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

《逻辑学》笔记整理2012300160016马院12级思政杨郑伟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逻辑”和逻辑学一、“逻辑”一词的含义“逻辑”这个语词由英语Logic音译而来,导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想、理性、言词、规律等。
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个多义词,其含义主要有:1、客观规律性。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生活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生活的规律性。
2、思维的规律性。
例如:“应该合乎逻辑地思维,明确地表达思想”。
这里的“逻辑”是指思维要合乎思维的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
例如:“明明是侵略,却说成是友谊,这是强盗的逻辑”。
这里的“逻辑”是指一种荒谬的理论。
4、与“逻辑学”同义,指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例如:“认真学习逻辑知识,熟炼运用逻辑知识,对思考问题、写文章、说话、办事以及进一步发展智力都大有好处”。
这里的“逻辑”便是指逻辑学。
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简单的逻辑方法。
思维的形式结构也叫思维的逻辑形式,它是由逻辑常项和变项组成的。
综上所述,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和简单的逻辑方法的学说。
推理形式及其有效性的判定是它的核心内容。
第二节逻辑学的性质与意义一、逻辑学的性质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可知,这门科学提供给人们的是认识事物、表达论证思想时必须运用的一种思维工具,所以,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
二、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学习逻辑学的根本意义,是训练和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其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提高学习和工作的质量。
具体来说,学习逻辑学的意义主要有:第一,有助于正确认识事物,从已知进到未知。
第二,有助于准确、严密地表达和论证思想。
第三,有助于揭露谬误,驳斥诡辩。
第四,有助于培养分析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
第二章 概念一、什么是概念?对同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概念与语汇、语词:通常说,语句是一组表示事物情况的声音或笔画,是概念的物质载体。
逻辑学整理

重点:三段论、真值表、逻辑方阵、判断(选言)、概念的内涵外延、种类、关系、欧拉图,常见逻辑错误、划分、判断-推理
一、概念
二、定义
三、划分
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五、简单判断:
性质判断:
关系判断:
真值表:
六、复合判断:
(一)假言判断:
(二)选言判断:
(三)联言判断:
(四)负判断:
七、演绎推理:
(一)直言三段论:
(二)关系推理:
(三)假言推理:
(四)选言推理:
(五)联言推理:
八、探求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九、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选择题)
同一律(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偷换论题、答非所问);矛盾律;(自相矛盾)
排中律;(两不可、模棱两可)P253
充足理由律
补充:
概念常犯的逻辑错误:
概念模糊、概念混淆、偷换概念、概念赘余
直言三段论错误:P127。
逻辑笔记(大学个人笔记)

[逻辑PPT笔记整理]一.同一律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与其自身同一。
A→A 或 A≡A要求:1.-概念必须保持同一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错误:混淆/偷换概念转移/偷换论题一.矛盾律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排斥(否定)的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不是非A ┐(A∧┐A)要求:1.-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矛盾命题2.-不能同时肯定两个反对命题错误:自相矛盾注意:1.-同时肯定两个等值、下反对、差等命题,不违反矛盾律2.-对同一命题既肯定又否定,或者,对两个等值命题一肯定一否定,违反矛盾律3.注意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三.排中律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A或者非A要求:1.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否定两个矛盾的命题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否定两个下反对命题错误:模棱两可注意:1.-,同时否定两个反对,等值,差等命题,不违反排中律2.-,对两个矛盾命题不表态,不违反排中律3.对复杂问语不表态,or,对其是否的回答都否定,不违反排中律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概念一.概念的定义定义:1.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2.概念就是以符号(语词)表达出来的观念概念与语词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区别第一:凡是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所有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二:概念和语词不是一一对应关系3.观念属于感性认识概念属于理性认识注:特有属性与偶有属性特有属性:决定某一事物质之所以为该事物而区别于他事物的属性,亦称“本质属性”偶有属性:对该事物不具有决定意义的属性,亦称“非本质属性”不过严格来说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对于人而言特有属性:人是会笑的动物人是唯一刷牙的动物本质属性: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专名上海市摹状词(描述特定对象的短语)亚洲最长的河流二.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外延仅有一个独一无二对的概念从概念反映对象的数量普遍概念外延至少有两个对象的概念(表达的语词形式:通名)空概念集合概念反映集合的概念人口书籍南海诸岛从是否将对象视为集合体非集合概念反映类(非集合体)的概念人书岛屿正概念肯定概念是反映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从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属性负概念否定概念是反映事物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概念负概念的外延大小取决于论域的大小注:论域(负概念与正概念所共同相对的那个特定范围)1.通常负概念是正概念的语词前加上否定的词(但并非带有“无”“非”“不”等字样的语词都代表负概念)2.负概念的论域=负概念外延+正概念外延三.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欧拉图属种关系(从属关系)指两个概念间这样一种关系,其中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为另一个概念所包围。
逻辑学笔记

逻辑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逻辑:1、将“Logic”译为“逻辑”一词的是近代学者严复。
2、“逻辑”在汉语中的含义:(1)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
(2)思维的规则、规律。
(3)某种理论、观点。
(4)逻辑学或逻辑学知识。
二、逻辑简史:1、逻辑学的三大源头:(1)古希腊的形式逻辑。
(2)中国先秦时期的名辩学。
(3)印度佛教中的因明。
2、逻辑学已经或正在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逻辑学科体系,并在整个现代科学中发挥着基础学科的作用。
3、现代逻辑的科学体系:4、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奠定以三段论为主体的词项逻辑。
5、逻辑学在近代的发展:(1)培根、弥尔:古典归纳逻辑学说。
(2)布莱尼茨:数理逻辑。
(3)康德、黑格尔。
6、中国古代逻辑:名辩学(1)邓析:“两可之说”。
(2)惠施与庄周:“濠梁之辩”。
(3)孔子:“正名论”。
(4)公孙龙:“白马非马”。
(5)韩非:“矛盾之说”。
(6)《墨经》:“名辨说”。
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1、思维的形式:(1)思维的形式,又称“思维的逻辑形式”,是指思维内容的存在方式、联系方式。
(2)思维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具体表现形式为概念、判断、推理。
(3)思维的逻辑形式、存在方式、联系方式包括逻辑常项与逻辑变项两部分:①逻辑常项是指在某种逻辑形式中,不随思维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部分。
②逻辑变项是指在某种逻辑形式中,随着思维具体内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部分。
③逻辑常项决定逻辑形式的性质,是区分不同逻辑形式的依据。
(4)逻辑学从真假值角度研究逻辑形式:①真假性质:一个形式在任何情况下为真,何种情况下为假的性质。
②真假关系:当一个形式为真(或假)时,另一个形式为真或假的关系。
2、逻辑规律。
3、逻辑方法。
四、逻辑学的作用:1、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达和交流思想,进行有效的交际。
2、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规律的思维能力,运用逻辑推理,从而获得间接知识。
3、有助于识别、驳斥谬误和诡辩。
《逻辑学》完整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
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
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 2. 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逻辑学笔记

第四节概念的外延间的关系在任何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有一种最普遍的关系,这就是同异关系。
一、概念间相容的关系概念的外延是一个类,所谓两个概念之间的同异关系,也就是表现在两个相应的类之间同异关系。
任何两个概念或两个类a、b之间,可能有下面五种关系(一)同一关系2、如果具有全同关系的两个概念分别地,作为一个命题的主项与谓项,那么,它们是可以互换位置的。
例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世界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
如果我们用两个圆圈分别表示有全同关系的a、b两个类或两个概念,这两个圆圈就重合起来了,如图(1)。
3、(1)全同关系的概念与用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不同。
(2)全同关系的概念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同一类对象,其外延相同而内涵却不同,是讲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
(3)用不同语词表达的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同,是指的同一个概念,不过用了不同的语词表达。
例如:·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土豆马铃薯4、防止违反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1)需要指出的是同一关系的概念间的互换,并非普通有效的。
例如:·维特知道鲁迅是《呐喊》的作者。
·《狂人日记》的作者是《呐喊》的作者。
·维特知道鲁迅是《狂人日记》的作者。
(2)我们来看如下例子:·日用品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举凡衣、食、住、行。
因此,我们要重视百货的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属种关系(1)两个概念之间具有属种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并且只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①小说家当然是作家。
②巴金是小说家。
(2)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之中一定有一个的外延大,一个外延小。
(3)我们把外延大的概念叫做属概念(例①中作家),外延小的概念叫做种概念(例②中的小说家)1、真包含于关系真包含于关系是指种属关系中种概念对属概念的关系,真包含于关系是指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的关系。
逻辑学课堂笔记

逻辑学课堂笔记逻辑学课堂笔记logic郝云青Hao Yunqing 第⼀章绪论1、“逻辑”⼀词来源于英⽂的“logic”的⾳译,源⾃希腊语(逻各斯),理性、规律之义。
2、逻辑学三⼤源流: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客观规律3、逻辑三中意思思维规律形式逻辑通常“逻辑”或“逻辑学”仅仅指形式逻辑4、形式逻辑:(1)、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法的科学。
(2)、研究对象:⼈的理性认识。
思维通过语⾔表达,但逻辑学不是语⾔学。
(3)、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4)、性质:⼯具性、普遍性、抽象性、⾮政治性(5)、意义:a、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与能⼒b、思维创新的前提c、理解、论说的基础⼯具备注:1、所有的“s”都是“p”:其中“所有”和“是”是逻辑常项,s和p 是逻辑变项。
2、如果p那么q=除⾮p否则⾮q=只要p就q3、或者p或者q4、只要p才q5、“要么p要么q”不等于“或者p或者q”:前者是不相容的,后者是相容的。
第⼆章概念第⼀节概述1、对象的属性:是指对象的性质的对象间的关系的统称。
(1)、本质属性:是⼀类对象共同具有,且仅为该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
(2)、偶有属性:仅为其中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属性。
(3)、固有属性:是该类对象全部成员所具有的属性。
2、概念与语词的关系:(1)、区别: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是抽象的思想形态;语词是概念的存在形式,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2)、联系:任何概念都由语词表达,但有的语词不表达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同⼀概念可由不同的语词表达,同⼀语词也可表达不同的概念。
1抽象的(是什么样的):质2、外延:概念对事物范围的反应:量3第⼆节概念的种类1、普遍概念:概念外延包含的分⼦多于⼀个。
(例:⾃然数、国家)2、单独概念:概念外延包含⼀个分⼦。
(可以是专名表⽰:中国;也可以是摹状词:世界上⼈⼝最多的国家)3、空概念:概念外延布不包含分⼦。
(例:永动机、孙悟空)1、实体概念: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实体。
逻辑学笔记

逻辑学第一章绪论1.普通逻辑=形式逻辑2.逻辑=辩证逻辑+形式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现代形式逻辑)3.逻辑=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思维的规律性+逻辑学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和思维基本规律以及一些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第一节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2.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
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现象,部分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4.感觉是我们对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的反映。
知觉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对客观对象整体性的直接反应,是感觉的综合,提供事物整体的外部形象。
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再现的形象。
5.整个感性认识阶段有“表面性”和“直觉性”的特点6.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或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理性认识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
7.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与语言密不可分。
8.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它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性,概括性的反映,思维一定要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
二什么是思维形式的结构1.普通逻辑以思维的逻辑形式(思维形式)为研究对象。
思维的内容是反映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的特定对象和属性。
概念,判断和推理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用来反映客观现实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思维形式,即表现思维内容的方式。
2.思维形式结构是思维形式的组成要素之间一定的联结方式,是各种具体思维形式中最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由于思维的具体内容全部凝聚在各种不同的概念,判断和推理里,思维形式结构自然也就表现在不同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中3.(1)思维形式结构是从各不相同内容的判断和推理中抽取出来的,共同具有的形式结构,它是普通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
(2)思维形式的结构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言第一节“逻辑”的含义一、逻辑的词源1. 逻辑一词源出于希腊文的“逻各斯”(logos,复数形式是logoi)。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据说有专论逻各斯的著作《逻各斯》。
·逻各斯的基本词义是言辞、秩序和规律。
言语是这一语词的原创义,然后在此基本词义基础上派生出理性、理想、推理论证等词义。
2. 逻各斯演变为“逻辑”一词·最先是由斯多葛学派使用;看作是由论辩术和修辞学两部分构成的理论。
·古罗马和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家也在这种意义上来看待“逻辑”一词。
·其后,逻辑一词的含义就一直和推理与论辩的方法和原则相关。
3. 逻辑一词传入中国·严复开始,“按逻辑此翻名学。
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严复翻译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末;·再过十多年后,由章士钊正式在汉语中定名,作为讨论思维、讨论推理的规范和秩序的学问4. 为什么logic要翻译为逻辑?逻辑学是有点特殊的学科。
特殊在什么地方?学科名的特殊和学科内容的特殊。
中国历史上和逻辑对应的学科?逻辑究竟研究什么?二、什么是逻辑?1. 逻辑是一门和方法、原则、规范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
她探索和研究的是我们进行推理(reasoning,inference)时应该使用的方法、技巧、标准和原则。
逻辑是一门讲道理的学科。
逻辑总是和语言相关。
逻辑总是和论证证明推理相关。
p22. 三个方向的推理追寻历史:一个事件出现了,我们寻求其产生的原因,案件、历史、文物等,向后的推导。
确定目标:未来可能出现的事件,这是向前的推理。
演绎推理:没有时空条件的推理,数学和逻辑。
几何证明和数学计算。
第二节逻辑历史简述一、古典逻辑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认为是逻辑学之父。
2. 亚里士多德创立逻辑学科的标志是他所撰写的逻辑专著,这些讨论逻辑问题的专著有《范畴篇》、《解释篇》、《分析前篇》、《分析后篇》、《论辩篇》和《辩谬篇》,这些篇章后来合编为《工具论》一书。
3.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第四章)4. 斯多葛学派的逻辑·亚里士多德是现代形式逻辑的创始人,斯多葛学派稍后于亚里士多德,大约晚2个世纪。
他们创立了命题逻辑雏形。
(第三章)·就形式逻辑学科而言,这两大逻辑学派都应该看作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祖先。
Formal logic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5. 逻辑的三大源流中国:名辩学,墨子,公孙龙子印度:佛教因明学,玄奘二、近代逻辑(主要是以下几位哲学家的工作)·英国哲学家培根(1561年-1626):年归纳逻辑(经验论哲学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1596年-1650年)——强调演绎逻辑的重要性(唯理论哲学家)、知识的两大来源:直觉和演绎·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咨(1646年-1716年)——普遍语言的设想(莱布尼兹简介:莱布尼兹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一个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
他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逻辑学的现代发展布尔(英国人)(1815-1864)——类演算,布尔代数弗雷格(德国人)(1848-1925)——《概念语言》(一种普遍语言)罗素和怀特海(英国人)(1872-1970)(1861-1947)——《数学原理》皮尔斯(美国人)(1839-1914)——关系逻辑布尔的研究大致可分为逻辑和数学两部分.他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在逻辑方面,他的主要贡献就是用一套符号来进行逻辑演算,即逻辑的数学化.大约200年以前,G.W.莱布尼茨(Leibniz)曾经探索过这一问题,但最终没有找到精确有效的表示方法.因为它牵涉到改进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的工作,而人们对于改进亚里士多德的工作的尝试总有点犹豫不决.布尔凭着他卓越的才干,创造了逻辑代数系统,从而基本上完成了逻辑的演算工作.。
布尔使逻辑学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三节语言,思维和逻辑一、理性和逻辑理性(reason)。
而英文的理性一词取其行为动词的含义,就变成了推理(reasoning)。
理性就表现为我们人类的推理能力,正是有推理能力这一点,人类才和没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动物区分开来。
理性的理论方面就在于:要把我们的信念建立在证据上,而不是建立在愿望、成见或传说之上。
按照这个论题,一个有理性的人就同一个审判官或一个科学家是一样的人。
人的认识分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思维,思维是对对象的理性认识。
罗素著《真与爱—罗素散文集》。
二、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古典逻辑使用自然语言(又称日常语言,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的语言范围中所使用的某种民族语言。
)现代逻辑使用人工语言(即指人们根据特殊需要而自觉创造的符号或符号体系,其根本属性是人工制造),第三章和第四章讲到的逻辑就是一种人工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人工语言。
这种语言比自然语言更精确,可以避免自然语言的歧义与模糊。
第二章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概述一、保持思维确定性的基本规律·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指人们在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所必须遵守的起码的逻辑准则。
·适用于一切理性思维;所以说是普遍有效的规律·概括了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思维确定性或者逻辑性(条理和秩序性)二、逻辑规律的三同一: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和同一对象·逻辑基本规律的经典论述·逻辑基本规律的哲学思考·理解逻辑规律的知识背景:逻辑和语言的对应三、逻辑基本规律的经典论述1、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每一思想都必须与自身保持一致。
2、矛盾律: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许有以同样方式与自身对立的东西。
3、排中律:同样地,在相互矛盾的判断之间不允许有任何居间的东西,但必须是对同一个东西的同一方面予以肯定或否定。
如果我们首先把真实与虚假加以规定。
四、思维规律的哲学思考·唯心论,唯物论;·形而上学,辩证法;·约定论和反映论;语言规定还是逻辑规定?·思维的基本要求,如同公理一般的东西,但也是可以质疑的,质疑的结果不是否定,而是换一个思路,放在一个更可以想象的范围之内。
·牛顿力学和相对论,欧式几何和非欧几何。
五、理解逻辑规律的知识背景1、语词(单词)、语句(陈述)和句组(句群)‖‖‖概念(词项)、命题(判断)和推理(论证)·概念的一纸两面:内涵和外延;命题的一纸两面:意义和真假;·两种推理:有效的推理和非有效的推理·为了更高的抽象,为了去除自然语言的多义,也为了表达式的简洁和经济,我们在这里用大写英文符号ABC…,表示任意概念或者命题。
2、逻辑不存在清规戒律对逻辑来说不存在清规戒律,每个人都可以构造自己的逻辑,即他自己的语言形式,只要他愿意,对他的唯一要求是:如果他想讨论这种逻辑,那么他必须清楚他的方法,并给出语法规则,而不是给出哲学依据。
卡尔那普。
第二节同一律·思想必须与自身一致,我们所有的确信也必须彼此一致。
《柏拉图全集.菲多篇》·任何真实的事物,必定在任何方面与它自身一致。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1、同一律的表述A=A:数学表述;A是A:变量和;A→A:逻辑连接词·思维确定性的标志;·自然语言的模糊需要这样一个规则来保证语言和思维的规定性和准确性。
2、同一律的两类情形·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的错误;p17(混淆词项: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无意地将两个内涵与外延不同的词项混淆。
偷换词项: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意地把两个不同的词项混为一谈。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会犯“转移论题”或者“偷换论题”的错误。
(转移论点:指在思维过程中不自觉地用另一个论点代替了原来的论点。
偷换论题:指故意将一个论题转换为另一个论题。
)第三节矛盾律1、矛盾律的表述A≠﹃A A不是非A ﹃(A∧﹃A)思维确定性最重要的标志;思维需要这样一个规则来保证思维的逻辑性,一致性和准确性(反证法和归谬法)2、用归谬法证明物理定律(Eg:伽利略的实验可以用推理来说明这个结论)①假定——我们要证明命题p”重快轻慢”为假(不成立),现在假定﹃p ”重快轻慢”为真(成立)。
②在假定基础上的推理——现在问:把一重一轻的东西放在一起下落,它是快还是慢?矛盾律的要点:自相矛盾(p20,例子)第四节排中律1、排中律的表述A或者非A ;A∨﹃A ;2、二值思维的基本要求;逻辑论证需要这样一个规则来保证推导的有效进行。
矛盾律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互相矛盾的两个命题之间,没有第三种取值可能性。
(反证法和归谬法)3、排中律的要点——在一般的语言表述中很少违反排中律。
因为我们的日常语言很少仅是正反两方面,只有逻辑和数学是把很多符号归为两方面。
模棱两可的规定不严格。
但传统逻辑一直这么做,就延续下来了。
* 三个规律之间的关系一、用现代逻辑的符号表示这些规律,它们都属于有效公式:A→A ≡﹃(A∧﹃A)≡A∨﹃A二、同一律是就一个语言对象而言的,语言对象在一个时间区间之中;矛盾律是就两个语言对象而言的,几乎是同时的;排中律则是就三个语言对象而言的,也几乎是同时的。
第三章命题逻辑第一节命题逻辑概述一、命题(一)命题是什么?1、命题就是通过语句对对象情况有所反映的思维形式。
描述或者评价我们所经历,所想象,所关心的一切对象的一般方式有两种:一是要给对象一个名字,这个结果称之为:;一是把对象和任意一个其他对象联系起来,形成我们的描述或者评价,这个结果称之为:。
2、命题的逻辑特征语言学家关心的语句和逻辑学家关心的命题。
语言形式和思维形式。
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命题和推理。
——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这对应于语言的语词,语句和句组或者句段。
逻辑学对命题的基本假定:任何命题都是有真假值的思维形式,二值假定,二值原则。
(二)命题与语句第一,任何命题都要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非任何语句都表达命题。
第二,同一个命题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
第三,同一个语句,有时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
(歧义)(三)命题的分类——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1、简单命题其组成成份是词项,它不再包含命题,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简单命题称作“原子命题”。
p30命题1,2,3。
2、复合命题是由简单命题与联结简单命题的联结词组成的,或者说,复合命题是用命题与联结词组成的。
命题4,5,6。
复合命题=简单命题+关联词3、支命题,多重复合命题组成复合命题的那些命题谓之复合命题的支命题,支命题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复合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