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导优秀学案(精品)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

2.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对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掌握程度,适时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训练。
3.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成长需求,将古诗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知识拓展:讲解古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如历史典故、地理风貌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古诗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进行讨论。
2.交流分享: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共同分享古诗学习的体会。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四)课堂练习
1.诗句仿写:让学生模仿古诗中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古诗,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课堂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1.回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古诗的基本知识、修辞手法等。
3.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古诗,说明学习古诗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诗人介绍:介绍两位古诗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
2.诗句解析:逐句解读古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文学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3.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目聆听朗诵,体会古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6.评价与反馈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课文5《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句中的难点、重点,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语,提高写作表达能力。通过仿写、改写等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利用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通过讲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朗读感悟,体会诗意: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诗句,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通过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古诗的意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
2.朗读感悟: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体会古诗的美感。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翻译练习:将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创作练习:以《春天的校园》为题,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现代诗。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总结诗句中的春天景象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作,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量适中,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增加学生负担。
苏教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下)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精读两首古诗,补充略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精读,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红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够想象、描述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2、整体入手,在境中诵读、比较,感受两首诗的异同,咀嚼品味诗句的意蕴,体会《晓出净慈寺》中晴日西湖静态的明艳的美以及《望湖楼醉书》中暴雨西湖动态的风云变幻的美,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一、意境导入,寻相同处播放课件:(西湖十景)看出来了这是哪里的风光这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
的确,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梦,一个在心底萦回了千年的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两首诗中去,诵读、品味,用心感受西湖的韵味。
(出示)(一)请你们先自由读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二)交流: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谁来读读这首诗(2)晓是清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名寺,题目是什么意思(3)理解了题目,诗应该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读这首诗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谁再读这首。
(2)遮是个生字,齐读;一;;一;(3)诗题也很长,什么意思(4)望湖楼也位于西湖畔,楼高十八丈,是观湖绝胜处。
当年,苏轼就是在这里趁着醉意写下这首著名的诗作。
一起读诗。
3、两首诗都读通顺了,同学们,刚才乍一读,你们发现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都是写景的,都是写夏天的,都是写西湖景色的(追问:从哪看出)二、扣住诗眼,品味诗情(一)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过渡:同是写六月西湖的风光,两首诗读来,感觉却大不相同。
我们先随杨万里走进大约八百年前,六月的那个清晨,诗人步出西湖西南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蓦然间,晨曦一片中,满湖的莲叶映入眼帘,诗人不禁脱口而出;一;;一;(出示《晓出净慈寺》)读;一;;一;(读全诗)2、体会风光不与四时同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林子方啊,你舍得离这而去吗毕竟是六月的西湖呀!风光;一;;一;(生接读风光不与四时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精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概括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写出来。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课文5《古诗两首宿新市徐公店》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细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的背景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诗的背景和内涵,如诗人的生活经历、古诗的时代背景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如古诗解读、创意写作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4.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共鸣。
2.创设相关的情境,如模拟古代文人墨客的聚会,让学生扮演诗人和市民,进行古诗创作和交流,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
(二)问题导向
1.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细节,如诗人的情感、诗中的意象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诗人的情感表达、古诗的意境等,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
2018-2019年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一等奖教案 (1)

《古诗两首》教案教材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相映成趣。
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何心境。
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写的是晴好天气下西湖中莲荷的壮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过程与方法1.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使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西湖风景图片;准备朗读动漫;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古诗。
(2)查找诗人苏轼、杨万里及西湖的相关资料。
(3)搜集有关西湖的名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去过西湖吗?了解西湖吗?你知道西湖的哪些景色?(指生回答)(出示课件)2.西湖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在古人眼中,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理解作业 4中带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说说《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与背诵。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分角色读、感情朗读等方式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概括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局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且写出来。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1)教师:1.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揭示课题春天是万紫千红的,春天是千姿百态的,占往今来无数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
谁能背诵有关春的古诗?即使是同样的风、同样的雨、同样的花,在不同的诗人眼里也是不相同的。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两首从不同的角度来写春的诗,让我们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1.白渎两首古诗,要求渎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渎情况:(1)指名读占诗,相机正音。
篷"、"杖"后鼻音,"怜"前鼻音。
(2)指名画出停顿。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古木/阴中//系短篷,小扣/柴扉//久不开。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一、简言引入: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
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
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
(齐读)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
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
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样红: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入学习,体会情感(用时:8分钟)
1.读古诗,引导学生思考。
1.教师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并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净、竟、映”这三个字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圈出关键字词,标记不理解的词。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交流想象,理解诗句意思。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1)读准字音,画节奏。
(2)从“未”“跳珠”“乱”“忽”等词语,我体会到了天气变化快,风吹雨急。
(3)“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出诗人船上赏雨的喜悦心情。
2.读后交流感受:通过写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4.填空。
这首古诗写的是______林子方说些什么,动笔写出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学习,深入探究(用时:7分钟)
引导学生寻找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不同?体会作者是怎样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表达感情的。
(2)再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味。
2.汇报学习成果。
毕竟:到底,终究。
无穷碧:一片碧绿,无边无际。
别样红:比平时还要红艳。
3.先在小组内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再选出代表在全班说出诗句意思。
7.选一选,填一填。
净 竟 竞
干() ()然()赛
8.先解释加点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雨——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4.思考并交流教师提出的问题。
3.填一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四句话写()、()、()、(),生动形象;写()、()、()、(),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作。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并读出古诗节奏。
6.有感情地背给家人听。
教师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回顾(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并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并回顾这首诗所写的内容。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用时:15分钟)
_________的景色。从________
__________等词语中体会到了天气变化快,风吹雨急。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1)黑云翻墨未遮山。()
(2)白雨跳珠乱入船。()
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用时:5分钟)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想象诗中西湖奇景,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师及时补充。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景色?
(2)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2.引导学生朗读全诗品悟,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1.思考并讨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
学前准备
1.查找西湖、苏轼、杨万里的相关资料。(师生)
2.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找到诗中精彩的句子。(学生)
3.制作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说说曾经见过的夏天阵雨的情景。
2.引入并板书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引导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思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云怎样?雨怎样?风怎样?水怎样?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多读几遍,把诗句读准、读通。
2.汇报交流理解下列关键词。
(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跳珠:跳动的珠子。)
3.小组合作探究并理解诗意。
云——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教师创设情境,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1.找学习伙伴讨论,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整首古诗,并在小组内演一演。
小组探究合作,填写学生活动卡。
10.完成学生活动卡。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4.学生介绍诗人。
1.填一填。
(1)从题目看,这首古诗写的是________的景色。
(2)从题目看,这首诗的时间: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
2.填空。
苏轼是____朝文学家,号_____。
二、自由读诗,理解诗意(用时:15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引导学生再读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4.引导学生结合预习介绍诗人,补充材料。
1.学生畅谈见到的阵雨的画面。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交流汇报。
(1)“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2)地点在望湖楼。
(3)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4古诗两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教学设计时,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入境,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是就诗教诗,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起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鼓励学生积累相关的诗句,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底,使师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诗人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表达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