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的急性毒性和组织病理研究
四种抗菌药物对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四种抗菌药物对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刘晓强;刘海侠;梁拓;梁欣欣【摘要】在水温22 ℃~25 ℃条件下,选取来源一致、规格齐整、健康无病,体重4 g±0.2 g鲫鱼苗,用培氟沙星、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痢菌净4种抗菌药对鲫鱼苗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确定每种药物在不同时间对鲫鱼苗的半致死浓度( LC50),并求出4种药物相应的安全浓度(SC).结果显示,4种药物对鲫鱼苗24 h的LC50分别为1 935.98、1 314.14、1 265.03、135.46 mg/ L;48 h的 LC50分别为1 863.62、1 154.23、1 177.05、130.53 mg/L;96 h的LC50分别为1 840.01、1 129.54、1 121.59、126.57 mg/L,SC分别为538.19、304.13、328.56、37.73 mg/L.表明培氟沙星、氟苯尼考和甲砜霉素对鲫鱼可安全使用,痢菌净毒性较大,应谨慎使用.【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0(031)001【总页数】5页(P49-53)【关键词】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安全浓度;鲫鱼【作者】刘晓强;刘海侠;梁拓;梁欣欣【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陕西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9.81鲫鱼(Carassius auratus)俗称鲫瓜子、喜头、鲋鱼、寒鲋等,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nae)、鲤科(Cyprinidae)、鲤亚科(Cyprinidae)、鲫属 (Carassius),是我国分布广泛的优质经济鱼类之一。
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价格低廉、营养价值很高,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1]。
鲫鱼性味甘、平、温,入胃、肾,具有和中补虚、除湿利水、补虚赢、温胃进食、补中生气之功效,药用价值很高。
常见孢子虫病及异育银鲫的组织病理变化

鲢碘泡虫引发鲢鱼的疯狂病:主 要寄生在脑、脊髓、脑颅腔的 拟淋巴液内 ,病鱼极度消瘦,体 色暗淡丧失光泽,尾巴上翘, 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或钻 入水中复又起跳,似疯狂状态 。
有些原来被认为是低致
病性的种类,近年来却有出 现严重病害的报道,如日本 发现的光滑单级虫寄生于鲤 上导致的严重出血病。
(一)粘孢子虫的形态结构
患病异育银鲫鱼体表,孢囊刚出现时很小,位于皮肤 之下,因此只可见皮肤微微隆起,而不像发病高峰期时能 观察圆形突起的孢囊随着病情发展,孢囊逐渐增大,并开 始在皮肤上凸显出来,孢囊近球形或椭圆形。孢囊饱满呈 乳白色,表面分布由黑色素细胞形成的黑色素小点(图1) ,孢囊内存在大量成熟孢子。
3、孢囊内部形态变化
部分孢囊附近存在一种团状物,该团状物具有能被伊红染 成红色的较厚的外层物质和能被苏木素染色的内部物质(图7 ),孢囊膜与初期时的类似。孢囊内存在大量而密集的成熟孢 子,但孢囊膜附近仍存在一定数量的产孢体(图8),部分孢 囊内部存在空隙。
单极虫应因属于是以孢囊形式而营组织寄生,由寄主的上 皮细胞和各种不同结缔组织形成孢囊膜。孢囊使得附近的结 缔组织、黑色素细胞和毛细血管增生,但未导致附近组织变 形、出血和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因此该单极虫寄生导致的 局部组织病变不是非常严重,然而就病鱼整体而言,巨大的 孢囊需要大量营养,因此使得正在生长发育中的鱼苗因缺乏 营养而身体消瘦、生长缓慢,孢囊还使得寄生处鳞片弯曲, 肌肉层和脊椎受挤压,导致鱼体畸形,游动困难,从而最终 导致了患病鱼苗大量死亡。
(二)发病初期的症状和组织病理变化
1、症状和孢囊形态
孢囊刚出现时很小,位于皮肤之下,因此只可见皮肤微 微隆起,通过孢囊寄生部位的组织病理切片可见,孢囊位 于皮肤真皮层的疏松结缔组织中,表皮层之下,鳞片下方 和两片重叠鳞片之间均可能存在(图2)。
2种碘制剂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收稿日期]20050704[第一作者简介]黄辨非(1957),女,湖南株州市人,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特种水产养殖的教学与研究.2种碘制剂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黄辨非,阮国良,缪有玲(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摘要]采用常温静水实验法 分别探讨了聚维酮碘~碘三氧对异育银鲫C Carassi us aurut us g ibelio )鱼苗C 体长1.0 1.5c m )的急性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 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鱼苗24h ~48h ~96h 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3.45m g /L ~24.21m g /L ~21.38m g /L 安全浓度为2.14m g /L ;碘三氧对异育银鲫鱼苗24h ~48h ~96h 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36m g /L ~33.11m g /L ~26.73m g /L 安全浓度为2.67m g /L 关键词]异育银鲫C Carassi us aurut us g ibelio )鱼苗;聚维酮碘;碘三氧;急性毒性 中图分类号]S 959.468;X1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409(2005)11006004目前在水产养殖中通过增大放养量以获得高产和高效益是许多渔民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 由于放养密度大~投饲量大,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使水质极易恶化,从而诱发各种鱼病,因此高效~低毒~无公害药物的筛选和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研究表明,碘类消毒剂为广谱消毒剂,对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而且对鱼的毒副作用小 关于碘类消毒剂的研究已有不少资料[1 4],并有一些对于虾类~贝类的毒性试验报道[5,6],但对鱼类苗种的毒性研究较少 本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异育银鲫<Carassi us aur ut us g ibelio >为研究对象,探讨聚维酮碘<PVP -I >~碘三氧<I O 3>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毒性效应,旨在为生产上异育银鲫鱼苗培育期间科学使用该药物提供参考l 材料与方法l .l 试验材料聚维酮碘<简称PVP -I >~商品名巨碘,由江苏镇江益生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碘三氧~商品名福碘,由南京福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异育银鲫鱼苗购于荆州市荆州区水产科学研究所,挑选体质健壮~体表无伤~规格一致的鱼苗作为试验用鱼 试验鱼平均体长1.3c m ,平均体重0.03g 试验前先在水族箱内暂养7d ,暂养期间每天中午投饵1次,试验期间不投饵 2.2试验条件试验用水为经过曝气48h 以上的自来水,每一试验容器内盛放药液500mL ,现配现用,为保持药效,每12h 换药液一次试验期间水温21 23 ,水体p H 7.0 7.4,溶解氧5.3 5.8m g /L ,总硬度<Ca CO 3>140 170m g /L ,总碱度148 180m g /L 2.3试验方法根据预试验结果按等对数间距设置正式试验的浓度梯度[7] 正式试验的浓度梯度见表1 每个试验表1各试验组聚维酮碘和碘三氧药液质量浓度Tabl e 1Th e mass cOncentr ati On Of PVP -l and l O 3Of t est 9r Ou P sm g /L药液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对照PVP -I8.0010.4613.6817.8923.3930.5940.000.00I O 314.0017.3121.4026.4632.7140.4450.000.00-06-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11月第2卷第11期/农学卷第25卷第4期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 it y (Nat S ci Edit )NOv .2005VOl.2NO.11/A g ri S ci V ,VOl.25NO.4组设置3个平行 每一系列设1个空白对照 每一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容器内各随机放入暂养7d 的鱼苗10尾在试验开始后连续8h 观察各试验组鱼的情况 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 在24h 48h 72h 和96h 后记录受试鱼的情况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 对观察数据采用Kar ber 法 8计算24h 48h 及96h 的半致死浓度 LC 50 安全浓度按96h 的LC 50>0.1求得 采用Duncan 新复极差测验 SSR 对各质量浓度梯度组的平均死亡率进行多重比较 明确其各药物浓度间的差异显著性2结果与分析2.l 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在异育银鲫鱼苗放入聚维酮碘药液中15m i n 后 第7组的鱼苗开始浮起 呼吸加快 口裂不时张开 沿着容器壁剧烈狂游 并将头露出水面 45m i n 开始失去知觉 用玻棒触碰鱼苗 反应迟钝 7h 后第7组的鱼苗出现死亡 其症状是身体发白 嘴张开 肛门红肿 第5 6组的受试鱼在24h 内出现死亡 第3 4组的鱼苗在48h 内出现死亡 第1 2组的鱼苗在96h 内出现死亡 各组异育银鲫鱼苗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见表2表2聚维酮碘各试验组的死亡数和死亡率!H =10"Tabl e 2Th e deat h nu mber and deat h r at e Of PVP -l t est 9r Ou P s组别24h 死亡数IIH 平均死亡率%48h 死亡数I IH 平均死亡率%96h 死亡数I IH 平均死亡率%10000100.331111.010********.771211.31330010.331211.3132312.02041111.0102211.7173232.72752312.0204333.3336434.34364433.7376676.3638677.07077687.070109109.79710101010100对照0.00.00.0由表2可知 随着聚维酮碘药液浓度的增加 鱼苗死亡率增加 24h 后从第1组的没有死亡到第7组的死亡70% 48h 后从第1组的死亡3%到第7组的死亡97% 96h 后第7组死亡率达到100% 随着用药时间延长 低浓度组也出现了死亡 对照组无死亡表3聚维酮碘各试验组平均死亡率的多重比较结果Tabl e 3Mul ti P l e cO m P ari sOn r esul t s Of aver a 9edeat h r at e Of PVP-l t est 9r Ou P s组别质量浓度 m g L 差异显著性24h 0.050.0148h 0.050.0196h 0.050.01740.00a A a A a A 630.59b B b B b B 523.39c C c C c C 417.89d C d D d D 313.68dDd D d DE 210.46e DE e E 18.00fEe E聚维酮碘对异育银鲫鱼苗的24h 48h 和96h 的半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43.45m g L 24.21m g L 21.38m g L LC 100为40m g L 安全浓度为2.14m g L 本试验与吕蒙等 9报道的聚维酮碘对牡蛎壳顶期幼虫24h 半致死浓度为44.4m g L 的数据较接近对各试验组的平均死亡率进行多重比较 其差异显著性见表3 由表3可知 24h 48h 96h 异育银鲫鱼苗对聚维酮碘的敏感浓度变化范围均为17.89 40.00m g L 2.2碘三氧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在异育银鲫鱼苗放入碘三氧药液中10m i n 后 第7组的鱼苗明显不安 呼吸加快 口裂不时张开 沿着容器壁剧烈狂游 将头露出水面 60m i n 开始失去知觉 用玻棒碰触16 农学卷第25卷第4期黄辨非等:2种碘制剂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鱼苗9反应迟钝 7h 后第7组的鱼苗出现死亡9其症状是身体发白9嘴张开9肛门红肿 第5\6组的受试鱼苗在24h 内出现死亡9第3\4组的鱼苗在48h 内出现死亡9第1\2组的鱼苗在96h 内出现死亡 碘三氧各质量浓度梯度组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见表4表4碘三氧各试验组的死亡数和死亡率!H =10"Tabl e 4Th e deat h nu mber and deat h r at e Of l O 3t est 9r Ou P s组别24h 死亡数IIH 平均死亡率%48h 死亡数I IH 平均死亡率%96h 死亡数I IH 平均死亡率%10000010.33111 1.010******* 1.0102121.71730002111.313321 2.0204021 1.0103222.3235354.34353132.323534 4.0408666.76765323.3338545.7579988.78777566.060109109.79710101010.0100对照0.00.00.0碘三氧对异育银鲫鱼苗24h \48h \96h 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36m g /L \33.11m g /L \26.73m g /L ;LC 100为50m g /L ;安全浓度为2.67m g /L 表5碘三氧各试验组平均死亡率的多重比较结果Tabl e 5Mul i ti P l e cO m P ari sOn r esul t s Of aver a 9edeat h r at e Of l O 3t est 9r Ou P s组别质量浓度/<m g /L >差异显著性24h 0.050.0148h 0.050.0196h 0.050.01750.00a A a A a A 640.44b A b B a A 532.71b B b B b B 426.46bBc C c C 321.40d C d D 217.31d D d D 114.00dDd D对各质量浓度梯度组的平均死亡率进行多重比较9其差异显著性见表5 由表5可知924h 异育银鲫鱼苗对I O 3的敏感浓度变化范围为32.71 40.44m g /L 948h 敏感浓度变化范围为21.40 32.71m g /L 和40.44 50.00m g /L 996h 的敏感变化范围为21.40 40.44m g /L3小结与讨论<1>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局1989年颁布的<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的标准9鱼类毒性的半致死浓度LC 50>10.0~g /L 的为低毒9聚维酮碘和碘三氧均为低毒药物 由本试验还可知9碘三氧比聚维酮碘具有更高的安全浓度9因此对鱼苗的毒性作用更小9在生产的应用中比聚维酮碘更具优越性聚维酮碘和碘三氧都属碘伏制剂9其差别主要是载体的不同9聚维酮碘是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为载体的高分子化合物9碘三氧的载体是十二烷基氧化胺9研究业已表明9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载体杀菌效果最好[2]<2>碘伏中的碘以络合物或复合物的形式位于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胶囊中心而被运载9在水中逐渐解聚溶解9释放出游离碘来杀菌 由于碘在表面活性剂中缓慢释放9因此杀菌作用持久 碘伏通过释放游离碘9直接卤化菌体蛋白质9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9使菌体的蛋白质和酶受到破坏9微生物因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而死亡[2] 本试验中观察到异育银鲫鱼苗中毒的症状为呼吸加快9口裂不时张开9将头露出水面9沿着容器壁狂游9说明碘制剂可能导致鱼苗呼吸机能发生障碍<3>在试验中观察到9聚维酮碘与碘三氧药效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消失9但在药性的消失程度上是有差别的 在聚维酮碘溶液中放入试验鱼苗时9鱼苗马上出现中毒症状9但随着时间的推移9鱼苗的中毒症状逐渐减轻9相比较而言9碘三氧的药效消失速度则比较慢9表现为鱼苗中毒后症状的逐步减轻现象较为缓慢 聚维酮碘是由分子碘与PVP 结合而成的水溶液9它缓慢释放碘的高分子化合物9并使两者保持动-26-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5年11月态平衡 PVP -I 接触有机物释放出碘原子杀灭病原体 但它的抗有机物能力差 2这可能是聚维酮碘药效易消失的原因之一 而碘三氧是通过释放三碘氧化合物来共同完成消毒过程的 即载体十二烷基氧化胺同时也具杀菌功能 抗有机物影响能力也更强 2因此药效的持续时间较聚维酮碘长碘伏是一类广谱\无毒\高效的消毒剂 但由于载体的不同 聚维酮碘和碘三氧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毒性效应不同 碘三氧安全浓度范围大于聚维酮碘 且药性持续时间较长 建议在水产苗种的疾病防治中优先考虑碘三氧的选用!参考文献"1 赵厚均.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几种新型消毒剂 J .科技信息 2000 (8):45 46. 2蓝洪.碘伏类消毒剂的研究现状 J .中国动物保健 2001 (6):43 44.3 S ar y anara y an S Be j anki war R S.I m p acr Of SO m e chl Ori nar ed p eSri ci deS On r he hae m ar Ol O gy Of r he C $1riHus c ar 1io and PuHtius tict o J .JOur nal Of Envir On m enr al S ci enceS 2004 (4):631 634.4 周建标.聚维酮碘在消毒和抗感染中的应用 J .药学实践杂志 1999 17(5):271 273.5 桂英爱 王洪军.碘伏对皱纹盘鲍的急性毒性试验 J .水产科学 2002 (21):22 23.6 李天保 赵增元.聚乙烯吡咯酮碘对中国对虾的毒性试验 J .海洋科学 1998 (6):9 10.7 陈佳荣.水化学实验指导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25 48.8 湖南医学院卫生学教研组.卫生毒理实验方法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110 112. 9吕豪 梁峻 龙强.聚维酮碘对海湾扇贝等贝类幼虫的毒性试验研究 J .水产科学 2003 (22):811.!上接第59页"3小结与讨论林光华等 5发现 鲢(~$1o 1ht hal m ic ht h $s m olitci o )的红细胞数量在11 1月(低水温期)最高 本试验中 红细胞也是在低温(10 时)时数量最高 两者结果相似 但也有研究认为 鱼类红细胞数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 表现为夏季高而冬季低6还有研究表明 红细胞数量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当温度超过该范围时 数量下降 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 7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中 红细胞长径在最低温度(10 )时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 其它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短径则不受温度的影响 白细胞除淋巴细胞外 其它细胞的长径和短径都受到温度变化的显著影响 可见 黄颡鱼红细胞的大小受温度影响的程度比各种白细胞要小到目前为止 有关温度影响动物血清生化成分的研究很少 周遵春等 7对对虾的研究显示 在温度适中(25 )时 血清总蛋白\血脂和血糖的含量最高 温度偏高和偏低时都明显下降 本试验中 黄颡鱼随温度的上升 血清钙\血清总脂和血清胆固醇的含量显著下降 而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显著上升 与文献 8的结果不符 这可能与动物种类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1 钱云霞 陈慧群 孙江飞.饥饿对养殖鲈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中国水产科学 2002 9(2):133 137. 2朱洪文 王浩.鲫鱼外周血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的观察 J .动物学研究 1985 6(2):147 153.3 罗毅平.嘉陵江大鳍#和瓦氏黄颡鱼血液学指标的研究 J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29(2):161 165.4 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40 42.5 林光华 张丰旺 洪一江.二龄鲢和鳙血液的比较研究 J .水生生物学报 1998 22(1):9 12.6 COll aZOS M E O rr e g a E Barri g a C et al .S eaSOnal vari ari On i n hae m ar Ol O g i cal p ara m er erS i n m al e and f e m al e T iHac a tiHac a J .M Ol ecu-l ar and Cell ul ar B i Oche m i Srr y 1998 183:165 168. 7刘伟 李佐锋.温度对鲢鳙鱼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108 112.8周遵春 孙建明 吴垠 等.不同饲养条件对中国对虾血清蛋白\血脂\血糖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 J .水产科学 1994 (4):9 11.36 农学卷第25卷第4期黄辨非等:2种碘制剂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2种碘制剂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作者:黄辨非, 阮国良, 缪有玲, HUANG Bian-fei, RUAN Guo-liang, MIAO You-ling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5刊名: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5,2(11)被引用次数:7次1.赵厚均水产养殖业中应用的几种新型消毒剂[期刊论文]-科技信息 2000(08)2.蓝洪碘伏类消毒剂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动物保健 2001(06)3.Satyanarayan S;Bejankiwar R S Impact of some chlorinated pesticides on the haematology of the Cyprinus carpio and Puntius ticto[期刊论文]-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4(04)4.周建标聚维酮碘在消毒和抗感染中的应用 1999(05)5.桂英爱;王洪军碘伏对皱纹盘鲍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产科学 2002(21)6.孙建光;赵增元聚乙烯吡咯酮碘对中国对虾的毒性试验 1998(06)7.陈佳荣水化学实验指导书 19968.湖南医学院卫生学教研组卫生毒理实验方法 19799.吕豪;梁峻;龙强聚维酮碘对海湾扇贝等贝类幼虫的毒性试验研究[期刊论文]-水产科学 2003(22)1.张兆霞.赵红卫.朱红平.葛敏.王文锋.姚思德.李文新核黄素光敏损伤溶菌酶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学B辑2006,36(6)2.陈明中.吴心勤.蔺红光.郑丽红.黄佳宁.游丁浩某种消毒液的毒性试验观察[期刊论文]-预防医学论坛2006,12(3)3.吕业坚.黄彩林.袁宗伟.甘习军.覃俊奇七种常用药物对光倒刺鲃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产科技情报2008,35(4)4.章龙珍.鲁大椿.柳凌.郭峰.张洁明玻璃化液对泥鳅胚胎成活率的影响[期刊论文]-淡水渔业2001,31(5)5.柯浩.彭绪运.陈毕生.KE Hao.PENG Xu-yun.CHEN Bi-sheng几种常用消毒剂对杂色鲍幼鲍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海洋科学2006,30(12)6.郭永军.白东清.董少杰.闫珊珊.吴旋.宁博.范长虹3种药物对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毒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7.周雯.唐慧.李慧.张天亮.程东.谢玮某种碘伏消毒剂的毒性试验研究[期刊论文]-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4,10(3)8.赵生友.姜晓春.王艳秋.刘晓杰四种消毒剂的急性毒性试验和微核试验[期刊论文]-癌变·畸变·突变2004,16(3)9.叶素兰.余治平.YE Su-lan.YU Zhi-ping六种水产药物对草鱼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期刊论文]-水产科学2007,26(10)10.万晓平.谭建东.刘小丽.林龙毅.皮运科.龙天渝.WAN Xiao-ping.TAN Jian-dong.LIU Xiao-li.LIN Long-yi. PI Yun-ke.LONG Tian-yu聚维酮碘消毒粉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5)1.汪波.张彬.梁万文.林强.吕军仪3种常用水产消毒剂对菲牛蛭幼体的急性毒性作用[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2009(8)。
四种药物对异育银鲫鱼苗的急性毒性试验

《 河北渔  ̄)0 8年 第 1 总第 19期 ) )0 2 期( 6
o 研究探 讨
四种 药 物对 异 育银 鲫鱼 苗 的急性 毒 性试 验
严 美姣 严 爱青
( 州大 学 动 物 科 学 与 技 术 学 院 . 苏 扬 州 250 ) 扬 江 209
摘 要 采 用 常 温 静 水 实 验 法 , 讨 几 种 药 物对 异 育 银鲫 鱼苗 的急 性 毒 性 效 应 。 结果 表 明 : 百 虫 2 、 探 敌 4h 铝 h 7 、2h和 9 半 数 致 死 浓 度 分 别 为 02 gL、 . g L、 .8m / 6h . m / 0 2m / 0 1 gL和 0 1 gL 安全 浓 度 为 0 06m / 2 . m/ , 6 .1 g L 溴 氮海 因 2 、8h7 和 9 ; 4h4 、2h 6h半 数 致 死 浓度 分 别 为 5 3m / 、 . g L09 gL和 0 9 g L 安 全 浓 . g L2 6m / 、 . m / 6 .6m / , 度 为 0 O6m / ; 氮 异 氰 尿 酸 2 、8h7 .9 g L 三 4h 4 、2h和 9 数 致 死 浓 度 分 别 为 2 6 gL 2 1 m / 、 . g L 6h半 .7m / 、 .3 g L0 6m / 和 06m / ,安全 浓度 为 00 g L 溴 氰 菊 酯 2 、8h7 . gL . m/ ; 6 4h 4 、2h和 9 半 数 致死 浓度 分 别 为 5 1 0 m / 、 6h .3 1一 gL X 17 ~ m / 、 . 1 m / .8 1 X0 gL 16 X 0 8 g L和 16 一 m / . 全 浓度 为 16 一 m / 。 异 育 银 鲫 鱼苗 对 这 几 .8X1 0 gL 安 .8X1 0 gL 种 药 物 的敏 感 性 强 度 依 次 为 : 氰菊 酯 >敌 百 虫 >三氮 异 氰尿 酸 >溴 氮 海 因。 溴
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组织病理、病理生理及防控方法的开题报告

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组织病理、病理生理及防控方法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异育银鲫是我国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利用。
然而,在异育银鲫的养殖中,病害问题也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难题之一。
其中,上皮瘤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病害,严重影响了异育银鲫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因此,对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及防控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对于保障异育银鲫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组织病理和病理生理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发病机理和防控策略,为提高异育银鲫养殖的健康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 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特点研究通过对异育银鲫上瘤病发病机理的探讨和对病变组织的解剖和描述,确定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病因和发病规律,揭示其病理变化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致病菌的分布情况。
2. 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防治策略及效果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和鱼塘实地试验,探讨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防治策略和控制效果。
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并评估其防治效果和安全性。
3. 异育银鲫改良育种研究通过对异育银鲫的性状、生长性能、抗病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筛选,尝试通过育种改良的手段提高异育银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预期成果1. 确定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特点。
2. 探索适宜的防治策略和应用方式,并评估其防治效果和安全性。
3. 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异育银鲫种质资源,为异育银鲫的选育、繁殖和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五、研究意义本项目的开展,对于深入了解异育银鲫上皮瘤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探索有效防治策略,提高异育银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其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阿维菌素和氟虫腈对锦鲫的急慢性毒性效应

法 。急 性 毒 性试 验 在 直 径 2 m、 1 m 的玻 璃缸 中进 行 , 4c 高 2c 试 验前 先 做 预 试验 , 锦 鲫 1% 与 9 %致 死 浓 度 (6h , 此 确定 0 0 9 ) 在 范 围 内按 一 定级 差 设 置 5个 浓 度 组 , 以及 1 溶 剂 对 照 组 , 个 每 组 3个 重 复 。试 验 药 液 体 积 300 m , 个 缸 内放 l 0 L 每 0条 鱼 。
.
-—
—
3 4- 6 - — —
江苏农业科学
2 1 年第 3 01 9卷第 4期 Cr a E活性测定 : 照 H m 参 a a等 的方法 并加 以改进 , 使 用9 6孔酶标板测定 。试验总体积 20 。每孔依次加 入浓 0
度 为 0 3m o L的 一醋 酸 萘酯 10 I . m l / 0 L和 样 品 酶液 7 , x 5 于 3 C 0q 下反 应 1 n 然 后 加 人 2 L显 色 剂 , 3 0mi, 5 于 O℃下 反 应 1 i, 60n 0mn 在 0 m下 测 定 其 吸 光值 。 蛋 白质 含 量 测 定 采 用 Bafr 方 法 。 参 照 标 准 曲 rd d的 o 线 计算 蛋 白质 含 量 , 计 算 比活 力 ( 光 值/ 白质 浓 度 ) 并 吸 蛋 。
速 离 心 机 ( ek a ) 酶 标 仪 ( hr lsa 3) 9 B cm n , T e MutknMK ,6孔 mo i 酶标板 , 璃缸 , 量瓶 , 杯 , 棒 , 剖器具等 。 玻 容 烧 玻 解
12 . 试 验 方 法
12 1 急 性 毒 性 试 验 ..
参 照 O C 的方 法 , 用 半 静 态 ED 采
4 8h更 换 1次 药 液 , 锦 鲫 9 按 6h的 L 的 1 1 、/ 0 15 C。 /0 12 、/ 0
阿维菌素类药物毒理学研究进展

此外链霉菌产生的代谢产物除了主要成分阿维菌素外,还包 括一些没有鉴定出来的其他产物,这些成分不明的副产物的 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其对生物有机体的作用尚未可知。
摘 要:阿维菌素是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驱虫药,属十六元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销售份额。
其在农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虽然阿维菌素类药物对多种生物
类群均有毒副作用,但从已发布的研究结果来看,水生生物对该类制剂最为敏感,因此仅就阿维菌素对水生生物的
毒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阿维菌素;作用机理;毒性;中毒症状
中图分类号 R1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29-05
Research Advances of Avermectins Toxicology
Li Ming1 et al.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Daqing Normal University,Daqing 163712,China) Abstract:As an efficient,low toxicity and safe anthelmintic,avermectins (AVMs) are belonging to the sixteen membered macrolide compound and take a large share of sales in the market.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g⁃ 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they caus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reat to the eco⁃ logical environment. Although avermectins can produce toxic side effects to a variety of biological taxa,aquatic or⁃ ganisms are most sensitive to these pesticid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published. In this article,the toxi⁃ cology studies about avermectins to aquatic organism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Avermectin;Mechanism;Toxicity;Symptoms of poisoning
引起混养塘中异育银鲫和鲢发病死亡的病原及组织病理

引起混养塘中异育银鲫和鲢发病死亡的病原及组织病理操艮萍;陆宏达;李振伟;刘俊杰【期刊名称】《水产学报》【年(卷),期】2016(040)003【摘要】混养的异育银鲫和鲢鱼种大批死亡,为明确发病死亡的病原和组织损伤并提供相关的疾病防控措施,进行了病鱼肉眼和显微镜检查、细菌学检测、病毒学检测、组织病理和药敏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除在患病鱼体表偶然发现有少量不会引起充血等症状的杯体虫和车轮虫外,未在体内外发现其他寄生虫和真菌类病原;通过细菌分离、人工回感试验、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从患病异育银鲫和鲢分离到的致病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根据异育银鲫和鲢病毒性疾病的现状,使用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DNA聚合酶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分别对自然发病的异育银鲫和鲢进行PCR检测,只有异育银鲫检测到CyHV-2,分别用它们的除菌组织上清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只有异育银鲫出现充血症状和死亡现象;由此得出嗜水气单胞菌是异育银鲫和鲢发病死亡的主要病原,CyHV-2是异育银鲫混合感染的次要病原.患病鲢与患病异育银鲫呈现出类似的组织病理现象,又有一些各自特有的组织病理表现,单纯细菌感染的鲢轻度病变以细胞颗粒变性为主,坏死细胞以核溶解为主,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异育银鲫肝脏轻度病变以细胞滴状玻璃样变的变性为主,坏死组织细胞以核固缩和核碎裂为主,在肾脏和脾脏出现染色质边集于核膜的肿大细胞核,主要组织器官出现从变性到坏死的病理变化过程,最终失去应有的功能而死亡.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建议内服诺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防治本病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混合感染CyHV-2的异育银鲫可以通过注射CyHV-2疫苗和生态养殖的方法控制和减少该病毒病感染和发展.【总页数】17页(P428-444)【作者】操艮萍;陆宏达;李振伟;刘俊杰【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2013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4【相关文献】1.引起猪发病死亡主要疫病的病原学调查 [J], 胡兰银;胡燕蓉;张骞;肖建锋2.异育银鲫"中科3号"、长丰鲢、松浦镜鲤分隔式高效混养模式 [J], 顾兆俊;刘兴国;田昌凤;朱浩3.鲢,鳙精养塘混养青鱼和福寿螺试验 [J], 王树林4.围塘混养贝类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J], 张耀辉;戴海军;罗海舟5.舟山市普陀区围塘混养贝类死亡原因剖析 [J], 群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验中, 作者通过毒性试验 , 探讨了阿维菌 溶 解 氧 为 78 .4—84 / ,水 温 为 2 .5mgL 4~2 5℃ , 素对异育银 鲫 的安 全浓度 ,并对其 鳃、肝 、肾 、脾 总氨氮含量 ≤ . m ,其它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 0 1 L 和脑 的组织 病理学 进行 了研究 ,旨在弄 清阿维 菌素 准 J 。试验设 1 个 组 ,9个 浓 度组 ( 1 、空 白 1 表 ) 对 异育银鲫 毒性作用 的本质 。 对照 组 和 添 加 助 溶 剂 乙醇 的 对 照 组 ( 称 乙 醇 简 组) ,每组设 3个平 行 。每 组放人 1 5尾鱼和 5 OL
动物 中毒 。
市崇 明 县 绿 华 农 场 ,体 长 为 ( .6±03 ) c 94 .9 m,
体重为(74 ± .3 g 2 .1 38 ) 。挑选健康 活泼且规格一 致的鱼暂 养 于 室 内水 族 箱 中 ,2 4 h充 气 ,待 鱼适
应 一周后开 始试验 ,试验 前禁 食 2 。 4h
收稿 日期 : 0 9— 6- 1 2 0 0 0
基金项 目: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 ( 1 1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 资助项 目 ( 2 0 — 8 4 ) Y1 ) 0 A一 5 1 0 —17 作者简介 : 王锡珍 (9 3一) 18 ,女,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陆宏达 ,男 ,教授。E— i:h l@so .d. n ma l du hu eu c
关键词 : 阿维菌素 ; 异育银鲫 ; 急性毒性 ; 组织病理
中图分类 号 : 98 ¥4
文献标 志码 : A
阿维 菌素 ( bmet ,AB A a ci n M) 由阿维 菌素 B 和 B 组成 ,因其 具 有广 谱 高效 杀 虫特 点 L J 岫 1 ,对 植物没有 毒 性 ,对 哺 乳 动 物 毒性 低 J ,所 以广 泛 应用 于农业 及畜牧业 生产 中的病 虫害防治上 。 目前
ngnt rca r oee c ui c p的急性毒性 ,并对暴露在 0 ( ic n a 对照 ) . 1 .4m / 、0 0 、00 g L阿维菌素溶液中养殖 2 后异 1d 育银鲫的鳃、肾、肝 、脾和脑组织器官的病 理切片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 明:阿维菌素 对异育银鲫 2 、4 、 4 8 7 9 C0 2h和 6hL 5 分别为 0 2 、0 1 、00 、0 0 g L . 1 .4 . 8 .6m / ,安全浓度为 00 9m / ;对照组鱼元组 织病 理变 . 1 g L 化。0O / . 1 L浓度组鱼 只在鳃 、肝脏和脾脏 的部 分细胞 中出现颗粒变性 或空泡变性轻度病理 变化。00 ms . 4 m L浓度组鱼出现严重的病理损 伤 :1 )鳃小 片尖端膨胀 ,基 部上皮细胞脱落 ,部分鳃小 片发生融合等 ;
换 液 法 [ 为 了 保 持 阿 维 菌 素 ( h含 量 为 。 B
前 有关 阿维 菌素对 异育银 鲫组织病 理学 的毒 性作用
尚未 见报道 。
9 .%)浓度不减 ,试验期间,每 2 换药液 1 52 4h 次 ,不 投饵 ,保 持 充气 和 1 照 。试验 用 水 为 2h光
第2 5卷第 1期
2010年 2月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J URN AL AN F S RI S U VE n O AL OF D I I HE E NI RS
V_. 5 No I 0 2 . I
F b,2O 1 e 0
・
研 究 简报 ・
文 编 : 0970} - 6— 章 号1 - 520 1O60 0 9 (10 O 5 0
2 )肾脏 中肾小球充血 ,肾小管透明变性 ,部分肾小管上皮 细胞 核溶 解消失 ;3 )肝脏 中肝细胞空泡变性 ,
细胞 核膜破裂 、核仁溶解消失 ,病变严重 的肝细胞坏 死 ;4 )脾 脏 中出现 网状组织增 生和铁血 黄素沉淀 ;
5 )脑组织 中神经 细胞空泡变性 ,部分细胞核移位到边缘 。
1 2 方法 .
异育银 鲫是 中 国江浙一 带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养殖 品种 之
许多地 区异育银鲫产量 占淡水鱼产量的 3% 0 以上。因此 ,弄清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 的毒性作 用 ,对养殖 生产过程 中合理用 药具 有重要 意义 。 目
一
,
12 1 急性 毒性 试验 ..
单 因子 急性毒 性试 验采 用
量 为 64 L . 0 m 。于 2 、4 、7 4 8 2h和 9 6h观 察 记 录
数理统计分析,得出 2 、4 、7 4 8 2h和 9 6h的半致
1 材料 与 方 法
1 1 试 验动物 .
异育银鲫 Algn gnt rc ncr 于上海 l yoe e ccu i a o i a p购
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用泼洒阿维菌素的方法治疗动 物体 外寄生虫 性疾病 ,效 果 良好 ,但该药对 鱼类和 虾 、蟹 类 的毒性较 大 J ,稍有过 量就会 造成水 产
第 1期
王 锡珍 , :关 于阿维 菌素对 异 育银 鲫 的急性毒 性和组 织病 理研 究 等
6 7
水 ,通 过预 试验 确定 正式 试验药 物浓 度范 围 。依 据 A M在 体积 分数 为 9 % 的乙醇 中 2 B 5 1℃时溶 解度 为 2 gmL 0m / ,确 定 添 加 助 溶 剂 的 对 照组 中 乙 醇 添 加
关 于 阿 维 菌 素 对 异 育 银 鲫 的 急 性 毒 性 和 组 织 病 理 研 究
王锡珍 ,陆宏达
( 上海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 2 10 ) 0 3 6
摘要 : 采用每2 换液式毒性试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 (,1 25 gL 4h 00 ~ .6m/ )的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 Al y lg—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