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机械通气的病患气管内吸痰时的临床指南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

项目实施过程中,医护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得到了加强,形成了良好的跨学科合作氛围 ,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降低了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 时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声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吸痰技术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吸痰技术将逐渐应用于临床,能够根据患者的痰液性状、通气需求等因素自动调节吸痰参数, 提高吸痰效果与安全性。
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 道内吸痰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 • 吸痰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方案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吸痰前评估
01
02
03
04
痰液性状
观察痰液颜色、黏稠度及量, 判断是否需要吸痰。
呼吸音
听诊肺部呼吸音,了解痰液分 布情况。
人员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对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内吸痰操 作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确保安全有效地 完成吸痰操作。
并发症预防措施
针对吸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预 防措施,如加强气道湿化、选择合适的吸痰管等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CHAPTER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项目成果回顾
气道管理效果提升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吸痰操作得到了规范,有效减少了 气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与治疗效果。
CHAPTER 03
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
人工气道类型选择
气管插管
适用于短期机械通气患者,操作简便 ,但易导致喉部损伤和感染。
气管切开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一、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一) 建立人工气道1. 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较易,插管的管径相对较大,便于气道内分泌物的清除,但影响会厌的功能,患者耐受性也较差。
经口气管插管的关键在于暴露声门,在声门无法暴露的情况下,容易失败或出现并发症。
经口气管插管适应征:①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②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返流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③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清除能力较差;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道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包括:①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②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2.经鼻气管插管较易固定,舒适性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较易耐受,但管径较小,导致呼吸功增加,不利于气道及鼻窦分泌物的引流。
经鼻气管插管适应征:除紧急抢救外,余同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①紧急抢救,特别是院前急救;②严重鼻或颌面骨折;③凝血功能障碍;④鼻或鼻咽部梗阻,如鼻中隔偏曲、息肉、囊肿、脓肿、水肿、异物、血肿等;⑤颅底骨折。
与经口气管插管比较:经口气管插管减少了医院获得性鼻窦炎的发生,而医院获得性鼻窦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因此,若短期内能脱离呼吸机的患者,应优先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但是,在经鼻气管插管技术操作熟练,或者患者不适于经口气管插管时,仍可以考虑先行经鼻气管插管。
机械通气期间吸痰与气囊管理

机械通气期间吸痰与气囊管理发表时间:2010-12-06T15:49:01.6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陶兰娥[导读] 这种方法自上而下吸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呼吸道痰液阻塞,减轻吸痰导致的缺氧,且不易将上部的痰液带至深部。
陶兰娥(山东省昌邑市人民医院山东昌邑 261300)【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240-011 气道内吸痰1.1痰液观察湿化适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痰管,无结痂及黏液块。
湿化过量:过分稀薄,咳嗽频繁。
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1.2吸痰时机(1)听诊有痰鸣音;(2)血氧饱和度下降:排除病情的变化;(3)气道压力增高:排除气道痉挛;(4)人工气道内有可视的分泌物;(5)体位改变前后;(6)鼻饲前;(7)气道雾化后;(8)气囊放气减压前。
1.3吸痰管插入深度浅吸痰: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人工气道导管的长度。
深吸痰:吸痰管插入深度直到遇到阻力后再上提0.5~1cm。
建议深度:吸痰管插入深度为人工气道导管长度再长1~2cm,有附件(呼吸机接头等),另加附件的长度。
有人研究发现:这种吸痰深度对气管黏膜损伤较小,且效果好。
三者比较在病人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4吸痰操作要领增加吸氧,湿化管腔;先浅后深,分层吸引;轻轻送入,边吸边转;控制负压,严禁提插。
1.5吸痰注意事项(1)按需吸痰,注意观察病人痰鸣音、咳嗽、气道压力的变化;(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一根吸痰管只用1次;(3)吸痰管不宜过粗,应相当于导管内径的1/2,<2/3;(4)吸痰时间不宜太长,<15秒;(5)吸痰时负压不宜太大,8~13.3kPa;(6)在吸痰前适当增加氧浓度和通气量,避免引起缺氧;(7)操作手法应轻柔迅速,防止损伤呼吸道黏膜;(8)吸痰过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紫绀加重,立即停止吸引;(9)经常翻身叩背,使痰液松动易于咳出。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的论文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的论文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护理的研究的论文【摘要】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脓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气管管腔,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继发性肺不张。
吸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
但同时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顺应性,影响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
吸痰时由于机械通气中断,同时又因负压抽吸将肺内口高氧气体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症,加重器官损害。
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
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适时吸痰;吸痰法吸痰的指征和时机适时吸痰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对气管粘膜的机械刺激。
临床上常用吸痰指征为;呼吸机管道内压力升高,患者呼吸时与呼吸机有对抗,听诊有痰鸣音,痰液堵塞spo2下降。
吸痰前要注意观察肺部体征和临床症状,不应以痰的性质、量、来片面评价吸痰效果,决定吸痰时间。
有研究将吸痰指征分为客观情况、患者、护士3方面。
客观情况包括气道压力报警,spo2下降等出现高压报警。
出现高压报警时,多为痰液堵塞气道使管腔变窄,致气道压力升高,但也不精确。
气道压力的变化直接反映呼吸道阻力和肺顺应性的变化,在排除患者咳嗽、管道扭曲、人机对抗等原因后,可判断为痰液阻塞,作为吸痰指征。
还有造成spo2下降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呼吸机管路意外断开,打折,呼吸机模式、参数不能适应病情,也可能是病情变化导致,而痰阻气道只是众多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护士能够分析和排除可能导致spo2下降的因素,正确判断吸痰时机。
患者方面包括患者主动要求,如患者主动要求吸痰时,此时痰液已经很多了,此时并不是最佳吸痰时机。
护士应该更早观察,发现患者的吸痰指征。
(完整版)ICU“三管”防控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 AP).概念: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所并发的肺部感染。
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
国外报道V AP发病率为9%~70%,病死率可高达50%~69%。
国内据文献报道,V AP发生率在18%~60%,病死率高达30%~50%。
V AP集束化管理:也称V AP bundles,采用各种被循证医学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对V AP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一、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二、加强口咽护理,每日至少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
三、重视气道湿化,采用人工鼻、加温湿化器等方式四、定时监测气囊压五、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指南意见:建议临床医师应考虑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六、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根据1项2级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呼吸机通气管道的更换频率不影响V AP的发生率。
较少更换呼吸机通气管道并不与害处相关,而较多更换呼吸机通气管道与费用增加相关。
.指南意见:建议每例病人都使用新的通气管道;如果管道被污染,则也要进行更换;但不要定期更换通气管道。
七、维持30-45°半坐卧位,定时翻身.研究目的:确定机械通气病人半卧位的可行性以及预防V AP效果的实验研究,研究认为平卧位胃肠营养病人较半卧位病人胃液反流增加.取半卧位可将胃内容物误吸降到最低程度,半卧位能减少V AP的发生。
八、正确有效的吸痰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吸痰)1.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常规性的。
也就是说病患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时才吸痰(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dotrachealsuctioning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secretions are present andnot routinely) ;2.如果病患在吸痰时,临床上有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问题,建议吸痰前提高氧浓度(It is suggested that pre-oxygenation be considered ifthe patient has a clinically important reduction in oxygen saturationwith suctioning);建议在吸痰前的30-60秒,向儿童和成人提供100%的氧;向婴儿提供基础氧浓度的10%(10% increase of baseline in neonates);3.建议在给呼吸机上的病患吸痰时不要让病患与呼吸机分离(Performing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ng the patient from the ventilator issuggested);4.基于对婴儿和儿童所做的研究证据,建议使用浅吸痰而不是深吸痰。
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的应用目的:浅析循证护理在机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的应用价值,总结机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循证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了2012年6月——2013年04月入院的26例机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并与2011年06月——2012年05入院的26例采用常规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的临床效果相比较。
结果:循证护理组早产儿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2组从吸痰间隔时间、吸痰效果、新生儿吸痰过程中相关指标变化幅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施循证护理可以提高早产机械通气的疗效,减少对机体的干扰,提高临床效果,提高机械通气早产儿气道护理的质量。
并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理论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值得推广。
标签:循证护理机械通气早产儿气管内吸痰循证护理(evigence-based nursing,EBN),又称为实证护理或求证护理,它的产生源于循证医学[1],受循证医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循证护理悄然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2]。
是指护士慎重、准确和明确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其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并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意愿,将三者完美结合,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3]。
机械通气作为呼吸衰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重要的技术之一。
而早产儿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易合并呼吸衰竭,需使用人工呼吸机以辅助通气。
2012年6月-2013年4月,我科将循证护理运用新生儿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6月-2013年04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气道治疗的危重早产儿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
胎龄平均26-35周,其中胎龄26~32+6周41例,胎龄33~36+6周11例,出生体重平均(1.51±0.51)kg其中体重:≤1000 g者12例,1001~1500g者14例,1501~2000g者17例,≥2001g者9例,原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25例,新生儿窒息23,新生儿湿肺l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新生兒吸入综合征2例,新生儿肺炎1例,平均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时间(61.85±49.24)h,其中24~48h者32例,49~96h者11例,≥97h 者9例。
机械通气患者留取痰标本方法介绍

2.1.5 手术体位的摆放 体位为平卧右侧略垫高30°,便于术野充分暴露。
注意颈部、腰部、膝部勿悬空,头下垫头圈,足踝部放踝垫,防足跟受压,增加舒适度[4]。
双上肢包裹后用护手板护住放于患者体侧。
2.2 器械护士配合2.2.1 离体肝病灶切除 常规消毒铺巾,取上腹部肋缘下倒“L ”形切口入腹。
高频电刀氩气刀中圆针显露手术野。
放置框架拉钩将双侧肋弓拉起充分显露肝脏。
门静脉、肝下及肝上下腔静脉留置牵引带,将胃十二指肠动脉切断、结扎。
在无损伤血管阻断钳近侧切断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门静脉、肝动脉及胆总管后迅速将肝脏及相连的肝段下腔静脉移出腹腔。
并立即对门静脉、肝动脉用UW 保存液进行冷灌并将肝脏置入无菌冰水浴中进行肝病灶切除。
2.2.2 受体手术配合 余肝放回体内,分别吻合肝上下腔静脉、肝下下腔静脉、门静脉、肝动脉及胆总管。
根据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血管线。
在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完毕前,经门静脉插管滴4℃复方氯化钠溶液500ml 防空气栓塞。
门静脉吻合完毕即开放肝血流。
恢复血流的同时,用50℃生理盐水冲洗复温,然后止血,清点用物无误关闭体腔。
2.2.3 严格无菌操作 和一般的肝移植手术相比较,离体肝病灶切除加自体肝移植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患者有创监测多,因此围术期发生感染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外科治疗的患者。
手术中限制参观人数,禁止随意走动。
手术所用的器械均高压蒸汽灭菌或EO 灭菌,术中暂时不用的无菌物品用治疗巾遮盖。
余肝植入及关腹前手术组成员更换手套。
严格肿瘤隔离制度,切取肿瘤肝脏的手术器械在余肝植入时不再使用。
2.3 术毕患者处置 术毕将患者送入病房监护室,与监护室护士交接引流管道、皮肤等情况。
整理手术间,物品归位。
切下的标本按三人两次清点交护保中心送至病理科送检。
3 小结离体肝病灶切除加自体肝移植手术主要适用于复杂的良性或恶性原发或继发的巨大中央型肝脏肿瘤或需要重建肝脏血管及两者并存的患者[5]。
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密闭式吸痰管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方法及其安全性。
方法对126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法。
吸痰时,将吸痰管末端连接中心负压吸引装置吸引管,开通负压开关,将吸痰管轻轻送入气道,每次吸痰后通过吸痰管上的冲洗管将吸痰管冲洗干净,抽回吸痰管,分离吸引管,将保护帽套上吸痰管末端,以防止污染。
结果对机械通气患者选择密闭式吸痰术,及时观察病情,评估吸痰效果,加强管理,可以维持机械通气的有效性,减少各种并发症。
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法不良反应少,患者痛苦减轻;噪音轻微,有利于保持ICU环境安静;节约操作时间,增加工作效率;不中止呼吸机送气,防止肺不张及低氧血症的发生;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密闭式吸痰;机械通气;应用与管理机械通气患者由于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建立,会厌功能减弱或丧失,咳嗽反射减弱,正压通气妨碍纤毛运动不能自主排痰,导致气道内分泌物潴留。
因此吸痰是机械通气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如何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是医护人员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我科对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采用密闭式吸痰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5月期间,对我科126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包括气管插管70例,气管切开56例,其中男82例,女44例,年龄8~89岁;人工气道开放时间3~105天;其中重型脑外伤68例,高血压脑出血35例,严重复合伤23例。
1.2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的适应证① 病人有呼吸窘迫的症状。
② 病人肺部有痰鸣音。
③呼吸机高压报警。
④ SPO2下降90%以下。
1.3 操作方法密闭式吸痰装置系统为一“三通”装置,三通分别与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呼吸机管道相连接,通过转动活塞进行操作。
吸痰前先给予患者呼吸机纯氧吸入2分钟,打开吸引开关,负压控制阀旋至“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吸痰)
1.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常规性的。也就 是说病患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时才吸痰(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dotracheal suctioning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secretions are present and not routinely) ;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3、吸痰时不要断开呼吸机
1、密闭式吸痰技术有利于持续的机械通气及维持氧合 2、可以防止氧饱和度降低的高危病人在开放式吸痰管致的肺塌陷 3、需要高的吸氧浓度及PEEP的病人应考虑使用此技术 4、它既不增加也不减少VAP的危险 5、每天更换吸痰管不会降低VAP的危险,同时增加支出 6、吸痰操作中及后,病人应夹闭氧饱和度夹子以评估血氧浓度
2.如果病患在吸痰时,临床上有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问题, 建议吸痰前提高氧浓度(It is suggested that pre-oxygenation be
considered if the patient has a clinically important reduction in oxygen saturation with suctioning);建议在吸痰前的30-60秒,向儿童和成人 提供100%的氧;向婴儿提供基础氧浓度的10%(10% increase of baseline in neonates);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2、如果吸痰时病人氧饱和度明显降低应预先吸氧 吸痰操作准备事宜,建议吸痰前儿童或成人给100%氧, 新生儿提高氧饱和基线的10%维持30-60秒尤其是低 氧血症病人,可通过以下途径或调整呼吸机设置的吸 氧浓度 1、使用许多的微型呼吸机都能够提供临时富氧 2、不建议使用人工通气 3、如果没有其他的高含氧措施,操作者应该确保维持 PEEP 4、操作后应维持1分钟高浓度氧,尤其是吸痰前、中低 氧的病人 5、明显肺塌陷的病人可尝试肺复张策略 6、应监测病人的不良反应
2010年机械通气的病患气管内吸 痰时的临床指南
201是根据从1990年1月到2009年10 月之间已发表的电子文献和美国医学索引 MEDLINE,CINAHL,和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医学资料库的数据,并且通过对气 管内吸痰总共114例的临床跟踪,62例回顾和 6例荟萃分析对原有的临床指南做出的更新 。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效果评价: 1、呼吸音的改善 2、改善了的动脉血气值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机参数变化(吸气峰压及平台压)
3.建议在给呼吸机上的病患吸痰时不要让病患与呼吸机分离
(Performing 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ng the patient from the ventilator is suggested);
4.基于对婴儿和儿童所做的研究证据,建议使用浅吸痰而不是深 吸痰。主要是避免深吸痰有可能会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Use of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4、根据婴儿和儿童吸痰研究使用浅吸痰替代深吸痰 1、浅吸痰可防止损伤气道粘膜 2、没有数据表明深吸痰优于浅吸痰,并且深吸痰可能导 致更多的不良事件。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5、建议不实施吸痰前常规使用生理盐水
更此的指南的绝大多数参考文献表明生理盐水滴注 不可 能是有宜的,实际上可能有害的。 常规滴注生理盐水与下列不良反应有关: 过度咳嗽、SPO2降低,支气管痉挛、疼痛、焦虑、呼吸 困难、心动过速、颅内压高、定值于气管插管的细菌 生物膜移位到下呼吸道。
shallow suction is suggested instead of deep suction, based on evidence from infant and pediatric studies); 5.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It is suggested that routine use of normal saline instillation prior to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适应症: 1、需要保持人工气道通畅和完整 2、需要获得痰标本或痰细胞学检查以排除或识别肺炎或其他肺部感 染 3、需要去除累积的肺部分泌物,通过以下证据证明: 1、血氧饱和度或动脉血气值恶化 2、气道内可见的分泌物 3、病人不能进行有效的自主咳嗽 4、急性呼吸窘迫 5、怀疑胃内食物误吸 6、容量控制的吸气峰压高或压力控制的潮气量降低 7、呼吸机显示屏呼吸气流曲线呈锯齿状或肺部呼吸音粗均是肺部分 泌物滞留的明显指标。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1、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 常规性的。 危害或并发症:
减少动态肺顺应性或功能残气量、肺不张、缺氧或低氧血症损伤 气管或支气管粘膜组织、支气管收缩或支气管痉挛,增加了微生 物在下呼吸道的定值,脑血流量改变及颅内压增加、高血压、低 血压、心律失常 禁忌症: 研究表明,没有绝对吸痰禁忌症
9、儿童和成人的吸痰管小于气管导管管腔直径的50%,
婴幼儿小于70% 1、建议尽可能使用小吸痰管,吸痰管直径不得超过成人 人工气道内径的一半 2、吸引压力应尽可能的设置低些,并能有成效的清除分 泌物,实验室数据表明缺少合适的最大吸引水平,建 议新生儿使用80-100mmhg的负压,成人小于 150mmhg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6、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肺泡重 新塌陷风险的成人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7、建议吸痰时间不要超过15秒钟。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8、如果吸痰导致急性肺损伤病人肺塌陷应避免 断开呼吸机吸痰及使用肺复张策略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
6.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风险的成人 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The use of closed suction is suggested for adults with high FiO2,or PEEP,or at risk for lung derecruitment, and for neonates); 7.建议对婴儿采取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Endotracheal 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on(closed system) is suggested in neonates); 8.如果有急性肺损伤的病患发生由于吸痰导致的肺(泡)重新塌陷, 建议避免将病患与呼吸机断开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复张 (Avoidance of disconnection and use of lung recruitment maneuvers are suggested if suctioning-induced lung derecruitment occu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 9.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 直径的50%,婴儿则要小于70%(It is suggested that a suction catheter is used that occludes less than 50% the lumen of the endot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less than 70% in infants); 10.建议每次吸痰的时间不要超过15秒钟(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uration of the suctioning event be limited to less than 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