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杂说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讨讽谏小议教案北师大版

比较探讨《讽谏小议》(二)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思路,明白得本文的中心论点。
2.归纳本文利用的论据。
3.学习本文利用的论证方式。
(三)重难点:学习本文利用的论证方式。
(四)教学进程:【导入环节】(约1分钟)1.“讽谏”中的“讽”是委婉地说,“谏”是下级对上级的劝戒,多用于君臣之间。
“讽谏”是指下级对上级,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劝戒使之更正错误。
“讽谏”二字点明了议论的对象。
“小议”确实是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和观点。
题目的意思确实是针对古代的“讽谏”发表自己的观点。
2.作者简介:萧春雷,男,福建泰宁人,1964年生。
作家,曾用笔名司空小月、十步、围石等,写作诗歌、散文、小说、艺评。
著有诗集《光阴之砂》、随笔集《文化生灵》、《咱们住在皮肤里》,和文化随笔集《阳光下的雕花门楼》、《风水林》、《嫁给大海的女人》、《烟路历程》等。
【目标出示】(约1分钟)1.理清本文思路,明白得本文的中心论点。
2.归纳本文利用的论据。
3.学习本文利用的论证方式。
【自学环节】1.自学指导(约5分钟)(1)速读课文,划诞生字、生词,查字典解决。
提防 dī觊觎jì yú排解 qiǎn 谏诤jiàn 宫闱wéi 杀戮lù佞臣nìng 骨鲠 gěng 三缄其口 jiān 虎视眈眈 dān 阿谀巴结yú株连九族(2)议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2.自主学习(约16分钟)(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试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3)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4))本文列举了哪些勇于直言进谏的直臣事例(5)本文利用了哪些论证方式,有什么作用?【导学环节】(约10分钟)1.中心论点:没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写了谏诤制度的产生;然后介绍了谏诤在历史上的真实状况及其历史作用;最后得出没有平等便不能分享真理的结论。
推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杂说四教学课件北师大版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最新中小学课件 20
展读课文,拓展延伸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
最新中小学课件 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所抒发的
情感。
最新中小学课件
6
作者简介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
昌黎,人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名列“唐宋八大家” 之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 相求任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 被采纳。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
C.诸葛亮
D.陶渊明 E.苏轼 F.李白 G.毛遂
蛰伏隆中待明主
归隐田园乐悠悠 举杯邀月品人生 扁舟一叶醉江湖 大胆自荐求重用
最新中小学课件 19
展读课文,拓展延伸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对埋
没人才强烈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最新中小学课件 7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 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 体相近。是一些文人志士 对事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杂说》第1课时执行案

杂说主备人:李金林责任人:赵娴淑审核:祁克虎本课共1课时课型:新授2016年月日一、认知学习目标1.导入: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学生大声齐读一遍学练案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生字词,疏通文意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3)反复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教师强调、点拨本节要点。
二、预习成果展示1.指名B层学生回答此题。
《杂说》的作者是韩愈,唐(朝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朗读节奏划分:马/之千里者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三、课堂学习研讨问题一:第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归纳小结,在小组内交流、修正。
(教师参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全套)北师大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全套)北师大版《下雨天真好》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琦君的相关知识,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文中准确描摹声音的拟声词,借鉴课文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绘雨叙事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于人、事的描写中,自然流露的温柔敦厚的感情,品味作者因感伤童年不再而流露的淡淡惆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句意思,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1~3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悟1、题解本文节选自红纱灯,作者追忆儿时有关雨天的人与事藉一幅幅彩绘生动的图象,刻画美好难忘的童年,因为写的是小时候的故事,所以就用儿童的口吻。
题作「下雨天,真好」。
天真的稚子情怀、温馨的人情往来,以及文末因感伤童年不再,所流露的淡淡惆怅,都让人回味不尽。
听雨、看雨、在林间漫步,都是美好的感受2、作者琦君,本名潘希珍,浙江省永嘉县人。
琦君享誉文坛已近半个世纪,作品包括散文、小说、评论和儿童文学,其中以散文的成就最高。
她擅长怀旧抒情,在人与事的叙写中,自然流露温柔敦厚的情感。
3、生字熹、菩萨、瓣、樨、浸、盛、晃、眯、帘、绣、艳滴、梧、桐、叮、当、面、脉、跌、播、种4、朗读无羊蹄甲、淅沥、水沟、撑着注释万国旗、长工、熹微、眯、启蒙、菩萨、白绣球花、布姑娘、旱烟袋、郑元和学丐、盛、亮晃晃、唐诗、沉浸、驻足、依稀你推我挤、叶脉、播种。
二、品味探究1、课文理解第一段:从现在的时间,因下雨的关系,想到童年的时光。
2、第二-三段:童年时,在下雨天的时候,叫母亲说故事,并且在雨中玩耍的回忆。
三、诵读训练小组分工合作读课文,各组互评。
四、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学习1~3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品读全文,学习后半部分内容。
【最新精选】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doc

第六单元比较探究(第二课时)一、导入示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写的是战争期间的军民关系。
并了解了文章的主人公,即那位女孩的说话特点。
今天,我们将更深入地女孩的行为、心理特点,并做一些比较探究。
二、研读与赏析。
(一)学生齐读课文中探讨袜子问题这部分(“什么时候,能打败鬼子……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这段对话中,女孩突然问到:“光着脚打下去吗?”生硬地将话题从抗战胜利一下子转移到光脚,表现了女孩什么样的心理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明确:热心善察,有心帮助又不好意思直言。
具体表现在:(1)女孩热爱八路军,又心眼好,聪明伶俐,热心细心,善于体察,善表情意。
对日本侵略者的共同仇恨,使两人一谈到这样的话题时心情都有了变化,在女孩是把她的聪明伶俐、热心善察放到了对战士艰苦条件的关注上。
于是有了“光着脚打下去吗”这句似乎突然却合乎情理的发问。
(2)女孩子毕竟是在关心一位陌生男战士的这么具体的生活问题,加上农村姑娘的羞涩的一面,自然开头会不太好意思。
表示其不好意思心理的用词是:低下头、低声。
2.思考:在这段对话中,表现出的女孩的行为特点是什么?明确:这段袜子问题对话的基本形式是:把自己的有意帮助变为好像是顺便的无意提及,巧妙地运用反问形式把自己的主动关切变为战士的主动求助,一步一步引领,一步一步逼着战士说出迫切求助的话来。
具体表现为:(1)当战士一时没弄明白怎么回事时,女孩子的答话很有意思。
“说什么?”——口气依然承袭前头的泼辣风格。
“也装没有听见”——这样才好重复一遍自己设置的问题。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干脆把它说得更具体更清楚,可见关注之细心,帮助之有意。
“也是卫生吗?”——与前头卫生话题联结,显得并非特意而是顺便、无意提及此事。
(2)当战士一旦说出“求谁做去呀”时,当形式上成为战士的主动求助时,女孩的机敏泼辣利索以及燕赵大地的豪侠之气上来了,立即趁机宣布“我给你做”。
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杂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杂文;(2)掌握杂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3)了解杂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杂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欣赏杂文的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杂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2)杂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欣赏杂文的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杂文深层含义的理解;(2)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3)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杂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杂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2. 参考资料:杂文精选、杂文写作技巧指导等;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杂文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学生关注杂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杂文,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通过思考题,深入理解杂文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杂文中的幽默、讽刺等修辞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杂文写作技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通过案例,了解杂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阅读杂文,深入了解社会现象,培养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_初中语文《杂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杂说(四)》课型:拓展阅读授课时间:作者:单位:◎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给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注音2.利用网络和书籍,查阅韩愈的相关资料。
3.思考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说”这种文体常识。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经典名篇。
2、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文章寓意,领会作者情感。
◎评价任务:1.整体读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主学习,梳理文言知识。
3.诵读课文,领会情感。
4.研读课文,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大声、充满激情地朗读屏幕上的两行红字:1、屏幕中的两匹马,一定都是“千里马”。
2、曹庄中学的学生,人人都是“千里马”。
(让学生舒缓紧张的情绪)鼓励学生(2)走进“马”的世界。
让学生说出有关“马”的成语,俗语,谚语或诗词名句。
(学生谈马)今天,我们走进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杂说》,看看他是如何谈“马”的。
二、解作者,知文体1.你了解韩愈吗?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你熟悉“说”吗?“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黄生借书说》,《爱莲说》。
三、展示学习目标1.流畅朗读课文,背诵经典名篇。
2.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文章寓意,领会作者情感。
四、正音读“马”挑战第一关:读通课文。
探讨“食”字的读法,带动对这个字的理解,然后教师范读,学生把握难读的字词。
(1)听读(扫除字词障碍)——自读(读流利)——齐读(读出节奏)(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课件】《杂说(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悟读课文,探究主旨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该句点明了文章主旨句。“其真无马邪”承
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问 ,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
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表现了作者怀
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 诉。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3、在韩愈生活的那个年代里,有千里马难遇伯乐,我们现实生活 中是否还有此现象?如果自认为是千里马又没有伯乐,该怎么办?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展读课文,拓展延伸
A.韩愈 B.苏秦
怀才不遇写文章 悬梁刺股终成材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 的观点与看法,跟现代的杂文大 体相近。是一些文人志士 对事
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
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马说” 即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识读生字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 cáo lì )之间
一食( shí )或尽粟一石
食( sì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sì )也 食( shí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xiàn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下册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名列“唐宋八大家” 之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 相求任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 被采纳。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探究杂说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重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约1分钟)
相传有一个人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马高手。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九方皋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目标出示】(约1分钟)
1.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2.背诵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学环节】
1.自学指导(约5分钟)
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一读:读准字音(判断、标注生字词);二读:读出节奏(区别句子主干,准确句读);
三读:读懂文意(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章内容);四读:读出感情(抓住关键句,读出韵味)。
2.自主学习(约16分钟)
(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文体和写作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写作背景:韩愈,有杰出才华,仕途却多坎坷。
本文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
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2)疏通文意:①结合注解自译,圈画重点字词及疑难。
②请学生找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
(3)在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将产生的疑问小组内部交流。
【导学环节】(约10分钟)
1.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文中那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5.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你能从这三个也字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吗?
明确: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愤怒、谴责)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深刻嘲讽) 6.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和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检测环节】(约12分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句子: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___________。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_________;“千里马”是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是比喻_____________。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