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
历史纪录片中国家形象的呈现策略分析与启示——以《书简阅中国》为例

2023.08一、研究背景在当下的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构成的重要一环。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促进了电视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更推动了电视媒体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增加了多渠道建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能。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泱泱大国,历史类纪录片无疑是构建中国形象的极佳通道。
它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介信息,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满足了其感官需求,并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展示历史故事,从时间的维度来展现更加立体的中国。
在新媒体的加持下,当下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如《国家记忆》《国家宝藏》等优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多,这也为学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参考样本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历史纪录片制作、叙事方面的特点与优点,以及其展现中国形象的策略,可以为今后历史类纪录片提供更加开阔的创作思路与更多的创意借鉴,从而优化我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播路径,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构建更加立体饱满的中国形象。
这有助于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成长,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当前,许多外媒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着不同的解读,国内也存在着对历史过度消费的乱象。
因此,创新历史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和传播策略,对于建立国内外受众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有着重大意义。
三、文献综述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th Boulding )最早提出“国家形象”一词,他在《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书中写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社会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我国学者徐小鸽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中提出“国家形象形成于国际新闻流动以及他国对另一国所作的新闻和言论报道,国际新闻流动中的国家形象会影响国际传播、理解和交流”。
纪录片《航拍中国》背后的国家形象传播

纪录片《航拍中国》背后的国家形象传播2017年纪录片《航拍中国》一经播出,迅速创下电视、互联网收视高峰。
在某电影网上,网友给出9.3的高分,近几年只有《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才能获得如此高的评分。
《航拍中国》采用无人机、直升机等飞行器作为拍摄工具,对中国各地的自然、人文风景进行全程航拍,以空中视角俯瞰今日之中国。
在第一季中,分别呈现了新疆、海南、黑龙江、陕西、江西和上海六个省区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让观众以崭新的观看角度重新认识祖国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从而增强个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面向国际社会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吸引世界关注与投入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推动力。
良好的国家形象意味着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接纳性和更广阔的国际合作与发展空间。
在当今全球化传播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正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最为重要的博弈策略。
因此,该片被认为是以全新的视角、精良的制作呈现了大美中国,是一部国家形象传播范例。
作为一个纪录片文本,《航拍中国》的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内容上。
《航拍中国》拍摄对象驳杂,跳出了同类纪录片仅仅表现自然风景、城市风格的选材局限,在一个更广阔的选材范围内,对新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深刻体现了讲“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
其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奇观”的拍摄手法和纪录视角为了营造新的视觉“奇观”,作为一部采用新技术手段拍摄的纪录片,《航拍中国》在拍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挑战。
在筹备第一季的过程中,摄制组先后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达15万公里,收集到大量空中影像素材。
航拍过程中的技术难度也挑战着工作人员,自然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生理机制、航空管制等现实条件使很多拍摄计划推迟或取消。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摘要】《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具有强烈国家主义色彩的电影,通过展现中国的国家实力、民族精神和发展历程,塑造了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电影中生动展现了中国在科技、经济和军事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了国家强盛的一面。
通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场景,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影片还对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展示,展现了国家繁荣昌盛的面貌。
在国际舞台上,这部电影也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还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国家形象,建构,背景介绍,电影内容简介,国家实力,民族精神,国家发展历程,国际影响力,意义,影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韩三平、黄建新执导,由朱时茂担任总制片人,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监制的电影。
该片于2019年9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片长为125分钟。
影片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背景,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飞速发展和取得的众多成就。
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正能量,被誉为中国新时代的代表作品。
该片集结了中国众多优秀演员,通过多条主线故事展现了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成就,全面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奋斗精神。
电影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取得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众多成就,塑造了一个民族形象追求进步、奋斗不息、团结奋斗的形象。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许多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成为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1.2 电影内容简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是由中国著名导演郭帆执导的一部政治纪录片。
影片以纪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影片以“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国智慧”等关键词为主线,向观众展示了一个自信、强大且开放的中国形象。
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河西走廊》为例

声屏世界2023/3文艺直通车纪录片之旅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以《河西走廊》为例阴郑兴隆杨玉清摘要: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主要叙事媒介之一,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和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基于多维度视角,以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从空间视角、叙事视角、情感视角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未来纪录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关键词:空间立场传播视野话语策略中国故事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河西走廊》是一次全新的探寻与摸索,本系列纪录片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时期的河西走廊历史,再现了河西走廊上的绚烂瞬间;以编年体史诗的形式,跨越汉、三国、两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系统梳理了河西走廊甚至整个中国西部的历史,呈现出跨越千年的雄壮、辉煌与苍凉。
该纪录片通过多元主体展现历史,运用内聚焦叙事视角,采用时间主线与板块段落结合的叙事结构,展现了河西走廊的千年历史。
本文将具体探讨《河西走廊》作为一部成功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希望为其他相关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提供一些新思路。
讲好中国故事的空间视角“场域是行为者所处的各个不同角度相互之间构成的真实关联的场景,假如将各个地域的宣传主体视作更具自身主体地位的行为者,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会化网络平台即构成这种行为者在网络空间中为争取地位而开展活动的场域。
”《河西走廊》的传播模式就类似于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会化网络平台的传播模式。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巧妙借用“丝绸之路”这一特殊的历史符号,《河西走廊》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该纪录片以河西走廊为主题,利用多种空间,分集来讲述发生在河西走廊的历史故事。
张骞、郭瑀、隋炀帝、左宗棠他们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社会圈层与生活轨迹,但《河西走廊》以每集相对固定的时长,将他们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缩短,来讲述这些人物的主要事迹。
从纪录片《无穷之路》谈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塑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关于中国形象的论述首次出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疑是展示中国发展成就、回应各种质疑之声的有效路径。
《无穷之路》是2021年、2022年由香港无线电视台出品,以香港媒体人视角讲述中国扶贫、环保实践的主题纪录片。
一经播出便迅速引起国内外社会的关注,其立意深远的选题、平实的切入视角、独特的创作手法、走心的文案设计等为可信、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
一、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基本内容阐释中国形象是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标准。
进入新时代,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否成功塑造好中国形象对增强国民自信心,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稳定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中,“可信”即中国形象的公信力与说服力,这是中国形象塑造的基本前提。
“可信”要求以真实的数据来说话,以真实的案例来支撑,以真实的情感来表达,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品质的内在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事求是根本观点的时代要求。
“可爱”即中国形象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是在可信的中国形象基础上的情感升华。
“可爱”就是要将中国形象朝着人格化、魅力化的方向塑造,即提起中国便能唤起评价者美好、愉悦的情感记忆与体验,不自觉地形成对中国的亲近感。
“可敬”即中国形象的感召力与引导力,是在可信、可爱基础上对中国形象塑造所要达到的更高目的要求。
“可敬”就是让中国的发展理念、制度模式、历史文化、社会治理、外交主张等得到国际社会及国际民众的深刻认同与敬重。
“可信、可爱、可敬”是中国形象塑造所要达到的三个不同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既显示了目标效果的层级性,又暗含着实现路径的难易度。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摘要】电影《厉害了,我的国》通过展现国家实力、团结精神和爱国情感,成功塑造了中国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
影片背景与创作紧扣国家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电影宣传了中国在各领域的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展示了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电影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自豪感,唤起了观众对民族精神的共鸣。
最重要的是,影片传递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励观众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观众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这部影片,观众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努力奋斗。
【关键词】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国家形象,建构,历史背景,创作,宣传国家实力,发展成就,团结,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全球影响力,国际形象塑造,观众,积极影响,启示,展望。
1. 引言1.1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种载体,传达着国家的力量、发展和自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历史背景与电影创作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如何宣传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成就。
这部电影也展现了国家团结与民族自豪感,弘扬了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全球的影响力和国际形象塑造,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对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电影让观众更加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它展示了国家的团结和繁荣,让观众看到国家的巨大变化和发展速度。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家,激励他们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人们更加自豪地说:“厉害了,我的国!”。
2. 正文2.1 历史背景与电影创作《厉害了,我的国》是一部由中国导演文牧野执导的电影,于2019年上映。
探析我国历史人文纪录片中文化价值的建构

126影视动漫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逐渐增强,具有极大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历史人文纪录片不断涌现,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望长城》到《河西走廊》《记住乡愁》,再到《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它们体现了历史人文纪录片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不同时期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时代特征。
如今,纪录片开始打破传统的创作模式,视听语言、叙事结构都更符合当前人们碎片化、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打破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采用网台联动、先网后台、多平台联合播出等多种传播模式。
多元化的表现方式、年轻化的叙事语态、与时俱进的互动模式,让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与时代接轨,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
通过互联网互动、大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观众的关注点,在坚持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探索更多的选题、项目,创作出更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呈现出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历史人文纪录片的本体价值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态,将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拍摄下来,见证了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历史人文纪录片从历史和人文这两个特殊的角度出发,全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对五千年传统文化历史的传承,彰显其当代价值以及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的独特价值。
历史人文纪录片不同于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现实题材纪录片,也不同于反映农村脱贫攻坚现状的农村题材纪录片,历史人文纪录本身就具有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人类文化的特性。
通过影像传播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过程中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让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国家形象。
其中,有展现中国历史古迹、山川河流的纪录片,如《丝绸之路》《望长城》《故宫》《大秦岭》《大黄山》系列;还有探析我国历史人文纪录片中文化价值的建构李真(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摘要:历史人文纪录片在传承历史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宣传国家形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视史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形象

影视史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形象影视作品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能够娱乐观众,还可以传递民族认同与国家形象。
在影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作品通过刻画民族形象和塑造国家形象来加强人们对自身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
首先,影视作品在展现民族认同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描绘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影视作品促进了观众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例如,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比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展现古代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细节,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
其次,影视作品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呈现国家的历史、风景、人文等方面,影视作品能够有效地传递国家形象,对外宣传和引导世界对该国的看法。
例如,法国的电影《塞拉利昂》讲述了一位法国医生在西非塞拉利昂帮助当地人民对抗埃博拉疫情的故事,这部影片展现了法国医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了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影视作品不仅仅在本国范围内传扬,还能够通过国际发行和流媒体平台走向全球。
这使得影视作品成为推广本国文化和形象的重要工具。
例如,韩国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如《寄生虫》、《东方神起》等作品。
通过这些作品,韩国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其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增加了国际社会对韩国的认同感。
然而,在塑造民族认同和国家形象的同时,影视作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在展示民族特征时避免刻板印象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影视作品中经常使用的符号、象征物等往往给人们留下刻板、片面的印象,这不利于民族认同的形成。
其次,影视作品还面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影视作品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平衡点,以实现跨文化的传播和认同。
为了更好地发挥影视作品在传递民族认同和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需要政府、影视产业和观众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献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
作者:余承璞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10期
摘要:历史文献纪录片是重演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式电影、广播节目或电视节目类型,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国家走过的风雨征程进行还原,并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播放给人民来看、给世界来看,对国家形象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献纪录片;国家形象;形象塑造
一、国家形象塑造的基本概论
国家形象是对一个国家总体的印象,其包括国家的自我认知及国外体系的认知综合体。
国家形象已成为国民对国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的认识,既包含客观的理性的评价,还有主观感性的理解。
现阶段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方面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国家形象塑造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及途径进行塑造。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艺术创作在国际受到广泛的赞誉,通过文学艺术使国家形象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能够对一个国家的诞生、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还能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二、历史文献纪录片对中国形象塑造的方式
(一)“历史影像”纪录文明
历史文献纪录片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是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再现的纪录片。
历史文献纪录片基本都是对历史时事进行叙述,通过有效的表现方式将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文明全方位地展示出来。
例如:我国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故宫》将乐元年那段历史呈现了出来,从故宫建造的过程、故宫的历程及故宫收藏的文物加以阐述,其中对瓷器、书法、玉器等文化产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将故宫这一富丽堂皇、雕栏玉砌、珠围翠绕的历史宫殿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展示,追随历史发展的痕迹,传承悠久的中华文明。
(见图1)
《周恩来外交风云》(上、中、下)则因为首次公开许多周总理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和细节,真实再现伟人外交风采而受到观众赞誉。
另一部历史文献纪录片《旗帜》,以史诗品格,融入民族叙述,用国际视野,穿透历史时空的构架,展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谋求伟大复兴的探索历程,记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足迹。
(二)“故事画面”讲述历史
在历史文献纪录片中少不了对其历史故事进行描述,如果纪录片仅仅是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进行阐述,而没有对历史发展或人物经历的某一过程进行真实、详细、生动的描述,那么也仅仅是一本历史教科书,断然不能更好地吸引广大群众的兴趣,因为历史故事就是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灵魂。
例如: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中,主要对历史进程有着推动作用的英雄人物,或能够象征历史发展的小人物,通过这些人的重大事迹、人物命运进行详述,全景展现长城的沧桑历史和内涵价值。
通过长城诞生、发展、衰落的故事,从而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影像中国》(上、中、下),将积累几十年的历史资料重新梳理,由当代人的生存现状和理性视角出发,在精彩历史资料的展示和当事人生动描述中,回顾20世纪新中国的精彩历史瞬间。
“毛泽东的两次出访”“激情往事——记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芭蕾跳起来”“三大件的回忆”等故事叙述,既有形象生动的传播力,又有传世的史料价值。
(三)“国际方式”塑造形象
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网络全媒体时代,借助怎样的方式、以怎样的形态塑造国家形象,值得深入讨论。
历史文献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将国家走过的风雨征程进行还原,并通过有效的传播途径播放给人民来看、给世界来看,要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要相统一,表达的核心主旨与传递的价值观也都要非常明确。
通过很多的历史文献纪录片可以发现,我国在古代就与西方文化有了一个完美的邂逅,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了我们通往世界的有效途径,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同时也将我国的文化有效的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国人民学会了解、包容、尊重。
例如:201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借助于古老的道路,讲述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人和事,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世界各国能够更好的接受、认同中国文化。
该片拍摄地点选择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七个国家,记录了人民的奋斗、宝贵的遗产、多样的文明,中西方文化在彼此适应、相互融合中共同缔造新丝绸之路的故事。
三、结束语
当前国家形象已成为国家品牌的象征,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将国家形象置于一个很高的位置,只为能够获得国民的推崇、获得国际的认可。
历史文献纪录片担负了历史的使命感,同时也掮起了文化、价值导向的责任。
将我国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毫无保留的描述出来,从而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铭记历史,并以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公民为荣,坚定不移地追随党的领导,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姚伟.历史文献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J].电影评介,2013(8):72-73.
[2]沈红娟.浅析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关系[J].现代视听,2012(10):46-49.
[3]《开播讲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http:
///2015/06/29/ARTI1435565505424386.shtml.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电视专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