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的风俗文化
家乡的风俗阜阳六百字作文

家乡的风俗阜阳六百字作文《家乡阜阳的风俗》
我的家乡阜阳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这里有许多独特的风俗,
让我特别着迷。
在阜阳,每到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啦!大人们会早早地开始准备,
买好多好多的年货,有甜甜的糖果、红红的对联,还有各种美味的
食物。
而我们小孩子呢,就盼望着穿新衣服、拿压岁钱。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
菜肴,有鱼有肉,还有我最爱吃的饺子。
听大人们说,吃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呢。
吃完年夜饭,我们就开始放烟花啦!看着那五颜
六色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就像一朵朵绚丽的花朵,我高兴得又蹦
又跳。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要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去拜年。
见到长
辈们,我们要说吉祥话,然后就能拿到红包啦,那感觉可真棒!在
拜年的路上,还能看到好多人在舞龙舞狮,他们的表演精彩极了,
龙和狮在人群中欢快地跳跃,特别威风。
除了过年,在阜阳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赶庙会。
庙会上有各
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好吃的小吃,比如糖葫芦、棉花糖;还有好
玩的游乐设施,像旋转木马、碰碰车。
我最喜欢在庙会上逛来逛去,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感觉怎么也看不够。
还有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吃粽子,看赛龙舟。
那激烈的比赛场面,让我忍不住为选手们加油助威。
这些就是我家乡阜阳的风俗,它们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点缀
着我的童年生活。
我喜欢这些风俗,也喜欢我的家乡,我希望这些
美好的风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家乡。
阜阳的传统风俗

阜阳的传统风俗
阜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众多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阜阳的传统风俗。
1.传统节日
阜阳拥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著名的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阜阳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许多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手工艺展示都会在庙会上展出。
此外,阜阳还有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民俗活动。
2.婚俗
阜阳的婚俗十分独特,在传统婚礼上,新娘要在出嫁前“散冠”,即在头发上插上丝绸花饰,用白头巾裹头,象征着新娘成为了成年女性。
在迎亲时,新娘会跨过一条由红布条串成的门槛,象征着新娘跨过了门槛,进入了新的家庭。
3.传统手工艺
阜阳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其中最有名的是“官窑”。
官窑是指明代官方为皇宫烧制的瓷器,现在已成为阜阳重要的旅游资源。
此外,阜
阳的手绣、木雕、花灯等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
4.民间音乐
阜阳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多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黟调”。
黟调
是阜阳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音乐,它以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唱腔著称,在阜阳地区有着广泛的传唱和流传。
5.传统饮食
阜阳的传统饮食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阜阳饼。
阜
阳饼是一种薄薄的面皮,夹着芝麻馅的小吃,外层香脆,内馅酥软,
口感十分美味。
此外,阜阳还有“八卦粉”、“火腿皮”、“茶蜜糖”等传统
美食。
以上就是阜阳的传统风俗,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为阜阳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成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城市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源。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家乡风俗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阜阳人民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一、传统节日
阜阳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春节。
春节是每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有“过年好”之说。
除夕之夜,每个家庭都要祭祖,贴春联、挂灯笼、放爆竹、吃年夜饭。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互赠礼品,并到亲朋好友的家中串门,热闹非凡。
二、传统美食
阜阳的美食可谓是琳琅满目。
其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扬镖。
扬镖是一种将冬虫夏草炒制后捣成粉状与火腿、冬笋、鲫鱼等配料一起制成的一道传统美食。
色、香、味俱佳,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的其他传统美食还有黄粱糯米饭、崇州豆腐、渚河鱼饺等。
三、婚俗
阜阳的婚俗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在阜阳乡村,有一种称为“拆门”的婚俗。
在新娘到达新家之前,新郎的家人会摆下一道大门,并在门上挂上红布,这时,新娘必须破坏大门才能进入新家,象征着新娘进入新家后的吉祥和美满。
四、民间艺术
阜阳的民间艺术也是非常发达的。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皖西秧歌。
戏曲、民歌、竹编等都是阜阳优秀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既传承了民间传统文化,又具有时代性,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阜阳地区的独特风情。
阜阳的家乡风俗是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也是广大阜阳人民的精
神食粮。
它向人们展示了阜阳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座城市。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家乡风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方人民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阜阳,作为安徽的一个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家乡风俗。
以下将就阜阳的家乡风俗进行介绍。
一、民俗活动阜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阜阳便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放烟花,还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
在阜阳,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叫做“鼓楼会”。
这是一个古老的庙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饮食文化阜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徽菜为主要代表。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巧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徽州烧鸡”、“徽州板栗糕”等。
此外,阜阳还有一道独特的传统小吃叫做“铜钱饼”,它是由绿豆面、红豆馅和白豆馅制成,形状像铜钱一样,非常有趣。
三、传统习俗在阜阳,有一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踏青节”。
这一天,人们会结伴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另外,婚礼也是阜阳人生活中重要的仪式。
婚礼上,新郎要穿着传统的“松石青褂”,新娘要戴着“镶绿旗帽”,这些都是阜阳地区独有的传统习俗。
四、民间艺术阜阳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阜阳皮影戏。
阜阳皮影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美的皮影和生动的剧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还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都是阜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宗教信仰阜阳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是阜阳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阜阳的佛教寺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参拜。
此外,阜阳还有一些寺庙和道观,是信众们日常祈福的场所。
阜阳的家乡风俗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是阜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阜阳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展示了阜阳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阜阳感受这里的家乡风俗,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阜阳丧葬风俗

阜阳丧葬风俗
阜阳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其丧葬风俗与当地的地域特点、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有关。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阜阳丧葬风俗:
1. 葬礼仪式:阜阳的丧葬仪式通常较为庄重和隆重。
家属会请僧道来进行祭祀和超度亡灵的仪式。
同时,还会邀请亲友前来送别,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
2. 家庭祭祀:在阜阳,家庭会设有祖先牌位或神台,定期进行祭拜。
在丧期内,家庭会暂停祭拜活动,待丧期结束后重新恢复祭祀。
3. 墓地选址:在选择墓地时,阜阳人会考虑地势、风水和传统习俗等因素。
一般来说,墓地会选在山脚下、坟头朝向东或南方,以符合传统的风水观念。
4. 安葬形式:阜阳的丧葬方式主要有土葬和火葬两种。
土葬是将逝者遗体安放于墓穴中,而火葬则是将遗体经过火化后,将骨灰安放于骨灰盒或墓地。
5. 服饰与丧期:阜阳的丧葬期一般为3至5天,期间家人
会穿着素服,即不戴饰物、不穿花色鲜艳的衣服。
而在出殡时,家属通常会穿上白色或黑色的丧服,以示哀悼。
阜阳民俗文化

阜阳民俗文化阜阳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
作为一个典型的江淮地区的城市,阜阳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反映了阜阳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地方特色的象征。
首先,阜阳的民俗文化体现在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中。
例如,阜阳的花坛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的盛大庆典。
在花坛节期间,人们会用鲜花、彩带和灯笼装饰街道和房屋,以示喜庆。
此外,阜阳还有曲剧节、大闹天宫节等多种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
其次,阜阳的民俗文化还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形式中。
例如,阜阳剪纸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刀法和精美的造型而闻名。
在阜阳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剪纸艺术家正在展示他们的技艺,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
此外,阜阳还有传统的皮影戏、秧歌等表演形式,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
此外,阜阳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饮食习俗中。
阜阳是一个农耕文化的代表,传统饮食以粗粮和蔬菜为主,注重营养和健康。
例如,阜阳的特色菜品有汤豆腐、农家小炒肉等,口味独特而美味可口。
此外,在农历的一些重要节日,阜阳人还会举行丰盛的家宴,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传统美食,增进感情。
最后,阜阳的民俗文化还体现在乡村生活中。
在阜阳的乡村地区,人们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方式,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们以耕种、养殖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传承着祖辈留下的传统智慧和技艺。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美丽的稻田、茂密的果园和平和的乡村景象,感受到宁静与安详。
总的来说,阜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从节日庆典到传统艺术,从饮食习俗到农村生活,都体现了阜阳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不仅增加了阜阳的文化底蕴,也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无论是作为阜阳人还是来自其他地方的游客,都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关于阜阳的常识

关于阜阳的常识阜阳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
阜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化阜”的发祥地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关于阜阳的常识。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阜阳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北纬32°38',东经115°48',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阜阳地势平坦,地貌以平原为主,河流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颍河、淮河和沭河。
阜阳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约为15℃,降水集中在夏季。
阜阳的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中国的粮食基地之一。
阜阳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等,同时也是很多优质果蔬的产地。
此外,阜阳还拥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区之一。
二、历史文化阜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早在新石器时代,阜阳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秦汉时期,阜阳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咽喉之地”,对整个华北地区的交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阜阳以培养了众多文化名人而闻名。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文学家袁枚,他的诗文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阜阳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
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公山景区,这是中国遗址最多的山区之一。
八公山墓群是中国墓葬文化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墓群”。
此外,阜阳还有贵池古铜矾矿、颍上古城等历史文化名胜,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三、经济发展近年来,阜阳经济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阜阳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农业占据了阜阳经济的重要位置。
同时,阜阳的工业也在快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冶金、化工、纺织等领域。
阜阳市还被誉为“中国石化之都”,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阜阳市还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八公山景区、贵池古城等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为阜阳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阜阳也是中国的教育中心之一,在这里有着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
四、民俗风情阜阳的民间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
安徽的风俗作文600字阜阳

安徽的风俗作文600字阜阳阜阳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其风俗习惯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
在阜阳,人们尊重长辈,注重礼仪,这体现了传统的中华礼仪文化。
在阜阳的家庭中,孝顺是一种被强烈倡导的美德,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日子,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吃顿团圆饭,这不仅是为了庆祝,更是为了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关怀。
在阜阳,人们崇尚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尤其在婚丧嫁娶等重大仪式上,更是注重传统礼俗。
比如,在丧礼上,家人和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每个人都要虔诚地祭拜,这体现了对逝者的尊敬和敬重。
而在婚礼上,人们则会追求简约大方,尊重传统习俗,如“三书六礼”、“拜天地、祖宗、父母”的程序必不可少,这些仪式既彰显了家族之间的尊重和敬畏,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在阜阳,人们对待食物也有着独特的看法和习惯。
作为安徽的一个重要城市,阜阳以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而闻名。
这里的人们喜欢吃辣,烹饪方法也非常丰富多样。
在阜阳,家庭主妇们都擅长烹饪,经常为家人精心准备美食,这既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也是继承和传承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阜阳,人们还有着一种独特的饮茶习俗,无论是早茶还是晚茶,都是人们聚在一起交流感情、消遣时光的好机会。
此外,在阜阳,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比如清明节时要踏青祭祖,端午节要包粽子,中秋节要赏月吃月饼等等。
这些习俗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通过这些习俗活动,人们能够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阜阳的风俗习惯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体现了人们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这些习俗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独特和有魅力。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阜阳这座城市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风俗,让这座城市更加灿烂多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阳有一个好听的简称“皖”。
听到这个字,我想大家心中闪现的肯定是一个温婉而具有风情的漂亮城市。
事实上阜阳也确实不负众望,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城市。
通过暑假的走访我看到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的阜阳。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这里既流行“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激越之音,如戏曲中的豫剧、京腔,妇孺能歌,也间有“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缠磨婉约之韵,黄梅、越调亦常有耳闻。
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
一、阜阳记忆——民俗文化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阜阳的艺术细胞非常迷人。
民歌:阜阳民歌感情朴实,曲调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淮北特色。
曾经广为流传的有《逃荒》、《摘石榴》、《十大绣》、《看戏》、《货郎子调》、《李玉莲》等。
吹打乐:乐器有班鼓、边鼓、手板、大锣、小锣、水镲、大镲、架排云锣、班笛、小喇叭等,音乐豪爽奔放,善于表现喜乐欢腾的情绪。
锣鼓棚子:是船民鼓乐班,多以边舞边鼓的行乐出现,演奏气氛热烈。
响乐班:以吹管乐为主,即唢呐班,用以婚丧嫁娶活动。
曲艺:阜阳在安徽省享有“曲艺之乡”的美誉。
据初步调,源于或流散全市的曲种有淮词、清音、莺歌柳、琴书、坠子、道情、大鼓、评书、三弦书、端公戏、灶书、莲花落、杠天神、讲圣谕、相声、大小铙等近20种。
舞蹈:阜阳民间舞蹈有40多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地域特色,其中花鼓灯舞蹈已蜚声海内外,自立于世界舞蹈之林而别具风姿。
龙灯舞:是阜阳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之一。
表演时,整个龙灯摇头摆尾,蜿蜒起伏,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卷缩盘结,表演场面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活灵活现,引人入胜。
斗牛舞:是阜阳搬运工人从乡间生活中牛抵头的趣事中得到启发编排出来的。
斗牛舞语汇简单、粗犷、豪放,表现出搬运工人剽悍、爽朗、顽强的性格特征。
狮子舞:表演时,由一男一女训狮武士各执绣球,引狮入场。
在热烈欢腾的锣鼓声中,扮狮人表演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威、炸毛、摇头、摆尾及窜、跳、滚、扑、站、卧、翻等,还可表演上高桌、滚绣球、走梅花桩等高难度技巧。
三仙会舞:流行于阜南朱寨一带。
表演时,3个高大的巨人,左右摇摆,前仰后合,在民间打击锣鼓伴奏下自由地表演。
肘歌舞:肘歌由“座子”(执撑者)和“架子”(表演者)组成,内容以传统折子戏为主,在鼓乐配合下,且行且舞。
赶犟驴:由民间老艺人李贺轩1935年创作,舞蹈表现新婚媳妇骑毛驴回娘家途中的趣事。
竹马:从民间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舞蹈时,锣鼓声声,旌旗猎猎,表现了马队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战斗场面。
打玉扇:表现1对青年夫妇在赶会途中发生的趣事,二人载歌载舞,反映出青年夫妇爱情生活的甜蜜和美满。
在所有的民舞中最有名的就是花鼓灯了。
早在宋代就在阜阳流传,属安徽省三大花鼓灯流派之一。
其表演形式是:由“领伞”引出“鼓架子”(男演员)和“兰花”(女演员),上场表演歌舞,主要是跑队形。
传统的队形有走四门、五朵花、三引场、蛇蜕壳、别篱笆、满天星、二龙吐须等,全场队形变化均由领伞指挥,节奏欢快、气氛热烈。
阜阳剪纸阜阳人民具有的所有才艺中做的最好的莫过于阜阳剪纸了。
阜阳剪纸产生的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关于阜阳剪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歌颂巾帼英雄花木兰(古谯郡人,今亳州人,亳州原属阜阳)的《木兰辞》(北朝乐府民歌)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花黄”即是头贴剪纸,这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就出现了剪纸艺术。
在唐代,阜阳地区的亳州出产过著名的“亳绢”。
唐代以绢为纸,剪绢花的风俗在这里应该流传过,这种剪绢花和剪纸是同源的。
在明清时期,阜阳地区有很多用剪刀铰“花”,并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主要是为妇女做鞋花、帽花、枕花等提供绣花样,并为当地人们的生活提供大量的装饰花样。
千余年来阜阳人民逢年过节、祝寿送礼,都习惯用剪纸来装饰物品、点缀门窗、美化环境。
但是,由于历年来淮河的频繁泛滥,使得阜阳人民经常背井离乡,剪纸只能夹在本子中,故保留下来的作品比较少。
其中至今保存下来的阜阳剪纸有清代的“牛郎织女”、“八仙过海”、“兰桥会”、“牧笛”、“祭塔”。
这些作品虽然篇幅不大,但都构图简洁、剪口清晰、形象生动。
作为姑娘绣花鞋的底样,嫁衣云襟子上的图案,或旧式方枕两端的纹样。
阜阳市民基本上有些年纪的都会剪纸,想我们现在的青年很少有人会,我自己就只会剪双喜。
其次值得一说的是阜阳的婚丧嫁娶。
各地都有自己的忌讳与期待,阜阳也不意外。
结婚习俗: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
《诗经·卫风·氓》中所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即指此。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
据《路史后纪二》记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
”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
”《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禖的活动。
另外,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
据《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
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
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全国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婚嫁习俗,作为一个阜阳人,前段时间我对我们当地的婚嫁习俗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初步了解了我们那个地区的婚嫁习俗。
第一步:托媒提亲。
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农村的老人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情况下,当男方年龄达到22岁左右、女方年龄达21岁左右的时候,就会有“红娘”上门为男方或者女方说媒提亲了。
第二步:双方见面。
俗称“相亲”。
在经过媒人简单介绍男女双方各自的家庭背景、本人情况之后,如果双方有意愿,媒人会撮合男女双方到对方的家里见个面,一方面,让男女双方互相认识一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对方的父母及亲朋好友从表面上对男方或者女方有个感性认识。
如果见面后双方及父母都没有什么大的意见,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任何一方有意见,此事就会无条件作罢。
第三步:男方下聘礼。
俗称“定亲”。
在双方自愿交往的前提下,媒人会挑选个好日子带着男方到女方家里下彩礼,(一般情况下,彩礼包括一万元左右的礼金以及相应的鸡鸭鱼肉烟酒水果等),并和女方父母商量选定一个良辰吉日举办婚礼。
一旦女方接受了男方的彩礼,就表示自己愿意与男方交往下去,两人的终身大事也就此确定。
注:如果在举办婚礼酒宴之前,男方对这桩婚事反悔的话,那婚事就会自动取消,男方所下的彩礼也就打了水漂;如果是女方反悔的话,婚事也是自动取消,不同的是,女方要全额赔付男方的彩礼,并让媒人简单说明原因。
第四步:为女方购置首饰、服饰。
在女方嫁给男方之前,男方会陪着女方选购几套新的的服饰以及所谓的“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手镯),“三金”的选购一般视情况而定。
并在女方第二次去男方的家里的时候,男方父母给予女方1000~6000元不等的礼金,俗称“见面礼”。
第五步:举办婚宴。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男方家庭则会在选定的良辰吉日举办盛大的喜宴,时间一般持续三天至四天,邀请亲朋好友以及同村的人前来喝喜酒。
第一天晚上,是同村的人前来道喜,喜酒钱一般在50元左右;第二天和第三天是亲朋好友道喜的日子,喜酒钱一般在100~200元之间(另外,舅舅还要请一班唢呐,以此吹响结婚进行曲);第四天,新娘会在送亲的和迎亲的队伍中款款而来……喜宴到此结束。
第六步:拜堂成亲、闹洞房。
新娘下车时,男方还要准备一笔不小的礼金(5000~10000元不等)送给新娘,新郎新娘会在长辈的主持下拜堂成亲。
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或是父母,最后是夫妻对拜,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之后,新郎新娘会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被送入洞房。
一些不安分的人开始了闹洞房的恶作剧,他们给新郎新娘出各种各样的难题,为难新郎新娘,洞房里的气氛紧张而幸福。
第七步:回门。
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按照风俗要回到娘家,俗称“回门”。
之后再被接回婆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此开始和婆家人一起正常生活,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就确定下来了。
在农村,经过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的七个步骤,对于男方来说,就可以娶个媳妇回家了。
这中间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那一切就会前功尽弃。
如果事情一切顺利的话,我初步统计了一下,男方如果想要把女方娶回家,除时间、精力之外还要付出15万元(保守统计)以上的“巨额”财力。
其中,包括建造新房12~14万元,下聘礼1万元左右,首饰、服饰一万元左右,见面礼3000元左右,新娘下车费1万元左右,另外还要加上举办酒宴的各种开支;而女方需要付出买嫁妆的部分费用……在我看来,这似乎显得有些不太合理,毕竟结婚是两个人两个家庭共同的事情,为什么要让男方家庭付出那么多,而女方家庭却仅仅是绵薄之力呢?但在农村,在我们那,这就是现实,就是婚嫁的习俗。
谁也没有办法,男方要想娶得媳妇就要和别人一样这样做,哪怕你没有钱,借钱也要“打肿脸充充胖子”。
所以在农村你就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男方家为娶得媳妇冒了数万元的外债,而男方家辛辛苦苦地盖起的二楼洋房却空无一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者外出做生意去了,老人又不愿意上上下下,所以新房就闲置了下来。
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通过这个简单的调查,我感觉到,农村婚嫁的风俗亟待改善,譬如,男方彩礼可以少拿些,没必要互相攀比;新房暂时不住可以暂时不盖;两个人共同承担婚事的举办等等。
只有这样两个人以后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满。
当然,随这科学的发展,思想的进步,现在农村里也有很多自由恋爱的恋人,他们的情况和那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大相径庭,在此就不细说了。
殡葬习俗: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做为女性,养育了一大群儿女,是位伟大的母亲.早晨,听人说段庄村XX的老母亲(80多岁)故去了,连忙在附近商店买了十刀纸,骑车前往.要直接到他家.路上或到了他所在的村庄村民家是万万不可的,这样让人很忌讳,认为会给他们带来丧气的,长时间不平安的.所以不认识他家往哪走,也只能远远的打听,我听力不好,他们就用手势告诉我.听力不好,但在100米远处就听到震天的唢呐声.到了地方,做为晚辈的头戴白布,腰系麻绳,脚穿的也是白布鞋,见到就磕头.大家要明白,这可是向着我磕头但实际上是向"已在天的人"磕的.耳边响起一串炮,随后就是人拿着木板收黄纸的.我随后向记帐人交了100元钱(红白喜事我们都知道,记帐这一环节很重要,现在物质上涨,红白喜事也不例外).有人为我给条白布,随后就是前往停在房屋中堂正中的放有故去人骨灰的棺材门前,做揖、下蹲、磕头,这时两边守孝的便回礼,起身后安抚一下就完事(如果是很亲的人,当然离不远就要“号啕大哭,至于是否发自内心,这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