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四课《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两诗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理解诗的哲理,学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诗的哲理,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课堂实录一、解读探究【设计意图:了解作品背景。
】1. 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普希金。
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整体感知【设计意图:初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自己试着和乐而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明确:1.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2.这是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他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专制扼杀正义,沙皇镇压革命,所以说,人生经历着苦难,生活遭遇着不幸。
这是生活对热爱她的人的一种“欺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面对噩运时的崇高境界。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诗两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好的读书习惯是从课文的题目读起的:本文题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二、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3.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5.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总结反思】【迁移拓展与自学测评】阅读诗歌,运用课内所学知识完成练习最近,妈妈总爱捉住我,逼我背一支古怪的儿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听说这是一位古代的神童,七岁时写下的“大作”。
可我却背得结结巴巴,气得妈妈说我“笨脑壳”。
我只好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显得特别快活。
从此,每当家里来了客人,我都要牵出这只倒霉的“鹅”。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像这是我写的诗篇,其实,我压根儿没见过白鹅. 【预习或二次备课区域】我家小小的阳台上,连只小鸟儿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向天唱出美妙的歌?!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1.诗的第二节中所说的“古代神童”是谁?生活在什么朝代?2.诗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请用你自己的话来表达。
3.写出能表现全诗主题的句子。
4.这首叙事诗中,妈妈的行动描写细致传神,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请联系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 《诗两首》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学会品味、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悟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朗读、理解、领悟、品味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1)朗读诗歌,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2)指名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3)听课文录音。
(4)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
2.品味鉴赏。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4)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4.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5.诗中没写出“被生活欺骗”的具体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哪些是属于“被生活欺骗”的事?请列举出一两件具体的事例。
6.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
二、拓展延伸
请找出并列举文章、诗词之中有关路的描写,并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三、作业
1.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诗歌《路》,说不定你会惊喜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的才情。
2.课外阅读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和《白桦树》。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2、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重点聚焦】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难点突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以现在“忧郁的日子”和未来“快乐的日子”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要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生活态度。
写《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
”普希金就是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走进作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罗斯(国籍)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美国(国籍)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拓展链接】象征与比喻区别象征。
其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答某种抽象的情感。
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诗中,“山”象征困难和挫折,“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诗两首》导学案教学设计反思
四诗两首(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背诵诗歌。
1.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1.关于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
2.关于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诗两首》课堂导学案

4 诗两首一、课前自学1、查字典,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瞬.息(shùn)幽寂.(jì) 伫.立(zhù) 延绵.(mián) 荒草萋萋..(qī)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忧郁:愁闷。
幽寂:幽静寂寞。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延绵:延长。
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
(二)知识积累——关于作者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2月10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7岁。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1874年3月26日生于旧金山,1963年1月29日卒于波士顿。
他曾徒步漫游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佛罗斯特的诗歌最初未引起人们注意。
1812年举家迁居英国,出版了几种诗集,得到好评。
1915年回到美国,诗名日盛,获得4次普利策奖。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不像浪漫派、唯美派那样矫揉造作。
不追求外在的美,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土人情开始,渐渐进入这里的境界,朴实无华,但却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时期。
他与艾略特被视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人物。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背景和诗歌。
2、了解诗中比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A.劝说的口吻B.教训的语气C.激昂的语调D.激动的语态2.《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
4《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云梦隔蒲中学余国福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二)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了解作者
(三)研读课文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4《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过去的经历,在现在和以后就会成为一种经验和回忆,有美好的也有痛苦,过去经历对现在和以后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3. 《未选择的路》第三节中哪句话体现了“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4. 《未选择的路》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运用的是什么手法?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由本首诗歌引发的理解: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5.《未选择的路》诗中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
【作业布置】
1.完成第四课校本作业。
2.预习第五课。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三)拓展延伸
1. 生活有不少挫折、磨难,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也常常折磨着“那进取的心”。但在这种痛苦面前,有人仍微笑面对。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简要说说他令你佩服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
2、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重点聚焦】
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
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更因为人生没有返程而只能放弃。
许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选择都带有偶然性,随意性。
那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
诗人不写已选择的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更能让人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一定要慎重选择!独立选择;不要随波逐流,不可掉以轻心!
【难点突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以现在“忧郁的日子”和未来“快乐的日子”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要把握现在、展望未来的生活态度。
写《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
”普希金就是心中充满阳光的人。
【走进作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国籍)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美国(国籍)诗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拓展链接】
象征与比喻区别
象征。
其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答某种抽象的情感。
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一诗中,“山”象征困难和挫折,“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象征不同于比喻:比喻,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打比方,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它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一般要统摄全篇。
【自主学习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瞬.息(shun ) 幽寂
..(yōu jì) 延绵.(mián) 荒.草(hu āng)
萋萋(qī) 蕴.含(yùn)脍炙
..人口(kuài zhì)
2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瞬息:比喻极短的时间。
幽寂:幽雅寂静,孤独寂寞。
延绵:绵延伸展。
荒草萋萋: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
4.走进文本
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小节的意思。
答: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③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答: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随堂巩固案】
一、基础积累
1.下词语中注音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B )。
A.确凿.(zháo)蕴.含(yùn)相宜.( yí)脍.炙人口(kuài)
B.肿胀.(zhǒng)叮嘱.(zū)骊.歌(lì)荒草萋.萋(qī)
C.丑陋.(lǒu)荒.草(huāng)嫉.妒(jí)人声鼎.沸(d ǐng )
D.瞬.息 (shūn ) 幽寂.(jì)延绵.(mián)来势汹.汹(xiōng)
详细分析:B选项里“叮嘱”的“嘱”应读“zhǔ”。
“骊歌”的“骊”应读“l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是()
A 恐惧延绵叮嘱荒草凄凄
B 舜息嫉妒延绵来势凶凶
C懒惰丑陋蕴含人声鼎沸
D 沮丧幽寂镇静人迹罕至
详细分析:B选项里“舜息”的“舜”应写成“瞬”、“来势凶凶”的“凶”应写成“汹”故选B。
3.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C )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使人容易接受作者的意见。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未选择的路》中所写的“路”指的是人生之路,也包括自然界的路。
D.《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人生之路,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独立选择。
6.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答:诗人告诉我们,尽管你现在身处逆境,心中忧郁,但是一定要镇静,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后提升案】
一、综合运用
1.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班内开展了“微笑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问题。
(1)小军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活动开始时,他的开场自是这样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
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对你微笑,你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对它——微笑。
善于生活的人。
总会以微笑面对。
它像阳光,拨开人生的重重阴霾,让人看见希望的温暖。
仿写:它像雨露,滋润枯萎受伤的心灵,让人重新换发青春光彩。
请你仿照上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个诠释“微笑”的生动的句子。
(2)在这次活动中,九年级(2)班将开展以“微笑面对失败”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作为参赛者,你将在演讲中以名人笑对失败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
请你列举一例。
林肯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他更是一个从种种不幸、失败中走出来的伟人。
如果不是具有那种面对苦难坚强以对的精神,他就不会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打击之后,还能进驻白宫。
(答案不唯一)
(3)你认为除了进行演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讲故事、诗文朗诵比费等。
二、阅读理解
阅读《椰子树像什么?》,完成第2~4题
椰子树像什么?
胡世宗
①子树像什么?
②像芭蕉像棕榈
③芭蕉没有它高
④棕榈质地比它细腻
⑤椰子树像什么?
⑥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榈
⑦椰子树就是椰子树
⑧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
2.对这首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①句是思索起点,由疑而思。
B.②与⑥相互照应,由疑而知,由浅入深地探求。
C.③、④把椰树与芭蕉、棕榈比较,说明了尺短寸长。
D.⑧是全诗的核心,是哲理,是诗的主题。
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项是(B)
A.采用象征手法,以设问作诗节开头,设问是在思索之后发出的,诗人心中已把椰树作为象征体。
B.这是一首没有塑造艺术形象的哲理诗,它成功地表达了一种独到的思想感情。
C.诗先提出椰树像什么,最终确认是它“自己”,由迷惑到清晰,由疑问到肯定,自然而合逻辑。
D.诗以平常事物谈起,展开联想,最终得出“艺术贵在独创”的哲理。
4.读卞之琳的《断章》,谈谈你有何体会?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答:答案并不惟一,意思重在“相对”上,世间的人物、事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