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2011年考试复习知识点(详细版)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城建史复习资料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https://img.taocdn.com/s3/m/3607b91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2.png)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建设也不断发展变化。
以下是中国城建史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1. 古代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以城墙为主要特征,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外敌,保护城市中心区域。
古代城市通常沿用当地自然地势布局,如沿河、坡地等。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较为繁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都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城墙不再是城市的主要特征,取而代之的是民居、商铺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称为“四合院”。
4. 近代城市的建设: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城市建设逐渐向西方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其中,北京城的全面改造和上海城的迅速崛起是中国城建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5. 当代城市建设:当代城市建设强调人民城市,注重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如造林绿化、城市景观塑造等。
同时,中国城市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环境污染等。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第一章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
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第二章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城与国——同义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第三章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特征:▪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
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11城建史背诵版论述

唐长安城外郭平面乃“法地”而成,是大地的缩影。
b.郭城东西中门分别为春明门和金光门,宫城北为玄武门,皇城南门
为朱雀门,正是古代天象的东西南北四象的体现。
c.宫城和皇城置于北面正中的位置,而不是居外城平面的几何中心,
这是法天象“北辰”意匠的体现。
d.唐代将隋“大兴宫”改名为“太极宫”。
太极宫内前有治朝太极殿,
后有燕朝两仪殿。
4)元大都(刘秉忠),
a.依王城之制,南北略长,近似正方形。
其东、西、南依王城之制,“旁三
门”,但北边设二门。
b.宫城作为太微垣,位于全城中轴线之南,城中央紫宫和位置让给了总领百
官的中书省。
5)明清北京城(象天法地,安定统一,达政治雄心,附会天授神权的思想)a.呈古制,制天地日月四坛,分别设在里城的南北东西四郊,分别祭祀日月,
其方位符合乾南坤北日升月降的顺序。
b.呈宋元旧制,宫城内外分别置外金水河。
c.宫城居紫微垣之位,位于内城中央偏南,命名“紫禁城”,其南边的各部
分衙署居太微垣之位。
d.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其两侧的日精,月华二门,象征日月;
东西六宫及其它建筑象征天上众星,拱卫着象征天地合璧的乾清,坤宁二宫,两宫之间为交泰殿,取交“天地交泰”。
e.外朝的三大殿,清代命名为“中合”,“保合”,“太和”。
太和取义《易·乾》,
中合取义《礼·中庸》,“保合”即“保合太和”之意。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中外城市建设史》考试复习资料(详细版)
一、题型
本次考试共有6种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2×10)、填空题(2×8)、名词解释(3×4)、作图题(6×2)、简答题(5×4)、论述题(10×2)。
二、考试形式、时间
闭卷考试、100分钟
三、整体内容情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各占50%,共涵盖两本教材的26章。
四、《中国城市建设史》主要内容
1、四种原始的居住形式(P2)
2、原始的居民点的选址(P4)
3、城市的产生的原因及时间(P7),我国最早的城市遗址(P9)
4、《周礼.考工记》中关于城市布局、道路等级的记载及周代城制对后代的
影响(P15)
5、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管子等对城市防御、城市选址的论述(P17)
6、西汉长安城(图)(P29)
7、曹魏邺城的规划(图)(P37)
8、隋唐都城长安(P45)
9、隋唐时代的一般州县城市及商业城市代表的名称和分类(P60)
10、北宋东京的平面布局,各重城的作用及名称(图)(P75)
11、宋代平江图的重要价值(89)
12、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的名称、布局以及对外交流情况(P91)
13、元大都的四个规划特点(P114)
14、明代南京城的组成部分(P131)
15、清代的票号中心城市的名称(P197)
16、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不同分类方法下的分类)(P217)
17、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道路分级、道路布局)(P226)
18、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的名称及概念(P233)
19、古代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古代城市防御中,城楼、箭楼、马面、月城、
翼城、瓮城的作用及概念)(P241)
20、上海的发展的特殊性及代表性(P257)
21、近代南通的建设的独特类型(P313)
22、近代城市工业布局情况及主要原因(P371)
23、现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划分及特点(P383)
2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趋势(P385)
25、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P393)城市规划条例、城市规划法(P401)颁
布实施时间
26、旧城改造的含义、特点与方式(P419)
五、《外国城市建设史》主要内容
1、城市革命与城市的产生,第一批城市诞生的时间(P3)
2、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P9)
3、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P28)
4、罗马营寨城的含义(P36)
5、罗马共和广场和罗马帝国广场(图)(P39)
6、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的主要内容(P46)
7、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要善于总结,从几个方面总结)(P48)
8、拜占庭的建设活动与首都君士坦丁堡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P59)
9、文艺复兴时期《论建筑》一书的基本内容(P74)
10、田园城市(P117)
11、工业城市(P120)
12、带形城市(P121)
13、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P127)
14、柯布西耶明天的城市(P130)
15、卫星城市理论(P134)
16、邻里单位(P136)
17、雅典宪章(P139)
18、英国新城建设(P150、 P161、 P207 )
19、城市化与郊区化(P160)
20、大城市连绵区(P199)
21、场所(P265)
22、马丘比丘宪章(P267)
23、未来城市(P277)
六、备考及考试技巧
(1)备考:如何复习?
以课上讲解为主要提纲,补充资料均不作为考试内容
分了解、熟悉和掌握等不同情况
掌握主要的规划思想理论和规划要点,切忌死记硬背
了解课本上主要的城市规划附图
建议复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重点内容通篇阅读,打记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和已经熟悉的内容。
第二阶段,对部分不熟悉的内容和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进一步巩固。
(2)考试:如何得高分?
沉着冷静,回答问题简明扼要,条目清晰,字体清楚,图文并茂,遇到不熟悉的题目尽量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一个原则“多写不扣分、不写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