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厢记》中人物的假意真情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

西厢记诠释的爱情婚姻观《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一、才子以诗传情,对爱情坚贞不屈《西厢记》中,张生是一位敢于冲破封建传统礼教束缚的反抗者。
他意志坚定、温文尔雅执着中带有些许傻气、热情,并且向往美好的爱情。
张生在普救寺无意偶遇崔莺莺,同时为了与莺莺相知相识,他在普救寺住下,可见,张生要为这一见钟情的爱情付诸于行动,《西厢记》中张生初次见到莺莺小姐是“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
则着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莺莺给张生留下的这几乎侵入灵魂的吸引,可以说张生以前所见的万千女子均是庸脂俗粉,从没见到过莺莺这样美貌的人。
然而莺莺见自己的心上人出来应募,心理暗喜。
同时将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推向主动追求的位置。
张生在追求爱情的方式上选择了以诗传情来表达自己对莺莺的爱意。
张生以夜晚的月亮、冷落度春的花儿自诩,诉说自己在月夜无限寂寞,只能对着明月,自问为何自己等不到那“月中人”,有意抱憾自己不能面对心上人倾诉衷肠,也是借此诗对莺莺小姐进行试探。
谁知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莺莺小姐的回应:“兰闺九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呤长叹人。
西厢记内容】

比如他第一次和素不相识的红娘搭讪,就冒冒失失地自报家门:“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并不合时宜地打听:“敢问小姐常出来么?”结果被红娘骂做“傻角”。以后好几次出现意外情况时,他都傻相十足,瞠目结舌,一筹莫展。但是他的傻气常与忠厚不可分,呆气又正是钟情的一种表现,因此反而获得了莺莺的倾心和红娘的同情。
试分析《西厢记》中老夫人形象?
老夫人代表矛盾冲突的另一方。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她是治家严谨的相国夫人一心守着“相国家谱”。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莺莺有被“贼汉”抢走的危险时,她曾将莺莺许嫁与任何能够退兵解围的人便马上变卦,着莺莺对张生以兄妹之礼相见,并打算以金帛来打发张生,坚持她不招白衣秀士的家谱,充分表现了她的阴险和狡猾。她好象处处为莺莺着想,却处处给莺莺带来痛苦,这更显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本质,同时也塑造了以“慈母”面目出现的封建家长的典型。
《西厢记》艺术成就?
1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不仅在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且由于阶级地位、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也不时引起误会性的冲突。作品的第三本就以红娘为中心,展开她与张生、莺莺之间一连串的戏剧冲突,充分揭示了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如何克服封建礼教加在她身上的枷锁的过程。作者用这样的方法描写人物,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且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适合舞台演出的要求。
在孙飞虎事件和母亲赖婚一系列的事件的冲击和折磨之后,她终于大胆越轨,使自己的思想和性格飞跃到勇敢而坚定的阶段。
西厢记深刻的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想爱不敢爱——不敢爱却由不得不爱。并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禁锢和心理樊笼的过程。
浅论《西厢记》中人物的假意真情

浅论《西厢记》中人物的假意真情作者:张艳新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1期摘要:崔张的爱情故事是在双重矛盾中展开的,剧中的人物各自具有各自矛盾的心理和两难的处境,因此他们不得不做出许多的假意去掩饰和保护自己以求达到某种目的。
这些假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作假的情节,《西厢记》便会失去典型的形象和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假意;真情;斗争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174-03王实甫《西厢记》“今无来者,后掩来闲”[1],以五本的宏大规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曲折、痛苦但也充满了幸福、喜悦的爱情故事。
在剧中我们可以多次看到作品人物之间的假意試探,这些细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当时的环境下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
一、老夫人的假意真情老夫人是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的,她是崔张爱情要获得圆满的结局所要突破的主要障碍。
当孙飞虎贼兵围寺时,她许下诺言“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2]而事后仅“着莺莺作妹妹拜哥哥”,她的反悔正是故事主人公进行反抗的原因,是之后波澜的导火索,也正因为这一反悔她被人看作成了一个满嘴谎言、出尔反尔、“即即是是”的老婆婆,被人评价“在真真假假中表现了她的伪善”[3]。
但是,稍微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对于老夫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赖婚确实出于真情,但许婚也并非出于假意,无论是赖婚亦是许婚皆是出于她的教养所致,是由社会灌输到她头脑中的道德所迫使他作出的行为。
她的假意中包含着处于当时社会中女性的矛盾和无可奈何,是众多原因导致的结果。
首先,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三从四德”强有力地控制着古代女性的行为和思想,它们要求女性遵从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并且其一切行为都必须以夫家的利益为天,完全的随从、听从、服从、跟从自己的丈夫。
西厢记人物分析

《西厢记》人物形象浅析时间:2012-09-12 来源:原创作者:桂芳阅读:945次《西厢记》人物形象浅析——前世的戏文,今生的遗梦如今世人的脚步太匆匆,言情小说出产的速度堪比神舟登太空,可书中内容却粗俗不堪,难在当代再觅有感动人心的爱情小说,安得情怀似往时?某个深夜可再度拿起的还是那本至今夺魁的《西厢记》。
“不恋豪杰,不羡骄奢。
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王实甫用其如椽巨笔刻画出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四位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营造出“让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情爱世界。
笔者认为《西厢记》的成功之一在于成功的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从而顺利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笔者始终相信,性格决定命运。
一、崔莺莺金圣叹认为:“若是细算时,《西厢记》亦只写得一个人,一个人者,双文是也。
”金圣叹称崔莺莺为“至尊、至有情、至灵慧、至矜尚”的女子。
初见崔莺莺,“樱桃红绽,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
”“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美丽如观音的她,却“花落水桃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正处于苦闷寂寞的青春年少季节,当邂逅风流倜傥的张生,回顾觑末下,忘了非礼勿视,巧妙的引得张生意马心猿,难再进京赴考,留宿普救寺,一段姻缘从此开始。
当红娘告诉莺莺,张生这傻角自报家门这件事时,莺莺只是笑着说休对夫人说。
这位聪明的人儿知道母亲治家严肃,一旦得知有人私视莺莺,定将张生赶出普救寺,此时的莺莺已知张生倾慕于自己,也向张生暗设下爱情之网。
笔者认为,这段爱情红娘的缝了口的撮合山是明线,还有莺莺的引导是暗线,莺莺表现出来的就是红娘口中所说的“假”。
在第一本第三折,月夜吟诗,张生吟道“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颇有文君之意的莺莺,借口“好清新之诗,我依韵做一首”,其实主要是再次向张生诉衷情,“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表现得只如纯粹作诗般自重,但自认为可与司马相如媲美的张生已经认定“口不言心自省”,而一个“回顾下”,这一步步的暗示更让张生确信无疑、神魂颠倒,“今夜甚睡到得我眼里呵”。
西厢记人物读后感(1)

西厢记人物读后感崔莺莺作为《西厢记》的女主人公,怀着对青春的无限伤感上场,与年轻俊雅的书生张珙相遇,对其萌生了爱意。
受到多年封建势力与礼教压迫的崔莺莺为了与张生自由理想的爱情,不顾一切地踏上了封建统治阶级作斗争的道路。
陷入爱河的崔莺莺不再是那个深闺之中毫无自我意识的傀儡,而是一个顽皮可爱、勇敢聪明,并为爱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女子,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真性情的反封建的叛逆者形象。
王实甫塑造的这个爱情形象是非常成功的。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一些人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认真对待感情和渴望有情婚姻的人实在太少了。
而在那个封建思想严重腐蚀个人自由和意志的时代,崔莺莺仍能做到不为功名利禄所动,竭力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努力追求理想自由的爱情。
她的这种执著真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西厢记》第一本的楔子,崔老夫人自述崔莺莺的身份地位和家庭背景。
崔莺莺是前朝相国的独女,芳龄十九。
出身官宦人家,家道兴旺。
崔相国因病吿殂之后,家道逐渐衰落,家中至亲的人就只剩三四个。
崔莺莺与老夫人的侄子——郑尚书长子郑恒有婚约,现在普救寺守父丧之孝。
崔莺莺作为前朝相国的女儿,尽管家世不如从前,但是她仍然是身份地位极其高的名门世家的小姐。
崔老夫人治家严谨,非常重视莺莺的教育,专门请教书先生教导莺莺。
崔莺莺从小受到“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亲疏有别”等封建教育,以父、以夫、以子为天,不得忤逆;对待陌生人,要采取非人道的行为等。
崔莺莺的父亲已死,母亲成为封建势力的代表。
崔莺莺是不敢直接反抗自己的母亲的,私自出游被母亲发现后责骂,连称再也不敢;与张生约会都是背着母亲,还要提防红娘告状。
可见,封建礼教对崔莺莺的侵蚀是非常严重的。
崔莺莺身份地位极其尊贵,但是常年被母亲锁于深闺之中,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是一个典型的受到封建势力与思想迫害的深闺小姐形象。
王实甫在塑造崔莺莺这一人物时,赋予了崔莺莺所有剧本女主人公应有的优秀特点。
首先,是崔莺莺的外貌描写。
试论_西厢记_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

第31卷第1期Vol.31No.1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11年3月20日Mar.202011doi:10.3969/j.issn.1008-9640.2011.01.004试论《西厢记》中莺莺作假的性格心理及叛逆精神郭慧(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西厢记》是元代剧坛绽开的一朵奇葩。
对莺莺作假予以研究和分析,可以挖掘其复杂而矛盾的性格心理:既多情又深沉,既有热烈的追求,又有沉重的负担,进而塑造了一个既矜持而又对封建家教礼法具有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形象,同时这个形象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莺莺;作假;性格;心理;叛逆精神中图分类号:I207.37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11)01-0011-03在元代剧坛上,王实甫以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
它以华丽的文辞、曲折的故事、细腻的文笔、传神的人物,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而作品在塑造人物方面,尤其是对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斗争的刻画,更令人赞叹不已。
一、从莺莺的作假看其性格心理同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一样,《西厢记》也是经过长期的流传才成为巨著杰构的。
在这个演变到凝定的过程中,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人物形象也逐渐鲜明丰满起来。
王实甫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对作品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形象尤其是崔莺莺进行了加工,进行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刮垢磨光工作。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虽然多与《会真记》、《西厢记诸宫调》同名,但是莺莺、张生、红娘的性格,却与元稹、董解元所塑造的迥异,他们是王实甫刻画的新的人物形象。
[1](P281)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对莺莺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的微妙心理,对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进行了精彩地描写。
我析《西厢记》情爱模式以及意义

我析《西厢记》情爱模式及其意义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而古今中外描写男女情爱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
同样,元杂剧大家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也是一部叙说情爱的伟世剧作。
他成功塑造的崔莺莺、张君瑞、红娘等角色,更加鲜活地再现了这一经典的情爱故事。
自古以来,情爱模式种类很多。
可能是一部作品只有一种情爱模式,也可能是一部作品中包含有多种情爱模式。
我认为《西厢记》恰恰属于第二种可能,并且一共包含有四种情爱模式,分别是:才子佳人式、一见钟情式、幽期密约式、偷吃禁果式。
才子佳人式。
《西厢记》中,张君瑞固然是个才子,极富才情;崔莺莺也的确是位佳人,才貌并举。
而我认为他们不单纯是古人“秀才是文章魁首,小姐是仕女班头,一个通彻三教九流,一个晓尽描鸾刺绣”的理解。
相反,莺莺视功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张君瑞为了爱情可以把功名置之不理。
可见,他们反对封建礼教,力求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竭力去追求自由的爱情。
一见钟情式。
他们在佛殿内偶然相遇,便一见倾心,产生爱慕之情。
张君瑞是个敢爱敢恨的血性男儿,当他第一眼见莺莺时,感慨到“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在聪云和尚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
而莺莺“自见了张生,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
”这些表现就是他们“一见钟情”最好的说明。
幽期密约式。
“幽期密约”这一词最早源于《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中。
“焚名香暗中祷告:则愿得红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儿休恶!佛,早成就了幽期密约。
”在缘分的牵引之下,崔张二人的爱不断强化,在西厢的幽期密约,直至私定终身。
这是勇敢,是付出,是对爱的忠诚。
偷吃禁果式。
王实甫在反对封建礼教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的性欲,并且熬不掩饰加以描写:“绣鞋儿刚半拆,柳腰儿够一搦,羞答答不肯把头抬,只将鸳枕捱。
云鬟仿佛坠金钗,偏宜髻儿歪。
”两人在普救寺里对爱的诠释,更是对封建礼教赤裸裸的讽刺。
他们的叛逆,大胆的突破,才使《西厢记》又获得新的爱情婚姻价值观。
在张君瑞考取状元后,能依然遵守诺言,回来找到莺莺,实现对爱的执着。
《西厢记》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

“义”与“礼的冲突”
• 中国古代社会对悔婚以及悔婚更嫁娶是严 厉禁止的。在第一本的楔子里作者就已经 明确交待崔家老相公在日,曾许下崔莺莺 与郑恒为妻。在孙飞虎围寺时事急从权, 才答应许配张珙。崔莺莺已有婚约如果再 许他人,不仅违“礼”而且触犯刑法,再 许的婚姻也无效。老夫人郑氏要走出违礼 犯法的一步是很困难的。在这“义”与 “礼”的冲突中,老夫人郑氏选择了守礼 的立场。
《西厢记》 ——王实甫
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的探讨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永恒的爱情主题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把握是解读该剧 以及认识其艺术内蕴的价值指向的关键所 在,自明清以来,它一直被视为一部反抗 封建礼教的爱情剧,它被赋予了歌颂青年 男女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情”、“义”、“礼”的统一
• 。王实甫《西厢记》最后以“愿普天有 • 情的都成了眷属”结束。所谓“有情”人
成“眷属”便是“爱情”与“婚姻”即 “情”与“礼”的统一,就是“发乎情、 止乎礼”。只
• 不过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中多了“义” 作为从“情”到“礼”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而已
1、从内容上看,《西厢记》对爱情的 理解和表述,不但超越以前的爱情作品,也 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作品。其它爱情作品, 大都局限于一个模式:男才女貌、一见钟情。 西厢理想完全突破了传统模式,而去追求情 投意合、两情相悦、心声相应情爱。
2、从时间上看,接轨未来。以情为基础 的理想婚姻,更符合人性,直至今天仍然 是婚姻的重要幸福指数,是人类社会的追 求的永恒的爱情目标。因为,爱情生活生 活中,还有太多的不如意,常见爱情和婚 姻严重错位。有婚姻的不一定有爱情,有 爱情的不一定有婚姻,留下许多遗憾和无 奈。现实的差距,愈显示出其前卫性。直 到今天人们对它还爱不释手、孜孜阅读, 不断地搬上银幕和银屏,就是明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是有偏差 的, 是不正确的 , 但却表现 出了她对女儿未来
生活 的希望 。与张生 的婚事直接关 系到莺莺 的幸福她不得 不慎重考虑 ,因为在封建观念 中只有 门当户对的婚姻才会
生 活的美满 , 而此 时“ 功 名未遂” “ 游于 四方 ” 的张生显然是
配不上相府千金的。在对待张生的态度上 , 有一个情 节可以 更好 的证 明在 老夫人心 中“ 家 门” “ 家谱 ” 是重 于一切 的 : 当 老夫人知道 张生 与莺莺 已经是 事实 上的夫妻的时候 ,虽 然
二、 莺 莺 的 假 意 真 情
名副其实的“ 大家 闺秀” 、 “ 名媛淑女 ” , 那么这些道德标 准更
老夫人权衡 再三下避重就轻的选择。但是后来 当贼 兵退却
之后 , 情 况有变 , 将会 威胁到她相 门家谱 的就只有这个 “ 书 剑 飘零 、 功名未就 ” 的张生一人 了。所 以此时她宣 布悔婚也 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因为三从 四德要求她一切都 要以夫家
的利益 为前提 。
、
老夫 人 的假 意 真 情
的假意 中包 含着处于 当时社 会 中女性 的矛盾 和无可奈何 , 是众多原 因导致 的结果。
使 得老夫人做出悔婚决定的还有另外一个原 因 ,就是 她爱着 莺莺 。在前面老夫人 的“ 老身年六十岁 , 不为寿夭 ; 孩 儿年少 , 未得 从夫 , 却如之奈 何” 的不安 中我 们可 以看 到她 对女儿 的爱。她 “ 治家严 肃 , 有冰霜之操 ” , 对莺莺 “ 拘束得 紧”皆是希望将女儿教养成为一名符合封建 礼教的相 国千 金、 大家闺秀 , 以便使其可 以获得 “ 幸福” 。虽 然她对幸福 的
千般怨万般恨 , 但是还是将莺莺与 了那厮 , 因为“ 待经官呵 ,
玷 污家 门” , 为了“ 家 门” 她放弃了且可 以为了夫家的声誉而牺牲 , 何况其他 。
所 以 ,老夫人 的行为既是 用一个封建家长 的思想 去为 自己的女儿 谋幸福 ,更是在以一个封建相 国夫人 的身份为 她 的家族谋福 旨。 通 过这一人物形象 , 我们应该更多 的看到 当时社 会环境对人的压制 ,而不是简单的将老夫人 的行 为 理解为“ 背信弃义” 与“ 狡诈 ” 的表现 , 也不是简单的对 以老夫 人为代 表的这类人物形象作道德品质上 的批判 。
悦 的爱情故事。在剧 中我们可 以多次看到作 品人物之 间的 假意试探 ,这些细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 生的人物 形象 ,也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在 当时 的环境下 人物
的 内心矛盾 和性格发展 。
一
住一家 老小 的唯一办法 , 更是保全相府脸 面的唯一 办法 , 所
以虽然 不是 出于情愿 , 但却可 以说是 出于真意 , 这一决 定是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4 ) O 1 — 0 1 7 4 — 0 3
王实甫《 西厢记 》 “ 今无来者 , 后掩来 闲” l 1 】 , 以五本的宏大
不辱没 了俺家谱” 。在当时的情况下许婚与退兵者不仅是保
规模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曲折 、 痛苦但也充满 了幸福 、 喜
加 清 晰 地 看到 在 3 -时的 环 境 下人 物 的 内心 矛盾 和 性 格 发展 。 " 可 以说 如 果 没 有 这 些 作假 的情 节 , 《 西厢 记 》 便 会 失 去 典 型 的 形 象
和 耐人 寻味 的 艺术 魅 力 。
关 键 词 :假 意 ; 真情 ; 斗 争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J a n . 2 01 4
浅论《 西厢记》 中人物的假意真情
张 艳 新
( 河 南大学 文 学院 ,河 南 开封
摘
4 7 5 0 0 0 )
要 :崔 张的爱情故事是在 双重矛盾 中展开的 , 剧 中的人物各 自具有各 自矛盾的心理和两难的处境 , 因此他们 不得 不
做 出许 多 的假 意 去 掩 饰 和 保 护 自 己以 求达 到 某种 目的 。 这 些假 意为 我 们 塑 造 了一 个 个栩 栩 如 生 的 人 物 形 象 , 也 使 我 们 可 以 更
首先 , 在 中国几千年 的历史 中, “ 三从 四德 ” 强有力地控
制 着古代女 性的行为 和思想 ,它们要 求女性遵 从父命 、 夫
旨、 子意行事 , 做到 为女孝 、 为妻贤 、 为母 良, 并 且其一切行 为都必须以夫家的利益为天 , 完全 的随从 、 听从 、 服从 、 跟从
自己的丈夫 。作为先相 国崔玉 的相 国夫人 , 她无疑应是一个
第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 S c i )
Vo 1 . 3 5No . 1
老 夫人 是 以封 建礼 教 的维护者 的身 份 出现在 作 品 中
的, 她是崔张爱情要 获得圆满的结局所要突破的主要障碍 。
当孙 飞虎贼兵 围寺时 , 她许下诺 言“ 但 有退得贼兵 的 , 将小 姐 与他 为妻 ” [ 2 1 而事后仅 “ 着 莺莺作妹妹拜 哥哥” , 她 的反悔 正是故事主人公进行反抗 的原 因, 是之后波澜 的导火索 , 也 正 因为这一反悔她被人看作成 了一个满 嘴谎 言 、 出尔反 尔 、 “ 即即是是” 的老 婆婆 , 被人评价“ 在 真真假假 中表现 了她 的 伪善 ” 。但是 , 稍微分析一下 , 我们 就会 发现这样 的评价对 于老夫人来说是不公平 的。赖婚确实出于真情 , 但许婚也并 非 出于假意 , 无论是赖婚亦是许婚皆是 出于她 的教养所 致 , 是 由社会灌输 到她头脑 中的道德所 迫使 他作 出的行为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