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定稿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琵琶行(并序)》优秀导学案(教师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全文的感情基调。

2.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学习过程:一、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琵琶行 导学案(教师卷)

琵琶行 导学案(教师卷)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的】1.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其中的名句;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知人论世】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

晚年号香山居士。

他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五六岁:开始学诗,八九岁时就能写出像样的格律诗了。

11岁:离家躲避战乱于越中,之后南北奔走,颠沛流离,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于“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贫困的生活使他接近了人民,迈上了创作上的现实主义道路。

17-18岁:涉足长安,以诗文谒见当时有名的名士顾况:“《古今诗话》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长安物贵,居大不易’。

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29岁:中进士级第。

32岁:以拔萃登科。

35岁:以四等入选由皇帝主持的特科考试,升为翰林大学士。

所以诗人自豪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38岁:因每每上书直谏,统治者怀忌在心,宪宗暗喻崔群“使求自便”,诗人不得已请求外调,做了三年京兆尹户曹参军。

41岁再度入朝,做了闲散的左赞善大夫。

43岁:元和十年六月,主持平定藩镇叛乱的宰相武元衡在上朝时被平炉节度使李师道派去的刺客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

白居易时为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但他出于义愤率先上书:“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言诗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说他在母亲赏花坠井死后做赏花诗和新井诗,有伤明教。

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正如诗人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46岁:被除为忠州刺史(四川忠县),为力排“天教抛掷在深山”的郁闷心情,他在那里种花养性。

50岁:转杭州刺史,他大力兴修水利,筑堤保护钱塘潮,泄引湖水,灌溉良田,造福于人民百姓,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人民成这条堤为“白堤”。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高一U部语文组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预习】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

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 “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2013-2014学年语文必修三导学案编号:KW08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琵琶行》导学案编制人:董梁敏审核人:吴育娜审批人:【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人生遭遇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对文章有正确的理解。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学会从不同方面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3、激情投入,感受诗人和琵琶女的心情,感受文章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

【学法指导】1、先标出自然段,并将注释的字音标到课文中,再认真朗读课文,借助课文前的序言解读文章大意。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独立、高效完成预习案的内容;思考合作探究案的题目,并能形成文字答案。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我的疑问”处,待小组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帮忙。

4、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带★的题目C层选做。

自主学习·成长自我——预习案一、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写作背景简介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四、正音:湓浦..(pén)(pǔ)铮.铮然(zhēng)贾.人(gǔ)转徙.(xǐ)迁谪.(zhé)荻.花(dí)管弦.(xián)拨弦(xián)轻拢.(lǒng)慢捻.(niǎn)抹.(mǒ)复挑.(tiǎo)霓裳..(ní)(cháng)六幺.(yāo)幽咽(yè)水浆.(jiāng)迸.(bèng)裂帛.(bó)虾蟆..陵(Há)(má)钿.头(diàn)银篦.(bì)呕哑..( zhāo zhā)..(ǒu yā)嘲哳五、整体感知1、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中第二自然段。

二、欣赏诗歌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三、品味诗歌意境,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根据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处境并熟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美。

引导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同时体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三、通过分析琵琶女形象,让学生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到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体味到作者的感情。

四、方法:诵读感悟探讨鉴赏【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一)关于白居易:1、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

为官曾于晚年担任太子少傅,去世后,赐谥号为“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的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白居易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盏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问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并且借机大肆攻击、中伤白居易,白居易终因此事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获罪的根本原因还是那些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也就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

但当朝大臣间争权夺利,穆宗不听劝谏,于是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

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一、导语《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背景知识了解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第一环节:预习检查1、请给加点字注音:湓pã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舫fǎng(船) 虾蟆hámó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ǒ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2、请关注下面古今异义词①因为..长句古义:因此作。

《琵琶行》导学案 教师版说课材料

《琵琶行》导学案  教师版说课材料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授课人:一、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丰富内涵,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形象。

3.在欣赏、感受、发现艺术美的同时,获得有关艺术欣赏的知识,得到艺术美的陶冶、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唤醒,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_,号香山居士。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现实主义_诗人。

他和好友元稹在文学上积极倡导“_新乐府运动”运动,主张“_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即所谓“即事名篇”(《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

白居易诗的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长篇叙事抒情诗,如《长恨歌》、《琵琶行》。

二、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作品。

有关题目:《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

【司马青衫】: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

形容极度悲伤。

司马青衫,作为典故,出自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后来高中语文课文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都用到这个典故。

琵琶行导学案老师版

琵琶行导学案老师版
(二)重要词语注释
〔1〕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2〕明年秋。明年:(第二年)
〔3〕善才:(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4〕委身为贾人妇。委身:(托身)
〔5〕遂命酒。遂:(于是)〔6〕使快弹数取。快:(畅快)
〔7〕曲罢悯然。悯然:(忧郁的样子)。〔8〕感斯人言。斯:(这个)
〔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是:(这)始:(才)
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判断句)④送客湓浦口(省略句)
⑤使快弹数曲(省略句)⑥感斯人言(被动句)
(六)名句填空
1.〖2005江苏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2.〖2008江苏卷〗座中泣下谁最多?。
3.〖2011江苏卷〗去来江口守空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感悟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1)“大弦嘈嘈如急雨”表现了乐声的粗重_。
(2)“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了乐声的轻细。
(3)“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声的流畅。
(4)“幽咽泉流冰下难”表现了乐声的冷涩。
2、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奏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同时也突出了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
〔10〕因为长句。因为:(因此创作)〔11〕歌以赠之。歌:(作歌)
〔12〕凡一百一十六言。凡:(总共)言:(字)
〔13〕命曰《琵琶行》。命:(命名)〔14〕循声暗问。暗:(悄悄地)
〔15〕添酒回灯重开宴。回灯:(移灯)重:(再,重新)
〔26〕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思:(悲,伤)
〔17〕低眉信手。信(随意)〔18〕颜色故。故:(衰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琵琶行》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成就,识记文体常识。

2.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提高古诗诵读。

3.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一、预习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二、熟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知识链接】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学法指导(一)文体特点: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著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二)理解文意:1.通读全文,查阅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在课本上批注不理解的字词。

2.概括段意,梳理行文思路。

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1.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集体朗读,纠正读错的字音二、课堂探究(一)把握主旨(写什么)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故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3.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江边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倾听歌女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湿青衫。

4.诗人用哪句诗把自己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他们有什么共同命运,是什么作为桥梁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女原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如今“年老色衰、委身商人”;诗人早年“位至谏官、名动京师”,如今“谪居卧病、飘零天涯”。

他们共同的命运都是昔“盛”今“衰”,才华超群:琵琶女用如泣如诉的演奏向人们倾述了坎坷的人生,白居易用高超的文学笔法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

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三、体悟写作特点(怎么写)1.《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描写的句子是“__主人忘归客不发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__”来进行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江州司马青衫湿__ ”来描写琵琶女琴声的动人。

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音乐。

第一种,用摹声的手法。

如“嘈嘈”“切切”等象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词。

第二种,用比喻的手法。

以声喻声,如用“急雨”之声、“私语”之声、“莺语”之声等;以形喻声,如“银瓶乍破”、“刀枪鸣”、“铁骑突出”、“裂帛”等。

第三种,直接描写。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3.本诗前后贯穿了四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请一一找出,并就其中的一处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烘托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处处传达出诗人凄凉愁煞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悲伤感情基调。

(2)“别时茫茫江浸月”,描绘了分别时的景象,景中含情。

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3)“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演奏的效果。

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

“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绕船明月江水寒”,渲染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四、理解与迁移作者与琵琶女素不相识,难道仅仅因为琵琶女动人的琴声就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由衷慨叹吗?在中国文学中,自屈原的《离骚》起,就有“香花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手法,女人的容颜盛衰、得宠失意往往使男人联想到自己的仕途穷通,所以诗人有此感叹。

正像《唐宋诗醇》评论的那样:“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

”后来这两句诗,已经脱离了本诗的原始意义,具有了更为广泛更为丰富的应用。

五、收获与感悟1.学习收获2.疑惑之处六、【延伸阅读】:白居易与《琵琶行》赏析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与元稹友谊甚笃,称“元白“。

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

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

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

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落,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当胡锦涛总书记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来勉励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我想起了白居易;当温家宝总理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来警戒各级领导干部要关心民生疾苦时,我又想起了白居易;当连战先生北大演讲用“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来寄语肩负民族希望的莘莘学子时,我还是想起了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

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古今中外有不少因音乐而相识、相知、共情的佳话。

高山流水觅知音,说的是古代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遇上了樵夫钟子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钟子期都听得出他的音乐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伯牙弹奏表现高山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巍峨的泰山!”伯牙弹奏表现流水的乐曲,钟子期说:“多么好啊,你的心志就象那奔腾的江河!”从此以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摔坏了曾经心爱的琴,并且终身不再弹琴,来纪念这个知音。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的确音乐是一种不需要翻译的语言,不论今古,不论中外,不论年龄大小,只要心境相似,都能产生共鸣。

没有经历过生活的困苦,我们也能感受《二泉映月》的辛酸;没有经历过爱情的痛苦,我们也能感受《梁祝》的悲欢。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临别时的踏歌,让李白感受到友谊的温暖、深厚。

琵琶女所弹出的音乐是在倾诉‘平生不得志’,也好象在述说‘心中无限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的肺腑之言。

这句诗能成千古名句,是因为它道出了世代不幸者的共同心声。

当人们吟诵这诗句时,总有一种惺惺惜惺惺的感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