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在古典文学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精编版

合集下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实现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语文作业创新,就是要在于改变以往作业形式单一,效果低下,学生缺乏兴趣、负担过重的情况,建构起与新课改相适应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作业模式。

关键词:作业;创新;新课改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170—01一、作业乃学之大事,不可不察语文作业就是连接学生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的重要纽带。

然而,如今很多学校的语文作业多少存在着以下问题:有的随意布置,知识能力体系相当零乱,还存在严重的重复低效问题;有的目的不明,不分对象,全班好中差学生却做着相同的作业,不能很好地因材施教,也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有的形式和内容都趋于老化,缺乏创新,给学生多年单调的面孔,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越做越反感。

这些问题都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标下语文课程的要求,缺乏创新性、民主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大语文观相去甚远。

作业这个在学习过程中的大事,在相当多的教师眼中,还真的没有得到重视。

因此,中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的创新性研究显得极为紧迫,这也是笔者将眼光聚焦于此的原因。

二、欲求清流,还需源头活水要实现中学语文作业的创新,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尤其是新课程对语文作业要求的认知,要提升作业的独立价值观,抛弃以前只是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附属品的观念。

其次要着眼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姿势习惯等,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再者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在作业中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问题,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语文的无限乐趣。

最后还要着眼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等。

基于上述理念,借鉴同行好的做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对语文作业的创新设计试做以下浅显的分析:(一)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的作业创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典诗歌情感及表达技巧摭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典诗歌情感及表达技巧摭谈
( ) 品 背 景法 三 人
不借助外物诗——直抒 胸臆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借 景抒 情 、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叙事抒怀诗— —叙议结合
我 们在把握古典诗歌 的感 情时 , 要尽量利用 现存 的史传 材料 研究 他们 的生平 和为人 , 清作品 的创 作背景 , 面把握 作者 的 弄 全
关键词 : 意象 ; 外物 ; 表达技巧


探 求 诗 歌 表 达 的感 情
潭 曲, 安禅制毒龙 。诗人 涉荒穿 幽 , 览山中胜景 , 饱 极尽耳 目之娱 ,
如何理解 诗歌 内容 , 进而感 悟其 中蕴含 的情 感 , 可从 以下 四 直 到黄 昏才到香 积寺 , 看到寺 前 澄清透 彻 的潭 水 , 露 出“ 透 安禅 个方面进行探究把握 。
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 。如韦应物 的《 闻雁》 故园渺何 处 , : 归思方悠 达 技巧 《 大序 》 诗 中讲 道 :在 心 为 志 , 言 为诗 , “ 发 情动 于 中而 形 于
要 意象 ,故 园” “ 往往与游子思 乡有关 ,雨夜 ” “ 有夜不成寐 、 漂泊 沦 言。” 意思是无论什么诗 , 最终都是借助言辞塑造的外物来抒发感
出青 年诗 人非凡的抱负和对前途的乐观 自信。到 了他写作《 蜀相》
作者 描述所借 事物 的特点 , 自己的志 向寄寓于这种突 出特 把
时期 , 安史之 乱 ” “ 还没有平 息 , 正是 他漂泊西 南 , 寄人篱 下 , 途 点 之中 , 以说 , 仕 可 作者 的志 , 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 的情和志 的相 同
2 2 月8 0 年7 日 1
新课 哥 ・ 中学
问渠那得 清如 许?为有 源头活水 来
— —

寻找课本中的源头活水—高中作文素材来源之一

寻找课本中的源头活水—高中作文素材来源之一

寻找课本中的源头活水—高中作文素材来源之一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局由来已久: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教师劳心费力、效果不佳。

探索作文教学的新出路,成为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教学设计以点带面地展示了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寻找写作素材的过程,尝试着让课本成为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之一,以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一、教学设计说明面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窘境,教师不能要求学生“读书破万卷”,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也不能要求学生“行万里路”,因为学生没有足够的财富支撑和机会。

但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去化解“无话可写”的尴尬。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脱节。

而实际上教师往往将基础知识和阅读教学融为一体,而将阅读和写作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

有的学校甚至将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疆而治”——有两个教师分担,这进一步导致了读和写的割裂。

古人曾说过:“学以致用。

”我们能不能把这样的两个课型融为一体,让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就此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尝试和探究,发现效果很好!在作文课上,引导学生挖掘课本中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体会改变“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后的喜悦!为学生提供一条开掘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1.给学生一个清楚的感性认识,课前准备了一些高考优秀的满分作文的片断,让学生发现课文的影子。

2.以刚才的发现为契机,让学生找找看,在自己的头脑中还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作家、作品或文学人物。

3.据此,开展教学互动。

“找话题,找课文。

”4.定向练习:教师给出一些话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话题的选材和写法,然后选择自己最拿手的一个话题进行练习。

二、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从小学开始,你最头疼的课程是什么?估计大家也会说是作文!可是我们现在到了高中阶段,审题似乎已经没有了太大的难度,那现在还困惑你的又是什么呢?——应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主题立意定好了,却无从下笔的痛楚!好,其实,我想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素材储备,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给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给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给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长期以来,写作是学生认为最苦的差事,觉得“高不可攀”,难以“登堂入室”;指导写作也是语文界同仁们最棘手的事,即使“使出浑身解数”,结果却是“收效甚微”。

在学生的作文里,我们常常看到“情感的伪化”:有的文章低吟浅唱,无病呻吟;有的文章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有的文章大唱高调,内容空洞。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让学生的笔头如汩汩的泉水潺潺流淌?我像一位虔诚的农夫在自己的试验田里辛勤的播种着,收获了一点小小的希望。

一、观察,是思维的源泉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

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观察是思维的源泉。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物,观察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从中获得思维的源泉,学生大脑中信息自然就丰富起来,笔头自然就活了起来。

怎样使学生学会观察,通过明亮的眼睛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获得真切的心灵感受?我认为:观察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捕捉别人没有捕捉到的东西。

正如契诃夫曾对一个青年作者所说的:“你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你凝神地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你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并且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观察要多角度有序进行。

鲁迅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这是鲁迅长期创作的经验总结。

在深秋的一天,我布置学生围绕“秋叶”写一段观察片段。

要求布置完后,我没有急于催促学生动笔,而是建议学生去校园里走一走,零距离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一下秋叶。

学生有的徜徉在操场边的林荫道上,感受着秋叶飘零的独特美感,写出“秋叶轻快地跃下枝头,追逐着秋风的脚步,和秋风捉起了迷藏……”有的同学伫立在校园的小池塘旁,凝视着深秋红红的枫叶,写出“枫叶像一个个羞涩的小姑娘,禁不起秋风的吹捧,脸颊上飞起了两片红晕……”有的学生徘徊在校园中,采撷了形状、颜色各异的秋叶仔细观察,写出“手心捧着一片片秋叶仔细观察,发现它们脉络清晰、像一个个正在跳舞的心脏一样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节奏……”这些显然是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多角度仔细观察的杰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中诗词的引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作文中诗词的引用


明 引
直 接 引用 诗 文 倍 显 作 者 文采 。如 在 爱 国 表 达情 感 的作 文 中 写 上 这 么一 段 : 爱 国的 陆 放 翁 , 僵 卧 孤 村 不 自哀 , 尚思 为 国戍 “ ‘
象。如 20 03年福 建 考 生 的 《 是 故 乡 明 》 引用 杜 甫 名 句 作 为 标 月 ,
了 文章 的可 读 性 。 “ 有 诗 书气 自华 ” 引 用 古诗 词 可 以激 活 语 言表 达 , 显 文 腹 , 彰
“ 当 ” !如《 恰 了 荔枝 蜜》 引 用 了苏 东 坡 的 诗 句 “ 中 日啖荔 枝 三百
颗 , 辞长 作 岭 南 人 ” 由此 可 见 荔 枝 的 妙处 。另 外 琦 君 的 《 珠2. 6.
L E A R S F NS m R L A T A
教育教学 6
问渠 哪得清如 许 为有源 头活 水来
浅谈作文 中诗词 的引用
刘 俊
( 疆 乌 鲁 木 齐 市第 十 中学 新 新疆 乌鲁 木 齐 80 0 ) 3 0 0
【 摘
要 】 问 渠哪 得 清如 许 , 有 源 头 活水 来 ” 在 写作 中如 能 引经 据典 , 征博 引 , 可 成就 精 彩 文 章 。作 文 中 能恰 如 其 分 地 引用 古 ‘ ‘ 为 , 旁 定
句 , 及 古 今 中 外 , 见 作 者 文 学 功 底 深 厚 , 章 的 意 蕴 也 由此 涉 足 文
而加 深 . 回昧 悠 长 。
章底 蕴 . 文章 散 发 出浓 浓 的 书卷 气 和 文 化 气 。 文 中诗 词 的 引 使 作
用 既 可局 部 引 用 也 可 全 篇 引用 。
二 、 引 暗
生 》 引 用 苏 轼 《 风 波 》 句 , 为 题 目 , 紧扣 所 选 的历 史 人 , 定 语 作 既 物 , 切 凝 练 , 昭 示 文 章题 旨 , 出 了苏 轼 的 豁 达 与超 脱 , 谓 贴 又 写 可

如何寻觅作文的源头活水

如何寻觅作文的源头活水

如何寻觅作文的源头活水如何寻觅作文的源头活水作者:李伟昌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21年第03期生活是作文之源。

高中学生要写好高考作文,需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搜集和汲取作文养料。

白居易有语云:“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

”这就说明,文章是与时代、生活分不开的。

历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大多要求联系社会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现实的理性思辨。

以广东高考作文为例,2021年《与你为邻》,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2021年《回到原点》,要求:“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

”2021年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方式。

题目的材料中也体现了作文的思辨性特征,旨在引导我们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发展,关注学生自我的见解。

所以说,高中学生要更充分地做好作文备考,就必须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的源头。

那么,如何寻觅作文的源头活水呢?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了解社会生活。

高三学生学业甚重,大考小考如雨后春笋,一茬接着一茬。

不过,在对付这些考试的同时,仍须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

可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情,搜集和积累有用的写作素材。

一是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世界之大,社会之广,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的视野应当尽可能地饱览社会大事和天下风云。

如神舟系列的飞天成就、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中菲南海主权争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三农”问题、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控制房价、贫富不均等问题。

还有十八大胜利召开后,新的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带来的党风、政风的变化等等。

二是关注家庭生活的变化,尤其是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的变化。

三是关注学校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对学习、考试和升学等问题的态度及认识等。

四是回眸自己在高中生活中学业上有哪些长进,思想上有什么提高等。

其次,要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现象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备料,只是作文的第一步,还必须审慎地选料。

因为生活的材料涉及诸多方面,所以就要深思慎取,下一番去粗求精的工夫。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谈高中语文学习编写:尹明奎讲: 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 出来了。

下面把学习语文的“十要求”告诉大家一一 练好语文基本功, 报纸杂志常翻阅, 语文笔记贵坚持, 生活处处皆学问, 基础知识早复习,一、 练好语文基本功同学们上了 6年小学,3年中学,学习了至少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

在此,我只想问问同学们:第一、你 的字写得如何?与自己现在已是高中生的身份相符吗?第二、 你写作文或写信是否常出现一些不应出现的错别字?你注意纠正过这些错别字吗?语文的基本功所指范围较广,但我以为以上所谈到的两点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

所以向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一) 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

虽说电脑已日益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写字的机会已大不如以往, 但就是要在别人已不太重视写字的时候, 勤奋临习,最终出手不凡,这样不是更能体现出胜人一筹的高素质吗?要写好一手字并不难,每天 抽出10分钟的时间临帖(最好是钢笔字帖),临习一年,坚持不懈,那么最终就一定能出 手不凡,出人头地。

(二) 努力使自己在高中阶段将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

不要以为错别字是改不掉的,其实,只要我们把自己平时作文中的错别字搜集一下,你就会发现,原来常见的错别 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也就那么 100来个,一天要求自己纠正一个,不用一个学期,就可将常见的错别字消灭掉。

同学们,当你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一出手就出现错别字,那种 尴尬,是令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的,还是趁着现在下一番不算“苦”的工夫吧!二、 优秀诗文勤记诵有些同学在小学、初中时能背诵许多诗词美文,但到了高中就差不多都淡忘了,为什 么?那是因为还没能够真正意识到在脑子里装些诗词美文的重要性,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朗 读背诵的,所以考试一过,那些诗文就全丢光了, 实在可惜!多读多记些优秀的诗词、 文章, 既能巩固自己以往所学, 又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陈宏英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十三中学,河北唐山 063021)[摘要] 选修课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

如何运用选修教材,上好选修课,我们高二语文组进行了一些尝试,力求运用好教材,对高效课堂进行有益的尝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二的选修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阅读古诗文选修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同时还承担着基础性的教学任务。

可以说,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选择;学习我们面对的是高二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诗歌容量,但是基础比较薄弱。

因此在诗歌的鉴赏上急需比较系统的指导。

结合这种实际情况,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对选修课本进行了深入研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古典诗歌按照题材进行系统的指导性的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诗歌阅读兴趣,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有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确定目标定位《中国古代散文诗歌欣赏》教材,顾名思义,我们定位是欣赏为主。

对于选修课中的诗歌和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做了如下规定: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1]所以对诗歌部分,我们引导学生大量的进行诵读,正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时我们提倡学生要有“穿越”的精神,透过历史的云烟,在诵读中去品味,去欣赏,逐渐的走进作者,体会诗中情味。

有了这些铺垫,学生们在年级举行的诗歌朗诵比赛上各个表现的都很精彩,说明对于诗歌,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带着这么对诗歌的热爱和激情才可以很好进行我们下面的高效课堂的尝试。

二、内容的选择曾有一位前辈说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学可以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不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研讨会交流材料:在古典文学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精编版
在古典文学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
网上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

是啊,它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心声。

忙碌于家校两点一线间、埋头于层出不穷的题海中的他们缺乏与社会的接触,缺少生活的体验,又怎能写出立意深刻、形象鲜明、文采斐然的文章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纷乱板滞的思路茅塞顿开,令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和形象纷至沓来,跃然纸上。

我认为教师在强调观察生活、关注社会的基础上可另辟蹊径,充分利用“课堂”这个阵地,在教授古典文学时,引导学生从古典名著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不失为一个事半功倍的好办法。

教师可引领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深入文中,品味文言文那凝练又不乏生动的语言;走入古诗那凄美动人、令人神往的意境;描摹古文中或一身傲骨或忧国忧民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人有感而发、立足现实的传统。

打动学生,启迪他们的心智,使他们有所品、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摩、有所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作文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一.学习和借鉴古人的创作思想
面对多数同学作文立意不高、无病呻吟的写作现状,我陷入了思考。

古人反对作文生搬硬套,言之无物,无病呻吟。

《诗经》中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钟嵘在《诗品》中也指出五言诗的产生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即诗歌的产生是人们的性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召和激动而写出来的。

白居易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鲜明地提出作品涉足现实,反映社会现象这一重大主题。

伟大诗人杜甫、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无不反映出这种”有感而发”的创作思想。

“有感而发”,所感者,脱离不了作者所在的社会现实,因此文言文中的优秀作品,大多表现出较强的思想性。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选入了不少这样的名篇。

如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人民反抗精神的作品《石壕吏》、《窦娥冤》;表现忧国忧民思想的作品《离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表现勤学刻苦,逆境成才的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等。

因此大量阅读文言文作品,在阅读中更深地体会古人的创作思想,学习古人立足现实,写有意义的主题的创作原则,我们才有可能写出有较高档次、积极向上的现代文作品。

二.学习和借鉴古人的创作态度和语言技巧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陆游也说过“功夫在诗外”。

诗外的功夫是什么?就是“读书、识物、穷理”。

读课文《石钟山记》,我们不能不佩服苏轼乘船夜泊于绝壁之下这种认真求实的观察作风,学习这种创作态度对于写作不无裨益。

有了阅读和观察的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古典作品中,庄子的汪洋恣肆、奇幻壮阔的意境;屈原香草美人、宓妃娇女的比喻和想象,无不充满了形象思想。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比喻,丰富的联想,对于我们现代文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都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定篇”,其文学价值经过历史的考量,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声律气韵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们还要学习和借鉴古人的语言技巧。

孔子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文”就是文采。

要写好现代文,就需要我们到古典文苑中去采撷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华。

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选取灵活多变的句式,以丰富语言节奏、活跃文章形式。

让我们来看一篇高考作文《抹去眼前的浮尘》的开头部分:“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

情感萦心每欺于谎言,偏于成见,感于谗巧”,文中长短结合、整散并举,多种句式运用自如,文章因此而灵动多变,不同凡响。

再看《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形象生动的修辞手段,如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之高就用了夸张的手法: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描写楼阁之间的勾连环绕的形势用了比喻: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描写宫人梳妆和出行盛况的句子既是排比又是比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述说秦王奢靡的六个句子既是排比,又是对比: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常常诵读这样清新流畅、音韵和谐的语句,我们的文章还会那样枯燥乏味吗?
三.学习和借鉴古人的语言材料,吸收大量的历史知识用于现代文写作
浩如烟海的古典名著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史知识。

古典作品中的传说、寓言、神话、典故等,如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能有效地克服用大白话就事论事而导致文章苍白无力的弊端。

袁枚说“村童牧竖,一言一笑,皆吾之师,善取之,皆成佳句。

”而我们从古典作品中汲取的,绝不仅是“村童牧竖”之言,文言作品中的文史材料还可多角度使用,作品中的假丑恶角色还可作反面材料。

因此学习文言文,积累大量文史知识,才有可能形成较深厚的文学功底写出较好的现代文作品。

其次,巧妙地糅合文言典故、词语于现代文中,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林庚的《说“木叶”》,作者在文中列举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等例,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又通过对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的比较,从而准确地概括出“木叶”的艺术特征。

因此,只有博览群书,餐经馈史,才能使现代文写作文从字顺、理明辞达、言简意赅。

高一时我让学生写了一篇命题作文《尝试》,本班一位学生古文基础较好,在文中他记叙了第一次下乡尝试割麦时的情景,为了表达劳动的艰辛,他引用了白居易的诗作《观刈麦》中的名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又引用了古文“及之而否知,履知而后难”。

文末则引用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结。

古诗文名句点缀其间,生动地表现了通过尝试才知道稼穑的艰辛,一颗一粒来之不易,需珍惜劳动成果的人生体验。

可见古诗文引用恰当,可使整篇文章立意高,文辞雅,言简意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效果绝非使用大白话所能比拟。

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又让全班学生写了“我爱家乡”系列之一—“半城山半城水”的一组文章,从芜湖的历史沿革及古代文化名城的由来,芜湖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和农业、商业的发展,有机地将文史知识、文言知识和现代文写作结合起来,热情讴歌江城光辉灿烂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其中多篇在学校作文竞赛中获奖,学生也尝到了文言文学习同现代文写作相结合的甜头。

现代文学也不乏优秀之作,但细心的读者在品味它们卓然不群的立意、优美动人的意境时,不难发现古典文学隐约的身影。

中国有着源远
流长的古老文化,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着古今相通的情感,从历史沉淀中汲取养分的作品,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作者也定能在创作中独树一帜。

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文言文教学对现代文写作的指导,而现代文写作,更不能忘记从古典文学这块博大精深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