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弟子问仁》(共42张PPT)

合集下载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6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祭孔大典 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
1、孔子的形象
①荀子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qī) ”是上古时代人
们避邪驱鬼和送葬时所用的神像, 所以……果然吓人!
传顾恺之所画《孔子为鲁司寇 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 副官员气派,体现了孔子较高的政 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 “为政以德”之态。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根据周礼调整统 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 者。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 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⑤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 温、良、恭、俭、让”等。
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 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以义作为自己
的行为标准;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参照,以利来衡量。
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
通过“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强调了 “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拓展:有人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例,说孔子 “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结合下列孔子的言论,你是 否认同上述观点。 ①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也。”(《里仁》) ②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 吾所好。”(《述而》)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④子曰:“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泰伯》) ⑤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 为成人矣。”(《宪问》)

《论语》五则PPT课件

《论语》五则PPT课件
做学问的黄金时代,献身学术20年,教书育人。 • (51——54岁)孔子仕鲁(前501——498)
52岁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 • (55——68岁) 孔子周游列国(前497——484)
周游卫、宋、曹、郑、陈、蔡等国。 • (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479)
69岁儿死,71岁颜回死,72岁子路死
2
《大学》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 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 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清心寡欲
勇猛
才华
宪问篇第十 四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孔子说:“如果具 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 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 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 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求可使报秦之人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 题
唯瞻马首 1. 唯马首是瞻 2. 求人可使报 秦者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课件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课件

什么用?”
-:
疏通文意
译 文 原 文 词 语 孔子说:“不 孔子曰:“不知 命:天命 命,无以为君子 懂得天命,就不能 无以:没有(什么)、 也;不知礼,无 做君子;不知道礼 以立也;不知言,没有(办法) 仪,就不能立身处 无以知人也。” 知:了解,分辨
世;不善于分辨别 人的话语,就不能 真正了解他。”
疏通文意




子曰:“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
孔子说:“智慧的人 不迷惑,仁德的人不忧虑, 勇敢的人不惧怕。”
-:
• 补充: • 仁者不忧虑,是因为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所以 才能无忧无虑;智慧者不迷惑,是因为智慧者明于事理, 洞达因果,所以才能够不迷惑;勇毅者不畏惧,是因为勇 毅者折冲御侮,一往直前,所以才能够不畏不惧。“仁”、 “智”、“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不 是轻易就能做到的。孔子这么说,一则自责,二则勉人。
疏通文意
原 文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 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 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 者远矣。”
疏通文意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 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 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 行也。”
礼:在春秋时代,“” 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 德规范。孔子的“礼”, 既指“周礼”,礼节、仪 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有子说:“礼的应
用,以和谐为贵。古代 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 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ppt精品课件3

【高中语文】弟子问仁ppt精品课件3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 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
知1:通“智”,名词 知2:了解,动词 达:明白 举:选拔
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
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 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 “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 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
归纳:从孔子对学生的回答之中,可知他 主张的“仁”有哪些涵义?找出原文来回 答。 子 贡 问 仁 (推广爱心 推己及人) 颜 渊 问 仁 (克制自己 道德自律)

仲 弓 问 仁 (处事谨慎 宽以待人)
司马牛 问 仁 (言须谨慎 行须慎重)
樊 迟 问 仁 (对人慈爱 明辨善恶)
思考:本文中孔子关于
德?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
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 圣德。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 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
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
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为别人着想。





施于:对……施舍
子贡曰:“如有博施
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济:救济
病:不足
立:站得住
达:通达,行得通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
近:自身
譬:比喻
思考: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的做法
乡:通“向”,刚才
富:意义丰富 远:被疏远
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

5.1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克:约束。 归:称赞,称许。 事:实践,从事。 一 日 : 一 旦 。 目:条目,细则。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夕死。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 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突破国家、民族与地区间的壁垒,而是首先表现 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世界认同,是对艺术理想世界的诉求。
君子人格中内含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彼此依存、 互助互鉴的精神品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为师矣”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
作业: 1.梳理《论语十二章》所讲的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
活中的现实意义,围绕“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否适用于当代公民的人格塑造”这一 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字数不限。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谈论 立身处世之道,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 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 行、修身养性的启发性,给自己列2-3条修身目标。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主讲教师:
学 校:
【导入】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苏教版高中语文《论语》《孟子》选读第三单元《我欲仁,斯仁至矣》优秀课件(共42张PPT)

苏教版高中语文《论语》《孟子》选读第三单元《我欲仁,斯仁至矣》优秀课件(共42张PPT)
《论语》:“仁也者,人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五、仁者爱人
孔子的温度——
读前四则,注意重 点字。思考:“仁”的 思想内容包括哪一些?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重点掌握字词:入、出、弟tì、众、仁 弟子:古今异义,做子弟的年轻人 主旨:仁与孝悌;
读后七则,注意重 点字。思考:对于“仁” 要怎样实践呢?
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 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重点掌握字词:侍、盍、敝、伐、施、安
主旨:仁的实践表现之一 无私吝之心的爱人
•B问人见仁: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 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庭, 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 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是非常高的。马棚失火, 主人开口即问是否伤人,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 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人是同类,在不 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孔子以人为本,推己及 人,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
温习回顾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
15.3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 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对子贡说:“子贡呀,你是不 是以为我是个知识渊博,又记忆力 很好的人呀?”回答说:“当然是 了,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 “你错了,我没什么渊博的知识。
பைடு நூலகம்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重点掌握字词:有丧者 思考: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
为什么饭都不吃饱? 这是不是太迂腐了呢?

弟子问仁ppt3

弟子问仁ppt3
复:践行、恢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为:是
归:称许、赞许 焉:句末语气词 由:靠 目:条目、详情
敏:愚钝
事:从事、实行
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
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 圣德。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 人,需要更高的精神追求。 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
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
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 为别人着想。


克:约束、抑制
19、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理想是反映美的心灵的眼睛。 22、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便有了文明。 24、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5、有理想的、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2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 27、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28、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美好的目的而设的。 2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30、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1、理想是美好的,但没有意志,理想不过是瞬间即逝的彩虹。 3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33、伟大的理想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 34、为了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尊石质的雕像。 35、理想对我来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己的嘴、眼、耳、手,从点滴做起。
疏通文意




如:如同,好像 使:使唤 承: 承办 欲: 愿意、喜欢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 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
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
施: 施加
于: 给,(介词) 邦: 诸侯国 家:卿大夫的封地
“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疏通文意


词 施:施予 于:对,向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 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 仁乎?”子曰:“何事于 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 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 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仁” 的学说(“仁”与“礼”) ,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 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 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 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主张“因材施 教”,“有教无类”。他教育学生: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
学习目标
• 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具体确 切的含义 • 2 积累有关的“名句”和有关的文言字词; • 3理解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用不同言语说教的教学方法 和态度。
序言: 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中国乃 至世界几千年,至今仍有深远意义,《论语》 有“东方圣经”之称,近年来的高考题不断 出现以《论语》里的语录作为作文的话题趋 势: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在对颜渊的回答中对仁作了怎样的阐释?他认 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对实施仁提出了什么看法?对克制自 己提出了什么具体要求?
明确:孔子认为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奴隶 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这就是仁。他认为,实行仁,要靠自己自觉,不能靠别 人。他认为,约束自己的具体原则是:不合社会规范和 道德规范的事和物,一概不要看、听、说、做,即管好
仲弓问仁。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 民如承大祭;己所不 欲,勿施于出门见到任何人都要像会见贵宾 一样,使唤百姓都要好像承办重大 祭祀一样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 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邦 国做官无所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
疏通文意
思考:孔子是怎样评价子贡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做 法的?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实行仁德?请结合原文回答。
明确:孔子认为广泛地施予和救济不仅是仁德,甚至是圣德。 意思是不损人利己,一般人能够做到;舍己为人,需要更高的 精神追求。他认为,要实行仁,要注意两点:一方面,自己要 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一方面,要 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由自 己的需要想到别人的需要,并给予充分的尊重,给予广泛的帮 助和救济。
博:广博,广泛。
济:救济
其:恐怕,表推测
病:不足
立:使……站得住 达:使……行得通 近:就近 譬:比喻
已。”




子贡曰:“如有博施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对民众 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进行施予和救济,这人怎么样?可称 得上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 可谓仁乎?”子曰: 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德之人,就是要 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 想自己站得住,就要使别人也站得住;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要想自己行得通,就要使别人也行得 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喻,而推 谓仁之方也已。” 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 了。”
导入新课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 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 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 人。1988年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 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 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 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 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论 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书 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 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 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 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
疏通文意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克: 克制,约束 复: 恢复 为: 是 归: 归于 焉: 句末语气助词 由: 靠,凭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目: 细则,条目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虽: 虽然 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 矣。”
《孟子》四种儒家经典。五经指《周易》、《尚书》、 《诗经》、《礼记》、《春秋》也。
《论语》的20大类:
• • • • • • • • • • •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 yì )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敏: 聪敏 事: 做 斯: 指示代词,这
译 文 原 文 颜渊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 颜渊问仁。子曰:“克 “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制,这就是仁。一个人一旦这样做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 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他是个仁者了。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 要做到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哪能 靠别人呢?”颜渊说:“请问实践 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仁的细则是怎样的。”孔子说: “不合礼的不要看,不合礼的不要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听,不合礼的不要说,不合礼的不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 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 事斯语矣。” 但请让我也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