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钢眼中的美国教育 华平
26位富爸爸孩子教育方法汇总_优等生孕育中心

26位富爸爸少儿教育观点汇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我们看看这26位富豪爸爸在子女教育问题持什么观点吧。
陈天桥盛大网络董事长“当父亲比当首富更重要。
”郭凡生慧聪集团董事长孩子应当有自己的生活选择。
如果让我替她选择,我就让她做小学老师或医生,有一个轻松的工作,嫁一个好丈夫,那会很幸福。
楼忠福广厦控股集团董事长塑造出来的,未必是真实的。
如果不当兵,我更加希望儿子去从政,做一个公务员。
钱金波红蜻蜓集团董事长“以后我女儿要送去英国,儿子要送到美国。
英国传统深厚,是绅士国家,比较含蓄,适合活泼开朗的女儿;而美国是移民国家,热情开放富于创新精神,适合沉稳低调的儿子。
”南存辉正泰集团董事长“我常常给小孩子们讲,我可能不会有很多的金钱留给你们,但我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可宝贵。
还包括现在对你们的教育,使你们能够获得学习的能力。
”郭家学东盛集团董事长从小要自立,在正常状态下去生活学习。
我绝对不会让她干企业。
我们不能让他一辈子处于这种痛苦的压力之下。
余进华吉尔达鞋业公司总经理儿子在温州一个重点学校念书,一般早上花10块钱打车到学校,下午则自己走40多分钟的路回家。
每天的零用钱控制在5块钱左右,回来还要报账。
中午和同学们一道在学校食堂吃饭。
一次,儿子因为人太多,不想排队了,到外面花几十块钱吃了一顿麦当劳,结果遭到了父亲的批评。
吴良定中宝企业集团董事长对子女的要求是四句话:知书达理、风度翩翩、满腹经纶、奉献社会。
黄如论世纪金源集团董事局主席对孩子非常严厉。
长子黄涛读书时,因身体有病,打电话让父亲派车接,遭拒绝。
其子黄涛现任世纪金源集团副总裁。
曹德旺福耀集团董事长当时儿子曹晖为了多挣工钱,经常替同车间的工友三班倒,一天上班的时间常常达到10多个小时,并落下个“曹氏葛朗台”的雅号,“与工人同吃同住,吃得了苦。
”郑秀康康奈集团总裁女儿刚学走路的时候,想自己爬到床上去,他不是把抱上去,而是拿了一个脸盘来,在女儿面前示范着,把脸盘倒过来放到地上,让女儿先站在脸盘上再爬上去。
从《铁腕校长》谈美国教育特色及启示

从《铁腕校长》谈美国教育特色及启示摘要: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历来都是不尽相同的。
两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在看完电影《铁腕校长》后,笔者对美国教育有着深刻印象,它的许多观念对我们当今的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电影《铁腕校长》浅谈美国教育的一些特色及对笔者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教育启示高度民主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教育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把科学、反省、思维和行动联系起来”。
虽然,美国教育一直以来,都颇受争议,或褒或贬,但事情总是两面的,因而,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教育,当然也有着需要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在此,笔者想借电影《铁腕校长》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谈谈美国教育的一些特色。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从“铁腕”二字,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克拉克校长的魄力。
但看完这部渗透着出美国学校和教育组织特色的电影后,虽然心里对这位克拉克校长有着满腔的溢美之词,但是我们在这里还是想重点谈谈在影片中展现出的美国教育的特点,以及对我们国教育的及笔者自身的启示。
一、学校管理高度民主化美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倡导民主的国家,每一名美国公民也是十分重视自己的民主权力的。
而在学校组织和管理方面,对于民主的重视,也是可见一斑的。
电影中,被开除学生的家长之一巴瑞太太,到市长办公室去,向市长表明自己要成为校委员会委员以罢免克拉克校长,更换新校长的要求,她还以不支持市长竞选为威胁,逼迫市长答应自己的要求;消防队长对于克拉克校长将学校大门都用铁链锁起来的事,一直耿耿于怀,觉得这对学生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一直想以法律的手段惩罚克拉克;记者对整个事态的报道也毫不“怠慢”,评说克拉克是疯子校长。
影片快接近尾声的部分,家长和消防队长二者的“配合”终于将克拉克校长投入监狱。
是什么使他们有这样的权力?不可置否,当然是民主。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学校管理实行的高度民主化:家长通过校委员会、社群、传媒等通过监督都可广泛的参与进来,多方面发挥民主的作用。
美国天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的经验与启示

对我们有所启示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 。[ 母 t l
I 都有他们 的身影 。 教育公平不等于绝
个教育公平的问题。 I 世纪的追踪研究。 这项研究因其在天 jf h Cuc f E c tn Te oni o 0 l r xe i a p ol
教 育公平 最初要 求 每个 儿 童都 l 才教育领域 中的空前规模 而在 17 C i rn T e A sc t n f te 9 6l hl e :h soi i o h d ao r
深层次的历史 、 经济 、 社会原 因 , 单从 J 测量 , 中挑选 出智商在 15 1 0 I ie hlrn N G ) 从 3 — 7 之 f dC i e , A C 、美 国特殊 儿 Gt d
教育的角度来看 , 这归根结底还是一 l 间的 12 名儿童,进行了长达半个 l 58 童理事会才能与天才分会( is n ADv i io
切性教育( 即每个儿童都有权利受到 l 才学生的大力支持 , 这种支持一直持 I 才儿童的鉴别和教育工作。
能适应其 自身天赋 才能 和动机水 平 l 续到 1 3 9 9年她去世 。霍林沃斯对天 I 美 国天才教 育运动 的发 展和 天
的教育 ) ,以及如何受到适切性教育 i 才教育运动的贡献还体现在她的两 I 才儿童教育权利的保障, 无不基于这 则成为现阶段, 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 l 本著作——《 天才儿童:他们的天赋 I 样一种理念 ,即天才学生是不分性
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也就是我们 J 年获得了由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科 I i dT G、 f ,A ) Gt e 美国国家天才研究联谊 所说的教育机会均等。 但是发展到现 l 学贡献奖。 霍林沃斯是哥伦比亚大学 I 会 (m r a E uao R s r A ec i n dctn e a h i ec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家庭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性和共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探讨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并以中国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美国情景喜剧《摩登家庭》为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两部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题材电视剧的对比,本文旨在揭示中美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教育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框架,用于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现象。
本文将运用该理论的四个核心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对《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场景进行剖析,以期在跨文化视角下,增进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理解,并为家庭教育实践和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一种跨文化研究框架,旨在解析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该理论通过五个核心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来全面揭示各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社会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并尊重权威和地位差异,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强调平等和公正。
不确定性规避涉及一个社会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文化倾向于制定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来避免混乱,而规避程度低的文化则更加灵活和开放。
第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的是文化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至关重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和利益则被放在首位。
从电影《2012》看美国传统价值观及文化

从电影《2012》看美国传统价值观及文化
高伟华;徐建纲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作为一部商业大片,<2012>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影片以宏大逼真的视听效果吸引全球数以万计的观众.然而仔细品析,<2012>不仅单单讲述了一个人类灾难
的科幻故事,更深刻地折射出了"美国梦",个人主义及英雄主义,以及基督教文化等典型的美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
【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高伟华;徐建纲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电影《2012》看美国人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 [J], 唐丽丽
2.从电影中媒体功能的变迁看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退隐——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J], 杨志云
3.论电影《2012》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J], 滕剑锋
4.从电影《2012》解读美国文化与价值观 [J], 都春艳
5.从电影《遗愿清单》看美国的传统价值观 [J], 牛殿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天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的经验与启示

美国天才儿童受教育权利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作者:范明丽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0年第02期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在博客中的言论“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央视的《实话实说》栏目还就这个问题专门策划播出了一期节目。
看过之后,感想颇多。
从智力超常儿童所占的比例(如韦氏量表智商130以上的儿童理论上占儿童总数的1~3%)来看,让90%乃至更多的中小学生学习奥数确实是不可取的。
但是很多人因此建议取消奥数,并引证说美国没有奥数(事实并非如此)却频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国有奥数却在数学领域成绩一般,云云,却不免有失偏颇。
我们姑且不谈奥数问题背后所涉及到的深层次的历史、经济、社会原因,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公平最初要求每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机会均等。
但是发展到现在,在保证每个儿童都能接受平等教育的前提下,每个儿童都应该受到适切性教育(即每个儿童都有权利受到能适应其自身天赋才能和动机水平的教育),以及如何受到适切性教育则成为现阶段,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讨论的重点问题。
关于奥数的争论其实也正是这个问题亟待解决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
如何让智力超常儿童“吃饱”,同时又保护好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不让他们“在学会读书以前先厌恶了读书”,美国的经验或许能对我们有所启示。
一、美国天才儿童教育权利保障的历史与理念崇尚个性、标榜人权的美国在历史上就非常重视天才儿童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
美国的天才教育运动起源于特曼(Lewis Terman)与霍林沃斯(Lita Hollingworth)在20世纪50年代广泛倡导的研究。
20世纪初,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特曼开展了比耐-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的修订和美国化工作,并于1916年制定了作为全美智力测验先驱的斯坦福-比耐智力量表。
在1921到1923年间,特曼及其后来者用斯坦福-比耐智力量表对从幼儿园到八年级的儿童进行了测量,从中挑选出智商在135~170之间的1528名儿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下的中美高中教育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下的中美高中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高中阶段的教育也成为两国交流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和比较两国高中教育的不同之处,对于加深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是一种比较文化差异的方法,本文将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的角度分析中美高中教育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格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他将文化差异分为六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短期导向和个性与群体。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些文化维度在中美高中教育中的表现和影响。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不同文化对于权力分配和接受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权威和地位非常重要,学生往往尊重老师和长辈的意见,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更为重要。
这种文化差异在中美高中教育中表现为,在中国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严格和尊重,学生往往不敢质疑老师的话语;而在美国的教育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不同文化对于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权衡。
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利益更为重要,学生往往会为了班级和学校的荣誉而努力学习;而在美国文化中,个人利益更为重要,学生往往会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而努力学习。
这种文化差异在中美高中教育中表现为,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往往会在班级和学校的竞争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在美国的教育中,学生更注重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发展。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指不同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的认识和期望。
在中国文化中,男性往往被期望具有强烈的领导能力和竞争意识,女性则被期望具有温柔和善良的品质;而在美国文化中,男女之间的角色更为平等。
这种文化差异在中美高中教育中表现为,在中国的教育中,男生往往被期望在学术和体育方面表现出色,女生则被期望具有温柔和优雅的品质;而在美国的教育中,男女之间的表现和期望更为平等。
从《铁腕校长》看美国教育

从《铁腕校长》看美国基础教育电影《铁腕校长》中故事发生在东区中学,中学教师克拉克被派往该学校任校长。
该中学学生因吸毒、贩毒、打架、斗殴、抢劫、强奸等几乎所有的暴力犯罪而臭名昭著,逃课、拒考、课堂捣乱习以为常,克拉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亲自上台整治混乱、治理学校。
工作初始,克拉克不仅没有得到师生支持,而且引起了警察和学生家长的不满,甚至一度遭到逮捕进监狱;不过,克拉克的雷厉风行、严爱有加终于感动了全校师生,也击败了社会对其的不信任,最终克拉克取得了胜利,改变了东区中学的形象。
片中克拉克的有些极端、硬心肠甚至带着些许的凶狠的管理办法,饱含着他对每一个孩子的爱饱含着他的期待他的责任他的信念,他的“非常手段”给孩子们带来了光明的未来,给我们这些准教师带来一些感动和启示。
影片从一定程度反映了60、70年代美国的基础教育:一、当时美国基础教育的状况:1.仍然存在教育种族隔离的影子东区中学是黑人和白人混合的学校,但总体上黑人居大多数,由此可见教育种族偏见依然存在。
黑人虽然具有与白人同等的教育投资,但却能够从心理上感觉出种族歧视的存在,这是他们自暴自弃的重要原因,他们的种种恶劣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社会的消极悲观的反抗。
2.地方教育自主在美国有移民自办教育的传统,各州拥有州内教育全权,州又把相当多的权利分给学区,克拉克所接管的东区中学就是学区办学的例子。
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但这种教育体制也使得教育发展不平衡,规格得不到保障。
片中卡拉克刚接管东区中学时,学校秩序的混乱,环境的恶劣,教学成效的低下,足以暴露出地方自主管理不力给教育事业带来的弊端。
3.具有社会团体的参与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学生家长团体对学校的一些事物享有发言权和参与权,家长团体也十分关心学校工作。
但是在影片中,家长团体却起了反作用,原因是对校长的不信任、对校长管理方式的不认同。
不仅如此,各界社会团体也积极参与学校工作,片中的市长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顾学校和学生的利益暗中搞小动作想把克拉克拉下台,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他的做法不仅仅会是他失去一位有能力的校长,更会使很多孩子失去自己的前途,他的行为让令人痛恨,让人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高钢眼中的美国教育
看了一些关于教育的书,其中有篇文章很让我开眼,就是高钢的《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
此文为作者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的一篇文章。
文章主要是美国小学与中国小学教育的对比,文中,这位中国父亲把儿子送到美国的小学,起初他心存疑惑和担心,不信任美国的教育,终日忧心忡忡,但是儿子在美国的学习成果让他刮目相看和震惊。
文章中,美国的小学里,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书包里没负担。
而中国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课程沉重、作业考试繁多……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我们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文中,这位家长发现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这位家长吓一跳,因为在中国大陆,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也不一定做的好。
但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而且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还列着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
再后来,老师留给儿子的
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这位家长先是大吃一惊,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但看着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这位家长不禁想起当年他自己在国内学校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
由此,这位家长得出这样的体会:他自己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而美国教育是在通过各种形式,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
这些问题也许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后来,这位家长的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从文中所讲的美国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从不“唯考试分数论”,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
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这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
这也正是文中所说的:“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这些对我而言深有感受。
有篇文章《25年前,两个错误的预言》对中美的教育也说的很好。
我觉得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应该以分数的多少来论,也不应该以学生背了记了多少东西来评价。
现在的学校剥夺了学生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也不知中国教育改革已经数十年,但却仍然“唯考试分数论”。
仔细想想我们的个性和动手能力等等也是在这样的教育下慢慢被扼杀掉的。
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最后引用文中一句话来做总结:
“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
”
华平
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