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货查验规程
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范本

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农产品进货查验程序,确保进货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供应链的协调发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货农产品的供应商和经销商。
三、定义1. 农产品:指从农田、畜牧场、水产养殖场等农业生产基地直接或经加工后投放市场的食品和饲料。
2. 进货:指供应商或经销商从生产者或其他供应商处收购农产品的行为。
3. 查验:指供应商或经销商对进货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查。
四、查验程序1. 供应商或经销商在选择进货农产品时,应确保供货方具备合法的生产、加工或销售资质,并与供货方签订正式的进货协议。
2. 进货前,供应商或经销商应核实供货方提供的农产品相关证件和资质,并进行比对验证。
3. 进货农产品到达后,供应商或经销商应当按照规定的存储条件妥善保存,并进行相应的登记。
4. 进货农产品的查验包括外观、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检查。
供应商或经销商应使用标准化的查验工具和设备,确保检查结果的客观、准确。
5. 如发现进货农产品有质量问题,供应商或经销商应及时向供货方提出退货或换货的要求,并记录相关信息。
6. 对合格的进货农产品,供应商或经销商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办理验收手续,并按照规定进行分类存储与销售。
五、查验要求1. 外观检查:供应商或经销商应检查农产品外观是否完整、无腐烂、无病虫害等问题。
2. 质量检查:供应商或经销商应按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进货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包括农产品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
3. 安全检查:供应商或经销商应对进货农产品进行安全性检查,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指标等方面。
4. 包装检查:供应商或经销商应对农产品包装进行检查,包括包装完整性、标识清晰度等方面。
5. 相关记录:供应商或经销商在查验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记录,包括进货日期、批次号码、供货方信息、查验结果等。
六、责任与处罚1. 供应商或经销商应对进货农产品的质量负责。
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模版(三篇)

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规范农产品的进货查验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及合作伙伴在购买农产品时的进货查验工作。
第三条定义1. 农产品:指种植业、养殖业和渔业生产的、以及采摘、砍伐或捕捞的、未经加工的农作物、禽类、畜类、水产品、饲料和兽药等物品。
2. 进货查验:指购买农产品时对其进行外观、包装、标签、质量等方面的检查和评估。
3. 供应商:指提供农产品的经营者。
4. 设备和工具:指进行进货查验所需的设备和工具,包括电子称、测量仪器、温度计、计算机等。
第二章进货查验流程第四条进货查验前的准备工作1. 供应商应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加工和包装农产品,并提供相关的质检报告和证书等。
2. 进货查验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接受培训,保持技术更新。
第五条进货查验步骤1. 收货进货查验人员应在收货时核对货物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信息,并记录在进货查验登记簿中。
2. 外观检查进货查验人员应对农产品的外观进行检查,包括外观是否完整、色泽是否正常、外观是否有病虫害等问题,并记录在进货查验登记簿中。
3. 包装检查进货查验人员应对农产品的包装进行检查,包括包装是否完整、密封是否良好、标签是否齐全等问题,并记录在进货查验登记簿中。
4. 标签检查进货查验人员应对农产品的标签进行检查,包括标签中是否有农药残留、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并记录在进货查验登记簿中。
5. 质量检查进货查验人员应对农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包括使用设备和工具对农产品的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如测量其重量、温度等,并记录在进货查验登记簿中。
6. 处理不合格产品如发现农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不符合标准要求,进货查验人员应按照相关程序处理,包括立即通知供应商、记录不合格品信息并进行分类处理等。
第六条进货查验记录进货查验人员应将每次进货查验的结果记录在进货查验登记簿中,包括收货信息、外观检查结果、包装检查结果、标签检查结果、质量检查结果等,并保存一定时间。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本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企业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管理,提高进货质量和效率,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的所有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事宜。
第三条本制度的制定、修改和解释权归企业所有。
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制度作适当调整。
第四条本制度于制定之日起正式实施。
第二章进货查验第五条进货查验的目的是确保所进货物的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符合企业的要求。
第六条进货查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货物的外观查验:检查是否有损坏、变形、表面污渍等情况。
2. 货物的数量查验:与进货单据和送货单据进行核对。
3. 货物的质量查验:根据企业的标准进行验证,如颜色、材质、尺寸、重量等。
4. 货物的规格查验:与企业的要求进行核对,如包装规格、包装标志等。
5. 货物的型号查验:与企业的要求进行核对,如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
第七条进货查验的流程如下:1. 进货查验前,查验员应认真学习相关要求和标准,熟悉并准确掌握查验程序。
2. 根据查验内容,查验员按照先外观查验、再数量查验、再质量查验、最后规格和型号查验的顺序进行操作。
3. 进货查验过程中,查验员应仔细观察,准确记录查验结果。
4. 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即向上级主管报告,并按照企业的处理流程和要求进行处理。
第八条查验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以下内容:1. 货物的名称、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信息。
2. 查验员姓名、查验日期、查验地点等信息。
3. 查验结果,包括合格或不合格,并说明具体原因。
4. 查验员的签字和确认日期。
第九条查验记录应保存一年以上,并做好归档备查工作。
第三章查验记录第十条查验记录的目的是对进货查验过程进行记录,以备查阅和核对。
第十一条查验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1. 查验日期、查验地点等基本信息。
2. 货物的名称、数量、质量、规格、型号等详细信息。
3. 查验结果,包括合格或不合格,以及具体原因。
4. 查验员的签字和确认日期。
5. 上级主管的审批意见和签字。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是企业内部为管理和控制进货过程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
该制度的目的是确保企业进货的合规性、质量以及安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以下是一个关于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的详细介绍。
一、进货查验制度1.进货查验的依据和范围进货查验依据合同、订单以及供应商提供的进货清单等进行。
查验范围包括进货的数量、质量、包装以及合法性等。
2.进货查验的方式和流程进货查验可分为外观查验和全面查验。
外观查验主要针对包装和外观进行检查,全面查验则包括外观查验和对物品的质量、数量等方面的检查。
进货查验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检查进货清单和送货单上标注的物品是否完整。
(2)对进货物品的包装进行损坏检查,并核对包装标识的准确性。
(3)按照进货清单上的规定数量和型号,核对实际进货物品的数量和型号是否一致。
(4)对物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包括外观和功能性能等。
(5)查验物品的合法性,包括是否具备合格证、生产日期等。
(6)查验完成后,填写进货查验单并进行相应记录。
3.进货查验的责任和权力进货查验的责任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包括查验物品的数量、质量、包装等。
同时,其他相关部门也有责任协助进行查验。
4.进货查验的异常处理如果发现进货物品有质量、数量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供应商进行处理。
处理方式可以是退货、更换或补发等。
1.查验记录的内容和形式查验记录应包括查验时间、查验项、查验结果、查验人员等信息。
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记录进货物品的详细信息,如生产日期、批次号等。
2.查验记录的保存和归档查验记录应进行适当的保存,以备将来参考和核实。
一般可以以纸质形式或电子形式保存,同时应按照一定的分类和归档规则进行管理。
3.查验记录的查询和使用查验记录可以作为进货质量和安全性等方面的参考,供管理层和相关部门进行查询和使用。
查验记录还可以作为与供应商协商、追溯质量问题等相关事宜的依据。
4.查验记录的监督和评估查验记录的监督主要由质检部门进行,对查验记录的准确性和合规性进行评估。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进货查验记录制度是指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对商品的质量、数量、包装、标识等信息进行查验、记录和管理的制度。
该制度有助于企业掌握商品质量状况,确保商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企业信誉。
以下是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查验范围1. 商品质量:包括商品的安全性能、使用性能、环保性能等,查验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
2. 商品数量:查验实际到货数量与采购数量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短缺、超量等情况。
3. 商品包装:查验商品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
4. 商品标识:查验商品标识是否清晰、准确,包括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等。
5. 商品规格:查验商品规格是否符合采购要求,包括尺寸、重量、容量等。
6. 商品产地:查验商品产地是否真实,是否符合国家产地标识规定。
7. 进口商品:查验进口商品是否具备合法的进口手续,包括海关通关证明、检验检疫证明等。
8. 其他应当查验的内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对商品的其他相关内容进行查验。
二、查验流程1. 采购部门在采购商品时,应根据采购计划和要求,向供应商索取商品的相关资料,如产品说明书、质量检验报告等。
2. 商品到达仓库后,仓库管理员应立即对商品进行外观查验,确保商品包装完好、标识清晰。
3. 质量检验部门应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商品进行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4. 检验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商品,应及时通知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并按照企业规定处理。
5. 采购部门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采取措施,直至终止合作关系。
6. 企业应建立健全商品查验记录档案,记录商品的查验情况,包括查验日期、查验人员、查验结果等。
三、记录管理1. 商品查验记录应采用电子或纸质形式保存,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 记录应包含商品的基本信息、查验项目、查验结果、查验人员等内容。
进货查验或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进货查验或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一、概述进货查验是指对企业所购进的货物进行核对、验收、记录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确保所进货物的数量、质量与合同或采购订单的要求一致。
本制度旨在规范和指导企业的进货查验工作,确保企业的进货环节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并建立健全的进货查验记录。
二、目的1.确保进货物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合同或采购订单的规定;2.及时发现和纠正进货环节中的问题和不合格品;3.保证企业生产和运营的正常进行;4.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质量。
三、主要内容1.进货查验程序(1)进货查验人员接到通知后,应按照采购订单或合同的要求,核对货物包装、标识、数量等信息,与承运商或供应商进行确认。
(2)进货查验人员应根据货物的重要性和风险程度,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和抽样数量,并对货物进行查验。
(3)进货查验人员应使用合适的设备和工具,对货物进行物理和视觉检查,包括外观、尺寸、颜色、包装等方面。
(4)如发现货物存在问题或不合格品,进货查验人员应及时通知采购部门和供应商,并按照公司的不合格品处理程序进行处理。
2.进货查验记录(1)进货查验人员应在进货查验过程中,对货物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货物的名称、型号、数量、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并将查验结果记录在进货查验记录表中。
(2)进货查验记录表应包括货物的验收情况、查验结果(合格或不合格)、处理措施等内容,并应由进货查验人员和采购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3)进货查验记录应按照一定的分类、编号和存档方式进行保存,方便查询和追溯。
3.进货查验异常处理(1)如发现进货查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如货物数量错误、质量问题等),进货查验人员应及时上报采购部门,并与供应商协商并处理好相关问题。
(2)对于多次出现异常的供应商,采购部门应考虑调整供应商或采取其他措施,以确保进货查验的质量和效果。
四、责任与执行1.采购部门负责制订和实施进货查验制度,并对进货查验的结果负责。
2.进货查验人员应按照制度要求执行相应的任务,并保证进货查验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文(3篇)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为了规范企业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工作,保证进货商品的质量和数量符合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进货查验1. 进货查验的目的:确认进货商品的质量、数量和规格等是否符合要求。
2. 进货查验的内容:(1)质量查验:包括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清晰、检验样品的样品编号是否与标签一致等;(2)数量查验:与供应商提供的商品数量进行核对,确认是否符合合同要求;(3)规格查验:核对商品的规格参数是否与合同要求一致。
3. 进货查验的程序:(1)收货确认:接收供应商送货后,由仓库人员进行收货确认,包括确认送货日期、车牌号码、货物数量等信息。
(2)物品验收:仓库人员根据送货单和合同要求,对货物进行质量、数量和规格查验。
(3)验货报告编制:仓库人员编制进货验货报告,记录进货商品的质量、数量和规格等信息,并备注问题和异常情况。
(4)验货报告审批:验货报告由仓库主管审批,并签字确认。
(5)通知供应商:将验货结果通知供应商,要求其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处理。
第三章查验记录1. 查验记录的目的:记录进货查验的结果,方便日后查询和统计。
2. 查验记录的内容包括:进货日期、供应商名称、商品名称、商品规格、数量、质量检验结果、备注等。
3. 查验记录的保存期限:根据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要求,查验记录应保存至少3年。
4. 查验记录的管理:查验记录由仓库管理员进行管理,确保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5. 查验记录的查询: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查询进货查验记录,但必须经过合法授权。
第四章监督与责任1. 监督责任:企业领导应对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作的规范执行。
2. 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对于故意违反《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的人员,将依据公司的行政纪律规定进行处罚。
对于严重违反的情况,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1. 本制度自制定之日起生效,如有补充和修改,将另行发布。
2. 如有其他未尽事宜,由企业领导进行决定。
进货查验制度电子版模板

进货查验制度电子版模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本经营单位的采购管理,确保采购的原辅材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能够满足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经营单位采购的原辅材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查验管理。
第三条本单位对采购的原辅材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实地查验制度,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查验内容第四条查验内容包括:(一)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二)生产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及批号、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三)产品包装标识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四)产品外观、气味、颜色等感官性状是否正常;(五)产品是否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质量情况;(六)其他需要查验的内容。
第五条对原辅材料包装标识进行查验核对,主要查验内容包括:(一)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二)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三)商标、性能、用途、生产批号、产品标准号、定量包装商品的净含量及其标准方式;(四)根据商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的规格、等级、所含主要成分和含量;(五)限期使用商品的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保质期、保鲜期、保存期)和失效日期;(六)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商品损坏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的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语。
第三章:查验程序第六条采购人员在采购原辅材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时,应当向供货方索取相关证照和合格证明文件,并进行实地查验。
第七条查验原辅材料、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包装标识,核对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等相关信息。
第八条对初次交易的供货方,采购人员应当索取其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商标注册证等证照的复印件,并每年进行一次核对。
第九条采购人员应当按批次向供货方索取食品质量检验证明、检疫证明、QS准入标志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证明文件,并保存复印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货(原材料)检验管理规程
1、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所采购的原材料质量的检验,保证所采购的原材料合格,确保公司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需要时可追溯,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外购原材料的检验
3、职责
3.1采购部根据放样文件要求采购,负责采购材料的质量保证文件的收集,并确保其真实性、及时性。
负责对进厂的原材料初检、入库、记录。
3.2技术部为原材料检验规程的技术归口部门,品管部负责外购原材料的外观、物理、化学检验,并出具检验结果。
3.3仓库管理人员,必须确认材料的检验结果是合格的,方能接受材料入库,按采购计划与送货清单核对数量、规格、型号、材质等。
3.4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原材料有质量问题的,须立即通知品管部
4、原材料检验
本公司材料采购,检验所有依据的标准有:
4.1《原材料进货检验规程》、产品图纸、技术标准
4.2 ISO材料国际标准
5、原材料检验流程:
供方供货——〉采购员送达《验收单》——〉品管部对待检物料进行抽样检验并填写检验结果——〉采购部按检验结果移交仓库,办理下步手续,合格品入
库、标识、做台帐;不合格品作退货处理。
供方首次供货:
供方必须将样件、自检报告单、合格证、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注册证书
复印件等交由采购部门《请验单》,质量负责人依据图纸等技术要求制定检验项目,交检验员进行检验,检验人员填写《原材料检验单》,工厂试用必须有相关人员认可。
样件检验完毕后,《样件检验单》交由采购部门,以据此做出鉴定报告,采购部门通知供方并列入《合格供货方清单》,根据供方情况制定初步供货份额。
非首次供货:
供方须待质检报告、理化实验报告单、合格证、采购员开具的《外购件检验
验收单》,检验员确认后进行检验,检验后检验员将检验数据和相关资料交质量负责人批准,合格后方可办理入库手续。
6、采购部的初检项目:
6.1供货商提供的质量证明书为原件,应清晰易辩,不得涂改,生产厂家的检验
公章、合格章应清楚,不得被其他文字、印章遮盖;供货商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应在空白处应加盖公章,否则作退货处理;
6.2原材料的批次号与质量证明文件的批次号必须一致,如不一致作退货处理;
6.3原材料规格型号、材质与采购计划必须一致,如不一致作退货处理;
6.4原材料数量、重量与采购计划须一致,如不一致需进一步处理,少的需追加,多的呈报主管批示;
6.5原材料价格与采购计划须一致,如不一致需进一步处理,并呈报主管批示;
7、品管部检验项目:
7.1原材料的批次号与质量证明文件的批次号是否一致;品种、规格、性能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如不相符作退货处理;符合的,下一步检查.
7.2外观检查:原材料不得有裂口、弯曲等外表问题;
7.3检验方法:采用目测、卡尺、钢卷尺
7.4检验数量:当批量在500件以下时,按5%的比例抽检,不低于5件;当批量在1500件以下时,按2-3%的比例抽检,不低于10件;当批量在1500件以上时,按1-2%的比例抽检,不低于15件。
7.5 检验试验状态标识
对于合格件,在包装箱或工件上贴上合格证。
对于不合件而又不能及时退回的在包装箱或工件用红色标示,并及时隔离或按有关规定就地销毁。
对于来不及检查件在包装箱或工件上挂上待检标志并定置存放。
7.6紧急放行的控制
若需紧急放行时,须有质量负责人或公司主管签字。
7.7其他检验规定
对于本厂无法检测的项目,可以开具原材料检验委托单委托指定供方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做检验,检验认同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报告。
7.8入库
检验合格后,由检验人员做出标识,通知库管员进行验收入库。
其过程见相应仓库仓库管理制度。
原材料检验委托单
审核:
批准:
发布日期:
原材料检验规程原材料检验规程
1. 目的
为规范本公司所采用原材料质量的检验,保证所采购的原材料合格,确保公司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需要时可追溯,制定本规程。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与公司所外购原材料的检验。
3. 职责
3.1采购部按要求采购,负责采购材料的质量保证文件的收集,并确保其真实性,及时性。
负责对进厂的原材料初检、入库、记录。
3.2工艺部为原材料检验规程的技术归口部门,品管部负责原材料的外观.性能检验,并出具检验结果。
3.3仓库管理人员,必须确认材料的结果是合格的,方能接受材料入库,按采购计划与送货清单核对品名.、定量、重量、数量等。
3.4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原材料有质量问题的,须立即通知品管部
4.原材料检验
本公司原材料采购.检验所依据的标准有:
牦牛肉GB2707-2005
食用盐GB5461-2000
酱油SB/T10336-2012
白砂糖GB317-2006
味精GB8967-2007
5.原材料检验流程
采购部按要求,综合库存,编制采购计划,经总裁批准后进行采购采购部对进厂的原材料进行初检,合格后,书面通知品管部—品管部对原材料进行外观.性能检验,并出具检验结果,递交采购部——采购部按检验结果,办理下步手续,合格品入库,标识.做台帐;不合格品作退货处理。
车间在领用.加工过程中,对原材料检验,发现有质量问题的,立即通知品管部—品管部根据实际情况,会同技术部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呈报总裁裁定。
6. 采购部的初检项目
6.1.1供货商提供的质量证明书为原件,应清晰易辨,不得涂改,生产厂定的质量检验公章应清楚,不得被其它文字,印章遮盖,供货商在空白处应加盖公章;如供货商提供的质量证明书为复印件,其要求同原件,供货商并注明原版质量证明书存放处;否则作退货处理。
6.1.2原材料的批次号与质量证明书上的批次号必须一致,如不一致作退货处理;
6.1.3原材料名称、定量与采购计划必须一致,如不一致作退货处理;
6.1.4原材料数量、重量与采购计划必须一致,如不一致需进一步处理,少的追加,多的呈报总裁批示。
6.1.5原材料价格与采购计划必须一致,如不一致需作进一步处理,并呈报总裁批示。
7.品管部的检验项目
7.1原料的检验
7.1.1原料的批次号与质量证明书上的是否一致,品种定量、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定标准和设计要求;如不相符作退货处理,符合的,通知作外观检验。
7.1.2外观检验
7.1.3原料外观:表面不得有折痕.污渍,应平整洁净,没有灰尘
○检验方法:采用迎光检验.平视检验.斜光检验和手摸检验等如外观检验不合格,不必进行性能检测。
7.1.4性能检验
○参照标准:
7.2.1检验:
7.2.2外观检验:
7.2.3外观:钉线不应该有锈斑.剥层.龟裂.或其他使用上的缺陷。
○检验方法:采用目测。
7.2.4性能检验:
○参照标准:
7.3检验结果及时通知采购部。
8.原材料入库
8.1采购部根据检验结果通知将合格的原材料入库。
8.2仓库管理人员应验证检验结果,只能接受合格的材料入库,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禁止入库。
8.3仓库管理人员按采购计划与送货清单核对数量、名称、定量等,安排库位、标识、做台帐。
9.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检验
9.1领料时对名称.定量等加以确认,对外观进行检验:表面不得有折痕.污渍,纸面应平整洁净,没有灰尘。
有以上缺陷须拒绝领料。
9.2加工过程中应进行复检:名称、定量等加以确认,表面不得有折痕、污渍,原料应平整洁净,没有灰尘。
有缺陷的须拒绝使用。
并立即通知品管部。
9.3加工过程中不合格的产品不能往下道工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