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矿(范各庄)设计说明书
毕各庄40Mt选煤厂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各庄4.0Mt/a选矿厂设计摘要本设计任务为唐山毕各庄矿井型4.0 Mt/a选煤厂,毕各庄是隶属于开滦集团的矿井型选煤厂。
首先根据生产大样和浮沉试验资料的分析与综合,绘制可选性曲线;根据原煤的性质及精煤质量要求等,评定原煤为难选煤。
在进行选煤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采用重介-浮选联合流程的选煤方法,并制定了工艺流程;然后经过工艺流程计算、设备选型,对主厂房和总平面进行布置,并进行了图纸的绘制。
同时做出了该厂的经济技术分析,可知该设计实用性较高。
关键字:难选煤;重介-浮选;设备选型;工艺布置Bige Village 4.0 Mt/a concentrator designAbstractThis is a process design for the 4.0 Mt/a type mine of coal preparation plant in Bige Village of Tangshan. Bige Village attaches to the mine-model coal preparation plant of KailuaGroup.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the production details and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fugitive dust test data, draw the washability curves, Washability curve drawing;According to the nature of the raw coal and plant quality requirements, etc., to evaluate the raw coal in coal. On the basis of coal preparation scheme comparison, Determine the dense media - flotation coal preparation method of the joint process, And formulate the process flow; And then through the process calculation, equipment selection, the main plant and total plane layout, and drawing the map. At the same time made the plant's economic technical analysis, practicality is higher, the design.Key words:difficult separation coal; The heavy – flotation; Equipment selection; Process arrangement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设计概要 (1)1.1项目背景 (1)1.2可行性研究概要 (1)1.2.1 原煤资料分析 (1)1.2.2 选煤产品组成 (1)1.2.3 选煤厂设计生产能力 (1)1.2.4 选煤厂位置与交通 (1)1.2.5 选煤方案的拟定 (1)1.2.6 工艺流程 (1)1.2.7 设备选择 (2)第二章煤质资料的分析与综合 (3)2.1煤质资料的审查分析 (3)2.1.1 煤质资料的审查 (3)2.1.2 煤质资料的分析 (9)2.1.3筛分资料分析 (9)2.1.4浮沉资料分析 (9)2.1.5可选性分析 (9)第三章选煤方法与工艺流程的制定 (12)3.1选煤方法和入选方式 (12)3.2选煤方法的比较 (12)3.2.1、跳汰分选指标计算 (12)3.2.2重介(三产品)分选指标计算 (15)3.2.3理论与设计指标对比表 (18)3.2.4工艺流程的确定 (19)3.3工艺流程的简述及特点 (19)3.3.1 工艺流程说明 (19)3.3.2 工艺流程的特点 (20)第四章工艺流程的计算 (22)4.1准备作业的计算 (22)4.2分选作业的计算 (22)4.3工艺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0)4.3.1工艺设备选型的原则和规定 (40)4.3.1.1设备选型的原则 (40)4.2.1.2不均衡系数的确定 (40)4.2.2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0)4.2.2.1 原煤筛分设备 (40)4.2.2.2 破碎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0)4.2.2.3分选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1)4.2.2.4末煤及煤泥脱水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3)4.2.3 分级和浓缩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4)4.2.4. 辅助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45)4.2.4.1运输设备 (45)4.2.4.2 储煤设备 (49)4.3工艺布置图 (51)4.4主厂房工艺布置图 (52)4.5场地运输 (53)第五章生产辅助设施 (54)5.1设施概况 (54)5.1.1机电修理车间 (54)5.1.2空压机车间 (54)5.1.3浮选药剂站 (54)5.1.4介质库 (54)5.1.5材料库 (54)5.2 生产技术检查 (54)5.2.1数量检查 (55)5.2.2质量检查 (55)5.3.3化验室及煤样式 (55)5.3给排水 (55)5.3.1用水量及水压 (55)5.3.2给水系统 (56)5.3.3排水系统 (56)5.3.4浓缩机 (56)5.4电气 (57)5.4.1供配电 (57)5.4.2供配电系统 (58)5.4.3主要电器设备选型 (58)5.4.4防雷及接地 (58)5.4.5 工艺系统设备的控制 (59)5.4.6 自动化 (60)5.5检测、计量、保护装置 (60)5.5.1检测 (60)5.5.2计量 (60)5.5.3保护装置 (61)5.6生产管理系统及通信 (61)5.6.1行政电话 (61)5.6.2生产调度电话 (61)5.6.3直通电话 (61)5.6.4微机监控与管理 (61)5.7采暖、通风及供热 (61)5.7.1采暖 (61)5.7.2通风除尘 (62)5.7.3热水及开水 (62)5.7.4锅炉房 (62)5.7.5供热管网 (62)第六章环境保护 (64)6.1环境保护 (64)6.1.1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 (64)6.1.2防治措施 (64)6.1.3污染防治措施的预期效果 (65)6.2消防、工业卫生 (65)6.2.1消防 (65)6.2.2电器设备防火措施 (66)6.2.3劳动安全 (66)6.2.4工业卫生 (67)第七章措施综述 (69)7.1耗能指标及分析 (69)7.1.1项目耗能指标 (69)7.1.2节能分析 (69)7.2节能措施综述 (69)第八章生产组织和劳动定员 (70)第九章职业安全与工业卫生 (71)第十章技术经济 (72)10.1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72)10.2透支估算及投资筹措 (72)10.2.1投资估算 (72)10.2.2选煤厂设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74)致谢 (76)主要参考文献 (77)第一章设计概要1.1 项目背景近年来,市场对煤质要求越来越高,焦炭的形势看好,该公司的焦炭生产规模扩大,原选煤厂生产能力已不能满足焦炭生产需要,直接购买精煤不利于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需要新建一座年处理量为400万吨的选煤煤厂,建设选煤厂,可以提高煤质,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已是势在必行。
范各庄煤矿180WT初步设计书 精品

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生姓名:专业:学号:指导教师所属系(部):二〇〇九年五月摘要XX井田位于开平向斜之东南翼,南北走向长约4.2公里,东西倾向宽约3.0公里,井田面积约14.5平方公里。
主要开采7、9、12号煤层,各层煤自燃性不强,属于不易自燃煤层。
且瓦斯浓度都比较低。
本设计的对象是12号煤层。
矿井地质储量21210.7万吨,可采储量16098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63.8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
三层煤分别为3.25米、2.52米厚,3.54米厚,相距20米左右,倾角13.5度。
采用立井、双水平、集中大巷开拓方式。
矿井移交生产至达到设计能力时,共开凿3个井筒,即主、副立井、回风立井。
工业广场位于井田中部。
本井田12号煤层划分为4个采区,采用采区式准备。
设计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方法开采。
回采工艺采用后退式、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作业制度为“四六制”,三班采煤、一班检修。
工作面的设备有双端可调双滚筒采煤机、液压支架、可弯曲刮板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等。
采空区采用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运输大巷采用矿车运输作为主运输,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列式通风。
关键字:立井带区式走向长壁采煤方法中央分列式通风ABSTRACTFangezhuang mine located in Kaiping syncline on the south-east wing, about 4.2 kilometers north-south, 3.0 kilometers wide east-west tendency, mine an area of about 14.5 square kilometers. No. 7,9,12 major coal mining, is not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t all levels, and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s not easy. And low gas concentration. The design of the target coal seam is on the 12th. Mine 212,107,000 tons of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160.98 million tons. Mine 63.8 years of service, the design production capacity of 1.8 million t / a.Three coal were 3.25 meters, 2.52 meters thick and 3.54 meters thick, about 20 meters away from an inclination of 13.5 degrees. The use of vertical, bi-level, focused on ways to develop roadway. Mine the transfer of production capacity to meet the design of drilled shaft 3, that is, Lord, Vice-shaft, return air shaft. Industry Square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mine.Coal mine on the 12th of this is divided into four mining area, mining area-type ready to adopt. Design approach to the exploitation of longwall mining. Extraction process using back-style, a mining-wide integrated mechanized mining method Gao. Operating system as "system 46", three coal mining, a group of maintenance. Equipment face a double-side double-drum shearer adjustable, hydraulic support, flexible scraper plane, broken machines, etc. are reproduced. Goaf method make use of all cross-loading roof management.Mine roadway transport tramcar transport used as the main transportation, ventilation breakdown for the central ventilation.Keywords: shaft style bands to longwall mining methods are a central ventilation第一章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 1 第一节矿井概况--------------------------------------------------------------------------------------------------- 1 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3一、地质构造 ------------------------------------------------------------------------------------------------- 3二、井田水文地质特征 ------------------------------------------------------------------------------------ 4第三节煤层埋藏特征 -------------------------------------------------------------------------------------------- 5 第二章井田境界及储量 ----------------------------------------------------------------------------------------------- 7 第一节井田境界--------------------------------------------------------------------------------------------------- 7一、井田划分的依据---------------------------------------------------------------------------------------- 7二、井田划分的结果---------------------------------------------------------------------------------------- 7第二节地质储量的计算 ----------------------------------------------------------------------------------------- 8 第三节可采储量的计算 -------------------------------------------------------------------------------------- 9一、可采储量的计算 -------------------------------------------------------------------------------------- 9二、工业场地保护煤柱 ------------------------------------------------------------------------------------ 9 第三章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 13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 13 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 13 第三节各种参数校核 ------------------------------------------------------------------------------------------ 14一、生产能力进行校核 ---------------------------------------------------------------------------------- 14二、校核各种辅助生产环节能力---------------------------------------------------------------------- 14三、校核储量条件----------------------------------------------------------------------------------------- 14四、校核安全生产条件 ---------------------------------------------------------------------------------- 15 第四章井田开拓------------------------------------------------------------------------------------------------------- 16 第一节井田开拓发式的确定--------------------------------------------------------------------------------- 16一、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配置、通风方式 --------------------------------------------------- 16二、确定开采水平和阶段高度 ------------------------------------------------------------------------- 17三、开采水平布置----------------------------------------------------------------------------------------- 18四、采区划分及开采-------------------------------------------------------------------------------------- 20五、矿井开拓设计方案的确定 ------------------------------------------------------------------------- 21六、矿井开拓设计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 24第二节工作面的配备----------------------------------------------------------------------------------------29 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 30 第一节井筒、石门与大巷 ------------------------------------------------------------------------------------ 30 第二节井底车场和硐室 --------------------------------------------------------------------------------------- 30一、选择井底车场形式的经验及原则:------------------------------------------------------------- 30二、采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 31二、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 35 第六章采煤方法 ----------------------------------------------------------------------------------------------------- 42 第一节采煤方法-------------------------------------------------------------------------------------------- 42 第二节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 43第三节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 44一、综采工作面的设备选型及配套---------------------------------------------------------------- 44二、综采工艺方式的选择 ---------------------------------------------------------------------------- 48三、采煤机的工作方式和进刀方式 -------------------------------------------------------------- 48四、采煤机滚筒螺旋的选择 ------------------------------------------------------------------------- 50五、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及端头支架------------------------------------------------------------- 50六、综采工作面组织循环作业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51第四节采区的准备与工作面接替------------------------------------------------------------------------ 53一、采区主要巷道参数确定 ------------------------------------------------------------------------- 53二、确定采区生产能力 ------------------------------------------------------------------------------- 54三、计算采区回采率 ---------------------------------------------------------------------------------- 54 第七章井下运输 -------------------------------------------------------------------------------------------------- 55 第一节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55 第二节运输设备的选择 ---------------------------------------------------------------------------------- 55 一矿车、材料车和人车 ---------------------------------------------------------------------------- 55 二大巷内运输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 56 第八章矿井提升 -------------------------------------------------------------------------------------------------- 57 第九章矿井通风与安全----------------------------------------------------------------------------------------- 58 第一节矿井通风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58一、矿井基建时期的通风 ---------------------------------------------------------------------------- 58二、矿井生产时期的通风 ---------------------------------------------------------------------------- 58三、矿井通风设计的内容 ---------------------------------------------------------------------------- 58四、矿井通风设计的要求 ---------------------------------------------------------------------------- 59第二节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 59一、选择矿井通风系统 ------------------------------------------------------------------------------- 59二、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 61三、选择矿井通风方式 ------------------------------------------------------------------------------- 62第三节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及其分配---------------------------------------------------------------- 62一、矿井风量计算原则------------------------------------------------------------------------------ 62二、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 63三、风速验算-------------------------------------------------------------------------------------------- 68第四节通风阻力及等积孔的计算---------------------------------------------------------------------- 70一、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原则---------------------------------------------------------------------- 70二、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 70三、等积孔计算-------------------------------------------------------------------------------------------- 72第五节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72一、矿井通风设备的要求 ---------------------------------------------------------------------------- 72二、选择主要通风机 ---------------------------------------------------------------------------------- 73三、选择电动机----------------------------------------------------------------------------------------- 75四、电费计算-------------------------------------------------------------------------------------------- 76第六节矿井灾害防治 ------------------------------------------------------------------------------------ 76一、防治瓦斯-------------------------------------------------------------------------------------------- 76二、防治煤尘 ------------------------------------------------------------------------------------------ 77三、防灭火 ----------------------------------------------------------------------------------------------- 77 第十章经济技术比较 ----------------------------------------------------------------------------------------------- 79 第一节矿井设计概算----------------------------------------------------------------------------------------- 79 一井巷工程概算的编制依据 ------------------------------------------------------------------------- 79 二井巷工程概算的编制方法 ------------------------------------------------------------------------- 80 三矿建工程费用的计算方法 ------------------------------------------------------------------------- 80 第二节劳动定员和劳动生产率 ---------------------------------------------------------------------------- 81 一定员范围 ----------------------------------------------------------------------------------------------- 81 二定员依据 ----------------------------------------------------------------------------------------------- 81 三定员方法 ----------------------------------------------------------------------------------------------- 81 四计算劳动生产率-------------------------------------------------------------------------------------- 82 第三节原煤生产成本 --------------------------------------------------------------------------------------- 83 第四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84 参考文献------------------------------------------------------------------------------------------------------------------ 88第一章矿井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矿井概况XX井田位于开平向斜之东南翼,属河北省唐山市东北滦县境内,为开采煤田的一部分,矿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8.28,北纬39.38。
《2024年范各庄矿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范文

《范各庄矿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篇一一、引言煤炭开采过程中,煤层底板突水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价,对于保障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范各庄矿为例,介绍一种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以期为类似矿山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二、范各庄矿概况范各庄矿位于某地,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底板存在多处潜在突水危险区域。
近年来,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突水事故频发,给矿山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对于该矿山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一)资料收集与整理首先,收集范各庄矿的地质勘探资料、开采资料、突水事故资料等,对矿区地质条件、煤层分布、含水层结构、隔水层厚度等进行全面了解。
同时,整理矿井水文观测数据、突水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处理措施等信息,为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二)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范各庄矿的实际情况,构建包括地质因素、开采因素、水文地质因素等方面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煤层埋深、地质构造、岩性等;开采因素主要包括开采深度、采煤方法、支护方式等;水文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含水层厚度、隔水层厚度、地下水水位等。
(三)评价方法选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范各庄矿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
具体包括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神经网络法等。
其中,综合指数法主要用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量化评分,模糊综合评价法用于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和综合评价,神经网络法则是一种智能化的评价方法,能够自动学习和优化评价模型。
(四)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范各庄矿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分级,如低危险区、中等危险区和高危险区等。
同时,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对各危险区域的突水原因、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采用上述评价方法,可以对范各庄矿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准确评价,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范各庄 煤矿 概况

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矿井现状开滦范各庄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
本井田于1955年4月进行普查勘探,1958年6月21日开始建井,1964年10月21日正式投入生产。
设计能力年产180万吨,到1970年,原煤年产量即达到196万吨,超过原设计能力。
1973年开始矿井改扩建,在主副井西施工直达-490米水平的混合井,新增设计能力220万吨/年,将矿井的设计能力提高到年产400万吨。
但由于唐山大地震及极复杂的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改扩建工程一再延误,直到1984年新混合井才投入使用,承担二水平的提升任务。
1997年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320万吨,1997年矿井年产量达到325万吨。
三水平延深工程正在施工。
• 一、•矿井技术边界• 范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之东南翼,属唐山市古冶区管辖境内,北距古冶火车站10.2公里,矿内铁路与京山线古冶站和林西矿接轨,有公路干线通过井田。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3度28分,北纬39度33分。
(附图1 开滦煤矿井田地理位置图)• 井田北部及西北部与吕家坨矿相接。
两矿的技术边界,经几次调整,最终确定表Ⅰ-1中的11个角点坐标联线为两矿技术边界(见表Ⅰ-1)。
西及西南部与钱家营矿相邻,两矿的技术边界未确定,暂以毕25孔与毕34孔联线,再经毕34孔与O15孔联线延至9煤层-800米等高线上,作为范各庄矿与钱家营矿的储量计算边界。
东部及南部以14煤层的基岩露头为界。
• 唐山市毕各庄煤矿位于本井田东南部的毕各庄区域,其分为甲、乙两区,甲区以两点坐标(385100、94185和385000、93600)•联线为北部技术边界,深部以各煤层-340米等高线为界,上至毕各庄风井工业广场煤柱线。
乙区为毕9孔和毕36孔联线向南延至煤层露头,向北延至各煤层-340米等高线,以东至F5断层部分。
• 上述圈定范各庄矿井田范围的角点坐标见表Ⅰ-2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全井田总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市某煤矿设计说明书

鄂尔多斯市某煤矿设计说明书1. 简介本文档为鄂尔多斯市某煤矿设计说明书,旨在对该煤矿的设计方案及工程流程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阐述。
该煤矿位于鄂尔多斯市的某个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本次设计旨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同时确保矿工的安全。
2. 设计方案2.1 矿井选择根据地质调查和勘探结果,确定了最佳的矿井开采方式。
考虑到地下矿井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采用了深井矿井的开采方式。
深井矿井具有开采效率高、煤炭回收率高等优点,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2.2 井筒设计井筒设计是煤矿开采的重要环节之一。
根据矿井开采方案和地质条件,设计了适合该煤矿的井筒结构。
井筒的设计要考虑到井筒的强度、稳定性以及通风等因素。
为了确保矿工的安全,井筒内还设置了防火、排水、通风等设施。
2.3 开采工艺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开采的效率,设计了相应的开采工艺。
开采工艺包括爆破、运输、煤炭处理等环节。
为了减少煤尘对环境的污染,特别设计了煤炭处理工艺,包括煤炭的洗选和脱水等步骤。
3. 工程流程3.1 前期准备在正式开展煤矿开采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地质勘探、资源储量评估、环境评估以及开采方案的制定等。
这些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3.2 设计与建设根据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果,进行煤矿的设计和建设。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开采方式、矿井结构等因素。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确保煤矿的正常运营。
3.3 正式开采完成煤矿的设计和建设后,可以开始正式的开采工作。
正式开采过程包括采煤、运输、处理等环节。
在开采过程中,要注重化验检测、设备运维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确保矿工的安全和煤炭的质量。
3.4 停产与修复当煤矿的资源耗尽或者达到设计要求后,需要进行停产与修复工作。
停产过程包括矿井的封闭、设备的拆除以及安全维护等。
修复工作包括地表的复原、环境的治理以及矿井的封堵等。
停产与修复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地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采矿工开滦集团范各庄矿2.4Mta新井设计

1.2 地质特征.......................................................................................... 9
1.2.1 井田地形...................................................................................... 9 1.2.2 井田的勘探程度.......................................................................... 9 1.2.3 地质构造.................................................................................... 10 1.2.4 矿井地质构造分布规律............................................................ 11 1.2.5 矿井的主要充水因素................................................................ 11
1.1.1 交通位置:.................................................................................. 7 1.1.2 地形地势...................................................................................... 8 1.1.3 河流湖泊...................................................................................... 8 1.1.4 矿区气候条件.............................................................................. 8 1.1.5 地震及地震烈度.......................................................................... 8 1.1.6 临近矿井...................................................................................... 8
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1-1.采区概况一、采区所处井田位置、采区边界及邻区情况1、采区所处井田位置及边界25采区位于告成井田北部,东至-110m煤层底板等高线,南至补7、付12606、付12604孔一线附近,西至-350m煤层底板等高线,北至F7正断层。
采区走向长2050m,倾向长670m,上限标高-110m,下限标高-350m,对应地表标高为287.5m ~401.0m,面积1375350m2。
2、邻区情况(1)、实见地质及水文地质简述:首采区(13采区)煤层底板起伏较大,煤厚变化大,断层发育,走向多为北东与北西向。
煤层顶板除部分地段保留原生顶板外,大部分为滑动构造直接压煤,极其破碎。
13采区顶板水赋存有一定的区域性,它与滑动构造产生的裂隙及顶板砂岩的厚度密切相关。
13091工作面以南顶板水赋存相对较弱,对采掘影响不大。
13091工作面以北顶板水赋存较丰富。
目前Ⅰ#、Ⅱ#顶板疏水巷顶板水总涌水量达到85m3/h。
13151下付巷顶板水涌水量稳定在55 m3/h。
虽然这些顶板出水点对13采区北部的顶板水进行了一定疏放,但是由于目前13采区顶板水总涌水量仍保持在160m3/h,对采掘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威胁。
13采区L7-8灰岩水较丰富,且区域差异性很大,在-110运输大巷和-100回风大巷掘进过程中,掘进头涌水量一般为10~20m3/h。
-110水平Ⅰ#底板疏水巷与13071工作面材料巷处于一富水地段,在13071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时都曾发生突水,突水量最大达到275m3/h左右。
-110水平Ⅰ#底板疏水巷于2001年3月6日出水后,最大出水量达到810m3/h左右,目前Ⅰ#底板疏水巷已对13采区南部的L7-8灰岩水进行了彻底疏放,我矿正在施工Ⅱ#底板疏水巷对13采区北部的L7-8灰岩水进行疏放。
21采区目前正在开拓,在中央集中下山掘进时,随着掘进在迎头附近有L7-8灰岩水涌出,总涌水量为20m3/h左右。
开滦集团范各庄煤矿180万吨矿井设计

XXXX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Q扣1:1459919609扣扣2:1969043202学院:专业:题目: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180万吨新井设计指导教师:职称:职称:20**年**月**日设计总说明本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般部分和专题部分。
一般部分为开滦矿务局范各庄矿新井设计,全篇共分为十个部分:矿井概括及井田地质特征、井田境界及储量、矿井工作制度和设计生产能力、井田开拓、采区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运输、矿井提升、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矿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范各庄井田,矿井东西长约为2570m ,南北宽约为5700m ,面积为14.25km2。
井田内的可采煤层为5煤、7煤、9煤,其中主采为9煤,该煤层赋存稳定,平均厚度5.4米。
倾角平均为13°,为缓斜厚煤层。
井田内工业储量23706.87万吨,可采储量15452.98万吨。
矿井最大涌水量为11403m /h ,相对瓦斯涌出量0.649d t m ⋅/3,属于低瓦斯矿井。
范各庄矿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t/a ,服务年限61.3年。
采用立井单水平加暗斜井延伸开拓,第一水平标高-450m ,第二水平标高-650m 。
矿井采用单一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法。
矿井布置一个综采工作面保证全矿井的产量,长度200m ,煤的运输采用10t 架线式电机车牵引3t 固定式矿车运输。
矿井的通风方式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风。
关键词:综放;立井加斜井开拓;两水平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esignThis design including two parts:general part and special part.The general part is a new design of Fangezhuang Mine in Kailuan Group.It has ten chapters:the outline of the mine and coalfield geology,boundary and reserves,the designed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service life and working area,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lifting,ventilation and safety,th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index of the mine.The Fangezhuang coal field lies in the city of Hebei province.The boundary of the mine runs2.57km from west to east and5.7km from north to south on average.The total area of the mine is about10.98km2.there are two available seams:5#,7#,9#.They buried stably and belonging to lesser pitching coal seam,with the average angle13degree.The industry reserves of the mine are187.8million tons and the usable140.6million tons.The average flow of the mine water is from1140m3/h.It is a lower gas mine.The production annual capacity of Fangezhuang mine is1.2million tons,and it’s service life is60.1years.There are2levels in the mine.The first development level located at the-400m,the second is–650m.The mining method is fully mechanized along the coal bed strike.There is only one working face in the mine.The length of the face is180m.Coal is transported by the bottom–dump mine car which capacity is3t and dragged by10ton accumulat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ars.The form of ventilation is the limitrophe to the coalfield’s center.Key words:Mechanized t op coal caving;the primary slant hole and secondary shaft; two levels一般部分目录设计总说明 (1)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DESIGN (3)一般部分 (5)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7)1.1矿区概述 (7)1.1.1交通位置 (7)1.2井田地质特征 (9)1.2.1地层 (9)1.2.2构造 (9)1.2.3井田内水文地质情况 (10)1.2.4沼气,煤尘及煤的自燃性 (11)1.2.5顶地板岩石力学性质 (11)1.2.6煤质,牌号及用途 (12)1.3煤层特征 (13)1.3.1煤层地层 (13)1.3.2.煤层赋存情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15)1.3.3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17)1.3.4勘探程度及可靠性 (17)2井田境界和储量 (19)2.1井田境界 (19)2.1.1井田划分的依据 (19)2.1.2开采界限 (19)2.1.3井田尺寸 (20)2.2矿井工业储量 (21)2.2.1勘探类型及储量等级的圈定 (21)2.2.2储量等级的圈定 (22)2.2.3煤层最小可采厚度 (22)2.2.4矿井工业储量的计算 (22)2.3矿井可采储量 (23)2.3.1保护煤柱储量计算 (23)2.3.2可采储量计算 (27)2.3.3井田储量汇总表 (27)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9)3.1矿井工作制度 (29)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9)3.2.1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29)3.2.2矿井及第一水平服务年限的核算 (29)4井田开拓 (31)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31)4.1.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配置 (31)4.1.2确定工业广场及井口位置 (32)4.1.3确定开采水平和阶段高度 (33)4.1.4开采水平布置及井底车场的选型 (34)4.1.5采区划分及其布置 (35)4.2井田开拓设计方案比较 (36)4.2.1开拓方案技术比较 (36)4.2.2矿井开拓方案经济比较 (40)4.3矿井基本巷道 (42)4.3.1井筒 (42)4.3.2井底车场 (44)4.3.3主要开拓巷道 (46)5采区巷道布置 (51)5.1煤层地质特征 (51)5.1.1可采煤层情况 (51)5.1.2煤种及煤质变化 (51)5.1.3各煤层特征 (52)5.1.4煤尘和瓦斯 (53)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54)5.2.1确定采区走向长度 (54)5.2.2确定区段斜长和区段数目 (55)5.2.3煤柱尺寸的确定 (55)5.2.4采区上下山的布置 (55)5.2.5区段平巷的布置 (56)5.2.6联络巷道的布置 (56)5.2.7采区运输、通风运料等系统的确定 (56)5.3采区车场设计 (58)5.3.1采区上部车场形式的选择 (58)5.3.2采取中部车场形式的选择 (58)5.3.3采区下部车场的选择及设计 (59)5.3.4采区主要硐室的布置 (62)5.4采区采掘计划 (66)5.4.1采区主要巷道参数确定 (66)5.4.2确定采区生产能力 (72)5.4.3计算采区回采率 (72)6采煤方法 (75)6.1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 (75)6.1.1采煤方法的选择 (75)6.1.2综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设计 (76)6.2综采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 (91)7井下运输 (95)7.1系统基本概述 (95)7.1.1基本概况 (95)7.1.2井下运输系统 (95)7.2采区运输设备 (96)7.2.1主运输设备 (96)7.2.2采区辅助运输 (101)7.3大巷运输设备 (103)7.3.1矿车选择 (103)7.3.2矿用电机车的选型 (103)8矿井提升 (111)8.1设计依据 (111)8.1.1主井提升 (111)8.1.2副井提升 (112)8.2主副井提升设备的选型 (112)8.2.1小时提升量 (112)8.2.2合理的提升速度 (112)8.2.3一次循环时间 (113)8.2.4一次合理提升量的确定 (114)8.2.5计算一次提升循环提升时间Tx和所需的提升速度vm (116)8.3提升钢丝绳的计算 (116)8.4提升机与天轮的选择计算 (119)8.4.1滚筒(或摩擦轮)直径的确定 (119)8.4.2天轮的选择 (119)8.4.3提升机强度校验 (120)8.5提升电动机的预选 (120)8.5.1电动机功率的估算 (120)8.5.2估算电动机转数 (121)8.6提升机与井筒的相对位置 (121)8.6.1井架高度 (121)8.6.2丝绳对摩擦轮的围包角计算 (122)9矿井通风与安全 (123)9.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123)9.1.1选择矿井通风系统的原则 (123)9.1.2选择矿井主要通风机的工作方法 (124)9.1.3选择矿井通风方式 (125)9.2全矿所需风量的计算及其分配 (126)9.2.1矿井风量计算原则 (126)9.2.2矿井风量计算方法 (126)9.2.3风速验算 (131)9.3全矿通风阻力计算 (133)9.3.1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133)9.3.2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133)9.4矿井通风设备的选择 (135)9.4.1矿井通风设备的要求 (135)9.4.2选择主要通风机 (136)9.4.3选择电动机 (138)9.4.4电费计算 (139)9.5矿井灾害防治技术 (140)9.5.1防治瓦斯 (140)9.5.2防治煤尘 (141)9.5.3防灭火 (141)9.5.4防治水 (141)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143)总结 (145)参考文献 (146)专题部分深部开采回采巷道支护方式研究 (149)1引言 (151)1.1论题的提出 (152)1.2当前深部矿井开采遇到的主要问题 (152)1.3论题的目的和意义 (153)2地层高应力的来源及地质条件 (153)2.1自重应力 (153)2.2构造应力 (153)2.3围岩性质 (154)2.4煤层倾角 (154)3.煤巷布置和支护方案优化,合理的支护结构及参数设计 (154)3.1采场支承压力 (154)3.2现状 (157)3.3锚杆作用原理 (157)3.4支护方案 (157)3.5施工工艺 (157)3.6方案优化 (158)4方案可行性论证 (159)4.1实施效果分析 (159)4.2观点及见解 (160)参考文献 (161)附录 (163)致谢 (165)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1.1矿区概述1.1.1交通位置范各庄矿位于唐山市古冶区境内,北距古冶火车站10.2公里,矿内铁路与京山线古冶站和林西矿接轨,有公路干线通过井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5)第一章矿井概况 (5)1.1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5)1.1.1矿体总体概述 (5)1.13地理位置 (5)1.1.3气象、地震 (5)1.1.4矿区经济及电源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6)1.2.1矿井开拓方式 (6)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7)1.3.1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 (7)1.3.2 选择矿井通风方法和方式 (7)1.4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7)1.4.1矿井提升运输系统 (7)1.4.2 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7)1.5矿井工作制度 (8)第二章开采技术条件 (9)2.1 采区的位置及与相邻采区的关系 (9)2.2 构造 (9)2.3煤层 (9)2.4顶底板岩性 (9)2.5其他开采条件 (10)2.5.1瓦斯含量 (10)2.5.2自然发火性 (10)2.5.3煤尘爆炸危险性 (10)2.5.4水文地质条件 (10)第三章采煤方法的选择 (11)3.1采煤方法的选择原则 (11)3.2采煤方法的技分析 (11)3.2.1采煤方法的初选 (11)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2)4.1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2)4.1.1井田特征 (12)4.1.2矿井工业储量 (12)4.1.3矿井可采储量 (12)4.1.4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3)4.2采煤工作面长度确定 (14)4.3采区主要参数的确定 (14)4.3.1采区倾斜长度的确定 (14)4.3.2采区走向长度的确定 (14)4.3.3采区采出率的确定 (14)4.4采准巷道布置 (14)4.4.1采区车场形式 (14)4.4.2采区硐室 (14)4.5采区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15)4.6主要采准巷道断面设计 (16)4.7采区生产系统 (19)4.8绘制采区巷道布置图 (19)第五章回采工艺设计 (19)5.1回采工作面参数选择 (15)5.1.1回采工作面长度确定 (19)5.1.2工作面推进度确定 (19)5.1.3工作面产量确定 (20)5.1.4工作面回采率确定 (20)5.2回采巷道布置 (20)5.3回采工作面设备选择 (20)5.4回采工作面回采工艺过程 (21)5.5采煤工作面生产管理 (21)5.6回采工作面劳动组织形式 (21)5.7采煤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2)第六章安全 (23)6.1矿井灾害因素分析 (23)6.2生产工作主要伤害因素分析 (23)6.3矿井灾害预防及矿井救护 (24)6.4生产作业安全保障措施 (25)6.5劳动卫生保障措施 (26)参考文献 (27)附图与附表 (27)致谢 (28)摘要:本次设计任务为范各庄煤矿年产320万吨地下开采初步设计。
范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之东南翼,属唐山市古冶区管辖境内,北距古冶火车站10.2公里,矿内铁路与京山线古冶站和林西矿接轨,有公路干线通过井田。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3度28分,北纬39度33分。
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全井田总面积为31.78平方公里。
本井田于1955年4月进行普查勘探,1958年6月21日开始建井,1964年10月21日正式投入生产。
设计能力年产180万吨,到1970年,原煤年产量即达到196万吨,超过原设计能力。
1973年开始矿井改扩建,在主副井西施工直达-490米水平的混合井,新增设计能力220万吨/年,将矿井的设计能力提高到年产400万吨。
但由于唐山大地震及极复杂的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改扩建工程一再延误,直到1984年新混合井才投入使用,承担二水平的提升任务。
1997年核定矿井综合生产能力320万吨,1997年矿井年产量达到325万吨。
三水平延深工程正在施工。
24490.9万吨矿井可服务年限: 75.36年,325万吨/年 .矿井主运输采用胶带机运输,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
通风系统为并列抽出式通风,掘进工作面通风方法为局扇压入式。
矿井原为中央边界风井抽出式通风,1986年在井田南翼毕各庄区投入一对进、•回风井,改为中央和对角联合运转通风,即混合式机械负压通风。
开滦范各庄矿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
关键词:范各庄煤矿开拓系统采煤方法运输通风系统第一章矿井概况一、矿井地形、地貌、地物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二、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三、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四、矿井提升运输系统及主要设备配备情况。
五、矿井工作制度。
1.1.1矿区总体概述开滦范各庄是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的一个矿井,位于唐山市东南约 4.4km。
井田范围:井田东部以煤氧化带为自然边界,西北部以范吕井田边界为边界,南部以经度388000,西部以纬度92500为界。
井田南北走向4.7km,东西倾斜宽3.14km,井田面积14.3平方公里。
1.1.2地理位置开滦地处河北省唐山市境内,北倚燕山,南望渤海,毗邻京津大城市群,处于环渤海经济开发区腹地;京沈、通坨、大秦和坨港四条铁路干线,京沈、唐津、唐港三条高速公路纵横其中;秦皇岛港、塘沽港毗邻相接,新崛起的京唐港建有开滦业主码头,煤炭可直抵华东、华南市场和全国各地,并远销海外。
范各庄矿位于开平向斜之东南翼,属唐山市古冶区管辖境内,北距古冶火车站10.2公里,矿内铁路与京山线古冶站和林西矿接轨,有公路干线通过井田。
矿井地理坐标:东经113度28分,北纬39度33分。
详见图1。
1.1.3地形特征范各庄矿井田范围内地势平坦,为第四系冲击层所覆盖,并且主要由砂、粘土、卵石组成。
范各庄井田煤系地层主要由石炭系、二迭系地层组成,其中包括中石炭统唐山组,上石炭统开平组、赵各庄组,下二迭统的大苗庄组、唐家庄组。
基底为经过长期剥蚀夷平的中奥陶统,上覆地层为上二迭统古冶组陆相碎屑岩。
含煤建造由一套海相、过度相、陆相地层组成。
1.1.3气象、地震本井田,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
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湿润,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多雾。
年平均气温14.2~15.5℃,年降水量349.2~970.1mm,年日照时数1787.2~2566.7h。
每年7~9月份为雨季。
据河北省地震局鉴定,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8°。
1.1.4矿区经济及电源矿区内工业结构以采矿、建材、机械制造、轻工为主。
矿井建设所需主要建材除钢材、木材、水泥由国家调拨或外购外,其余砖、砂、石灰等均可由当地得到解决。
劳动力来源广,可满足建设需要。
范各庄矿中央变电站的电源线计4趟,其中2趟是电网吕家坨变电站35千伏输电线,•接矿中央变电站的两台变压器SF7-16000/35、SF7-10000/35,以6000伏电压馈送至一水平;另外2趟是开滦林西电厂35千伏输电线,接矿中央变电站的两台SFL-15000/35变压器,以6000伏电压馈送二水平。
1.2矿井开拓方式及主要井巷的布置形式。
1.2.1矿井开拓方式确定井田开拓方式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1 必须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煤炭工业的各项技术政策。
应当适应当前煤炭工业现代化的要求,并能为建井快、投资少、出媒多、成本低、效率高的目的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2 必须遵守和执行“煤炭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
3 应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力求减少开采中的煤炭损失。
在有条件时,应注意满足用户对煤质的要求和综合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共生矿物。
4 开拓方式应布置合理,系统简单,既有利于生产集中,又能保整个生产环节的畅通。
井田的开拓方式一般以井筒形式作为分类的主要标志。
常分为斜井、立井、平峒和综合开拓四大类。
范各庄矿井田范围内地势平坦,为第四系冲击层所覆盖,并且主要由砂、粘土、卵石组成。
当采用斜井时,井筒不稳定,维护难。
当表土深,斜井通过较复杂,较昂贵;同样开采水平,斜井比立井长,维护费用高,当围岩条件差时维护困难;采用绞车提升时,速度低,能力小,钢绳磨损严重,动力消耗大,提升费用高。
当井田倾斜很长需要多段提升时则转换环节多,系统复杂,效率低,成本高;由于倾斜较长,因此各种管线敷设长度大,通风阻力大,增加了费用;人员进出井和材料设备等辅助运输时间长。
上述这些缺点都随着开采深度和斜井斜长的加大而逐步突出,综上所述,本采区采用立井单水平开拓方式。
(2)井筒数目采用立井开拓时,开凿一对提升井筒(即主井和副井)和一个风井。
主井主要用来提升煤炭,副井用作升降材料,人员,矸石和进风,排水。
(3)井筒位置的选择。
本井田南北走向长12.25公里,东西最大倾斜长3.92公里,走向较长,倾向较短,煤层赋存稳定,所有井筒开凿在井田中央有利于运输通风。
3 主要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的布置(1)运输大巷的布置本设计单一煤层单水平开拓,运输大巷服务于整个开采水平的煤炭和辅助运输(人员、矸石、材料、设备等)以及通风、排水和管路铺设,服务时间长。
掘进主要运输大巷要为全矿井生产服务,因此,考虑到岩巷掘进费用大的同时,应主要考虑服务年限长,维护简单,可不留(或少留)护巷煤柱,煤的损失少,安全条件好,受煤和瓦斯突出以及自然发火等影响小这些优点,采用岩石大巷掘进。
由于本设计只采8煤层,8煤层顶板为深灰色页岩,主要运输大巷在煤层顶板岩石中。
运输大巷距煤层30m。
(2)总回风巷的布置及其与煤层的联系总回风巷的布置原则同运输大巷基本相同。
本设计单一煤层单水平开拓,总回风巷服务时间长。
因此,考虑到岩巷掘进费用大的同时,应主要考虑服务年限长,维护简单,可不留(或少留)护巷煤柱,煤的损失少,安全条件好,受煤和瓦斯突出以及自然发火等影响小这些优点,采用岩石大巷掘进。
此煤层煤层顶板为深灰色页岩,总回风巷布置在煤层顶板岩石中。
总回风巷距煤层15m。
1.3矿井通风方法、主扇工作方式及通风系统情况。
矿井通风就是把地面新鲜空气送到井下,供井下工人呼吸,同时把井下有害气体排出,使有害气体的浓度降低到对人体无害的程度,保证井下有良好的工作环境。
本矿为低瓦斯矿井1.3.1矿井通风系统的要求。
1 应有利于加快矿井建设速度,技术上可行、安全可靠,经济上合理;2 必须符合《规程》、《煤炭工业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3 矿井至少要有两个通往的地面的安全出口;4 北方矿井,井口要装供暖设备;5 总回风巷不得作为主要行人道;6 通风井口要有利于防洪,避免有害气体和粉尘的侵入;7 必须采用机械通风,主要通风机必须安装在地面。
新设计矿井,不宜在同一井口采用多台主要通风机串、并联运转;8 当箕斗井或胶带运输井兼做进风井时,箕斗井风速不得大于6m/s,胶带井风速不得大于4m/s,应有可靠的降尘措施,保证粉尘浓度符合卫生标准,胶带井还应有消防设施。
当采用箕斗井回风时,井上、下装卸装置和井塔必须有完善的封闭设施,其漏风率不得大于15%,应有可靠的降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