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社团研究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海内外钦廉社团的特点及作用

近代以来海内外钦廉社团的特点及作用
性钦廉社团联合组织。 钦廉社团作为钦廉人结团成社、互助互济的组织,在为本籍同乡争取合法权益、谋求福
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住在国的发展及祖( 籍) 国的建设作出一定贡献;在新时期为促进居住国与祖国的经济
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 关键词] 海内外;钦廉社团;历史作用
[ 中图分类号] K2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96 7276(2020)09 0028 08
年间,商人陈仲谦的孙子陈以汉在徐闻县城内观
开展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的红色据点。 冯道先、
音山( 今徐闻县城署前街旧商业局后) 附近购置
杜渐蓬、陈铭炎、张世聪、李英敏、李士洋等合浦籍
房产开设会所,由于会所的场地面积小,于 1946
年 2 月将其迁到武东大街( 现民主路) 中段,正式
取名为廉州会馆 [9] 。
道改称钦廉军政府,辖合浦、钦县、灵山、防城四
县,民间俗称“ 钦廉四属” ,“ 钦廉” 为简称,其范围
与今广西北部湾沿海的三个地级市———北海市、
钦州市、防城港市基本相同。 钦廉地区地处中国
大陆的最南端,与越南接壤,北面环山、南面环海,
贡献。 近代以来,钦廉人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各地,
他们往往结团成社,特别是组织或参加会馆、同乡
人 发 起 募 捐, 计 有 373 人 捐 款, 共 捐 大 银
32 656. 04 元( 叁万贰仟陆佰伍拾陆元零肆分) ,
为广州合浦学会购置新坐落在广州小北路门牌
立 [8] 。 是由当时到南宁设铺经商的钦州、灵山人
161、163、165 号( 新编门牌 87、89、91 号) 的一座
徐闻廉州会馆,是钦廉商人在徐闻开设的商
钦廉留 省 学 会 ( 钦 廉 会 馆) , 位 于 广 州 南 堤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

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与华语传承*姚 敏(北京华文学院 专修部 北京 102206)提 要马来西亚在华语传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堪称典范。

马来西亚经历了从华人社会到华语社区的过程,马来西亚的华语社区和华语生活,保障了华语的活力和生命力,是马来西亚华语得到很好传承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马来西亚华语社区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华语传承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新型华文传媒的作用更加凸显,华语的功能空间继续扩展,为马来西亚华语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

对马来西亚华语传承实践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认识华语社区和华语传承的关系,可为全球华语传承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华语社区;华语传承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014(2021)04-0011-08DOI 10.19689/10-1361/h.20210401Chinese Diaspora, Huayu Community and Huayu Inheritance in MalaysiaYao MinAbstract Malaysia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l in Huayu inheritance and it has obtained rich experiences in the practice of keeping Huayu alive. Over recent decades, Malaysian Chinese has experienced a transformation from an ethnic Chinese society to a Huayu community, which means a true realization of using Huayu in daily life. This change ensures the vitality of Chinese and has proved to be a signifi cant and eff ective way for Huayu inheritance. In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 salient change has happened in the Huayu community in Malaysian: the eff ort in Huayu inheritance has broken the limitation in space constraints, extending Huayu use to more functional domains and changing the mode of Huayu inheritance. The role of new Chinese medi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s the function of Huayu continues to expand, which in turn provides new motiv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spreading of Malaysian Huayu. Research on Malaysian Huayu inheritance help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ayu community and Huayu inheritance and is bound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global eff orts of Huayu inheritance.Key words Malaysia; Chinese diaspora; Huayu community; Huayu inheritance一、引 言近年来,华语传承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讲述057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及其他少数种族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伊斯兰教国家。

通常我们将取得马来西亚国籍并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中国人简称为马来西亚华人。

现今的马来西亚已经不对外籍人士开放移民了,想要取得一本马来西亚护照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不但要加入伊斯兰教,变成穆斯林,还要满足一些其他非常严格的条件。

现在网络上所说的马来西亚移民其实是大马政府为了吸引外来资金而颁布的一项十年多次往返签。

在马来西亚缩紧移民政策之后,几乎很少再有新的中国移民。

马来西亚拥有华人近700万,占大马全国人口总数的25%,主要分布在吉隆坡、槟城、怡保、新山、古晋、亚庇和马六甲等城市。

这其中,又以吉隆坡和槟城尤为突出。

在首都吉隆坡,华人占直辖区总人口45%,而在槟城更是占到了70%,同时槟城也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由华人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的州属。

马来西亚华人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在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便有了频密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元代便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记载,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商船越来越多,便有了一大批华人留在当地,开始在马六甲定居。

马六甲至今仍保着大量郑和下西洋时的文物。

而华人大量移民至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

当时,清廷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工作。

而彼时被英国殖民的马来半岛正需要大量人力开发矿产、种植园林等等,那时华人还多以男丁为主,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这是因为劳工的家乡意识浓厚,多希望攒够钱后能荣归故里,并未扶老携幼打算在马定居。

华人移民的历史转折是在1929年,随着全球经济大萧条,大量的华侨妇女开始移民马来西亚,这时男女比例平衡。

“二战”后,全球进入“冷战”时期,英属马来因为有马共的出现而收紧移民条例,至此中国人移民马来西亚的浪潮开始减少甚至停止。

此后华人和当地人一起参与了马来亚的独立及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虽然马来西亚拥有700万华人,但普通话并不是华人之间最常用的语言。

马来西亚四会籍华人的社团组织及 阮梁圣佛信仰考察

马来西亚四会籍华人的社团组织及 阮梁圣佛信仰考察

马来西亚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报, 2013.06, 2:45-54马来西亚四会籍华人的社团组织及阮梁圣佛信仰考察*A Survey on Huiningese Associations and Ruan-LiangSan Buddhist Faith in Malaysia石沧金**(SHI Cang Jin)摘要四会人与相邻县的广宁人一起,建立了不少的地缘性组织会宁会馆,1973年,马来西亚会宁总会成立。

四会人基于祖籍地颇具地域特色的阮梁圣佛信仰而建立不少的阮梁圣佛庙,而四会人的会宁会馆与阮梁圣佛庙之间关系密切。

会宁会馆是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中一种颇具地域特色的地缘性组织,它们在团结本籍贯乡亲、传承华人文化尤其是会宁文化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四会人以阮公圣佛、梁公圣佛及文氏贞仙为“主体神”的民间信仰,成为辨别该方言群的象征,也是划分华人社会中各方言群边际的一种明显符号。

关键词:马来西亚、四会人、会宁会馆、阮梁圣佛信仰AbstractSihuinese together with Guangningese had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Huiningese Associations. In 1973, the Federation of Hui Ning Associations Malaysia was founded. Sihuinese had also estabished many Ruan-Liang San Buddhist temples.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iningese Associations and Ruan-Liang San Buddhist temples. Huiningese Association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uniting their natives and in carrying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Meanwhile, Sihuinese folk faiths, which Ruan-Gong San Buddhist, Ruan-Gong San Buddhist and Wen’s Chaste Immortal are main Gods, became a symbol to identify the dialect groups of Chinese.Key Words: M alaysia, Sihuinese, Huining Huiguan, Ruan Liang San Buddhist* 本文是广东省2012-2013年侨务研究课题《粤籍华侨华人社团现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暨南大学华侨华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暨南大学华侨华人资源库——华人社团模块》的阶段性成果。

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简析

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简析

SoUTHEAsT AsIAN STUDIE S东南亚研究2005年第l期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简析石沧金(暨南大学广州510630)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妇女组织【摘要]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的形式主要有:专属女性的妇女社团、妇女组或妇女部、华团青年组织中的妇女组织、最高领导机构华总的妇女部门。

不同华人妇女社团组织有简单或复杂的内部机构系统。

华人妇女社团组织活跃的社会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功效。

[中图分类号]Iy73.62.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05)01—0079一07Overse as C hine se F em a le Soci eties in Mala vsiaSHI Can舀in(In st it ut e of Overseas Chine se Studie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0,China)Ke yw o rd s:M alaysi a;ove rseas Ch ine se female societies;female o嘻anizatio nsAbstract:T he emer ge o f o v e r s e a s Ch in es e fema le so c ie ti es is deeply r o o t e d in M al ay sia n so ci et y and a vadety o f fornls c a n be found in t11ei r organization,mainly female soeiety,team o r depa舳ent exc l u s i ve for wom en,wom en group o r dele gate in the 0vers eas Chines e Yout}l Ass o ci a ti on,and the wom en d e p a r扛n e n t in the Fede mtio n ofChinese A s s o c i at i o n s M al ays ia,t he top leadership for o v e r s e a s C hi nes e in Malaysi a.Th e intemal stru ctu re ofd if k r en t female so cie ti es may va r y,s o me a r e v e r y simple and some a re ver)r complicated,however,they a r e samein tha t t}l ei r acti viti es h ave made goo d so ci al e f fe c ts.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以及华人社团中的妇女组织,别更为缩小。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

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对马来西亚华人问题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有价值的成果,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马来西亚华人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马来西亚华人历史华人政策与政治华人经济与文化教育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华人是马来西亚的第二大民族,占总人口的25.3%,控制了马来西亚国家财富的55%,马来西亚华人问题成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试就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关于马来西亚华人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华人移居和移民的历史与认同问题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的研究,主要有三本著作:林水檺等编写的《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1),分为三卷,概述了华人自开始移居马来西亚至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历程,以及华人在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该书由集体编撰,发挥了个人专长,但整体性不足。

林远辉与张应龙合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2),追溯了汉唐时期中国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关系,一直写到马来西亚独立前,是一部这方面的力作。

巴素的《马来亚华侨史》(3),主要记述二战前马来西亚的华侨历史,分别对马六甲华侨、新加坡华侨、马来各邦华侨、战时马来亚华侨、光复后的华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华人认同问题即华人的效忠和归属问题。

王赓武先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一书中认为:“华人从未有过认同这个概念,而只有华人属性的概念,即身为华人和变得不似华人。

”(4)他把华人划分为三个集团。

第一个集团即甲集团,与中国联系最紧密,政治色彩最强;第二集团即乙集团,由精明的华商组成,关心经济与贸易,很少涉及政治;第三集团即丙集团,由亲马来西亚的华人组成,成分比较复杂。

三个集团之间存在一些双向流动的现象。

他还把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发展演变分成了三个时期,即1874年至1900年前后、1900年前后到1945年、1945年至1969年。

但崔贵强认为王赓武忽视了对马来西亚共产党及其支持者的分类,他在《新马华人国家认同的若干考察》一书中把二战后至1959年华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1949年)的华人,多半仍眷念着中国,不愿认同当地社会;第二阶段(1950—1955年)是过渡时期,华人政治观念有了改变;到了第三阶段(1956—1959年),多半华人已经取得了公民权,对马来亚有了初步认同。

保护、传承与发扬——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发展华人文化的举措与动态分析

保护、传承与发扬——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发展华人文化的举措与动态分析

对于海外华人社 团与华 人文化之 问 的关 系,国内外 有 关 学者的学术著作 中 ,已经有 所涉 及。如李 明欢 的 《 当代
海 外 华 人 社 团研 究 》 ( 门 大 学 出 版 社 19 厦 95年 ) 、许 振 礼
西高校 出版社 20 0 3年 ) 、曹 云华 的 《 变异与 保持——东南 亚华人 的文化适 应 》 ( 国华 侨 出版社 20 中 0 1年 ) ,等 等。
Pr t c i n, I e ian e a d De e o m e :An An l ss o e s e nd Tr n ‘ o e to nh r t c n v l p nt a y i n M a ur s a e ds o a a sa i e e As o i to s f r de e o i g t i e e Cu t e sn e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8 fM l y i n Ch n s s c a i n o v l p n he Ch n s lur i c 0s 9
p o e ta d d v lp Ch n s l e, t e e h ia n s o nl e p ma y a s c ainsa d i si t s bu l r tc n e eo i e e Cut ur h t n c lChie e n to y s tu n s o ito n n t u e , t ta-
Ab tac s r t:Th o g n ci i e n l dng is ig c lu a e lr to n u mi i g t e c lu a mo a d ms r u h ma y a tvt s i c u i s u n ut r ld c a a in a d s b t n h ut r lme r n u i t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华侨华人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华侨华人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马来亚 问题与思考 菲律宾 濒危 海外 殖民时期 方言 对外关系研究 学术史 印度人 华侨华人研究 华侨 华人 侨史 侨务政策 侨僧 传播 中非关系研究 中非关系 中国的非洲研究 中华文化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2013年 科研热词 美国 海外华人 新加坡 德教 影响 华侨华人 中国 马来亚 韭菜芭城隍庙 革命路线 难侨安置 路径 跨境文化交流 趋势 英国 罗马尼亚 网络化 缅甸难民 经济政策 立体外交 移民研究 移民学 社团庙宇 研究综述 现状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外华人宗教 海外人才 海外 泰缅边境 泰国 泰北 治理创新 汕头 欧盟治理参与 欧华联会 日本 新移民 文化 敬惜字纸 排华运动 排华 扶鸾 心理影响 归国华侨 崇文阁 岛屿争端 实践 大洋洲 外交合作 国际舆论 国籍问题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 日期]2 0 1 5 — 0 1 — 1 9 [ 作者 简介] 陈丙先 ( 1 9 7 6  ̄ ),男,江西九江人 ,博 士,广西 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中 国东盟关系与华侨
华人 。
4 7

j 常 广 阔 二 。

- =
盖 耋 交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侨华人概说 沟通侨民 与侨乡, 维 护和发 扬中 华 文化, 促进祖国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社 团史 研 别 是在 八桂 大地 上 广有 影响 的海 外精 英 和社 团 。 当 该 专 著 是 在 其 博 士 论 文 《
前 ,祖籍 广 西 的海 外 华 侨 华人 有 7 0 0 多 万 ,分 布 在 究》 的基 础上 整 理 、修 订而 成 。至 于海 外广 西 籍 华 1 0 0 多 个 国家 和 地 区 ,海 外 广 西籍 华 侨 华人 社 团组 人 社 团 研 究 , 陈平 润 的 《 广 西 籍 华 侨 华 人 社 团 简
西亚广 西籍 华侨 华人社 团作一个初步探 讨。
[ 关键词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社团;研究
[ 中图分类 号] K3 3 8[ 文 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 号]1 0 0 4 — 4 6 7 1 ( 2 0 1 5 ) ( ) 3 - 0 0 4 7 — 0 4

西是 中 国第 三大 传统 侨 乡,广 西籍 华侨 华 自然备 受关注 。 人人数 及 其海外 分布 和影 响 虽然整 体上 低 在 马 来西 亚华 人 社 团研 究方 面 ,最 全面 深入 者 于粤 、 闽两省 ,但 也涌现 过一 批在 全 国特 莫过 于石 沧金 的 《 马来 西亚 华人 社 团研 究 》一 书 ,
0 世 纪 中叶 为 该地 的第 二大 民族 。但 这 一移 民群 体 既未得 到 中 社 团发 展现 状 的少 。大多 数成 果 是关 于2 9 世 纪末 和 国政 府 的公 开支 持 ,也没 得 到 当地 政府 的保护 ,在 以前 的华人 社 团研 究 ,这 其 中又 以关注 1
O 世纪 初 的居 多 ,对 于马 来西 亚 建 国后 ,特 别是 当 完全 不 同于 原乡 的 自然和 人 文环境 下 ,他 们 只得 组 2 建 各类 社 团 ,以便 守望相 助 , 因而那 些 社 团成为 华 代 华人 社 团 的研 究学 界 关注 甚少 ,而 专 门研 究 马来 社 联系 的 纽带和 重 要支柱 。事 实上 ,在 整个 东南 亚 西 亚 广 西 籍 华 人 社 团 的 相 关 学 术 成 果 更 是 凤 毛 麟 地 区 ,华 侨 华 人 都 是 影 响 地 区发 展 的 一个 重 要 因 角 。二 、宏观 性研 究较 多 ,个 案 研 究不 足 ,且 相关 素 ,因此成 为 国 内外学 者特 别是 研 究东 南亚 的学 者 研 究 多集 中 于第 一代 移 民 ,对 于在 马来 西 亚本 土 出 所 关注 的重 要领 域 ,作 为华 社支 柱之 一 的华 人社 团 生 、成长 的第 二代 乃 至第 三代 华 侨 华人 关注 不 多 。
织有3 0 0 多 个 。 …海 外 广 西籍 华 侨 华 人 多数 分 布 在 介》、赵和曼的 《 广西籍海外社团研究》等均为奠
东南亚 地 区 ,其 中马来 西亚 是重 要 的 聚居地 。华人 基之 作 。此 外 ,林 奋之 的 《 马 来西 亚华 人 社 团的 新
社 团是马 来 西亚华 人 社会 的三 大支 柱之 一 ,加 强对 特 点》 等文 章和 专 著 也备 受关 注 。这 些相 关 学术 成
同 。 妻 蓑 :
根 据 史 料 记 载 , 中 国 人 移 居 东 南 亚 的历 史 悠 统 一 大业 等 方面 做 出了一 定 的贡 献 , 同时 也充 当当 久 ,早在 西 汉 时期 就 有广 西 人经 合 浦港 南 下至 暹 罗 地 华 侨华 人与 政府 间沟 通 的桥梁 。
第3 6 卷 第3 期
2 0 1 5年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
V o 1 . 3 6 No . 3
J OURNA L OF Y UL I N NOR MA L UNI V E R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S o c i  ̄S c i e n c e )
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社 团研 究
口 陈 丙先 ,赵 松 月
( 广西 民族大学 东盟学院 ,广西 南宁 5 3 0 0 0 6 )
[ 摘 要 ]广西作为中国的第三大侨乡,在海外拥有华侨华人达7 D 0 多万。多年来,广西籍华
侨华人在联络 乡 谊 ,推进中马关系发展,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促进祖 国统一大业的完成等方面 做 出了巨大贡献,马来西亚的广西籍华侨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也是如此,特别是其社团功不可没。本文拟对马来


相 关 学 术 史 回顾
献 资料 多集 中于华 人社 团的整 体研 究 ,或关 注华 侨
从l 8 世 纪开 始 ,随着 西方 殖 民者对 马 来亚 的开 华 人相 对较 多 的 闽粤 两省 的华 人 社 团 ,并呈 现如 下 发 ,华人 也 开始 大规 模地 移入 那 一地 区 ,并逐 步 成 特 点 。一 、研 究成 果 中 ,关注 社 团史 的居 多 ,关 注
( 今 泰 国 )等地 ,而 广 西人成 规 模 的移 居 国外 始 于
宋朝。 郑和下西 洋时期, 广西 西江一 带就有 少数客
马来 西亚 广 西籍华 人社 团的研 究 ,可 以更深 入 地 了 果为 后人 的研 究提 供 了重要 的史料 和 参考 。 解广 西籍华 人在 马来 西亚 的生存境 遇与 发展 态势 。 然 而 , 由于历 史 、现 实等 多 方面 原 因 , 内地 对
马 来西 亚广 西 籍华 人社 团的研 究 很薄 弱 , 既有 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