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日思维习惯的差异
关于中日思维方式异同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日思维方式异同的对比分析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亚洲两大重要国家。
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两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两者的思维方式存在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就中日思维方式异同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中国及日本思维方式在认知映像上存在显著的异同。
中国思维方式更偏向归纳思维,把大量的资料进行归类,以组织的情况来反映社会问题,例如,中国人可以把一段历史分解成一个个有序的事件节点,形象地把它们放在一起,以便更好地挖掘出有关问题的本质和趋势。
而日本思维方式更偏向逻辑思维,把大量的资料分析清楚,把当下问题与过往经验结合起来,来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分析某一社会问题时,日本人会以一定的角度去分析,仔细审视,之后以某种深思熟虑的态度来使用和实施解决方案。
此外,中国及日本思维方式在观点选择上也存在显著的异同。
中国思维方式偏向于认同传统观点,坚持原则,比较谨慎,更加关注表达,考虑全局格局,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多采用实践和突破的方式,例如,在讨论某一事物时,中国人会自始至终强调理论依据,只有依据理论出发点,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日本思维方式更偏向开放想象,善于思考变化,更加重视自我表达,以具体实践为出发点,以求解决问题,例如,在讨论某一事物时,日本人会首先关注实际操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中国及日本思维方式在行动模式上也存在显著的异同。
中国思维方式更加强调结果,在解决问题时多采取策略性和有计划性的思考模式,从而更好地帮助推动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工作中,中国人多倾向于先立计划,然后细致的进行细节处理,以确保最终能够取得最佳效果;而日本思维方式更灵活,更偏向于灵活性,往往倾向于以实践为出发点,在工作中,日本人会首先想到将解决问题所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来,然后再一步步进行实施,以最高效的方式取得最优结果。
综上所述,中国及日本思维方式存在显著的异同,不仅体现在认知映像、观点选择和行动模式上,而且,这种异同也深刻影响了两国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更促进了两国的交流与合作。
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对中日现状的看法

关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对中日现状的看法丁白明东方擅长形象和辩证思维,西方擅长抽象和逻辑思维。
东方喜欢从整体到局部,西方喜欢从局部到整体。
东方经常求同存异,而西方经常求异存同。
东方擅长顿悟,而西方擅长渐悟。
不同的思维模式之间进行交流时,经常会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
在此就以中日的现状为例进行说明。
1.关于钓鱼岛中国的观点是钓鱼岛是中国,以中国最早发现等证据来证明钓鱼岛就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钓鱼岛是被日本强占去的,所以现在钓鱼岛就应该属于中国的。
而日本的观点是,钓鱼岛归属琉球,琉球由美国划归日本,并且目前由日本控制,所以钓鱼岛就是属于日本的。
而欧美却以看戏的角度,保持中立。
从欧美的角度来开,中日的争斗都是在欧美定下的规则下的争斗。
规则已有,审判者必然以欧美为主体,而中日却不自知,岂不如同看孩童争斗?中日要向欧美提供证据,来审判钓鱼岛的归属?西方讲究的懂装不懂,知装不知。
欧美不知道,日本的领土应该限定在四岛之内?欧美不知道琉球群岛应该独立成国?还需要中国不停的提供证据?欧美需要的不仅仅是证据,更关注的实力。
没有实力有证据,也是没证据。
有实力没证据也就有证据,雅尔塔协定和开罗宣言已经规定的很清楚。
这就是势力范围的划分。
为什么前苏联分裂后俄罗斯没有争议的就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取代中华民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之一?这就是实力使然。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不是象人大代表一样是一种荣誉一种赏赐,而是本身就是一种实力展示。
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知,难道欧美不知?难道欧美不知道一旦承认中国人民共和国为联合国成员,就必须接受废除一切对中国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知,难道欧美不知?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
多少欧美在中国的投资都一笔归零,中国的知识分子不知,难道欧美不知?没有抗美援朝几十万志愿军的牺牲,没有抗美援越的胜利,没有非洲的无私援助,没有当时在整个世界巨大的道义影响,中国人民共和国能够取代中华民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这种巨大的思维模式差异,导致目前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实在是不值得尊敬,思维真的就停留在孩童时代。
中日习俗差异之我见

二 、礼 仪 、风 俗 习惯 的 差 异 中 日两 国 都 被 誉 为 “礼 仪 之 邦 ” , 《 论 语 》 中很 早 就 有 “ 礼 莫 视 , 非 礼 莫 听 , 非 非 礼 莫 动 ” 的 古 训 。 在 中 国 是 特 别 是 男 J , 很
面部表情 ,总是给人 一种 有所保 留的感觉 。 中国人多数都 会你 不好 交 往 。互 赠 名 片时 ,要先 行 鞠 躬 那 样 关 系 。 日本 人常 常把 外 国 人 叫做 “ 外 礼 , 并 双 手 递 接 名 片 。 通 常 是 地 位 、年 龄 低 人 ” , 无 论 你 在 日本 住 多 少 年 , 无 论 你 比 的人先递名片。 日本 人 还 要 日 本 化 , 你 永 远 都 被 称 为 “ 外 到 日本人家 里作客或 到公司拜 访客人 , 人 ” 。 日本 人 很 难 接 纳 外 国 人 到 自 己 的 社 要 预先 约 定 时 间。 敲 门或 者 按 门铃 时 要说 会 中 。 因 为 担 心 外 国 人 会 破 坏 牢 固 建 成 的 “ 曲凡 < §L ” ( 人 在 家 吗 ?/ 可 以 主 我 “内 ” 部 秩 序 , 并 因 此 破 坏 整 个 “内 ” 部 社 进来 吗? )。进 门后要在 玄关的地 方脱掉 鞋 会 。 子 , 把 鞋 子 放 好 , 鞋 脚 尖 要 向 外 摆 好 ; 并 且 中 国 人 的 等 级 差 别 不 大 , 家 庭 的 分 工 说 “扫邪 魔 L 寸” 、 “失 礼 0 寸” ( 打 明显 ,中 国男人去市场 买菜、做饭是 很平 搅 您 了)。去公 司拜 访的时候 要说 “扫忙 L 常 的事 情 。 在 日本 男人 买 菜做 饭 的事 情是 L 、E: 弓啻、 打邪魔 0 |寸” ( 您百 很罕见 的。 日本 是男权社会 ,男性的地位 比 亡 在 忙 当中打搅 了)。 女性高 ,收入也 比女性高 ( 同一公司 、同一 日本 人 有 赠 送 礼 物 的 习 惯 , 拜 访 亲 朋 职位 ,女性的收入 要比男性低很 多 ),很多 (临时工 )。日本 男性很少 I 好友 、出席 宴会、旅游 带回来 的 扫 彦 ( : 土 女性只是 , 特 产 ) , 通 常 是 些 很 便 宜 的 东 西 ,礼 不 在 做 家 务 , 也 不 进 厨 房 。 日本 女 性 把 男 人 买 菜 厚 , 礼 物 的 包 装 就 很 花 心 思 , 为 的 是 给 对 方 煮 饭 , 晚 上 早回 家 看 成 是 没 有 出 息 的 。 在 日 留 卜 刻 印象 , 向对 方 表 示 自己 的心 意 。 . 深 本 的 公 共 交通 工 具 里 , 可 以 发 现 一 个 有 趣 的 一 中 国 人 送 礼 成 双 , 喜 欢 2 6、 8 9 、 、 等 现象 :夫妻两 人带着 小孩 ,如果有 人让座给 数 字 。 日 本 人 送 礼 一 般 是 奇 数 :通 常 用 1、 小 孩 坐 , 通 常 是 丈 夫 抱 着 小 孩 入 坐 , 而 妻 子 3 、 5 、 7等 ; 日本 人 很 忌 讳 “ 9” “ <” 是站在 旁边 。作为中 国人 的我看到这种 现象 ( u , “ … L” ( i , k) 4 S ) 因为 在 日语 中 觉 得 不 可 思 议 , 也 不 思 不 得 其 解 。后 来 跟 日 “u ( k ” 9) 与 “ ”同 音 ; “L” ( 苦 4) 与 本人聊 天的时候 提起这件事 的时候得到 了答 “ ”同 音 。 按 日本 习 俗 , 向 个 人 赠 礼 须 在 案 : 因 为 日本 通 常 是 男 主 外 , 女 主 内 ; 男 人 死 私 下 进 行 , 不 宜 当 众 送 出 。 日 本 人 禁 忌 绿 外 边 赚 钱 很 辛 苦 , 所 以让 男 人 坐 下 来 , 也 色 ,礼物忌送 手帕 、梳 子、荷花 等:探病 的 是理 所 当然 的 事 情 。 时 候 不 能 送 带 根 的 植 物 。 因 为 日语 的 “ ” 中 国 和 日 本 文 化 差 异 最 明 显 的 地 方 是 ( ) , 跟 “ ” 同 音 , 有 卧 床 不 起 的 寓 国 民 性 。 中 国 幅 员 广 阔 , 东 西 南 北 中 文 化 习 根 睡 意。 俗 各 异 , 人 的 思 维 差 距 很 大 。 日本 是 单 一 民 中 国 人 也 注 重 礼 仪 规 范 , 在 正 式 场 合 族 、 四 周 环 海 的 岛 国 , 造 成 了 日本 文 化 的 两 羞 也 要 装 , 要 求 并 不 太 严 格 。 而 日本 人 非 常 面 性 。 日本 人 有 强 烈 的 “ 耻 感 ” ,使 日本 注 重 礼 仪和 服 装 。 不 同 的 场 合 要 求 不 同 的 服 人 严 于 律 己 ,追 求 完 美 , 不 突 出 表 现 自己 , 装 。特别 是男性 ,必须穿 ‘ 正规 的西装。 套 喜欢 随声附和 、随波逐流 ,保持一 团和气 。 在 日本 有 一 个 很 有 趣 的 现 象 是 , 参 加 婚 礼 和 失 去 了 “ 恶 感 ”使 得 日 本 对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罪 葬 礼 的 时 候 , 男 件 都 是 穿 一 套 的 黑 西 装 。 怎 战 的 侵 略 罪 行 的 淡 化 和 掩 盖 。 日本 人 宁 可 承 样 分 辨 才 知 道 是 参 加 婚 礼 还 是 葬 礼 呢 ?要 从 受 罪 恶 感 , 也 不 愿 意 忍 受 耻 辱 , 更 不 愿 意 为 男士所 佩戴 的领带来 区分。参加 葬礼的都 必 承 认 历 史 而 去 背 负 “ 耻 感 ” 。 这 样 的 做 法 羞 须 系 黑 色 的 领 带 : 参 加 的 婚 礼 的 就 会 系 一个 让 H本 人 承 受 更 大 的 耻 辱 , 是 日本 永 远 也 不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礼节和社交习惯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注重面子和礼貌,尊重长辈和上级,常常通过温和、间接的方式表达意见。
相比之下,日本的社会文化更加注重细节和规范,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和自我约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日本人讲究谦虚、谨慎和点到即止的语言风格。
饮食文化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人重视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共进餐食,经常以大量共享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相比之下,日本人更注重个人的用餐体验,他们会品味每一道菜,注重细致的烹饪技巧和食材的原汁原味。
日本饮食还讲究一定的规则和仪式感,如使用特定的筷子和日式刀叉,以及特定的餐具和摆盘方式。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人普遍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秩序,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稳定。
而日本人更注重个人的责任和自我约束,强调团队协作和公共秩序。
日本文化中强调的“谦虚”、“忍耐”、“奉献”等价值观也与中国的价值观有所区别。
中日两国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差异。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深受儒、释、道三教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日本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和神道教,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达到解脱和涅磐,神道教则与日本本土信仰和精神息息相关。
中日文化在礼节和社交习惯、饮食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体现了两国人民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日之间的交往明显增加,中日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很大,这使得中日之间的交流难免出现误解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日的跨文化交际,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礼仪方面:中日两国礼仪习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比较注重礼仪,他们一般在见面、问候、送礼等场合下,都有比较严格的礼仪要求。
而中国人则在礼仪方面略显随意,在一些场合下,亦可以不拘束地自由表达自己。
比如在聚会上,日本人一般会在酒前献上祈福之词,并谈论相关的文化话题,而中国人则在人际交往中更多的侧重于自由和亲密感。
信仰方面: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的差异。
日本人普遍信奉佛教和神道教,强调大自然、天神等与自然界和人自身的关系;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以儒教、道教和佛教为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文精神。
就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往往也会在一些举止、语言中展示自己的信仰,而中国人在交往上不太提及自己的信仰。
价值观方面:中日两国的价值观也存在一些差异。
比如,在工作上,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较为注重领导者的决策和执行力,同时也比较支持长时间的加班和勤劳。
而中国人则更强调个人创造力和自由度,在工作上更注重沟通和合作,同时也更倾向于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
思维方式方面: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
日本人讲究细节和细致,极为注重规范和制度,思考问题较为保守和谨慎,平时也比较保守。
而中国人则在思维方式上耐不住性,更为灵活、自由,并以突破常规、开拓思路为主要特点。
综上,中日两国在礼仪、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异,这才有可能促进中日之间的和谐合作。
作为交流的双方,应当尊重和理解对方文化的不同和特点,学习彼此之间的信仰和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立互相信任、平等和共赢的合作关系。
日本人和中国人习惯差异

日本人和中国人习惯差异第一篇:日本人和中国人习惯差异日本人和中国人习惯差异要旨:习惯这个东西有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日本的习惯和文化,有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有从中国传入的,有的则来自欧美,起源和历史也各不相同,但都融入日本社会并发展变化着。
再者,社会及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也使各国的习惯发生着巨大变化。
日中两国习惯在相互影响的同时也在各自演变。
中日两国在生活习惯、思考方法、民族性等方面却又很大的区别。
キーワード:日本人中国人生活习惯はじめに:关于日本和中国的习惯差异,历史上由来已久,日本的习惯及文化有日本原有的,也有从中国及欧美传承的,日本的习惯起源形形色色。
各国的习惯之间因经济贸易等等相互影响而变化。
两国互相认同并且尊重对方的建立在民族性与环境因素基础上的生活习惯和思考方法的话,对中日友好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种差异。
有关内容1.1互送名片的差异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
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
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
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
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
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
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会,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间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在日本,名片在商务往来中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即使在中国不用说也是一样的。
但是有些许是不同的。
第一,在日本进行商务工作时,初次见面基本上都必须交换名片。
所以,有必要随时带上足够的名片。
特别是中国人去日本出差时,因为要在日本会见很多人,所以必须要多带些名片。
第二,中国人的名片里多数都印有手机号码,但在日本人的名片里却相反,多数是不印有手机号码的。
这是因为日本人认为商务工作原则上应采用联络办公室或用E邮联络的方式。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 原 则 , 丰 富 的历 史 典 故 与 成 语 。具 体 说 来 , 国文 化 中 墨 守 成 规 、 有 中 保 日本 人 的 思 维 方 法 之 中 最 基 本 的 原 则是 . 封 不 动 地 肯 定 为 了 生 存 所 处 的 自然 环 境 或 者 是 各 种 客 观 条 件 。 们 往 往把 所 有客 观 现 象 视 为 绝 他 守 的 成 分较 多 。 ” 而是 始 终 处 于 与 自然 从 中 国 文 化 的发 展 历 程 来 看 , 少 出现 典 范 转 移 的 重 大 革 命 。上 对 的东 西 。 日本 人 不 是 处 于 与 自然 对 立 的 角 度 , 很
思 维 习 惯 与 文 化 及 语 言 密 切 相 关 .是 影 响 沟 通 与 交 流 的 重 要 因 任 也 只是 多 对 自己 的集 团 内部 负 责 , “ 、外 ” 态 度 有 很 大 差 别 。 对 内” “ 的 素 。 维 习惯 的 差异 , 造 成 文 化 差 异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 为它 不 仅 是 日本 人 意识 上 、 思 是 因 心理 上 是 排 外 的 , 诚 于 团体 是 获 得 安 全 感 的途 径 , 忠 被 民族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 且 是 民 族 文化 最 深 层 次 的 一 部 分 。思 维 习惯 同 组 织 排斥 就 是被 抛 弃 。 而 时 又 是 语 言 生 成 和 发 展 的深 层 机 制 , 维 习惯 的 差 异 也 造 成 了 语 言 表 思 日本 人 岛 国意 识 强 烈 , 刻 有 危 机 感 , 有 一 定 的侵 略性 。 民族 时 具 在 达 的差 异 。因此 , 研 究 语 言 的 特 征及 其 转换 . 研 究 不 同 民族 语 言 和 性 格 中 , 威 武 的 成 分 , 旦 时 机 成 熟 , 会 暴 露 无 遗 。例 如 : 午 战 要 要 有 一 就 甲 文 化 的差 异 , 必 须 深 人 研究 与其 有 密切 关 系 的思 维 习惯 。 经 济 “ 就 在 全 争 、 日俄 战争 、 战 时期 偷 袭 珍 珠 港 等 。 在 广 囊 的 大 陆 逐 渐形 成 的 中 二 而 球化 ” 的今 天 , 有 较 好 地 了解 这 种 差 异 , 能 更 好 地 尊 重对 方 , 能 国 人 性格 中 , 一 种 很 温 和 的成 分 。 中 国的 发 展 历 史 上 看 , 只 才 才 有 从 与少 数 民
1 中 日思 维 方 式 差 异 的 主 要表 现 .
是 但 静 态 理 解 的 思 维 , 别 强 调 了 主体 个 性 , 易 产 生 一 种 对 过 去 经 验 的 力 是 同一 实 在 的 两 个 方 面 , 同 一 整 体 , 又 认 为 伦 理 研 究 比 自然 科 特 容 人 依 恋 。换 句 话 说 . 代 人 的 昔 日经 验 在 中 国人 的 心 里 . 起 一 种 成 果 学 研 究 更 为 重 要 , 对 自然 能 够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发挥 作 用 。 古 唤 与 中 国人 相 比 , 日本 人更 重 视 大 自然 , 更顺 应 大 自然 , 为 人 不 过 认 感 。 中 国人 的思 想 与 生 活 总 是 受 到 大 的 古 典 礼 仪 的约 束 , 到 古 典 经 受 东 中指 出 的:在 “ 验 的 强 烈制 约 。 五 经 , 生 的 道 理 都 在其 中 。 国人 并 不 强 调 抽 象 的 是 大 自然 的 一 部 分 。正 如 中村 元 在 《 洋 人 的 思维 方 法 》 如 人 中
科 技 信 息
0 职校 论 坛 o
S IN E&T C NO O CE C E H L GYI OR NF MATON I
20 0 9年
第3 3期
浅 议中 日思维 习惯 的差异
金伊花
( 江旅 游职 业学 院 浙
浙江沟通与 交流 , 同时也是形成文化差异的重要 原因之 一。 日两国思维 习惯差异形成来源于诸 多因素. 思维 习惯和 中 其
外 部 表现 大相 径 庭 。只 有 较 好 地 了解 这 种 差 异 , 能 理 解 语 言表 达 的 真 正 含 义 , 利 于我 们 实现 对 日语 学 习从 感 性 到 理 性质 的 飞跃 . 时 对 成 才 有 同 功 地 进行 跨 文化 交 际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意 义 。 【 关键 词 】 日; 维 ; 中 思 习惯 ; 异 差
真 正 地 达 到 中 日两 国 间 的 沟通 和 交 流 ,并 成 功 实 现 跨 文 化 交 际 。
族 的 斗争 , 采 取 和 亲 的政 策 , 昭 君 出 塞 、 成 公 主 远 嫁 等 。 与 日本 多 如 文
武 士 剖腹 等 惨 烈 的 自杀 方 式 相 比 , 国 人 处 理 这 类 问 题 时 也 多 采 取 较 中 从 ,不 J 君 在 人 类 历 史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同 的 自然 、 土 、 治 、 济 和 社 会 为 温 和 的 形 式 , 一 些 谚 语 中也 可 见 一 斑 .、 忍 则乱 大 谋 , 子 报 仇 不 风 政 经 环 境 , 培 育 出 不 同 的 文化 、 教 以及 艺 术 。 会 宗 因此 中 日两 国在 思 维 习惯 十 年不 晚等 。 1 自然 观 的差 异 . 3 I 大 相 径 庭 自然 是 不可 避 免 的 . 存 在 的差 异 具 体 表 现 如 下 : : 的 其 11中 国文 化 的稳 定 性 和 日本 文 化 的 开 放 性 。 . 在 中 国 人 的思 维 方 式 中 , 一 种 静 态 理 解 事 物 现 象 的 倾 向 。 这 种 有 虽 然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和 日本 传 统 文化 中 都 追 求 “ 人 合 一 ” 尊 重 大 天 , 自然 , 细 分 又 有 差 异 。 但 自古 以来 , 然 中 国 人 一 直认 为 自然 力 与 精 神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