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及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文学常识】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文学常识】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文学常识】知识点1、《邓稼先》一文的作者是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作者热情赞美邓稼先为国家、民族建立的功勋,表达了对邓稼先的崇敬之情。

2、《说和做》作者臧克家,著名的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作者热情歌颂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是萧红,原名张迺莹,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课文主要写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一家的生活中的小事,去怀念他所做的那些智慧、幽默、爽朗、平易近人、关爱他人的事情。

4、《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5、《黄河颂》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人。

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6、《老山界》的作者陆定一,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7、《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1912—1996),(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一数学语文英语)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涂:当道,当权。

- 辞:推托。

-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 往事:历史。

- 及:到,等到。

- 过:经过。

- 更:重新。

- 见事:知晓事情。

3. 重点虚词。

-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为:-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成为)。

-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省略句,肃遂拜(于)蒙母)4. 通假字。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同“耶”,语气词,表反问)。

5. 古今异义。

- 孤:古义指古时王侯的自称,今义指孤单、孤独。

- 博士:古义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指学位的一种。

- 往事:古义指历史,今义指过去的事情。

6. 一词多义。

- 当:- 当涂掌事(掌管)。

- 但当涉猎(应当)。

- 见:- 见往事耳(了解)。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7. 句子翻译。

-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 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和吕蒙谈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1. 文学常识。

2. 重点实词。

-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户,门。

- 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 惟闻:只听到。

惟,只。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文言文知识点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诗词、文言文等古代文化形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篇文章将为各位同学总结一下七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文言文知识点,便于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诗歌欣赏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程中,学习了很多古代的诗歌,如《七步诗》、《长恨歌》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诗歌欣赏的知识点:1. 诗句:诗歌是由诗句组成的,每个诗句都包括意境、言语和韵律三个层面。

能够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言语含义,是欣赏诗歌的重要前提。

2. 韵律:诗歌的韵律是由韵脚和定型组成的。

韵脚是指诗句最后一个音节的韵母相同,而定型则是指诗句的字数和结构都是固定的。

3. 诗的意义:通过诗歌欣赏,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意义。

例如,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特点等。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写形式,学习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一些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1. 读音:文言文的读音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因此要学会正确地读出文言文中的汉字。

2. 文法:文言文的文法和现代汉语也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文言文中的“不”与“无”表示的是否定意义,而“而”则表示转折关系。

因此,要学会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法。

3. 措辞:文言文中的措辞和现代汉语不同,表达方式更为简练、朴素。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学会了解其中的典故和古代人物故事等,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文观止的知识点:1. 句式:古文观止中充满了优美的句式和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如反复、对偶、比喻等。

通过学习这些句式和修辞手法,能够帮助同学们提高写作水平。

2. 主题:古文观止中的文章主题多样,如表述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等。

同学们应该理解这些主题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古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在学习古文时,要了解其背景、特点和常用的表达方式。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了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

一、古文的背景和特点古文是指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以汉字为基础,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由于古代交通条件和文化传播方式的限制,人们更多地以书信、文书等形式来传递信息和进行交流,因此古文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流语言。

古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简练:古文通常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思想,而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使用过多的修饰词和副词。

2.形式特殊:古文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规则,例如“典、章、句、文”等复杂的语言结构。

3.注重文学性:古文注重文艺性,追求文字的优美、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4.古风古韵:古文的词汇和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充满着浓郁的古风古韵。

二、古文的常用表达方式1.典、章、句、文:“典”指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章”指文章的大致分章节,“句”指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文”则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文辞风格。

2.对仗句:指两种语言结构类似的句子,如“东风吹,战鼓擂。

”的对仗结构。

3.比喻句: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4.夹叙夹议:指在句子中夹杂叙述和议论,如“孟子曰:人之所以能,大抵靠好问;人之所以不能,大抵由缺乏发问。

”5.排比句:指有明显句式对比的句子,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偏正短语:指中文中由两个或多个汉字组合而成的句子成分,如“白马非马”。

7.对仗句:指两个语句结构相对称,含义相似或相反的句子,如“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

三、古文阅读技巧在学习古文时,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阅读技巧,以便更好地掌握古文的内容和思想。

1.确定文章的主旨:要理解古文,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建立起整个文章的思路。

2.注重上下文的联系:古文中的词语往往是有上下文语境的,因此在阅读时要注重上下文的联系和语境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六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汇总第4课孙权劝学一、全文讲解篇◆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

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

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七年级下古诗古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古诗古文知识点

七年级下古诗古文知识点古诗、古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初中生的你,需要对古诗、古文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七年级下古诗古文的知识点。

一、古诗知识点1. 诗歌体裁古诗可以分为“乐府”、“诗经”、“汉赋”等不同的体裁。

其中,“乐府”是唐代五言律诗的前身,具有流传性、民族性和音乐性的特点。

而“汉赋”则是汉代散文诗,通常用于阐述思想或歌颂人物。

2. 唐诗宋词的特点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

唐诗的特点是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修辞精细;而宋词则以婉约文学为主,语言柔美、意境含蓄。

3. 唐诗宋词名篇常识《静夜思》、《登高望远》、《早发白帝城》、《鹿柴》、《将进酒》等都是唐诗中的名篇。

而《蝶恋花》、《清平乐·村居》、《如梦令》、《声声慢》等则是宋词中的翘楚。

4. 五言、七言绝句的韵律五言绝句是指每句五个字,四句一首,句末韵字相同的诗歌形式;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四句一首,句末韵字相同的诗歌形式。

二、古文知识点1. 文言文与白话文古文可以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文学语言,通常以汉代或唐代的文言作为代表;而白话文则是现代汉语口语的书面表达方式。

2. 古文文章的体裁古文文章通常可以分为“经传”、“史传”、“子部”、“集部”等不同的体裁。

其中,“经传”是《五经》和《十三经》的总称;“史传”则是中国历史的叙述性文学;“子部”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集部”则是包括散文、诗歌、奇闻异事等内容的文集。

3. 古文鉴赏常识鉴赏古文需要注意文句结构、词语用法、修辞手法等方面。

古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托物言志、排比、感叹等。

在鉴赏古文时,不仅需要理解文中的文字表述,还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涵义和时代背景。

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古诗古文知识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你能够通过练习、阅读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最新完整版)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文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以下是对这一学期古文知识点的梳理:
单元一:启航篇
古文知识点1: 研究古文的重要性和目的
古文知识点2: 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单元二:情景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情景描写和人物形象塑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寓言和象征意义
单元三:书香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名句和典故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单元四:物竞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物象描写和意象隐喻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感官描写和意境表达
单元五:龙跃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夸张和戏谑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对仗和反问
单元六:山水篇
古文知识点1: 古文中的山水描写和意境构造
古文知识点2: 古文中的比喻和拟人表达
本文档所列知识点为七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古文的核心内容,希望对学生的古文研究和理解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归纳整理自部编人教版教材,内容来自公开可查证的资料。

部编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译文及文学常识

部编版语文初一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文、译文及文学常识

部编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古文译文及文学常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2)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3)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4)深林:指“幽篁”。

(5)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6)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

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4)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5)闻:听;听见。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3)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异义
双兔傍地走 古: 跑 今: 行走 稍稍宾客其父 古: 渐渐 今:稍微 见往事耳 古: 历史 今: 过去的事 情 虽人有百手 古: 即使 今:虽然 两股战战 古: 大腿 今: 屁股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中间夹杂 今:里面
词类活用
父异焉( 对……感到惊异 ) 邑人奇之 ( 以……为奇 ) 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 ) 父利其然也( 以……为利 ) 愿为市鞍马 ( 买 )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 恐前后受其敌 ( 攻击 ) 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 一狼洞其中 ( 打洞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钻洞 )
5、《虞初新志》:是明末清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 说。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的《口技》 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
6、《山海经》:是一部以神话为主流的地理著作, 它的内容包括范围庞大,它除了保存有大量的神 话资料,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 教学、哲学、历史学、医药卫生学等,此书内容 包罗万象,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当时的生活日用百 科全书。《夸父逐日》就是选自《山海经》中的 一个神话故事。
古文知识点 及 文学常识
亲们, 我们找一些来看看吧。。。
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通“攀” 2、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通“才” 3、对镜帖花环 “帖”(tiē)通“贴”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通“耶” 5、满坐寂然 “坐”(zuò)通“座” 6、止有剩骨 “止”(zhǐ)通“只”
3、都德:法国作家。《最后一课》是都德最为人 称道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见闻作为 叙事视角,歌颂了一位乡村教师无比深挚的爱国之 情。
4、《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我国第一 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 史事。《孙权劝学》中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充满情趣。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资”, 帮助。“治”,治理。“通”,通史。“鉴”,借 鉴。
文学常识
1、普希金: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 斯文学的鼻祖。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影响 很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歌。
2、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是著名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皆工。《伤仲永》中对“教 育以及自身学习的关系”的独到见解让人深受启发。 诗歌《登飞来峰》也是饱含哲理。
同学们,这只是挑了一部分 出来,还有一些需要我们掌 握的,就要求大家自己好好 复小说集,章回 体小说,是蒲松龄的代表作。 “聊斋”是他的书 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 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 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 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 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 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蒲松龄,清代文 学家,小说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8、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 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 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