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修改版]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100eb9e45c3b3566ec8b76.png)
第一篇:“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实验结题报告“小学生感恩教育”课题实验结题报告阿克苏市第七小学王利娟一、课题研究背景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是人最基本的品质和本性。
一个不知感恩的民族是可悲的,是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
怀有感恩的心,才更懂得尊重。
伟人邓小平古稀之年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怀有感恩的心,诗人艾青在他的诗中写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中迷失时,感恩会象一盏最明亮的灯为我们指明方向,感恩象一只春蚕,无私奉献,无微不至的倾注给我们热情,感恩是整个太阳,感恩是和煦的春风,感恩是甘甜的清泉,给予我们严峻的态度和细腻的爱。
感恩是一种美德,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
但如今有很多小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个性变得很自私,缺少感恩情怀,但这一现象的冷峻,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而导致未来的发展道路出现偏歧。
所以培养感恩这一生活态度会对小学生的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对象及培养目标根据班级学生及家庭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确定了8名实验学生对象,我负责四名学生,科任刘丽红老师负责三名学生。
我负责的四名学生资料为:姓名养成目标8岁有了感恩老师的教育父母亲外出打工,哥张青青女8岁之恩王巍男感恩父亲的艰辛体贴8岁父亲挣钱的辛苦卡地亚女感恩同学之间的关心8岁帮助刘丽红老师负责的三名学生资料为:姓名性别年龄养成目标家庭情况父母在家单亲家庭哥在家单亲家庭家庭情况性别年龄男将金铭感恩父亲的养育之恩古丽斯乃女木懂得父母的艰辛,主动帮8岁家里干家务父母在家王洋男知道感恩爷爷奶奶的养育8岁之恩父母不在跟爷爷奶奶生活蔡新新女理解父母管自己那么严的8岁原因,主动关心父母父母在家实验目的1.理论目的:探索新形势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模式。
2.实践目的:(1)、通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别人对自己的关爱,激发他们的感恩意识,学会运用适当的感恩方法。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2023《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行动研究》结题报告•项目背景•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结果与讨论目•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与附件录01项目背景1 2 3探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方法,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通过实践和研究,提高教师对于学生养成教育的认识和实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03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01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0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为制定养成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理论通过分析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学理论通过研究学校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构建养成教育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管理学理论研究理论依据02研究综述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多样化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为研究结果提供了有力支持。
研究成果丰富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多个方面,如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健康习惯等。
跨学科研究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引入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研究趋势实证研究深化通过大样本调查、实验等方法深入研究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在机制和效果评价。
教育实践探索针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实践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研究空白研究领域尚不全面01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某些领域,如学习、行为方面,对健康、情绪等其他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研究深度有待加强02部分研究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在机制还需深入探讨。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校对300多名学生、300多名家长和30多位教师问卷调查,发现在学习方面,60%的学生学习习惯不良;为人处事方面,50%的学生比较自私,做事缺乏责任感;守纪方面,40%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卫生方面,25%的学生不具备个人卫生意识和公共环保意识;自护、劳动方面,38%的学生胆小,不敢单独睡觉,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等。
对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们作了认真的分析:一是被调查的对象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孩子生活在蜜罐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丢三落四等;二是小学生是非观念模糊,加之一些传媒的负面影响,感觉好玩就去模仿,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三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毅力,使本来有的好习惯转化成了不好的习惯。
比方说:相当一部分学生爱好体育活动,这本来是好习惯,但有怕吃苦,怕挫折的因素,不去参加体育锻炼,做起了温室里的花朵……坏习惯是“祸根”。
若不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改革加深了我们对培养学生习惯的认识。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愉快积极地生活,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等。
一句话,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1-对于习惯的研究古已有之。
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xx年xx月xx日•引言•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发现•研究结论与讨论目•教育实践建议•结论与参考文献录01引言小学生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和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当前小学生存在一些不良习惯,需要得到关注和有效的干预研究背景与意义探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干预措施,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指导和借鉴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问题和假设•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干预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干预措施对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如何?•研究假设:本研究假设以下结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其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有关•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
02研究方法与过程对象本研究以XX市XX小学的XX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一至六年级的各个年级。
样本考虑到不同年级、性别、家庭背景等因素,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和分析。
研究对象与样本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和问题。
•步骤•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并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设计研究工具和实施方案: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观察表、访谈提纲等研究工具。
•实施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
•总结研究结果: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提出建议和对策:针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研究过程本研究从确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到撰写研究报告,历时数月,严格按照学术规范进行。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首阳山旅游渡假区贵和小学一、课题的提出:“养成良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是我们贵和小学的校训。
它陪伴着我们那些幼小的孩子,不断的成长、进步!培养好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当孩子具备了良好的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一切变化都是在潜移默化中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便走向了成功。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了的持久学习方式,往往它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
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也正因为如此,我校把养成教育,作为了学校的特色教育。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孩子的生活环境常常在脱离父母照看的情况下进行,而爷爷奶奶以及外公外婆则成为农村孩子监护人的主要目标群体,但是长辈的过度溺爱心理则会使幼儿在教育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造成的不良因素增多。
因此,我校把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作为本年度的重点研究目标,调查农村儿童习惯养成的现状,并针对农村孩子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隐患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以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为本年度的教育研究目标,从而有效促进孩子整体行为素质的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人的行为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
它是潜在的意识的表现,它可以主宰自己的人生。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奥格.曼狄诺也说过:“事实上,成功与失败的最大分野,来自不同的习惯。
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
”小学段阶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它不仅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以后乃至将来的一生。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长为本—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研究》子课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张长栋2014.03.1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是我校2012年4月申报,被《中国教师报》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方案设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当前,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良好习惯的培养理应受到重视。
反观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出现的不良倾向:重智育,轻德育;重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
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克服种种阻碍,从小学生做起,从小事着手,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通过研究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探求养成教育培养的德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内容与活动的更新,能力的迁移和品质的形成,积极完善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研究实验及推广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及对象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所有农村完全小学。
具体研究对象为马埠小学1-6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目标通过行动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激发学生责任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老师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水平。
善于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实践操作学生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终极目标、载体及内容,使之成为高素质的新世纪人才。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1、良好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有一项以上的体育特长、做好两操、与同学友好交往……2、良好的做事习惯——知错能改,收齐学习用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作业后认真检查,订正作业错误,不乱花钱……3、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言行一致、学会倾听,不随便插话,碰到师长、同学及时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行,爱护环境卫生,正确处理垃圾……4、良好的集体行为习惯——完成岗位任务(值日、校长小助理、班务、校务)、有集体荣誉感……5、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分担家务,与家长谈心,学会告知(“我回来了”“我上学了”“因为有什么事情,晚点回家等”,回家能做到“三个一”(给父母送上一句问候、献上一杯热茶、给父母送上一双拖鞋)……四、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界定“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二、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3、研究良好的基本习惯的时代性和差异性,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健康人格培育的新途径;4、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
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
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
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团组织要发挥作用。
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基地、劳动基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
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一)组建一个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建由分管校长为组长,教科室、德育处、团支部、少先队负责人为成员,集思广益,有目的分阶段规划指导、组织实施,部署每月主题教育内容及每周教育考评内容。
(二)抓好两项工程建设1、班主任建设。
班主任是养成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建设良好乃至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每年六月底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校要大力宣传优秀班主任的育人事迹。
学校红领巾服务队员要对全校学生进行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等诸项进行每日督查,以班为单位进行打分,在校园时的显要位置公布。
班主任还要加强文明礼貌、卫生习惯、劳动教育等常规管理,对学生课间的言行督促指导。
2、宣教考评内容建设。
行为习惯:(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
(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
(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
(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
(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
(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或客人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
(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
(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
(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
(1 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
(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1)、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做到提前一天预习。
(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
(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
(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
(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
(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
(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
(9)、语文、英语的背诵不拖拉,按时完成。
(10)、写作文一定要先打草稿,然后修改,最后誊写。
(1 1)、每周至少有五天能看半小时以上的课外书。
(12)、练习、测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三)建设三重教育阵地。
1、学科教学阵地。
努力把思品课、班队课、晨会课和其它各科教学渗透作为学良好行为习惯训练的主渠道。
课题组有计划地对这几个方面作经常性的全面督查。
2、校外实践活动教育阵地。
经常组织学生去劳动基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从中学得一些劳动技能。
逐步把临校的街道辟为红领巾劳动一条街。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搞卫生,送物品,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思想。
3、班队活动教育阵地。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
从中得到教益。
(四)创设四重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更快地强化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加强多重育人环境创设,使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的浓烈的熏陶。
1、教室宣传氛围。
从班级抓起,《小学生行为规范》挂上墙,张贴“认认真真写字,端端正正做人”等标语、宣传画。
统筹安排,每半月抓一项习惯养成教育,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努力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率。
各班主任要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来抓。
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当前,尤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校园宣传氛围。
办好宣传橱窗,主要展出包括文明礼貌、劳动教育、卫生习惯等行为规范图片及学生有关活动的照片,表彰习惯养成考核“文明之星”、“进步之星”等。
办好黑板报,围绕学生在校内外、课内外,从学习到学习、卫生、劳动等习惯,定期定主题出刊,让学生接受教育。
办好红领巾广播。
办好学生自办节目“校园生活短波”,每周2次,及时报道校园内外学生习惯的表现情况。
3、家庭教育氛围。
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通过“家校路路通”传达给学校,学校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切实做好家访工作,提高家访实效。
做到家访均衡化,不过分集中在某时段。
家访有针对性,明确轻重主次,不为了凑数量而无目的家访。
再次要努力提高家访质量,提高和家长的沟通水平。
德育处统一做好教师家访记录的有关统计考核工作。
4、媒体教育氛围。
学校广播站时时播放“行为标兵”“光荣升旗手”“优秀少先队员”的事迹,小记者现场采访将校园中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同时由课题组和信息技术组联合行动,将校园中浪费饭菜、随地乱扔瓜皮果壳、践踏草坪、损坏课桌椅等不良行为习惯拍摄下来,作为反面例子进行教育。
(五)、抓好五项活动。
1、宣传教育活动。
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和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邀请校外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安全防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礼仪等方面的教育。
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和电视台两个宣传阵地,定时定量开展广播、演播,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校文化。
校园环境布置有教育性,教室正前方有国旗悬挂、教室后墙有班训、教室有名人名言、图书角、黑板报、阅报栏、学习园地、卫生角,在走廊楼道悬挂整容镜,张贴“请使用礼貌用语”宣传牌,在醒目的地方悬挂名人、伟人画像及警句,使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在说话。
2、学生评价奖励活动。
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各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
每2周班主任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
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上报德育处,“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时间发奖章,进行全校通报表扬;并利用宣传橱窗展示“文明标兵”“进步之星”的照片、介绍他们的事迹。
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综合实践活动。
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实践训练。
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导行,通过演小品,通过即兴表演课本剧,通过实践活动来训练良好行为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和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和训练的过程中,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教师考核活动。
学校每一位教师都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共同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
加强班主任工作考核,切实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把树立优良班风和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成绩作出班主任的核心工作加于重视。
学期末评选校级优秀班主任。
5、师生征文活动。
为了督促师生关注生活中行为习惯,要求教师撰写教育日记和学生个案研究,要求学生留心身边的不良行为和好表现,撰写自由习作,在校园网上开辟行为习惯习作专栏,举办和行为习惯养成相关的征文比赛,如“***变了”学生征文、“我班的** *”教师征文等等,从细小的事例中挖掘教育资源。
六、研究的阶段及步骤第一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2、由专家给予实施框架,撰写方案;3、组织研讨,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1、深入学习、研讨,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2、分解子课题,组织教师扎实地研究,逐步形成成果;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8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举行结题会。
七、研究的成效(一)实践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校经过扎实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和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通过教育和行为训练,各种行为习惯指标比率得到普遍提高。
卫生习惯:通过“温馨寝室、书香教室”的布置评比活动,学生养成了美化环境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卫生习惯监督教育,评比表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随手乱丢的现象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