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教育总结中班角色游戏中替代物,推荐文档

合集下载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物教育总结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物教育总结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物教育总结
替代物教育是一种通过角色游戏来促进学生学习和社交能力发展的教育方法。

它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之上:
1. 角色扮演:替代物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

通过模拟真实或虚构的情境,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和理解不同的角色。

这种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2. 协作与合作:在角色游戏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其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这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协调。

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可以学习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决策与问题解决:角色游戏通常会给学生提供需要做出各种决策的情境。

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权衡利弊,并做出适当的决策。

这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4. 自我表达和自信心:角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和表达意见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尝试不同的角色和观点,从而培养自信、发展自我意识和表达能力。

5. 深度学习与情感体验: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的身份、背景和经历。

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经历,从而培养情感智力和文化敏感性。

总结起来,替代物教育通过角色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它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交技巧、领导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合作能力和情感智力。

这种教育方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024年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活动反思总结

2024年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活动反思总结

2024年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活动反思总结角色游戏是幼儿园中班常用的教学活动之一,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可以在游戏中模拟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培养社交能力、情感认知、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2024年的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活动中,我扮演的是一个买菜的商贩,通过这次活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并有以下几点总结与反思。

首先,角色游戏活动对幼儿的主动性有很大的激发作用。

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他们可以选择商贩、顾客、厨师等等,在选择中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的角色,这样大大提高了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在我的角色中,我设想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商贩形象,孩子们很喜欢跟我交谈、购买食材,并且主动提出问题,比如价格、产地等等。

通过角色游戏,孩子们展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活动的浓厚兴趣,这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非常有益。

其次,角色游戏活动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孩子们需要与其他同学进行互动,比如商贩和顾客之间的交流、合作、分工等等。

在这次活动中,我和孩子们的互动非常频繁,我需要与他们商议价格、帮助他们做出正确选择,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需要我们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游戏中的互动,孩子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孩子在社交交流方面存在的困难,比如羞怯、言语不流利等等,这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进行角色游戏活动的重要性。

再次,角色游戏活动能够提高孩子们的情感认知和情商水平。

通过角色游戏,孩子们能够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比如商贩需要展示友好、热情的态度,顾客也需要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观察到有些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时存在一定困难,比如不会开口要求、不懂得与他人协商等等。

通过角色游戏,我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关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逐渐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商水平。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探索研究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探索研究

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探索研究在幼儿园中班的教学实践中,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替代行为的现象。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替代行为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概念及分类1.动作替代:幼儿在游戏中用其他动作来替代角色要求的行为,如用跑步代替走路。

2.语言替代:幼儿在游戏中用其他语言来替代角色要求的话语,如用“啊”代替“您好”。

3.情感替代:幼儿在游戏中用其他情感表现来替代角色要求的情感,如用高兴代替伤心。

4.物品替代:幼儿在游戏中用其他物品来替代角色要求的道具,如用树枝代替枪。

二、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原因分析1.幼儿生理发展不完善: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

由于生理发展不完善,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容易出现替代行为。

2.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的理解程度。

当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认知不足时,容易出现替代行为。

3.幼儿情感需求: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需求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当幼儿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会采用替代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教师指导不当: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指导方式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

若教师指导不当,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替代行为。

三、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干预策略2.满足幼儿认知需求: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使他们在角色游戏中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要求。

3.关注幼儿情感需求:在游戏中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及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角色游戏。

4.优化教师指导策略: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应注重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同时适时给予反馈,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四、结论通过对幼儿园中班角色游戏替代行为的探索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幼儿的生理、认知、情感需求,优化教师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全面发展。

中班幼儿公交车游戏替代行为分析

中班幼儿公交车游戏替代行为分析

中班幼儿公交车游戏替代行为分析
今天的“小司机”全全开了一会儿“公共汽车”后,下车跑到“当当家”,拿了一把扫和一个簸箕,回到“公共汽车”上,这边扫扫,那边弄弄,十分认真。

针对全全的行为,我在分享交流时特地问全全:“小司机,你刚才拿着扫帚在公共汽车上干什么呀?”全全说:“扫地呀,公共汽车到终点站后都要打扫一下的呀。

”我随即表扬全全:“你这个司机真勤劳、讲卫生。

”紧接着我又问:“小司机在公共汽车上还可以干什么呢?”我这一问,孩子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公交车”游戏,幼儿对原有材料已较为熟悉,他们的游戏有了拓展,但现有的材料已无法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自发生成了新的游戏内容和玩法。

的确,幼儿在游戏中常常会生成许多让老师意想不到的新玩法,蕴含着游戏推进的契机,这些行为往往一闪而过,我们要善于抓住游戏中幼儿生成的闪光点,及时回应与推进。

中班角色游戏总结

中班角色游戏总结

中班角色游戏总结中班角色游戏总结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常见活动形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幼儿能够在游戏中体验和模仿成人世界,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近期,我们在中班针对角色游戏进行了一次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本文将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以便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首先,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设定了一些常见的社会角色,例如医生、警察、教师、消防员等。

幼儿们可以从这些角色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在游戏中扮演这个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和责任。

我们为每个角色准备了相应的道具和服装,以增加游戏的真实感。

其次,在角色游戏前,我们为幼儿们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角色介绍和解释。

我们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等多种形式,向幼儿们介绍了每个角色的特点和职责。

这样一来,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模仿这些角色,增加游戏的参与度和真实感。

在活动进行期间,我们发现幼儿们在角色扮演中展现出了很多积极的因素。

首先,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以医生角色为例,孩子们不仅扮演医生,而且创造了医院的环境和场景,还为其他人进行了健康检查。

其次,他们在游戏中展示了很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不同的角色需要协作完成任务,孩子们学会了相互交流和分工合作,增强了他们的社交技能。

此外,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们还锻炼了自己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在扮演各种角色时,他们需要照看自己的服装和道具,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例如,当一位幼儿扮演医生时,他需要穿上医生的白大褂,并保持整洁和专业的形象。

这样一来,孩子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他们的行为和形象负责。

此次活动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对于一些社会角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他们的相关知识。

例如,当幼儿扮演警察时,他们更关注于握枪戴帽子的形象,而不是警察的职责和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在角色介绍和引导中更加注重向幼儿们传达相关的价值观和知识。

其次,我们发现一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攻击性和竞争心理,比如争抢服装和道具等。

中班关于角色游戏期末总结

中班关于角色游戏期末总结

中班关于角色游戏期末总结我们中班的角色游戏期末总结,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个孩子都展现出了自己的特点和才能。

这个角色游戏让我们的孩子更好地理解了各种职业和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以下是我们在这个期末总结中所要展示的重要点。

一、职业认知在这个角色游戏中,我们给每个孩子设计了一个职业身份,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

通过与这些职业角色的互动,孩子们逐渐了解到了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职责。

1. 医生:扮演医生的孩子了解到了医生需要具备细心和耐心的特点,他们会用玩具医疗器械给其他孩子治疗并安慰他们。

2. 消防员:作为消防员的孩子学会了如何在危险情况下保护自己和其他人的安全,他们熟练地使用玩具灭火器灭火。

3. 建筑工人:建筑工人的任务是建造房屋和其他建筑物。

他们用积木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建筑物,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 厨师:扮演厨师的孩子们制作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学会了如何使用厨具,认识各种食材,并了解到了厨师需要具备协调能力和耐心。

5. 警察:警察的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安全。

他们学会了如何执法和应对紧急情况。

通过这个角色游戏,孩子们对不同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也有所指导。

二、合作能力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孩子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

每个孩子都需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发挥所长,并与其他职业的孩子紧密合作。

1. 医生和消防员:医生负责为受伤的孩子治疗,而消防员负责灭火。

他们之间需要密切合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响应。

2. 厨师和警察:在警察抓捕小偷的时候,厨师负责提供食物和水给警察,确保他们能够有足够的体力和精神来完成任务。

3. 建筑工人和医生:医生负责给建筑工人治疗伤口,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能够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这个角色游戏让孩子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创造力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孩子们不仅可以扮演职业角色,还可以创造自己的角色。

谈角色游戏中幼儿替代行为

谈角色游戏中幼儿替代行为

我的……——谈角色游戏中幼儿替代行为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寻找及使用替代物的行为都是不同的,反映出了孩子游戏水平的变化。

从“仿真”到多物替代,孩子的游戏行为也发生着变化。

到了大班,孩子更注重替代物的使用去为游戏情节发展服务,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丰富游戏内容和游戏交往上。

这样的改变其实是由孩子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是: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

对角色比对物体的兴趣更浓,对替代物的认同程度也提高了。

在娃娃家的爸爸为了去接宝宝,从材料区里找出两根长长的积木,夹在两腿中间把它当做自行车,自行车行驶在路上,爸爸又自言自语地说:“咦?车怎么没气了?”说完便又到材料区内找出两只高度相同,大小不一的薯片罐,把小罐套到大罐里,替代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

孩子的游戏行为告诉我们,半成品和替代材料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衣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而替代材料既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又如在“公交车”游戏中:一天,垚垚来当公交车司机,他想要一个方向盘,于是他到材料超市里找了一个圆形的塑料篮头,拿到了“方向盘”的垚垚可高兴了,时而按按喇叭,时而左右转弯开的有模有样。

还有一次,乐乐找到个饼干盒,她拿着饼干盒看了半天之后向乘客们说道:“来,刷交通卡呀!我这个是刷卡机!”之后,乘客们上前乘车,乐乐就会模仿刷卡机的声音:“滴”一声,刷得有模有样的,公交车上又热闹了起来。

华爱华教授指出:到了大班,教师只要把一些基本的装扮主题的道具整齐地陈列在一个角落,到角色游戏时间,允许幼儿到这里取用这些道具并与各原来用于学习操作的非结构化材料自然搭配,他们自然会生成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来的,所以以物代物的替代行为必然会产生。

从替代物来看角色游戏指导

从替代物来看角色游戏指导

从替代物来看角色游戏指导——角色游戏案例分析长桥第三幼儿园张莉《指南》针对中班幼儿游戏中表征水平指出:中班的幼儿在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表征水平有了提高。

一、案例场景一:娃娃家今天的娃娃家很特别,餐桌上除了饭菜外,还有每个杯子里都放了一个鸡蛋(见图一)。

这是怎么回事?我忍不住敲开了娃娃家的门。

请问:“这是什么?我可从来没看到过。

”娃娃家的爸爸初哲宇连忙解释:“这是蜡烛,今天我们家断电了。

”“对对,我们要多点些蜡烛才能看清楚。

”妈妈也凑上来说。

多有创意的“蜡烛”呀,我不禁为他们的想象力而暗自高兴。

“那就让我们来一起吃一顿烛光晚餐吧。

”我提议,“好好。

”孩子们很兴奋的与我一起共进起了烛光晚餐。

场景二:点心店点心店的服务员陈慧妍跑来对我说:“张老师客人吃好点心了,我要把他们吃得碗洗一洗。

可是没有水龙头。

”“哦,是这样,你去找找有什么东西可以做水龙头。

”接下来就看到陈慧妍很认真的在每个玩具柜里找。

不一会儿,她很兴奋的来向我报告,张老师我找到了。

“真好,我鼓励她,这下你可以把碗细的干干静静,客人们就不会生病了。

在后来的几天里,又有孩子将水龙头进行了改造,瞧,多像呀。

(见图二)图一图二二、我的认识:替代物的出现表示着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

这和老师的观察指导是分不开的。

1、调整材料以往,我经常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为他们制作许多逼真的游戏材料,我错误的认为只有这样,孩子的游戏水平才能提高,游戏的目的才能达到。

不错,在角色游戏初期逼真材料确实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当他们的游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样的材料反而会局限他们的思维,所以应降低材料的结构化,多增加低结构材料,鼓励孩子能结合角色和情节的发展自主寻找替代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总结-中班角色游戏中替代物教育总结:中班角色游戏中的“替代物”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

而到了中班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开始具体形象,有意性已经发展。

特别喜欢模仿一些他人的行动和语言,扮演一些他人的角色。

角色游戏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符合了孩子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很受欢迎。

《指南》针对中班幼儿游戏中表征水平指出:中班的幼儿在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表征水平有了提高。

角色游戏源于生活,孩子在游戏中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在游戏中进行转化、迁移,且将不断改造的经验建构自己的游戏生活,具有无穷无尽生成的空间。

在游戏中,我经常会发现生活经验丰富的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也比较强,这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分不开的。

为了能给孩子的游戏注入“新源泉”,我们经常会丰富他们生活经验,所以在游戏中我们时常能看到生活中的影子。

角色游戏中的替代行为是幼儿在游戏情节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以物代物”的自发行为。

用以装扮行为的替代物一般有:形状和功能相似的物品、形状不同功能相似的物品、多功能物品等。

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逐渐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转向“联合游戏”,幼儿开始有了交往和沟通的愿望,并出现了较之小班幼儿更多的替代行为。

本学期我们对本班幼儿在游戏中的替代行为进行了跟踪与研究。

一、游戏材料调整调整一:减少高结构材料的提供。

以往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成品较多且具有明显特征,停留在形象逼真,外观美丽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缺乏。

如逼真的电视机、电冰箱、娃娃床铺、桌椅,很自然地摆在一起,成了娃娃家。

电视用来观看,冰箱在家用来放水果,床铺用来给娃娃睡觉,无形中老师的定势作用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幼儿只能玩出单一枯燥的游戏,更谈不上趣味了。

由于没有及时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材料,在游戏中发现孩子们以物代物的能力欠缺。

因此我们减少这些高结构的材料,更大程度的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学会将没有的东西进行替代。

调整二:提供功能丰富,应用灵活的游戏材料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替代物。

如中班幼儿医院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

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

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

又如以上实验中,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

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调整下,我们的角色游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供。

孩子们越来越多的使用替代物,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角色游戏的假象性与以物代物的必然性联系由于角色游戏是一种反应生活经验的假象活动,所以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对周围的物品产生假想,以一种物品替代另一种物品,并从游戏的意义来看待实物,或以某种物品的表象来替代实物,使实物的游戏意义超出物品本身的意义,从而赋予了物品以象征性。

1、外形相似物的替代中班早期,部分幼儿想象力、游戏能力还未成熟,而且中班的幼儿思维是直观的,所以,当幼儿有情节需要时,他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寻找颜色、形状相似的替代物;幼儿也会根据某一相似形象物开始表征行为。

镜头1:材料区里的双面胶一天,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看病,医生看了之后决定要给病人吊盐水。

医生就请病人躺到病床上,拿起挂盐水的皮管假装插进病人的手上。

但医生马上发现皮管不能固定在手上,一会儿就会脱落。

于是,这位医生来到了百宝箱,找出一卷白色双面胶,剪下两段,然后回到医院,用双面胶将皮管和手贴合在一起,并调拨一下滴管的齿轮,让病人安心地躺着吊盐水。

这是幼儿在医院游戏的“吊盐水情景”中发生问题时,自发去寻求的替代物,从而推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双面胶和吊盐水用的橡皮膏都是白色的、细长条形的,所以游戏中,幼儿将白色双面胶替代成了吊针时用的白色胶布,此两物之间形状相似,是“相似物替代”的水平。

镜头2:点心店今天的点心店生意不是很好,光顾的客人寥寥无几。

我看见老板无聊地用铲子铲着锅里的东西。

我走过去问:“怎么一个人都没有呀?”老板说:“不知道,他们都不来点心店吃东西。

”我说:“是不是你店里的东西不好吃呀,所以没有客人,你想想卖些什么好吃的来吸引客人呢?”老板经我一提醒,马上说:“我想卖奶茶,奶茶很好喝的。

”说完,她就去材料区拿了几个一次性杯子和吸管放在桌子上。

她把杯子一个个放在桌子上,然后开始吆喝起来,“快来买奶茶呀,快来买奶茶呀。

”这时,好几个小朋友都围了过来,都想买奶茶。

陆一玮说:“我要珍珠奶茶,我妈妈给我买过很好吃的,里面有一粒粒圆的。

”“可是没有圆圆的珍珠呀,”李姚老板说。

“那我不买了,就奶茶不好喝的。

”陆一玮准备走了。

老板急了,马上说:“你等一下,我去看一下有没有。

”她走到材料区,找了很久,看见几个圆圆的弹珠,她马上抓了一把拿到点心店。

她把弹珠放进杯子里,插上一个吸管,对陆一玮说:“你要的珍珠奶茶好了。

”陆一玮付好钱,高兴的走了。

当客人提出要求时,老板能够很快想到解决的办法。

因为珍珠奶茶里的珍珠是圆圆的,所以她马上在材料区看到圆圆的弹珠,外形特征相似很容易让孩子们进行替代。

2、功能相似物的替代中班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寻找替代物,并追求替代物与被替代物之间的相似性。

不仅在形状上的相似性,有时也会挑选功能上相似的物品进行替代。

镜头1:菜场今天菜场的生意非常的好,客人络绎不绝。

宇博是今天菜场的老板,他亲切地和客人,们交谈。

他能把客人需要的菜卖给客人。

这是毅毅说:“我想买辣椒、南瓜和番茄。

”宇博说:“那么多,你怎么拿呀。

”边说他就去拿这些蔬菜,他一个个放在桌子上,突然他说:“你等一下。

”只见他去材料区取了几个一次性盘子,放在桌子上,他把三个蔬菜放在盘子里,递给毅毅,毅毅满意地走了。

一次性的盘子可以装东西,当宇博发现蔬菜没法拿的时候他想到同样可以装东西的盘子代替。

也许真实的生活中,我们会用马夹袋来装菜,但是盘子也有装东西的功能,在这次游戏中他能想到用功能相似的东西替代。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会模拟现实生活的许多片段,这就会需要大量的物品,但我们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东西都带到游戏中去。

首先条件不允许,其次,每个孩子各有不同的需求,老师提供的玩具或材料不可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

同时幼儿的角色游戏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孩子在自得其乐的同时,还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情感、认知、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即游戏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学习因素,只有当游戏与学习并列呈现的时候,游戏的本质内涵才得以揭示。

从幼儿的替代行为来看,他们正是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根据物与物之间的相似性特点进行合理使用,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促进了以物代物的多样性产生幼儿在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是多种多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以物代物中的“一物多用”和把多种材料假想为一种物品。

镜头一:娃娃腿上的绷带医院里有位医生在病床前照顾小娃娃,她用滴管给娃娃点了眼药水,并拿来一根毛茛绑在娃娃的腿上,一会儿又拿来另一根毛茛绑在娃娃的另一条腿上。

我问医生:“娃娃腿上为什么要绑东西?”医生回答:“她的腿受伤了,我要给她包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医生在给娃娃进行包扎。

替代行为再一次出现在医院。

我并没有在医院里投放包扎用的绷带、胶布等物品,这反而促使幼儿寻找替代物来完成给娃娃“包扎伤口”的行为。

替代物“毛莨”和被替代物“绷带”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有包扎功能,因此,幼儿已经达到“形状不同功能相似物替代”的水平。

从幼儿自身的游戏水平来看,她已经多次担任医生和护士的角色,当没有病人时,会自己构思“给娃娃看病”的情节,角色水平相对较高。

在游戏中,她并不需要寻找形状特别逼真的替代物,而是慢慢考虑功能相似的替代物。

镜头二:娃娃家里的“雪花片”娃娃家的妈妈抱着一个娃娃来到浴室,准备给娃娃洗澡。

突然,她将梳妆台前的一筐雪花片全部倒进浴盆,并用泡泡浴棉使劲搅拌这些雪花片,然后把娃娃放进浴盆洗澡,并用毛巾时不时沾沾这些雪花片,一边洗一边冲。

不一会儿,娃娃家的爸爸从浴盆里拿出了一包雪花片,将它们放在饮料杯里,并在上面铺上彩色的皱纸,插上吸管,端到客厅的餐桌上。

我问爸爸:“这是什么饮料啊?”爸爸回答:“是水果饮料。

”从成人的角度看,幼儿将一筐雪花片倒进浴盆是一种捣乱行为,但如果耐心地看下去,会发现这完全是幼儿一种更高水平的替代行为。

“妈妈”将“雪花片”替代成泡澡时所需的“泡泡浴液”,“搅拌”的动作表示幼儿在稀释“浴液”;“爸爸”把这些“雪花片”变成饮料中的“水果果粒”,不同于平时单单用皱纸冲出来的饮料。

将雪花片替代成另一种游戏中所需要的情景材料,这是幼儿发散性思维的体现。

两名幼儿的替代行为已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多功能物替代,即替代物与被替代物的形状和功能无显著关联,一物可以多种替代,替代物的范围逐渐扩大了。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我们看到的是中班孩子不同层次的几个表征水平,幼儿从最初追求逼真的具象性替代已经慢慢内隐到了追求功能性的抽象性替代。

我们也要学会在幼儿的替代行为中去理解认同孩子、引导孩子、支持孩子。

替代物的出现表示着孩子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提高。

这和老师的观察指导是分不开的。

以往,我经常会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为他们制作许多逼真的游戏材料,我错误的认为只有这样,孩子的游戏水平才能提高,游戏的目的才能达到。

不错,在角色游戏初期逼真材料确实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当他们的游戏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这样的材料反而会局限他们的思维,所以应降低材料的结构化,多增加低结构材料,鼓励孩子能结合角色和情节的发展自主寻找替代材料,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使用替代物的能力,而且也刺激了他们游戏的愿望和兴趣,丰富了游戏的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