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仁安书
报任安书原文

报任安书原文一、内容介绍本文为中国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报任安书》的原文。
该文以书信形式表达了元稹对好友任安的思念之情,并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二、报任安书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下,寒梅着花未?已见满关河,更有明朝翠微省。
误落尘网中,三年得五马。
之官谁与共,平生在长安。
杨花犹共老,飞尽不开颜。
明朝唐府少,永咏秦兵骑。
未觉汉将落,曾依碧涧住。
无言守千金,固毋为此辞。
愿得一衣裳,寄归故乡妻。
杜穷建平坏,何必学凡陈?云师过其门,杂诣有馀纷。
一日为郎史,志当量小恩。
蝇贪犹未已,蛇厌亦将繁。
勋业有馀地,为山更堪岐。
贵贱交所在,悲欢常在时。
幸有心无斑,月露飞华霓。
报德西山边,寄书南海滨。
君来杨柳岸,松下屐齿单。
去日江城子,烟村四五垣。
穷愁不能寐,坐坛依夜坛。
无言谁会意,汉主青琐池。
从无酒封印, 有尘满襟。
唯有古杉松,尚欣冰霜心。
一夜庄前信,千里骚人吟。
建章欧门前,祂筑天下林。
月光笼晓冢,寒薄自飘蓁。
报国儿郎去,应悲山上阴。
忠贞结在云,称道得左辰。
纵万人之众,寄舍当如吟。
三、文章分析该文是元稹给好友任安写的一封书信,全文共29句,字数较少,但意境深远。
元稹通过描绘故乡梅花的凄美景象、表达对好友思念之情的期盼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展现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在文章开头的两句话中,元稹问任安是否知道故乡的事情,隐含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接着,他描述了满目的关河和明朝的翠微省,表达了对异乡的不适和对家乡的思念。
接下来,元稹用寓言形式,通过提及老去的杨花和飞尽不开颜的梅花,暗喻了自己和友情的脆弱与珍贵。
在接下来的几句话中,元稹以诗人的视角,描绘了唐朝的官场和社会风貌,以及自己对官职的不看重,展现了自己的坚定志向和对功名的淡漠。
他对贪污腐败的盛行感到痛心,呼吁人们要有清廉之心。
他同时也表达了对山川和自然环境的喜爱。
最后,元稹表达了自己对古杉松的赞赏,以及对友情和家乡的期盼。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

报任安书详细注释
报任安书是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注释:
报:音bào,回答,报答。
任:远离、离别,放任、任凭。
安:平安、安定。
书:信函。
一枝:表示信函的信纸。
冰:比喻冰冷的境地,此处代指陌生人。
解语:解释言语,意为解释信函中的话。
含娇:含蓄的表达。
透翠:透过翠玉(古代邮局的称呼)寄达。
报任安书的意思是写一封回信答复远离之人,希望他平安,同时也表达对他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中的“一枝冰”意味着信函,作者通过这封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诗意流畅,表达深刻,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报任安书》原文、翻译

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古来富贵的人名字已经摩灭的无法记清楚,只有那些潇洒不羁有性格的人可以被后世称赞。
文王被幽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命运困穷才撰写《春秋》;屈原被流放,才创作《离骚》;左丘明眼睛坏了,才写作《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才修成《兵法》;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时创作的。
这些人物都心情郁闷纠结,不能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所以记述过去的事情,让后来的人理解自己啊。
报任安书翻译

报任安书翻译一、背景介绍报任安书,又称《给报任安书》,是中国南宋年间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一首长诗。
该诗以骑马送别的形式,表达了报任安从官场辞职回乡的决定,并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进行反思和倡导。
下面将为大家进行《报任安书》的翻译和解读。
二、原文翻译报任安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穷泉决竹萧萧下,五月梅雨潇潇开。
无辞无悔报君书,一抔净土掩风雷。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翻译解读1. 第一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句诗通过忆往昔之情感,表达了报任安回忆家乡山东兄弟的思绪。
山东是作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兄弟表示与家乡亲人、友人的关系。
九月九日可能是报任安离开官场的具体时间点。
2. 第二句:穷泉决竹萧萧下,五月梅雨潇潇开。
诗中的“穷泉”指的是泉水枯竭,没有水源,决竹即竹子悲凉地倒下。
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决心和归隐之志。
而“五月梅雨潇潇开”则是在形容隐居后山野中景色美丽、清新的描写。
3. 第三句:无辞无悔报君书,一抔净土掩风雷。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决心回归自然,告别官场。
无论离别多么艰难,他不后悔并书信来告知朋友。
同时,他在乡间寻找一片宁静祥和的土地作为他的归宿之所。
4. 第四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看透和冷静。
他表示从前辛苦追求的功名荣誉,在回归自然后都将化为尘埃,与大地融为一体。
而八千里路也象征着各种旅程,与辛苦奔波相对比,云和月则象征着宁静、和谐的生活状态。
5. 第五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句话是作者对年轻人的忠告,告诫他们不要白白荒废光阴,虚度年华。
只有抓住机遇,努力奋斗,才能避免后悔和空虚的情感。
四、总结《报任安书》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欧阳修对功名利禄的深思和内心归隐的决定。
通过对家乡、离别、归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纷扰世事的疲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
该诗激发人们对真正幸福生活的思考,呼唤人们珍惜现在、把握机会,更加努力追求内心真正的长久快乐。
完美版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完美版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仆役太史公司马迁再拜,少卿足下:从前承蒙您给我写信,用谨慎地待人接物教导我,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情意十分恳切诚挚,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
我是不敢这样做的。
我虽然平庸无能,但也曾听到过德高才俊的前辈遗留下来的风尚。
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
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钟子期死了,伯牙便一辈子不再弹琴。
这是为什么呢贤士乐于被了解自己的人所用,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而打扮。
像我这样的人,身躯已经亏残,虽然才能像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稀有,品行像许由、伯夷那样高尚,终究不能用这些来引以为荣,恰好会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来信本应及时答复,刚巧我侍从皇上东巡回来,后又为烦琐之事所逼迫,同您见面的日子很少,我又匆匆忙忙地没有些微空闲来详尽地表达心意。
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我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期也迫近了,恐怕突然之间您就会有不幸之事发生,因而使我终生不能向您抒发胸中的愤懑,那么与世长辞的灵魂会永远留下无穷的遗怨。
《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原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
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至意。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且事本末未易明也。
仆少负不羁之材,长无乡曲之誉。
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亡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句翻译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 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我确实希望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 之中,传给志同道合的人,使它广泛流传到四 通八达的大城市,这样就补偿了我以前下狱受 刑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还有悔 恨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说给有见识的人听, 难以对一般人说啊。
第四段:创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 的内容、体例。
第三、四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 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 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 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固定句式的翻译
得无****乎:表推测,译为: 日饮食得无衰乎? 该不会****吧 无乃尔是过欤? 无乃***乎:恐怕*****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吧 何以伐为? 奚以,何以****为: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什么****呢? 所以***者: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中而不辞者 ***的原因。 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如***何:把 如太行王屋何? ***怎么办,怎么安置*** 且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 取吾璧不予吾城,奈何?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 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 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 “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 《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 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 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结合注释阅读第五段。
第五段:书信的结尾,再次倾诉自 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 问题。 第五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回答了司马迁不能“推贤进士”的原 因,也照应第一段,结构十分严密。
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
文句翻译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 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 也。 按人之常情来说,没有人不贪生厌死 ,思念父母,顾念妻子儿女的;至于被 正义和真理所激励的人就不是这样,那 是因为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 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惧死,但中华民族的 杰出人物也可以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隐 忍地活着。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自 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与坚忍刚毅的活 同样是值得赞美的
通假字
摩通“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底通”抵”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见通“现”,表现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散失 稽其兴坏成败之纪 纪通“记”,记录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结合注释阅读第四段。
文句翻译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 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 兴坏之纪。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借助于自己 粗劣的文笔,搜集天下散乱失传的文献,略加 考证前人的所作所为,统观事情的始末,考查 它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
探究: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生死 观和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和为 事业隐忍篝火之间的“择生”选择,你怎 么评价?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 他以“刑余之人”的身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着巨大的舆 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 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 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 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而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
表转折,却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退而论书册 是以肠一日而九廻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承接,就,于是
于
教以慎于接物 在……方面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被 于俗不信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对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下至于兹 到
天下奇文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 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 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 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发而出,有如长江 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 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跌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 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 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 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 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 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 艺术魅力。
在
乃
是 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于是,就 乃如左丘无目 就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却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才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吧
特殊句式
教以慎于接物 状语后置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被动句 虽被万戮,岂有悔哉 重为乡党所笑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 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判断句 世也.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9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作者作品 史学家 司马迁
文学家
思想家 本纪12 世家30 列传70 表10 书8
《史记》130篇 52万余字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 黄帝下至汉武帝
作者作品
编修史书需要四种素养
1. 2. 3. 4.
史德(“不虚美,不隐恶” )
史学(材料丰富)
史识(善于决断) 史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作者作品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 《史记》 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 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复信目的: 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
“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
①主要申述自己遭受大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使 文采表于后世。(第2段) ②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 完成《史记》(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 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识司马迁。了解他的曲折丰富的思想
感情,了解他的忍辱负重的生命历程,
并进而读懂《史记》,读懂中国的历 史,《报任安书》是不可不读的。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 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 多 为 “ 报 „„ 书 ” “ 答 „„ 书 ” “ 与 „„ 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 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作者作品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 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 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 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历程,可
以用“悲壮”二字来概括。我们要认
没有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 人能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兴,倘若有 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突遭风刀霜剑, 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越挫越 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坚忍地爬行呢? 司马迁不仅留给了中华民族一部《史记》, 更用自身的经历和对生死、人生价值的思 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文句翻译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
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却很懂得 舍生取义的道理,何至于自己甘心遭受
被捆绑囚禁的侮辱呢!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使“文采表于后世”
结合注释阅读第三段。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人。他在任益 州刺史时曾给司马迁写信,要司马迁利用 在汉武帝身边任职的便利条件(司马迁出 狱后,为中书令,是宫廷中的机要官员) “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答 复,到任安因戾太子事获罪被判腰斩,司 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
第一段: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 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致歉,引出下文。
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古今异义
意气勤勤肯肯 情意,诚恳;今意志,勤劳踏实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顾妻子 人之常情,今情谊,情面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正义和真理;今指文章内容和道理 不一定;今指事理或情理不需要 且勇者不必死节 恨私心有所不尽 痛惜;个人的志愿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章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一般的,杰出的;很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抒发愤懑,今努力
意气勤勤恳恳
情意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怨恨 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作名)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隔了很久
责备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 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 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 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 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 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 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 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