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教科版

合集下载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1《第一要义与核心》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1《第一要义与核心》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6.1《第一要义与核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要义与核心》的内容,主要围绕“生命至上”的主题展开。

教材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活动,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对生命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命的价值和对他人生命的关爱程度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到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情感。

3.情感体验法:通过观看视频、分享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视频资料。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引导语。

3.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生命?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并进行思考: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生命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生命?每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关爱生命的具体做法。

九年级政治 全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

九年级政治 全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

九年级政治知识要点第一课历史的足迹教学要求1.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知识要点1.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

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开展做出了重大奉献。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世界各国曾经纷纷派遣使者、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沧桑。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也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沧桑。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珍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主权和尊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

3.近代中华儿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

为保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近代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第二课历史的昭示教学要求1.了解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知识要点1.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儿女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之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

九年级思品教科版知识点

九年级思品教科版知识点

九年级思品教科版知识点思品教科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教材体系,它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九年级是学生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们进入高中阶段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阶段,思品教科版知识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九年级思品教科版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九年级思品教科版的知识点包括了伦理道德、思维方法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在伦理道德方面,九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什么是人的尊严,如何尊重他人的尊严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伦理道德,学生们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

其次,在思维方法的学习中,九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通过学习这些思维方法,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思维方法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们理解和应用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九年级思品教科版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因此,在思品教科版的学习中,九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习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如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和自我调节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和技巧,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九年级思品教科版还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和价值观的讨论。

学生们将学习和了解一些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影响,如贫富差距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和健康问题等。

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学习,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并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总之,九年级思品教科版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它不仅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还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心理健康。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九年级的学生们将能够全面发展自己,为将来的高中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思品教科版的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来面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和挑战。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7.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涵,理解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同时,教材还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政治常识和法治观念,对于中国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可能还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明确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中国梦的内涵,认识到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2.引导学生了解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梦的内涵,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明确实现中国梦的路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资料。

2.准备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指导要点。

3.准备板书的设计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梦的视频,让学生对中国梦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实现中国梦的理解和看法。

教科版九年级政治全书

教科版九年级政治全书

第一课人类的朋友1、自然环境包括那些因素?答:地质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空间环境等。

2、人类与大自然是怎样的关系?①人类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资源。

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各种生物也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②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并从中获取各种自然资源,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

因此,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③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通过食物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人类与大自然应该怎样相处?①人类应该珍惜大自然,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人类应该保护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人类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课哭泣的自然1、原因:人类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

资源在枯竭表现为:物种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

环境被破坏表现为:人类在耗费更多的资源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破坏了自然环境。

2、生物多样性有什么作用?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作用:①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最为宝贵的是:它是大自然造就的基因资源库;②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支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着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原因:①人类的乱砍滥伐乱捕和环境污染。

②因为一个物种灭绝之后,就永不再生,而依附于这个物种的其他物种也随之消失。

后果: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的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发展的机会,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课做大自然的朋友1、植树造林对环境保护有哪些作用?森林可以调节和改善小区域的气候,净化空气,防止粉尘扩散和迁移,净化污水,减弱噪声,吸收放射性物质,减少细菌和美化环境。

2、作为中学生,在校园、家庭、社区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校园:积极参与、创建“绿色学校”活动。

不乱丢垃圾,不浪费资源、节约用水、用电,节约粮食,珍惜纸张,搞好教室、公区环境卫生。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 历史的昭示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第2课 历史的昭示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历史的昭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历史的昭示》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历史的昭示。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历史的发展,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制度和发展。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2. 社会制度的变革;3. 历史的昭示。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可能比较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昭示。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有较深的印象,但对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的东西可能理解不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使学生理解历史的昭示,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历史的昭示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2.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昭示。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4.思辨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昭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资料:收集与本课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2.呈现(10分钟)讲解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的变革,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昭示。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性?历史的昭示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6.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历史的昭示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结构教科版

九年级政治第一单元知识结构教科版

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第一课历史的足迹Ⅰ、五一、中华民族发展史一部怎样一部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千年二、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的文的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 2、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历明大贡献。

——其地位和作用表现为 3、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用)史1、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2、国家的落后;3、外国侵略者的侵略。

的Ⅱ、百年(P5)足迹1、落后就要挨打;2、我们要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

Ⅲ、百年抗争二、百年抗争的史实:列举三、百年抗争的启示:第二课历史的昭示1840 1919 1949 1956 1978(转择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1、含义:是……的集中体现,是……的精华,是……精神支撑。

、作用: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②是推动民族进步的强大动力。

<一>)、()、()、()、()的伟大民族精神。

(P9)<二>(P112)三>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P9)它。

①含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

(P10)1、爱国主义②表现:6点(P10)③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表现不一样④我们应该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建设祖国努力学习。

2、勤劳勇敢、表现:①在古代中华民族就开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4.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教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路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基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概念。

但他们对我国的基本路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基本路线的认识,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基本路线,理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基本路线,明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基本路线的意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基本路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体验基本路线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材。

2.案例材料:准备与基本路线相关的实际案例材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4.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原因和基本路线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基本路线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基本路线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基本路线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爱国主义的含义及表现:①含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 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②表现: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 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盼,对祖国繁荣昌 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 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 ※6、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 人精神、抗洪精神等,是中国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对中华民族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 力。 ※7、我国对外交往的原则和政策: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奉行 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承和发扬热爱和平 的传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于发展事 业。
第五课

财富之源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尊重财富,鼓励创造财 富的时代。 2、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要想获得财富,就得付 出艰辛的劳动。 ※3、如何正确理解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 ⑴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劳动,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 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⑵在当今 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 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⑶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 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 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8、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二 者关系如何? 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 ⑵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⑶关系:分配制度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 际出发,适应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 即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


※4、如何理解科技创造财富?(或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 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 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此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 重要途径。⑵在我国,科学技术对于加快传统工农业生产的 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 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 ※5、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科学技术、智慧、开拓精神、 资本、管理和信息等。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超过11万亿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小康”一词源于《诗经》。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与“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系 是怎样的?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也就 是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具体地说,就 是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 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3、我国现代意义上小康水平的内涵:所谓小康水平,是 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 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①物质生活比较 宽裕,②精神生活比较充实,③生活环境改善,④人口素质 提高,⑤公益事业发展,⑥社会治安良好。 ※4、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 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 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为什么要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⑴“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 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⑵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 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 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担负起更大的社 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 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⑶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 我、超越自我。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 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 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 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Nhomakorabea
※1、如何理解“同富不同路”? 财富的获得有多种办法和途径。然而,无论用什么方法,走 什么路子,都必须纳入法律的轨道,走合法经营的道路,这 才是真正的生财之道。 2、“法”与“义”的关系是怎样的? “义”与“法”同源共生。其实,“义”就是我们心中的 “法”。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 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才是最有效的。 3、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在追求利益的时候 应将“义”放在重要位置,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 追求的。
※14、为实现时代赋予的使命,青少年应该 怎样做? ①我们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 的伟大旗帜时代相传。②青少年必须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 德智体几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未 来社会的栋梁 。

第二单元 第四课

财富论坛 走向小康


※4、税收的含义、作用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⑴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 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 式。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⑵作用:国以税为本。①国家铺铁路、架桥梁、 建机场、离不开税收; 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事 业的发展都需要税收; ③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 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 ⑶特点: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5、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是什么?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 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8、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 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经过28年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 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⑵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在孤立 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 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⑶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 化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个独立、自主、民 主、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7、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六更加)。 ※8、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有什么新特点? 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 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9、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意义是什么?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 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0、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三大差距为:①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②制造技术基础薄弱;③制造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第三单元
第七课

同在阳光下
关注弱势群体


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 些人在生存、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2、弱势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⑴含义: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是指依靠自身 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 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⑵特征: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 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 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 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9、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各种运动失败得出的结论:资本主 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失败的根本原因(资 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是:①没 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 ②没有找到解 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

10、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①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中国近代历史发展 的经验教训而作出的正确抉择。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下,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旧中国,变成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国家。社会主义 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③社会主 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新中 国成立5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④历史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 展中国,历史也将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
九年级政治教科版总复习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1、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 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 展的探索史 。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最 先进的文明之一。 ※2、中国由强变弱的原因:①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 能 ②国家的落后 ③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 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 精神,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 不息、延绵不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11、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2、新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其内容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