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总结-下
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篇一1、贫血:(1)概述:掌握诊断贫血的标准,尤其是贫血程度的划分。
知道关于贫血的几个基本概念:如大细胞贫血、小细胞贫血等。
临床表现分为一般表现和各系统的表现,这些了解一下即可。
治疗方面主要是了解有哪些治疗的方法,具体内容会在各个章节分别讨论的。
(2)缺铁性贫血:掌握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生化检查,但是参考值范围可以不用记。
重点是治疗,尤其是铁剂治疗的疗效判断,常会考问答题的。
另外,还要注意1个名词解释:缺铁性吞咽困难(Plummer-inson综合征),虽然在临床上不是很常见,但是考试曾经出现过。
(3)再生障碍性贫血:了解骨髓象的特点、需要和哪些疾病鉴别以及治疗的方法。
本章考试涉及的不多。
(4)溶血性贫血:本章是一个难点。
重点掌握一下几个试验:红细胞渗透性脆性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
其他内容大致了解一下即可。
2、白血病:(1)急性白血病:掌握其临床表现,尤其是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表现(曾出过简答题)。
还有就是确诊的骨髓象的标准和常见急性白血病类型鉴别(很重要)。
在治疗方面要知道达到完全缓解的标准,具体方案不需要掌握。
此外,注意几个名词:类白血病反应、“裂孔”现象、Auer小体。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了解分期,还要知道慢粒可以急变,转为急淋或急非淋。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熟悉诊断标准,其他一般不会考。
3、淋巴瘤:熟悉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的特点。
知道霍奇金病的治疗策略是化疗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点掌握诊断标准(曾在多次考试中出过简答题)。
熟悉治疗原则。
了解其临床表.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篇二急性中毒:(1)概述:掌握中毒的机制,熟悉诊断的方法(病史很重要)。
重点是治疗的原则。
(2)有机磷杀虫药中毒:掌握中毒的特征性表现(大蒜味、流涎、多汗、肌颤、瞳孔缩小、肺水肿)以及治疗措施。
医学内科课知识点总结

医学内科课知识点总结一、生理学知识点1. 细胞生理学:包括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细胞生长与增殖等内容。
2. 内分泌学:包括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生理功能、内分泌的调节机制、内分泌疾病等内容。
3. 免疫学: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免疫疾病等内容。
4. 消化生理学:包括消化道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消化吸收、消化液的分泌、胃肠道动力学等内容。
5. 呼吸生理学:包括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呼吸节律调节、肺通气、血气平衡等内容。
6. 心血管生理学:包括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脏电生理、血压调节、体液平衡等内容。
7. 肾脏生理学:包括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液生成、肾脏调节生理功能等内容。
二、病理学知识点1. 炎症与免疫病理:包括炎症的机制、炎症与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炎症与免疫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
2. 肿瘤病理学: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肿瘤的发病机制、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等内容。
3. 循环系统病理学: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4. 呼吸系统病理学: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5. 消化系统病理学:包括消化道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6. 肾脏病理学:包括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肾囊肿等肾脏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
三、临床诊断与治疗知识点1. 内科疾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黄疸、贫血、咳嗽、呼吸困难、水肿等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诊断与处理。
2.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包括血液学检查、尿液学检查、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内容。
3.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肝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四、内科紧急病例处理知识点1. 心脏骤停的处理:包括心肺复苏、除颤、围绕受害者心肺功能的保护等内容。
内科学知识总结

内科学知识总结内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应用于成年人的内部机能和疾病。
内科学包括多个子专业,如心脏病学、肾脏病学、消化病学等等。
下面将对内科学的关键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了解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疾病。
一、内科学的基本概念1. 内科学的定义: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科学,主要关注成年人的内部健康和疾病。
2. 内科医生的职责:内科医生负责对成年人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根据病情进行疾病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内科学的发展:内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疾病的不断演变,内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常见疾病1.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进而引发心脏和血管的病变。
2.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
COPD是一种导致肺功能受限的慢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促等。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
胃溃疡是胃黏膜出现溃疡性病变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饱胀感等。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结石等。
肾炎是肾脏发生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尿中有血尿、水肿等。
5.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胰岛功能异常。
6. 血液系统疾病:包括贫血、血液恶性肿瘤等。
贫血是一种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量不足的状态,常见症状包括乏力、疲劳等。
三、内科诊断和治疗1. 内科诊断:内科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进行疾病诊断。
此外,内科医生还可以借助影像学技术(如X光、CT、MRI等)进行更准确的诊断。
2. 内科治疗:内科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内科治疗的常用手段,可以通过药物来调节患者的内部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预防和健康促进1. 预防疾病:内科医生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要进行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疾病的预防。
医学生期末内科总结

医学生期末内科总结一、内科学概述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是医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内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常见、多发疾病进行防治。
内科疾病占据了医院门诊病人的大部分,因此对内科学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二、内科常见疾病分类及概述1.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肺炎、哮喘等。
这些疾病主要影响了人体的呼吸系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气促等。
2.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这些疾病主要影响了心血管系统,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悸、血压升高等。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等。
这些疾病主要影响了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等。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炎、尿毒症等。
这些疾病主要影响了泌尿系统,常见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
5. 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梗死、脑瘤、帕金森病等。
这些疾病主要影响了神经系统,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
三、内科学临床技能1. 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诊断疾病的第一步,通过询问病人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可以初步了解病情。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通过检查病人的外观、皮肤、巩膜、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病情信息,辅助诊断。
3. 辅助检查:常见的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超声等,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病情信息。
4. 诊断与鉴别诊断:通过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5. 治疗与预防:根据诊断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并指导患者进行预防措施,避免疾病复发。
四、内科常见疾病临床特点与治疗原则1.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冬春季节,病情轻重不一。
治疗原则为控制病情、消除症状、预防并发症,并注意个体化治疗。
2.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情严重性不一。
治疗原则为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并注意定期复查。
内科出科个人总结6篇

内科出科个人总结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军训心得、学习心得、培训心得、条据文书、读后感、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military training experiences, learning experiences, training experiences, doctrinal documen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内科出科个人总结6篇学会写个人总结,是职场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才能,个人总结是一个反思的时刻,让我们看到自己在职业生涯中的演变和发展,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内科出科个人总结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内科学总结(下)

---------------------------------------------------------------最新资料推荐------------------------------------------------------内科学总结(下)概念:(1)每日尿蛋白持续超过 150mg 或尿蛋白/肌酐比率(PCR)>200mg/g 称为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的定义是:24 小时尿白蛋白排泄在 30~300mg。
(2)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 3 个为血尿, 1L 尿含 1ml 血即呈现肉眼血尿(3)新鲜离心尿液每个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 5 个或 1 小时新鲜尿液白细胞数超过 40 万或 12 小时尿中超过 100 万者称为白细胞尿。
因蜕变的白细胞称脓细胞,故亦称脓尿。
清洁外阴后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段尿标本,如涂片每个高倍镜视野均可见细菌,或培养菌落计数超过 105 个/ml 时,称为细菌尿,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4) 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臧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 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 Hb<100g/L 就有贫血。
(5)溶血(hemolysis)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A)。
1 / 3(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以病态造血,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表现为难治性一系或多系细胞减少的血液病。
(7)巨幼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因造血有缺陷,幼红细胞在成熟前已在骨髓内破坏,称为无效性红细胞生成(ineffective erythropoiesis)或原位溶血,可伴有溶血性黄疸,是一种特殊的血管外溶血。
(8)甲状腺肿是指良性甲状腺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的甲状腺肿大。
内科学知识总结

内科学知识总结1. 引言内科学是医学的一门学科,涉及人体内部器官的各种疾病和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本文将总结一些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常见疾病、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
2. 常见疾病2.1 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等。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可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高血压是指静脉血压持续升高,易导致心脏和血管受损。
心力衰竭是心脏失去正常泵血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和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2.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和肺炎等。
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呼气困难和气流受限。
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喘息、咳嗽和胸闷。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胸痛。
2.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GERD)和炎症性肠病(IBD)等。
胃溃疡是胃黏膜受损引起的溃疡,常见症状包括上腹疼痛和消化不良。
GERD是胃酸倒流至食管引起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反酸和呕吐。
IBD是指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导致肠道慢性炎症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部疼痛、腹泻和便血。
2.4 其他常见疾病除了上述疾病,内科学还涉及其他常见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疾病和甲状腺疾病等。
糖尿病是指高血糖水平持续升高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多尿、多饮和多食。
肾脏疾病涉及肾脏的各种疾病,如肾炎、肾衰竭和尿路感染等。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和甲减,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心悸和体重变化。
3. 诊断方法内科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3.1 临床检查临床检查是通过询问病史、观察症状和体征等进行初步判断的方法。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触诊和视诊等。
3.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或组织样本中的生物化学参数来获得诊断信息的方法。
综合内科知识点总结归纳

综合内科知识点总结归纳1. 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代谢、神经、肾脏、风湿免疫等多个系统的疾病。
内科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各种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以恢复患者的健康和延长寿命。
2. 内科学常见疾病内科学涉及的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道溃疡、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等。
这些疾病均是内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3. 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内科学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诊断的第一步,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可以初步确定患者的病情及有无其他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内环境。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检查,可以对内脏器官进行详细的观察。
病理活检是通过组织标本的检查,确定病变的病理类型和程度。
4. 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是内科学治疗的主要手段,常见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抗炎药、抗肿瘤药等。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内科疾病,如心脏手术、肾脏手术、肠道手术等。
物理治疗包括放射治疗、电疗、热疗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改善病情。
营养支持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5. 内科学的预防方法内科学的预防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可以帮助预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预防流感、疫苗、脑膜炎等传染病。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
6. 内科学的新进展内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如靶向药物、基因治疗、精准医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1.泌尿系统主管机体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功能,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及有关的血管、神经等组成。
2.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肾脏和激素。
第二章肾小球病概述*1.原发性肾小球病的临床分型: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隐匿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2.肾小球病临床表现: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
3.蛋白尿:尿蛋白超过150mg/d,尿蛋白定性阳性,称为蛋白尿。
4.血尿:离心后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为血尿。
第三章肾小球肾炎1.急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急性肾炎(A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
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多见于链球菌感染。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因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常见为A组12型等)感染所致,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多为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感染(多为脓疱疮)等链球菌感染后。
光镜下通常为弥漫性肾小球病变,以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表现。
免疫病理检查可见IgG及C3呈粗颗粒状沿毛细血管壁和(或)系膜区沉积。
电镜检查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有驼峰状大块电子致密物沉积。
急性肾炎多见于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通常于前驱感染后1~3周(平均10天左右)起病。
若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或病情于2个月尚未见全面好转者应及时做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本病治疗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
2.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肾功能急剧恶化、多在早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竭为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一组疾病。
诊断:急性肾炎综合征;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除外系统性疾病,诊断可成立。
治疗:包括针对急性免疫介导性炎症病变的强化治疗以及针对肾脏病变后果(如钠水潴留、高血压、尿毒症及感染等)的对症治疗两方面。
尤其强调在早期作出病因诊断和免疫病理分型的基础上尽快进行强化治疗。
3.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治疗目标:力争把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 以下;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
尿蛋白的治疗目标则为争取减少至<1g/d。
4.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既往国内称为隐匿型肾小球肾炎,系指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而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第四章肾病综合征*1.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诊断标准是:①尿蛋白大于3.5g/d;②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③水肿;④血脂升高。
其中①②两项为诊断所必需。
病理生理: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变化;水肿;高脂血症。
原发性NS的病理类型:主要病理类型:微小病变型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微小病变型肾病男性多于女性,儿童高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增生。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少年。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较常见的病理改变为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可插入到肾小球基底膜(GBM)和内皮细胞之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
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青壮年。
膜性肾病: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中老年。
通常起病隐匿,约80%表现为NS,约30%可伴有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
常在发病5~10年后逐渐出现肾功能损害。
本病极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光镜下可见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表现为受累节段的硬化(系膜基质增多、毛细血管闭塞、球囊粘连等),相应的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
免疫病理检查显示IgM和C3在肾小球受累节段呈团块状沉积。
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足突与GBM分离及裸露的GBM节段。
主要治疗:抑制免疫与炎症反应,使用原则和方案一般是:①起始足量:常用药物为泼尼松1mg/(kg·d),口服8周,必要时可延长至12周;②缓慢减药:足量治疗后每2~3周减原用量的10%,当减至20mg/d左右时症状易反复,应更加缓慢减量;③长期维持:最后以最小有效剂量(10mg/d)再维持半年左右。
环磷酰胺:是国内外最常用的细胞毒药物,在体内被肝细胞微粒体羟化,产生有烷化作用的代谢产物而具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
第五章IgA肾病1.IgA肾病(IgAnephropathy)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病。
临床表现:可包括原发性肾小球病的各种临床表现,但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血尿。
起病前多有前驱感染;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病中呈现单纯性血尿的最常见病理类型,约占60%~70%;部分呈隐匿性起病,伴或不伴轻度蛋白尿的无症状血尿,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10%~15%患者呈现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尿量减少、轻度水肿等急性肾炎综合征的表现;少数IgA肾病患者(<5%)可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第七章尿路感染1.尿路感染(UTI),简称尿感,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
革兰阴性杆菌为尿路感染最常见致病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0.8-0.9)。
2.尿感感染途径:上行感染、血行感染、直接感染、淋巴道感染。
易感因素主要为尿路梗阻。
3.尿感临床表现: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下腹部疼痛等。
肾盂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全身症状:发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多在38.0℃以上,多为弛张热,也可呈稽留热或间歇热。
部分患者出现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泌尿系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下腹部疼痛、腰痛等。
体格检查:除发热、心动过速和全身肌肉压痛外,还可发现一侧或两侧肋脊角或输尿管点压痛和(或)肾区叩击痛。
4.尿感尿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尿、血尿、蛋白尿。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5个/HP称为白细胞尿,部分肾盂肾炎患者尿中可见白细胞管型。
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称为真性菌尿,可确诊尿路感染。
第十章急性肾衰竭1.急性肾衰竭(ARF)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突然下降而出现的氮质废物滞留和尿量减少综合征。
2.ARF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全身各系统并发症。
3.ARF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ARF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
狭义的ARF是指急性肾小管坏死(A TN)。
4.急性肾小管坏死( A TN)是肾性ARF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按其病因分为缺血性和肾毒性。
但临床上常是多因素。
临床病程典型可分为三期:起始期、维持期(又称少尿期)、恢复期。
治疗:ARF的治疗包括非透析治疗和透析治疗:纠正可逆的病因;维持体液平衡;饮食和营养;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感染;对脓毒血症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一些干预性治疗;透析疗法. 透析治疗指征:明显的尿毒症综合征,包括心包炎和严重脑病、高钾血症、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容量负荷过重对利尿药治疗无效者都是透析治疗指征。
第十一章慢性肾衰竭(CKD)*1.慢性肾衰竭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①肾功能代偿期;②肾功能失代偿期;③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④尿毒症期。
2.慢性肾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在CRF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早期,患者可以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轻度不适;少数患者可有食欲减退、代谢性酸中毒及轻度贫血。
CRF中期以后,上述症状更趋明显。
在晚期尿毒症时,可出现急性心衰、严重高钾血症、消化道出血、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等,甚至有生命危险。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蛋白质、糖类、脂肪和维生素的代谢紊乱;心血管系统表现心血管病变(CKD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和最常见的死因。
心力衰竭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死亡原因);呼吸系统症状;胃肠道症状;血液系统表现;神经肌肉系统症状;内分泌功能紊乱;骨骼病变。
3.高钾血症的防治:当GFR<10ml/min或血清钾水平>5.5mmol/L时,则应更严格地限制钾摄入。
透析前慢性肾衰患者的血压应<130/80mmHg,但维持透析患者血压一般不超过140/90mmHg即可。
4.当慢性肾衰患者GFR 6~10ml/min (Scr>707μmol/L)并有明显尿毒症临床表现,经治疗不能缓解时,则应进行透析治疗。
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1.血液系统由血液和造血器官组成。
血液由血浆及悬浮在其中的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出生后主要造血器官是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
2.造血干细胞(HSC)是一种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始细胞。
3.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去除病因;保持正常血液成分及其功能(补充造血所需营养;刺激造血;切脾;过继免疫;成分输血及抗生素的使用);去除异常血液成分和抑制异常功能;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
第二章贫血概述1.贫血(anemia)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就有贫血。
2.按红细胞形态分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贫血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头昏、耳鸣、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皮肤黏膜:苍白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
呼吸循环系统:呼吸加快加深并有心悸、心率加快。
消化系统: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的改变等。
泌尿生殖内分泌系统。
第三章缺铁性贫血(IDA)1.IDA指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相关的缺铁异常,是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中的一种。
2.铁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3.缺铁性贫血病因:摄入不足;吸收障碍;丢失过多(见于各种失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
*4.临床表现:①贫血表现:常见乏力、易倦、头昏、头痛等。
②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口角炎、缺铁性吞咽困难(称Plummer-V inson征);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易裂,重者指(趾)甲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匙状甲)。
③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等。
5.贫血实验室检查: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呈“核老浆幼”现象。
铁代谢,血清铁蛋白低于12/μg/L。
*6.IDA诊断包括以下三方面: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 MCV<80f1, MCH<27pg, MCHC<32%;2)有缺铁的依据:ID符合下列任一条即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