渔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与恶浊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

像这样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已习见不鲜,无须赘说。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肯用民间词抒写自身的审美感受,并努力把诗意与画面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词的艺术水平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今天我们读这首词,仍觉得它清新可爱,活似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卷诗情浓郁的山水画幅。

我们从中除了能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外,还可以借鉴到许多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把春天的江南水乡描绘得既色彩斑斓,又生机勃勃。

开头两句写景:首句写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见,次句写苕溪水和水中所有。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前句以青、碧显白;后句以桃红衬绿。

山水相映,上下交辉,画面呈立体感。

它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既没有用秾艳的词藻,也没有作过度的夸饰,而色彩却无比绚丽,且透露出鸟飞鱼跃的一派生机。

末三句写渔翁,实即写词人自己。

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依稀见于言外。

在一首统共才二十七字的词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胜的风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显示在画里,其艺术功力之高确不由人不叹服!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渔歌子诗歌鉴赏

渔歌子诗歌鉴赏

渔歌子诗歌鉴赏【原文】渔歌子张志和〔唐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鉴赏】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

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

“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

“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

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

“归”,回家。

“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

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

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

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

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

《渔歌子·张志和》原文与赏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南宗画的始祖王维认为:“水墨最为上”。

其原因是:“或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

”(传为王维所作的《山水诀》)这就是说,淡而能远,饶有余味。

唯其云雾迷茫,才能得朦胧之致,冥漠之情。

这时,空间中各个侧面的界线打破了,远近的距离模糊了,历史和现实茫茫无际的流光也无形融化了。

这便是心理时空的广阔,是由悟解之深与浮想之广交织而成的绝妙境界。

这里有诗情,也有画意。

大体后于王维的张志和,便是这样一位词人,以画意写诗情的作手。

他留传下来的作品极少。

其《渔歌子》原有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为“西塞山前白鹭飞”这一首光辉所掩。

格调清新,韵味高洁,语言质朴,而最为珍贵的,是展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蹈文人的淡泊胸襟。

张志和,唐肃宗时待诏翰林,曾因事被贬,赦还后绝意仕途,长期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

他不仅娴于音乐,还通晓书画。

由于江南水乡的风光给了他丰富的艺术营养,水墨淋漓和烟波浩渺的自然景色内化为词人的意象,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他的以画意写诗情的风格,特别是融汇了南宗画家的风格,确乎不失为他自号的“烟波钓徒”的风格。

“烟波”中点染了这么一个“钓徒”,“钓徒”的高情远意又为“烟波”增加逸韵。

“钓徒”而徜徉于“烟波”之中,他的本来旷放的胸襟自然也就随着流光的空明而翛然远引,得“天地浑溶之气”(石涛《题青莲草阁图》)。

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既然张志和是富于高情远意的诗人兼画家,所以他善于把诗的时间性和画的空间性结合起来。

烟波茫茫,可感之物、可写之景正多,但在他的笔下,却能够从纵横千万里的山水中切取一角,那便是旧吴兴县的西塞山前;从朝辉夕阳的光景流变中切取一刹那,“有先一刻,后一刻不能之妙”(王士祯:《诗友诗传录》)的一刹那,那便是白鹭鸶刚从水田中扑喇喇飞起时,在桃花汛泛起的清溪中肥嫩的鳜鱼正在浮游嬉逐时。

更凑巧的是,斜风细雨的烟波中,恰恰有一个钓徒,载着青青笠帽,披着绿草蓑衣,在水天迷濛中垂钓。

张志和《渔歌子》的意思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的意思及赏析

张志和《渔歌子》的意思及赏析渔歌子1张志和西塞山2前白鹭3飞,桃花流水鳜鱼4肥。

青箬笠5,绿蓑衣6,斜风细雨不须归。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鳜鱼:一江一南又称鳜鱼,肉质鲜美。

5箬笠:竹叶竹篾做的斗笠。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展翅飞翔,一江一南的桃花盛开,飘落到水面上的花一瓣随着流水漂去,水中的鳜鱼肥一美无比。

头戴青笠、身披绿色蓑衣的老渔翁,一心沉浸在垂钓中,忘记了斜风细雨的侵扰。

【垂钓之美】垂钓是一种乐趣,在张志和这首《渔歌子》里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诗意的山水垂钓图画。

春一江一三月,白鹭腾飞,桃花盛开,流水淙淙,烟雨迷蒙。

在这样一个适宜外出的季节,一位老渔翁带着钓具准备出门垂钓,他瞅瞅天,没有太一陽一,于是带上了青笠和绿雨披。

老渔翁优哉游哉地来到一江一边,一心垂钓起来,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细雨,老渔翁带上斗笠,穿上蓑衣,安然地享受着垂钓带来的乐趣,惬意极了。

【赏析】古词里面常常包含一着世间万物,包括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鼻子闻的。

就连我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也不知不觉用到了五官功能。

张志和的这首词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词里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还有春天清新的味道,你能闻到吗?试着到词中去闻一闻,仔细读一读,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启示】张志和《渔歌子》里描写了秀丽的山水和美好的田园式生活,呈现了一幅安宁、幸福的画面,这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一爱一自然、向往人生自一由的美好情怀。

诗人感悟人生、追求悠然脱俗、富有情趣的生活也得到了淋一漓尽致的展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诗意与画面的结合——说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李白以后,唐代文人填词的渐渐多起来。

仅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兼词人就有张志和、韦应物、戴叔伦、白居易、刘禹锡等人。

张志和(756年前后在世)有《渔歌子》五首。

这是第一首,也是最好的一首。

这几首词,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说它极能道渔家之事,我以为不确。

因为张志和在词中表达的是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趣,并非当真描写渔民的生活。

张志和之所以把当时的渔民生活理想化,目的乃在于表示不肯与恶浊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

像这样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词里已习见不鲜,无须赘说。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为词人兼画家的张志和,肯用民间词抒写自身的审美感受,并努力把诗意与画面结合起来,从而为提高词的艺术水平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1 / 4
今天我们读这首词,仍觉得它清新可爱,活似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卷诗情浓郁的山水画幅。

我们从中除了能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外,还可以借鉴到许多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把春天的江南水乡描绘得既色彩斑斓,又生机勃勃。

开头两句写景:首句写西塞山(今浙江湖州市西)和山前所见,次句写苕溪水和水中所有。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前句以青、碧显白;后句以桃红衬绿。

山水相映,上下交辉,画面呈立体感。

它虽然只是淡淡的几笔,既没有用秾艳的词藻,也没有作过度的夸饰,而色彩却无比绚丽,且透露出鸟飞鱼跃的一派生机。

末三句写渔翁,实即写词人自己。

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依稀见于言外。

在一首统共才二十七字的词
中,竟勾勒出如此引人入胜的风光,并把抒情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思活生生地显示在画里,其艺术功力之高确不由人不叹服!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
---------------------------------------------------------------范文最新推荐------------------------------------------------------ 新。

把天工(即自然)和清新作为诗、画审美的最高要求,这已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的共识。

他们总力求把诗意和画意结合在起来,做到如苏轼所推崇的王维那样诗中有画或画中有诗。

这也已成为许多中国艺术家的共同风格,因为读者们总是更喜欢通过画面领略诗意的。

相反地,一味在诗词作品中抽象地发议论,终归容易使读者们生厌。

张志和《渔歌子》五首以第一首最受读者们欢迎,其缘故也就在这里。

这首词,苏轼、黄庭坚都曾用它填入其它词调。

据唐圭璋先生《全宋词》所考定,苏轼用的是《浣溪沙》:
??西塞山前白鹭飞,杨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黄庭坚用的是《鹧鸪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3 / 4
?尽管苏、黄都是大家,他们所足成之句也不失为佳句;但终嫌凑合,有生搬硬套的味道。

诚如刘熙载《艺概》卷四所说: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

艺事贵在创新,画蛇添足,狗尾续貂,都是多余。

张志和这首词之所以能传诵千古,其重要原因就是它生动自然和不假雕琢,并能融情入景,寓浓于淡,在诗意和画面的结合方面有着独特的创造。

?张志和所作《渔歌子》五首很快就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嵯峨天皇、皇女智子内亲王和滋野贞主均有和作,成为日本词学的开山。

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