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题库《论语》选读二、 当仁不 让于师北师大版
高中语文 第1单元《论语》选读 第2课 当仁,不让于师练习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当仁,不让于师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20( B )A.绥.(suí)之喟.(wèi)然卓.(zhuó)尔诲.(huì)人B.莞.(wǎn)尔箪.(dān)食瓢.(piáo)饮曾皙.(xī)C.侍(shì)坐饥馑.(jǐn)哂.(xī)之以俟.(sì)D.舞雩.(yú)户牖.(yǒu)哭恸.(dònɡ)铿.(kēnɡ)尔【解析】A.喟:kuì,C.哂:shěn,D.恸:tònɡ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错误!( D )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②夫子矢之曰。
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唯求则非邦也与? ⑨其人也而有斯疾也!A.①②⑤B.③④⑥C.⑦⑧⑨D.③⑤⑨【解析】①知通“智",②矢通“誓",④以通“已”,⑥希通“稀”,⑦莫通“暮”,⑧与通“欤”3.下列句子中的“尔”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22( C )①如有所立卓尔②夫子莞尔而笑③吾无隐乎尔④以吾一日长乎尔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子路率尔而对⑦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⑧作计乃尔立A.①③⑥/②④⑤/⑦⑧B.①②④⑥/③⑤/⑦⑧C.①②⑥/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解析】形容词词尾/代词“你”/代词“这样”4.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错误!( AD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D.宗庙之事,如.会同【解析】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5.选出与“今齐地方千里"的“方”的意义相同的一项错误!( B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D.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解析】方圆:A方形,C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D副词,正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错误!( A )例句:可使足.民.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课时作业4:二、当仁,不让于师

二、当仁,不让于师一、基础检测1.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②夫子矢之曰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④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⑤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⑥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⑦莫春者⑧唯求则非邦也与⑨斯人也而有斯疾也A.①②⑤B.③④⑥C.⑦⑧⑨D.③⑤⑨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钻:钻研。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以为:认为。
B.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诸:诸位,各位。
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爱惜人。
C.予所否者,天厌.之厌:满足。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次序地。
D.噫!天丧.予丧:使……丧。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A.点,尔何如.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D.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4.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B.博.我以文C.如会同,端.章甫D.风.乎舞雩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何伤于日月乎A.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贤哉,回也D.亡之,命矣夫6.名句默写。
(1)仰之弥高,________________。
瞻之在前,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学道则爱人,____________________。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________________,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
(4)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二、阅读训练(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

《当仁,不让于师》教材解读《当仁,不让于师》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第二课。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体现孔子在艰难的处境中,坚守人生的目标,胸怀天下苍生,执着于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其百折不挠的悲壮,还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都让人肃然起敬。
第二篇《当仁,不让于师》,则主要表现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透过学生对他的评价,以及孔子与学生的相处、交往的生活片段,让我们切身的感受孔子的师者风采,让我们全面客观的认识了个性鲜明的孔子形象。
第三篇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
第四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孔子“仁”的学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仁”的内涵和要义,以及践行“仁”的方法。
第五篇是《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表现了孔子的“义利观”。
第六篇是《有教无类》,摘取表现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相关片段,充分展现了孔子的教育智慧。
第七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选取有关学习真意的相关片段,让大家了解孔子的学习观。
这七篇文章都是颇有代表性的语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教材选文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和爱国兴学传统教育、和新高考测试要求是一致的。
要培养学生文本研读能力,要体悟孔子的人格精髓,把上课的重点放在哪儿,这是我思考的重点。
文言?人物形象与精神?文化?作为专题性的选修教材,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走近先贤,领略其不朽风采,学习其思想内容,所以其重点应该放在开阔学生视野,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充实精神、丰富情感、提升人格方面,当然文言字词还要兼顾,因为忽视了基础,一切全是空谈。
基于此,我把文本解读的重点放在了人物思想、形象特点、人格魅力的挖掘上。
《当仁,不让于师》总共选取了13个语段,它们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孔子作为老师的风采,让我们更切身、客观、全面地认识“万世师表”孔子的形象,感受到他的伟大亲切与可爱,而不是偶像化、脸谱化。
精选题库《论语》选读二、 当仁不 让于师北师大版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1)第一则:
(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高二集体备课材料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备课人:谢明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
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爱。
三、体悟探究:
教师讲述子路剁成肉酱的故事。
四、课堂小结:
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得伟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课后练习《当仁,不让于师》及答案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2课《当仁,不让于师》一、课内知识巩固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孙武叔毁.仲尼(诽谤)B.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通“智”,聪明、智慧)C.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次)D.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发、更加)2.下列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B.博.我以文C.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D.风.乎舞雩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何伤于日月乎A.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B.仲尼岂贤于子乎C.贤哉,回也D.亡之,命矣夫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颜渊喟然..而笑..叹曰B.夫子莞尔C.正唯弟子..学道则易使也..不能学也D.小人5.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二、阅读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
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
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
由是为司空..。
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
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
摘自《论语》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解释:孔子说:“只要是行仁义的亊,就是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
从“当仁,不让于师”来看,凡事让于老师是遵从师道尊严,当然是不错。
但是,只要是行仁义之事,也不要完全拘泥了。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方面的意思是说,当自己的意见和老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老师错了,自己是对的,这时就不必谦让,而应该坚持自己的正确看法和主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当仁,不让于师”的另一个意思是说,只要是行仁义之事,就要自觉积极主动上前,而不要谦让于其它人。
理当不受任何外来事物的阻碍,阻碍仁行的任何外物,或者是从反面来成全仁行,仰或从正面来戕害仁行,两者必选其一。
论语选读二

注释 1、之:到……去。 、 ……去 2、弦歌:弹琴唱歌。 、弦歌:弹琴唱歌。 3、焉:怎么。 、 怎么。 4、诸:之于。 、 之于。 5、使:使唤。 、 使唤。 6、戏:开玩笑。 、 开玩笑。
【译文】 译文】 孔子到武城,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 孔子微笑着说: 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 牛的刀呢? 牛的刀呢?” 子游回答说: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 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 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 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 孔子说: 学生们, 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 对的。我刚才说的话, 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 而已。 而已。”
孔子是否做了不正当的事是一回 事,别人是否相信孔子的清白是另一 回事。 回事。尤其是作为一个教人做君子的 老师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做不正当 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的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避嫌的 说法, 瓜田不纳履, 说法,即“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 冠。”孔子在无奈之下只能用赌咒发 誓来为自己表白, 誓来为自己表白,这也无形中成了中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 国人的一种不好的习惯方式。我觉得 我们自己应该远离用赌咒发誓的方式 来取信于人, 来取信于人,也千万不要轻易相信那 些赌咒发誓的人。 些赌咒发誓的人。
【评点】 评点】 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 “为之不厌,诲人 不倦”是一致的。 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 和执著的品格 的品格。 和执著的品格。
【原文】 原文】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译文】 孔子说:“在对仁这个问题上, 孔子说: 在对仁这个问题上, 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二 当仁,不让于师教师用书 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当仁,不让于师释文题“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
尽管绝大多数弟子都比孔子年轻很多,但他从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孔子的这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们深思,尽管他生活在2 500年前的人类文明发祥时期.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分别是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形象的,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斯行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见南子,子路不说.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夫子矢.之曰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毋吾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⑥莫.春者,春服既成同“________”,____________⑦鼓瑟希.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智聪明、智慧②导引导③悦高兴④誓发誓⑤已停止⑥暮晚⑦稀稀疏(2)一词多义①绝错误!②弥错误!③莫错误!④疾错误!答案①断绝/绝交/停止/绝命/横渡/陡峭的②越发,更加/满/满,整/弥补③同“暮",晚/没有(谁)/表否定,不/表测度,或许④一般的病/忧,患/痛心/强,猛烈/锐利(3)古今异义①君子学道则爱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丈夫或妻子;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②君子一言以为..知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答案①关爱别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略)。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1)第一则:
(2)第二则:在子贡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3)第三则:在颜渊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只是一介布衣,他所以让弟子如此尊重,完全是靠自己的德行、智慧和才学。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呢?孔子本人却非常谦虚。
(4)第四则:第六则、第七则
孔子非常尊敬弟子的人格。
(5)第五则:
第八则: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平等、友爱的师生之情,感受圣人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掌握重点字汇:矢之……
2、难点:鉴赏9、13则选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1、吟咏法,反复诵读;导读法2、启发探究式
【课前准备】
1、课前完成导学学案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能对他有多少了解呢?
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语段解读:
思考题: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孔子对弟子还充满了关小结:
一个伟大的人,越是把自己放在跟别人平等的位置,就越显得伟大,尽管弟子们极端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从孔子的语录中,我们从他的学识和道德,从他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中,体验到了那种实实在在的伟大。
(词语积累)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备课札记
备课札记
备课札记
高二集体备课材料
“当仁,不让于师”教案
备课人:谢明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第1、7、8、9、11、12、13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夫子矢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孔子与弟子和平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
2、理解句式“予所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