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单招 高一语文 苏南十校 联考期中调研试卷(含答案)
对口单招高一高二高三语文秋学期期中测试卷答案

对口单招高一高二高三语文秋学期期中测试卷答案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单招预科班期中联合考试试卷一年级语文一、基础知识三、2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2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7.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略五、29.首联写了历历可辨的细草、习习有声的微风、高高矗立的桅杆和夜泊江边的小舟。
这些景物满蕴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
2’颔联写了垂挂的疏星、辽阔的平野、涌东的月影和浩荡的大江。
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具有开阔辽远、气象博大的特点。
2’30.此联写远景,境界阔大雄浑,塑造了长夜难眠、心潮澎湃的诗人形象,暗喻诗人孤独凄怆之感。
2’“垂”将天地的距离拉开了,诗人只身一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2’“涌”将动荡沉浮的意境表现出来,诗人飘泊无依、心绪难平的情感由此显现。
2’31.不是诗人的真实的想法。
1’作者想因报国立业而著名,却因写诗而著名;辞官不是因为老病,而是因为被排挤。
2’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因政治失意而悲愤的情感。
2’32.“沙鸥”是诗人的自喻,诗人的化身。
1’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飘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2’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2’六、(1)符合人物身份,措辞得体,语言简明、通顺;(5—6分)(2)基本符合人物身份,措辞基本得体,语言基本通顺;(4—5分)(3)不符合人物身份;语言不通顺。
(3分及以下)说明:少于四个回合,扣2分。
七、略八、略九、(1)描写形象,语言生动,准确使用两种描写方法;(9—10分)(2)描写有一定形象性,语言通顺,使用两种描写方法;(6—8分)(3)只使用一种描写方法,语句不通。
(5分及以下)说明:文字超过200字或少于130字,扣1分。
十、评分标准分五类卷判分:(1)立意新颖,内容丰富,层次清楚,语言流畅;(36—40分)(2)立意较新颖,内容较丰富,层次较清楚,语言较流畅;(30—35分)(3)有明确主题,有一定内容,层次基本清楚,语句基本通顺;(24—29分)(4)内容不切题;观点错误或混乱;语句不通;(15—23分)(5)不足200字;不知所云;明显抄袭。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D.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2.横线处填入一句话,最恰当的是()读书人的命运在外人看来是崇高的,在读书人自己看来是凄凉的,在某些有权位的人看来,读书是消谴,消谴就可有可无,有所谓也无所谓,所以,。
A.只有读书人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
B.读书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艰苦的事。
C.读书人的自尊自爱全在于你自己。
D.读书需要一种清闲雅致的心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孕育着未来、诞生了现在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B.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C.我离去时,他是个大约六十岁左右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认识我了。
D.作为感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不仅西方人的体育事业为了锻炼身体,也不仅为了弘扬国威,而且是对人类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种肉体的沉醉。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B.穷饿无聊,追够又急。
C.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职高对口高一语文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 càn)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B. 璀璨(cuì càn)青涩(qīng shē)C. 窃窃私语(qiè qiè sī yǔ)潇洒(xiāo sǎ)D. 璀璨(cuì càn)青涩(qīng sh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事物不断涌现,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 他的演讲,既生动又富有感染力,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从自己做起。
D. 由于天气突变,导致火车晚点,旅客们不得不在车站等待。
3. 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那月亮,仿佛是一块晶莹的宝石,悬挂在深蓝的天幕上。
B. 春风拂面,如同温柔的母亲抚摸着孩子的脸庞。
C. 他是我们班级的骄傲,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D. 月光洒在湖面上,像一条银色的丝带,静静流淌。
4. 下列词语中,与“推陈出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A. 革故鼎新B. 老生常谈C. 融会贯通D. 青出于蓝5. 下列词语中,与“不耻下问”意思相反的一项是()A. 妄自尊大B. 洋洋得意C. 虚怀若谷D. 勤学好问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劝学》一文中,荀子认为“()”。
7. 《将进酒》中,李白写道“()”,表达了豪放不羁的情感。
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写道“()”,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
9. 《劝学》一文中,荀子认为“()”。
10. 《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要分析《劝学》一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句话的含义。
对口单招 高一语文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升学班期中试卷一年级·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8分)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眷.属(juàn) 漫溯.(sù)长篙.(gǎo) 百舸.(gě)B.敛裾.(jū)霎.时(shà) 启碇.(dìng) 山脊.(jǐ)C.譬.如(pì)着.力(zháo) 狩.猎(shǒu) 攥.紧(zuàn)D.尽.打 (jìn) 踱.步(duò) 煤屑. (xiè) 颤.动(zhà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
B.江随璧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C.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稍的痣一点。
D.涂色料的工作既然叫点蓝,不用说,烧的工作当然叫烧蓝。
一个烧得挺旺的炉子,燃料用煤,炉堂比较深,周围不至于碰着等着烧的铜胎。
3.下列对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漫溯. (顺流而下) 弥.望(满) 峨冠.博带(帽子)B.斑斓..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百舸. (小船) 蛛丝马.迹(灶马)C.阡陌.. (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 樊.笼(篱笆) 妖.童媛女(艳丽)D.宁谧. (平静) 峥嵘.. (不平凡) 俯.仰天地(抬头)4.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以此类推到黑人,似乎就有点矛盾了。
按理说,黑人一直生活在热带,个子应该最小。
,现在的黑人比黄种人个子大,有的甚至比白人还高大, 美国的篮球运动员,大部分都是黑人。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苏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孔子是富于感情的人,无论是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还是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他的喜怒哀乐都溢于言表。
B.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样,名目繁杂,有谦称、敬称、雅称、俗称、婉称、绰号等等,可谓琳琅满目。
C.《红楼梦》的语言,形成了生动形象、准确精炼、流畅自然的特点,是汉语运用到炉火纯青程度的典范。
D.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发现,这样的领域很多,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和最受诬蔑的人。
②小屋的出现,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
③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不出来。
A.忌妒点缀考查B.忌恨点破考查C.忌恨点破考察D.忌妒点缀考察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情。
B.连续几个春节期间的暖冬效应,让我们徜徉在四季不分的温顺的阳光底下,逐渐学会了安逸和本能抗寒能力的退化。
C.刚开始,他们靠从家乡出发时自带的食品、矿泉水、方便面等填肚子,后来因水土不服,很多队员出现拉肚子、发烧等症状。
D.要顺利完成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
,,,,朗读时要根据需要恰当地选用这些方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①常用的表现方法有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和体态语等②此外,还要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容③朗读首先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词语、句子的含义④其次要准确把握作品的背景、主旨,弄懂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基调A.①④③②B.③④②①C.③②④①D.①④②③5.下列标语与所张贴的场所协调、一致的是()A.考场门口:失败乃成功之母B.火葬场门口: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C.医院门口:宾至如归D.婚姻介绍所门口:与人作对6.假如你在下列不同场合里说话,最得体的一项是()A.同学请你帮忙出黑板报,你说:“马上学业考试了,没空!”B.你在教室拖地,碰到同学的鞋子,你说:“对不起,没有弄脏吧?”C.同学要求你为某事保密,你说:“我向来一言九鼎,你放心!”D.校团委书记请你主持元旦文艺晚会,你说:“区区小事,何足挂齿!”7.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旦抵罪,或脱身以逃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③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也相同B.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相同C.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为”字不同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为”字也不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C.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敛赀财以送其行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9.下列加横线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予自度不得脱何不改乎此度B.夜则以兵围所寓所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C.竟使遇哨,无不死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斯人,吾谁与归10.对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父母之遗体行殆(危险)B.修我戈矛,从王于师(整治)C.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交付)D.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写文章献给)二、默写名句默写(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江苏省苏南四校 -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苏教版

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四校联考高一语文试卷一、语言语言题(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横.hèng财怪癖.pǐ慰藉.jiè不露.lù声色B.走舸.(gě)喷.pēn吐祈.qǐ祷汗流浃.(.jiā)背C.泥淖.(nào) 粗糙.cāo 颤.zhàn栗引吭.háng高歌D.摭zhí拾蛰.居(zhé)粗犷.(guāăn)别出机杼.z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香港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息息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
B.尽管我们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工作起来也很少有乐趣,但是,为了恪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
C.利物浦最近几周进球比较多,对斯托克和伯恩利都是4:0,同时博尔顿和西汉姆也因为利物浦的三粒进球铩羽而归....。
D.“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B.据央视报道,中国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C.“中国达人秀”栏目因为没有任何条件限制,所以前来报名的选手各年龄阶段都有,他们带来的绝活也多种多样。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4.依照下面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5分)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二、文言文阅读(26分)【课内文言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5-7题。
对口升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对口升学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
C.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追求梦想。
2. 根据题目要求,下列句子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一视同仁,从不偏袒任何一方。
B.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C. 这次考试,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令人惋惜。
D. 他们俩的关系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今天去了图书馆,借了两本书:《红楼梦》和《三国演义》。
B. 他问我:“你今天有空吗?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
”C. 这个句子中,有多个问号,如: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D. 他对我说:“我明天要去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的花开得像孩子的笑脸一样灿烂。
B. 他的声音如同泉水般清澈。
C. 这个计划虽然完美,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
D. 夜空中的星星,像无数的钻石一样闪烁。
5. 下列句子中,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图书馆,借了几本书。
B. 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非常好看。
C. 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
D. 他虽然很努力,但是成绩仍然不理想。
6.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准确的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能力也很强。
B. 他虽然学习好,但是工作能力一般。
C. 他学习好,但是工作能力一般。
D. 他学习好,而且工作能力也很强。
7. 下列句子中,表达最符合逻辑的一项是:A. 如果你不努力,就不可能成功。
B.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
C. 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
D. 成功与否,与努力无关。
8.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像春风一样温暖人心。
B.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令人难忘。
C. 他的演讲如同夏日的烈日,让人难以忍受。
江苏省无锡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无锡市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
“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经典,但是属于儒家、儒术的经典。
此外,道家、佛教也都有各自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便被视为道家的经典,《六祖坛经》便是中国佛教的经典。
随着经典一词在运用上的扩大和延伸,也发展到文学领域来了,我们会把有些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叫作文学经典。
外国文学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狄更斯的《双城记》等小说,也便称为了外国文学经典。
再到后来,“经典”一词在文学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
有些人把有些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也称为经典。
如一提到李白的《将进酒》或《静夜思》,或是杜甫的《登高》、王维的《渭城曲》,或是苏轼、陆游的某些词,老师便会说:“这可是经典名篇,要记住,最好要背出来。
”于是,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后,又便有了《唐诗经典选读》《宋词经典选读》等。
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
有些甚至还称“金典”,有意识地标新立异,吸引人的眼球。
在西方也有人说,那经常挂于嘴上的就是经典。
其实,能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文学史意义,并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仅仅只是名篇而已。
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
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与名篇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有些既是经典,又是代代相传的名篇。
如王维的《红豆》等五绝,王昌龄的《出塞》等七绝,苏轼的《赤壁怀古》诸豪放词,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一些杰出的婉约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散文,马致远的《天净沙》等散曲,均属此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校联考期中调研测试卷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X页,第Ⅱ卷X页至X 页。
两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共5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按规定要求填涂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等项目。
2.用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标号涂黑。
答案不涂写在答题卡上,成绩无效。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A.船舸.(gě)青荇.(xìnɡ)眷.属(juàn)煤屑.(xiè)B.跋.涉(bá)翡.翠(fěi)河畔.(bàn)婀娜.(nuó)C.草坂.(bǎn)滟滪.(yù)启碇.(diàn)剥.落(bō)D.漫溯.(shuò)峥.嵘(zhēng)寥.廓(liáo)宁谧.(mì)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
B.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恃,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C.不过,如果到非洲去看看,还是可以找出伯格曼法则的蛛丝马迹来。
D.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聘怀。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峨.冠博带(高)迁延顾.步(回头看)层峦.叠嶂(连着的山)B.挥斥..方遒(奔放)推陈.出新(旧的)宁谧.(静谧)C.漫.江碧透(满)妖.童媛女(艳丽)倩.影(美丽的)D.蓊蓊..郁郁(草木茂盛)雷霆万钧.(古代时间单位)休憩.(休息)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
如此,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留下了某些痕迹。
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个子比较大。
A.尽管如果还是所以B.既然那么因此所以C.不仅而且还是因此D.尽管然而仍然所以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2)由此可见,多塞特人可能就是伯格曼法则在人类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的结果。
(3)当然,说物理和数学是基础,并不是说物理和数学可以其他学科,在此之上还有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化学这些基础学科。
A.细密演化取代B.细微变化取代C.精细演变代替D.细微演化代替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次外出比赛,我一定说服老师和你一起去,这样你就不会太紧张了,可以发挥得更好。
B.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欣赏,使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激情与梦想,体会自然的美丽和爱情的美好。
C.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D.如果某些大国不改变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狂妄自大的态度,那么,谁也难以预料这世界是否还会有和平的一天。
(也没问题)7.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这种制品从明朝景泰年间——15世纪中叶开始流行,因而总名叫景泰蓝。
B.小屋点缀了山,什么来点缀小屋呢,那是树。
C.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
杜甫《夔州歌》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D.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们人类怎么样呢?8.对下列各项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A.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比喻)B.在最急峻的地方,“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
(拟人)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比喻)(通感是特殊比喻,说比喻不能算错)D.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
(设问)9.对下列各项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是A.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记叙)B.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抒情)C.江随壁转,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阳光,像横着一条金带,其余天空各处还是云海茫茫。
(说明)D.同一物种,在越冷的地方,个体体积越大,而且越接近于圆形,这就是伯格曼法则。
(议论)10.下列作品、文体、作者及其国籍对应不正确的是A.《再别康桥》诗歌徐志摩中国B.《伯格曼法则在北极》说明文位梦华美国C.《长江三峡》散文刘白羽中国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歌普希金俄国11.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道出了生活的哲理,具有很高的概括力与普遍性,所以广泛流传,成为年轻人的人生格言。
B.《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为著名的爱情诗之一,将诗人潇洒飘逸的自由天性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吟唱出来,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C.《长江三峡》一文以游踪为引线,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乘船游览时看到的瑰丽景象。
D.《伯格曼法则在北极》一文验证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时,始终贯穿着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抒情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引起别人的共鸣。
一般来说,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B.散文的抒情性很强,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很适合朗读,因此,朗读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
C.叙述型语段主要用记叙的方法来记人写事。
叙述型语段要求叙述能围绕对象,线索清楚,层次分明,不必在意详略的处理。
D.解说是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解说形式有诠释性解说、概括性解说、纲目性解说、形象性解说。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一)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选自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3. 对这首词的上阕分析不正确的是(考点和第二题有所重合)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看;景物有远景,也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C.“百舸争流”突出船多船快,“鹰击长空”着意描写力度。
“鱼翔浅底”写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意。
1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紧承“看”,“问”由“怅”而发。
C.这句话主要是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关切。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诗人已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的手里的问题。
15.下列对选文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是A.一个“争”字表现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一个“击”字准确地写出了鹰的矫健飞翔。
B.“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渲染浓艳鲜明的色彩,表现出山红水绿的静态美。
C.“独立”“看”“问”“忆”“记”这些词语,表现了一位放眼天下、深思未来、满怀激情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D.“看”总领的一组意象群展现了湘江边初秋时节生机盎然、绚丽柔美的景色。
16.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古人按字数的多少把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
B.毛泽东同志常用旧体诗词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些诗词也是现代诗词。
C. 《沁园春长沙》一词情景交融,叙议结合。
上阕写景,句句有情;下阕有叙有议,也结合着抒情。
D.这首词意象纷呈,意境深远,作者借丰富的意象群抒发了战斗的豪情,揭示了蕴含着的人生哲理,挑战严峻的现实人生。
(二)先说化学。
化学是研究分子变化的。
三十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
近来,由于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又出现了计算化学。
从前人们认为化学就是用些瓶瓶罐罐做试验。
现在由于掌握了物质世界里头的原子的运动规律,就可以靠电子计算机去计算。
有朝一日化学研究会主要靠电子计算机计算,而且可以“设计..”出我们要的分子,“设计”出造这种分子或化合物的化学过程。
到那时做化学试验只是为了验证一下计算的结果而已。
天文学也是物理。
现在的天文学,不是光研究太阳、月亮、星星在天上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还要研究星星里头的变化,研究宇宙的演化。
比如研究太阳内部、恒星内部。
人去不了,怎么研究?一是研究可见光,把可见的星光分成光谱,把不同频段的光摄下来进行研究。
再就是研究看不见的频段,如波长比较长的红外线、无线电波,波长很短的紫外线、X光,波长更短的γ射线等。
这么一研究,就发现天上可是热闹——到处有星的爆发,一颗星爆发像氢弹爆炸一样。
一个爆发的过程是一两个月、几个月。
中国古书上有所谓客星,实际上就是星的爆发。
爆发时亮了,就看得见,天上来了“客人..”;过一段时间爆发过程结束,看不见了,就以为是“客人”走了。
天上还有一些更怪的现象。
如中子星,是由中子组成的密度非常大的星,一颗芝麻点大小的........中子星物质就有几百万吨重,而且转得很快,转时发出的X光强度不一样,变化周期不到一秒。
还有一种星,名叫“黑洞”,其实不是洞,是光出不来的星。
这种星密度更高,引力场特别强,强到光线被吸住射不出来,只有当其它物质被吸引掉进去时才发光,发射出X线。
不但恒星会爆发,而且由亿万颗恒星组成的星系,像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中心也会爆发,还会爆发得更强烈。
一颗恒星爆发起来产生的能量等于十万亿亿个氢弹爆炸的能量,而一个星系爆发起来的能量等于亿亿个恒星爆发的能量。
要了解这些天文现象没有物理学是不行的。
地学也是靠物理。
地学家们讲,研究地学有三个时代。
第一时代是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研究地质年代时引入了生物观念(化石观念),用生物的化石来断定地质年代,称为生物学地球观。
第二时代是二十世纪初,开始研究地球上地壳和海洋的化学成分的变化,矿物元素的分布,借此来推论地球在地质年代中的演化,称为化学地球观。
现在是第三时代。
地学上最大的发展是所谓板块理论,发现地球的外壳(包括大陆和海洋)是一块块拼起来的,像七巧板似的。
块与块之间有相互作用。
这主要是根据海底岩石的地磁走向推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