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讲义 新人教版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讲义 新人教版

专题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本讲复习过程中,应围绕“大气运动”这一核心,把握以下几点: (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 (4)天气系统变化及其影响;(5)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图示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核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1)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4)洋流方法技巧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低纬与中纬:中纬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气温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出现在赤道附近的海洋上。

2.等温线弯曲与闭合的成因分析(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

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

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

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

2018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微专题13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学案

2018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微专题13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学案

微专题13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水循环的类型a级误区警示外流河(如长江)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但在流动过程中蒸发的水分则是参与的陆地内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河流的补给 (1)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相互补给的示意图 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a级误区警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并非都是互补关系。

当河流为地上河(如黄河下游)时,无互补关系,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不能补给河水。

b级方法技巧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与应用(1)判读方法①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

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

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径流变化较小。

②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

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

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 m3/s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③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

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

④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河的径流变化基本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说明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

(2)主要应用(从流量过程曲线图中分析河流补给)①洪水期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正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大二轮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含解析)

2018届高考地理人教大二轮复习课时巩固过关练三 大气的运动规律(含解析)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大气的运动规律(40分钟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2017年7月17日1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北太平洋地区局部的海平面天气形势图,完成1、2题。

1.此时,日本天气特征是( )A.受气旋控制,降水发生在日本海沿岸B.受反气旋控制,降水发生在太平洋沿岸C.冷锋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D.暖锋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2.此时,中国某些地区的天气特征是( )A.云、桂南部经历大风、暴雨B.闽、浙、台、沪阴雨连绵C.东北平原经历大风、降水天气D.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值梅雨【解析】1选D,2选A。

第1题,日本东南部是一低压天气系统,因此是气旋,冷锋和暖锋所形成的降水区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受南部高压的影响,水汽主要来自南部太平洋海区。

第2题,云、桂南部受一低压气旋系统控制,因此其天气特征是大风、暴雨;闽、浙、台、沪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特征是炎热干燥;东北平原由于空气干燥,缺少足够的水汽,难以形成降水;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受到高压控制,因此天气炎热干燥。

(2017·牡丹江一模)近年来,节能建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北京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该校教学楼进行研究。

下图中甲、乙、丙示意教学楼楼顶水平面、南墙、北墙单位面积接受太阳辐射量的月变化。

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的甲、乙、丙依次代表( )A.北墙水平面南墙B.水平面北墙南墙C.南墙水平面北墙D.水平面南墙北墙4.乙各月太阳辐射量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5月太阳辐射量多于7月,大气环流B.5月太阳辐射量多于7月,纬度位置C.7月太阳辐射量少于8月,太阳高度D.7月太阳辐射量少于8月,白昼长短【解析】3选C,4选A。

第3题,我国位于北半球,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楼顶水平面单位面积获得太阳辐射量大,而南墙与楼顶垂直,所以夏季照射在南墙的太阳光线与南墙的夹角小,获得太阳辐射较少,而北墙位于背阴面,全年获得太阳辐射量小,所以甲为南墙,乙为水平面,丙为北墙。

2018届浙江选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10

2018届浙江选考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10
北纬40°~60°
大陆西岸
热带沙漠
气候
南北纬20°~30°
全年都受副热带高气 全年都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
大陆内部、 大陆西岸 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雨林
气候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降水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具体 分析如下:
气候类型
地中海 气候 热带草 原气候
分布规律
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南北纬10°~20° 之间
成因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全年高温,一年 可分干湿两季
带控制,冬季受西风
带控制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
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
带控制
b级特别提醒
气压带、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
风带的关系
1. 盛 行 风 是 洋 流 形 成 的
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
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
分布密切相关。如右图
所示:
2.南亚季风与北印度洋洋流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
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 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 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甲图)。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 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离岸风(西南风)的影响,深层冷水
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10 气候成因与特征
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
研读设问 明知考向 当堂巩固 限时自测

基础知识

2018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版课件:专题3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10 气候成因与特征

2018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版课件:专题3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10 气候成因与特征
C.甲:热力原因 下沉
B.乙:动力原因 上升 D.乙:热力原因 下沉
解析 从图中纬度信息可知,甲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乙为北半球
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乙都是动力原因形成的,甲气
流上升,乙气流下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13础知1识4导学
解核心析考向突破答案
核心考向突破
二、全球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及其影响 1.全球大气活动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中心,将 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来, 大陆上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并由带状分布变为低压中心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中心,将 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上保留下 大陆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来,并由带状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二 研读设问 明知考向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1.(2017·4月浙江选考)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 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真题 2.(2016·4月浙江选考)该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其形成原因 设问 是终年受________控制。
3.(2016·10月浙江选考)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 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 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3.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13础知1识4导学
解核心析考向突破答案
4.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 三 大气的运动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巩固过关练 三 大气的运动

课时巩固过关练三大气的运动规律(40分钟,90分:选择题11个小题,每题4分,非选择题2个小题,共46分)(2016·杭州二模)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2.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A.太阳辐射较弱B.气温较低C.暖湿水汽充足D.风力较弱【解析】1选C,2选D。

第1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风是从谷地沿两侧山坡吹的上升气流,谷地中心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雾。

夜晚吹山风,冷气流沿两侧山坡吹下,谷地中心是上升气流,底层受冷气流影响快速降温,形成下面冷、上面暖的逆温状态,出现浓雾天气。

第2题,浓雾天气出现条件,一是有逆温现象,一是静风天气。

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暖湿水汽充足对雾形成有影响,但不是浓雾持续几天的主要原因。

风力弱,不能吹散浓雾,才是主要原因。

(2016·湘潭二模)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3、4题。

3.图中E点的气压可能是( )A.1 006百帕B.1 010百帕C.1 018百帕D.1 022百帕4.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C.西北、东北、西北、东北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解析】3选D,4选A。

第3题,E最外围附近那条靠近1 012的线数值可能等于1 012或者1 016;结合海陆轮廓的实际,E附近是北美洲大陆,亚洲是高压系统,美洲大陆也应该是高压系统,气压值为1 020~1 024。

第4题,分别过甲、乙、丙、丁四点作垂直于四点切线的垂线,垂线即为气压梯度力方向,以垂线为基准北半球向右偏30°~45°,即为风向;甲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东南部,吹西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高压中心西南部,吹东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高压中心的西北部,吹东南风;丁大致位于南半球低压中心的北部,吹西北风。

2018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版课件:专题3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 热力环流与风

2018届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浙江选考版课件:专题3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9 热力环流与风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c级规律点拨 等压面与气压的关系:高高低低(等压面凸向高处为高压,等压面凸向低 处为低压)。 (2)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水平气流从高压指向低压
热上升 热低压
冷下沉 冷高压
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①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造—成→同一水平面上 存在气压差异 —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热力环流。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解析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PM<PN时,③为北半球风向,⑦为南半球 风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础知识导学
解核心析考向突破答案
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解析 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是一对平衡力,方 向相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基础知识导学
解核心析考向突破答案
9.下图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近地面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北半球向右偏。
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使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山
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3)城市热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浙江选考)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微专题13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学案新人教版

(浙江选考)2018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微专题13水循环与河流特征学案新人教版

微专题13 水循环与河流特征考试内容考试要求1.水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水循环的类型a级误区警示外流河(如长江)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但在流动过程中蒸发的水分则是参与的陆地内循环。

(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河流的补给 (1)河流的补给类型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2)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间相互补给的示意图 ①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②湖泊水与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③湖泊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补给关系:a级误区警示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并非都是互补关系。

当河流为地上河(如黄河下游)时,无互补关系,只能是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不能补给河水。

b级方法技巧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与应用(1)判读方法①读横轴,看时间与径流曲线的对应状况。

横轴指示了径流变化对应的月份,从中可以看出河流径流变化的时间分布特点。

图中径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冬季的几个月份径流变化较小。

②读竖轴,看流量的数值大小。

竖轴上标明的流量数值大小可以反映河流的流量大小。

图中的最大流量在220m3/s左右,说明该河流量较小。

③读曲线,看径流的变化特点。

从径流曲线的高低起伏变化可以看出其丰水期和枯水期的长短分布状况。

图中河流的丰水期从6月份持续到9月份。

④看组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河的径流变化基本上与气温的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说明该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较小。

(2)主要应用(从流量过程曲线图中分析河流补给)①洪水期出现在夏秋季、枯水期在冬春季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正好相反。

②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水补给。

③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④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⑤曲线变化和缓,多系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考查气温的特征、变化趋势及原因等知识。 的影响与原因的分析、判断与阐述为主要设问方向。
选项或答案特征:紧紧围绕所给的图文材料,利用所学知识,通过
规律 设问特征:在选择题中,多以特征的描述、特征的判断、气温变化
对材料的分析、解读,归纳出气温的特征、变化的趋势并能理解其
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例题
(2017· 全国文综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
④地形逆温。在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 坡下沉,导致盆地或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 暖下冷的空气结构,即出现逆温现象。 (2)逆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逆温层的存在使空气处于稳定状态,空气的垂直运动受到抑制。工厂里燃 煤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和地面扬起的尘埃等聚集在空中不易向上扩散和 稀释,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逆温存在时,空气质量差,晨练要注意避开 这段时间,以免将污染物吸入体内,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还会影 响身体健康。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雾使空气的能见 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并使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增加。
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
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
而形成逆温现象。这种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在锋面上,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
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解析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答案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 解析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通过大气逆辐射实现。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析 答案
(3)该地可能位于
A.吉林省 C.山西省
B.河北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解析 答案


当堂巩固
限时自测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辐射 √ B.太阳辐射
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真题 设问 2.(2016· 10月浙江选考)北半球气温变化显著大于全球,主要是因 为北半球
3.(2015· 浙江文综)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4.(2015· 浙江文综)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 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1.考向:气温的变化特征;气温变化的原因;气温变化的影响。 2.命题规律 题型:选择题是本专题最重要的考查形式,非选择题在近几年少有 涉及,但填空题考查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考向 材料特征:以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结合文字材料为信息的载
温室气体CO2、CH4、O3等 → 排放增多 → 吸收地面辐射增多 → 气温升高 → 全球变暖
(3)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
不但能防止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

研读设问
明知考向
1.(2017· 4月浙江选考)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
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 ),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
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
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
C.③
D.④
解析
答案
(2)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 ℃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实际应用 (1)运用大气热力作用解释自然现象
自然现象
树荫下、房间中无阳光照射仍然明亮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冬天阴沉的黑夜不太冷 晴朗的天空蔚蓝色;阴沉的天空灰白色
大气热力作用
散射作用 反射作用 保温作用强 散射作用 削弱作用弱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
保温作用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b级拓展延伸 逆温的形成及影响 (1)逆温的形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 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
从形成原因上看,常见的逆温类型主要有:
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
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
答案
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过程 意义
太阳暖大地 大部分太阳辐射 到达地面,地面 吸收后增温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 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 大气逆辐射,它把大部 分热量返还给地面
地面增温后形成 地面辐射, 大部分 地面辐射被大气 吸收,大气增温
b级方法技巧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技巧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 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 →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 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 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 →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 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专题三 大气与水的运动规律
微专题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体系填充答案:
①反射 ②散射
③吸收 ④上升 ⑤下沉
⑥与等压线平行 ⑦与等压线相交 ⑧冷锋 ⑨暖锋 ⑩东部季风区 ⑪西北地区 ⑫东北地区
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 研读设问 明知考向 当堂巩固 限时自测

基础知识
基本原理
1.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 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是太阳辐射能在地面、大 气间的转换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如下图所示: 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