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理论及基本概念培训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课件第三节过滤

•设备革新
增大过滤面积
弹性压榨隔膜
第二章
29
第二章
30
dV A2p
dt rv(V Ve)
V
(VVe)dV
A2pt
dt
0
rv 0
恒压过滤方程
V2 2VeV2A2pt
rv
令 K 2p
rv
K——过滤常数,m2/s
V22VeV K2A t
第二章
13
二、恒压过滤方程
V22VeV K2A t
令 q=V/A qe=Ve/A
压滤是利用压缩空气
或液体输送设备在输
送料液时产生的压力 为推动力完成过滤。
第二章
18
板框压滤机
间歇操作 压滤设备
由机头(固定头)、滤框、滤板、头板、尾板、压紧装置等组成。
第二章
19
板框压滤机
框、板形状 :
材料:金属(铸铁、碳钢、不锈钢、铝)、塑料、木材等。 过滤面积:框——长×宽×2 板——两面
qe——过滤常数,m3/m2
q2 2qeqKt
——均为恒压过滤方程 * 当滤饼阻力远远大于过滤介质阻力时:
V2 KA2t & q2 Kt
第二章
14
三、过滤常数K、qe测定
恒压条件下,测得t1、t2时间获得的滤液体积V1、V2 :
V12 2VeV1 KA2t1
V22 2VeV2 KA2t2
每旋转一周的生产能力为 Q=60nV
优缺点:
适于处理量大而又容易过滤的料浆,对不易过滤的细、粘料浆可采 用助滤剂的方法也很方便(刮刀稍微离开转鼓表面一定距离)。附 属设备较多,投资费用高;滤饼含液量较高(约30%);料浆温度 不能过高。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精品.ppt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带式脱水机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一、过滤基本方程
主要特征:随着过滤过程的进行,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截 留在过滤介质表面并逐渐积累成滤饼层。
滤饼层厚度:随过滤时间的增长而增厚,其增加速率与过 滤所得的滤液的量成正比。
过滤速度:由于滤饼层厚度的增加,因此在过滤过程中是 变化的。
滤饼过滤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表面过滤过程
被过滤的颗粒粒 径较小的情况
多孔性 介质
表面过滤通常发生在过滤流体中颗粒物浓度较高或过滤速 度较慢的情况。 给水处理:慢滤池 污泥脱水:使用的各类脱水机(如真空过滤机、板框式压 滤机等)
第二节转筒表真面空过过滤滤的机基本理论 回转真空过滤机工作过程示意
第一节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本节思考题
(1)过滤过程在环境工程领域有哪些应用。 (2)环境工程领域中的过滤过程,使用的过滤介质
主要有哪些。 (3)过滤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4)表面过滤和深层过滤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过滤基本方程 二、过滤过程的计算 三、过滤常数的测定 四、滤饼洗涤 五、过滤机生产能力的计算
u p
(Rm Rc)
(7.2.2)
Rm:过滤介质过滤阻力, 1/m Rc:滤饼层过滤阻力, 1/m
假设rm,r分别为过滤介质和滤饼层的过滤比阻, 1/m2 Rm= rmLm;Rc= rL
u p
(rmLm rL)
(7.2.4) Ruth 过滤方程
r:与过滤介质上形成的滤饼层的孔隙结构特性有关 L:与滤液量有关,在过滤过程中是变化的。
天然:石英砂、无烟煤、磁铁矿粒等。 人工:聚苯乙烯发泡塑料球等。 固体颗粒过滤介质在水处理中的各类滤池中应用广泛, 通常称为滤料。
演示文稿第二讲过滤理论

第十九页,共45页。
b、滤饼的洗涤
❖ 滤饼形成以后,滤饼中还含有许多杂质需要进一步 洗涤。
❖ 洗涤有两个作用:
1). 将孔中含有的发酵液洗出;
2).滤饼中,溶质可以从生物机体中扩散出,如果目 标 产 物存 在于生物机体中,这种扩散可以提高回收。
第二十页,共45页。
两个因素:
❖ 一是洗涤之后残留的可溶物质的分数,这个分数 决定着所需洗液的体积
土预涂层,用以保护支持介质的毛细孔道不被滤饼层中的固体粒子 堵塞。
❖ (3)用作助滤剂。
第三十三页,共45页。
过滤介质-多孔固体介质
❖ 如多孔陶瓷、多孔玻璃、多孔塑料等 ,可加工成板状或管状,孔隙很小且耐 腐蚀,常用于过滤含有少量微粒的悬浮 液。
第三十四页,共45页。
1)实验室用抽滤装置
第三十五页,共45页。
第四十一页,共45页。
转筒真空过滤机结构:
转筒,扇形格(18格); ➢滤室; ➢分配头;
✓动盘(18个孔,分别与扇 形格的18个通道相连); ✓定盘(三个凹槽:滤液真 空凹槽、洗水真空凹槽、 压缩空气凹槽,分别将动 盘的18个孔道分成三个通 道); 滤浆槽。
工作过程
第四十二页,共45页。
❖ 转筒下部浸入滤浆槽中,浸没角约900-1300,圆 筒缓慢旋转时(转速约0.5-2r/min),筒内每一空间 相继与分配头中的3个室相通,可顺序进行过滤、 洗涤、吸干、吹松、卸饼等项操作。即整个圆筒 分为过滤区、洗涤及脱水区,卸渣及再生区3个区 域。
第八页,共45页。
把方程(2.6)代入(2.5)得到: ❖ (1/A)*dV/dt=△P/(μ(αρo(V/A)+Rm) ❖ 初始条件为:
T=0 V=0
过滤、吸附理论培训课件(PPT25张)

原理-两种不同的金属直接接触,浸没在有传导性的电解质 溶液里,可形成原电池,通过选用活性金属组成原电池可在它作 用空间产生一个电场。 电化学滤料滤池是利用污水中含有电解质物质,当铁屑浸没 在含有电解质的污水中,铁屑晶体结构上的铁一碳之间形成了许 多微小的腐蚀电池,产生电化学反应,在它的作用空间产生一个 电场,铁一碳表面有电流流动,形成一种内部内电解反应,在电 场作用下,铁阳极失去电子生成 Fe2+进入污水中,碳阴极得到 电子使碳表面的 H+生成 H2逸出,电极反应如下:
2.2 吸附等温线
1.吸附平衡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 则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吸附剂表面上的浓度都不改变 而达到平衡,此时 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以吸附量q表示,指单位重量 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重量。 q = V (Co—C) / W
电子的物质所接受,生成以氢氧根形式出现的阴离子,中和金属离 子,形成一种内部电解反应。电极反应阴极新生成的H2能与污水中
的许多污染组份发生氧化还原作用,阳极生成的Fe2+是良好的絮凝剂
,能够捕集、裹挟污水中的污染物共沉。
应用:采用铁屑和活性炭组成电池,由于电极电位 不同,形成一组短路的电池,铁阳极失去电子生成Fe2+进 入水中,电子流向阴极,在炭表面H+得到电子还原成H2, 水中Fe2+与OH-结合形成Fe(OH)2絮凝体,电池不断反应, 滤池强化工作作用。 例如,将铁屑和碳粒浸没在ξ—电位为30 mv的污水 溶液中,铁屑和碳粒的电位差为1.2伏,粒料间的分离距 离为0.1cm,可以得到5×10-3cm/s的分离速度,从理论上 计算20s就完成沉积过程。 特点:1)具有普通滤池的功能,2)具有原电池的 电化学反应。3)起到电解反应的电氧化和电絮凝。
2.2 吸附等温线
1.吸附平衡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 则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吸附剂表面上的浓度都不改变 而达到平衡,此时 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以吸附量q表示,指单位重量 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重量。 q = V (Co—C) / W
电子的物质所接受,生成以氢氧根形式出现的阴离子,中和金属离 子,形成一种内部电解反应。电极反应阴极新生成的H2能与污水中
的许多污染组份发生氧化还原作用,阳极生成的Fe2+是良好的絮凝剂
,能够捕集、裹挟污水中的污染物共沉。
应用:采用铁屑和活性炭组成电池,由于电极电位 不同,形成一组短路的电池,铁阳极失去电子生成Fe2+进 入水中,电子流向阴极,在炭表面H+得到电子还原成H2, 水中Fe2+与OH-结合形成Fe(OH)2絮凝体,电池不断反应, 滤池强化工作作用。 例如,将铁屑和碳粒浸没在ξ—电位为30 mv的污水 溶液中,铁屑和碳粒的电位差为1.2伏,粒料间的分离距 离为0.1cm,可以得到5×10-3cm/s的分离速度,从理论上 计算20s就完成沉积过程。 特点:1)具有普通滤池的功能,2)具有原电池的 电化学反应。3)起到电解反应的电氧化和电絮凝。
过滤吸附理论培训课件

q = V (Co—C) / W
式中 V—废水容积; W—吸附剂投量; Co—原水吸附质浓度; C—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的吸附质浓度。
(1)朗谬尔公式 朗谬尔公式是从动力学观点出发,通过一些
假设条件而推导出来的单分子吸附公式。
q abc 1 ac
式中q——吸附量 C——吸附质平衡浓度 a、b——吸附常数。
优:效率高,可回收有用的物质。缺:易堵塞。
1.2 滤池
滤池-去除微量悬浮物,深度处理。
1.2.1 滤池过滤机理。
1)机械筛滤作用-把滤料层作为筛子,某些粒 径大于孔隙尺寸的杂质被截留,孔隙变小一些, 于是后续的细小悬浮杂质也可被截留。
2)沉淀作用-把滤料看作层层叠叠起来的多层 沉淀池。利用巨大的沉淀面积截留水中微小粒子 。
互相交换离子的吸附,依靠静电引力牢固吸附。
2.2 吸附等温线
1.吸附平衡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
则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吸附剂表面上的浓度都不改变 而达到平衡,此时
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以吸附量q表示,指单位重量 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重量。
可截留污水中微小的悬浮颗粒,滤布采用尼龙布和金 属网,孔隙小于100μ,悬浮物去除率75-90%,滤后水 中悬浮物小于5mg/L。
2.吸附理论
原理
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 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就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 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 的方法。
2.1 产生吸附的原因
1.2.3 构造
-污水滤料和给水滤料有许多相同之处,与 给水滤料的不同之处如下:
滤料粒径大,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 抗冲击性负荷,出现双层滤料。 运行周期长。 运行方式分为正向流和反向流。
式中 V—废水容积; W—吸附剂投量; Co—原水吸附质浓度; C—吸附平衡时水中剩余的吸附质浓度。
(1)朗谬尔公式 朗谬尔公式是从动力学观点出发,通过一些
假设条件而推导出来的单分子吸附公式。
q abc 1 ac
式中q——吸附量 C——吸附质平衡浓度 a、b——吸附常数。
优:效率高,可回收有用的物质。缺:易堵塞。
1.2 滤池
滤池-去除微量悬浮物,深度处理。
1.2.1 滤池过滤机理。
1)机械筛滤作用-把滤料层作为筛子,某些粒 径大于孔隙尺寸的杂质被截留,孔隙变小一些, 于是后续的细小悬浮杂质也可被截留。
2)沉淀作用-把滤料看作层层叠叠起来的多层 沉淀池。利用巨大的沉淀面积截留水中微小粒子 。
互相交换离子的吸附,依靠静电引力牢固吸附。
2.2 吸附等温线
1.吸附平衡 吸附过程是可逆的,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
则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和吸附剂表面上的浓度都不改变 而达到平衡,此时
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 吸附剂吸附能力的大小以吸附量q表示,指单位重量 的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重量。
可截留污水中微小的悬浮颗粒,滤布采用尼龙布和金 属网,孔隙小于100μ,悬浮物去除率75-90%,滤后水 中悬浮物小于5mg/L。
2.吸附理论
原理
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 现象称为吸附。 吸附就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物质, 使废水中的一种或多种物质被吸附在固体表面而去除 的方法。
2.1 产生吸附的原因
1.2.3 构造
-污水滤料和给水滤料有许多相同之处,与 给水滤料的不同之处如下:
滤料粒径大,强度高,耐腐蚀,成本低。 抗冲击性负荷,出现双层滤料。 运行周期长。 运行方式分为正向流和反向流。
过滤ppt课件演示文稿

反洗水
返回目录
4)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
过滤是悬浮颗粒与滤料的互相作用,悬浮物的分离 效率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滤料的影响 (i)粒度:粒度越小,过滤效率越高 (ii)形状:孔隙率相同时,角形滤料的过滤效率高; (iii)孔隙率:孔隙率越小,过滤效率越高,但水头 损失也越大, (iv)厚度:滤床越厚,滤液越清,操作周期越长, (v)表面性质:滤料表面不带电或带有与悬浮颗粒 表面相反的电荷,利于悬浮颗粒在其表面吸附和接 触絮凝
a 一般滤料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i)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ii)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iii)有适宜的级配和足够的空隙率。 所谓级配就是滤料的粒径范围及在此范 围内各种粒径的滤料数量比例; (iv)滤料的外形最好接近于球形,表面 粗糙而有棱角; (v)滤料应价廉,货源充足。
b 几种常见的滤料
(b)对垫层的要求: i 要求垫料层不能被反洗水冲动; ii 形成的孔隙均匀,使布水均匀; iii 化学稳定性好; iv 机械强度高。 通常,垫料层采用天然卵石或碎石。
(3)配水系统
(a)配水系统的作用: (i)均匀收集滤后水,又称为排水系统; (ii)均匀分配反冲洗水。 (b)分类 (i)大阻力配水系统; (ii)小阻力配水系统。
过滤结束时水位, 水位高于进水堰的 水位,过滤不能进 行,开始反洗
变水位恒速过滤示意图
过滤开始时水位, 出水堰高于滤料 的高度
(2)优良滤池的指标:
(a)滤料纳污能力大,过滤水头损失小, 工作周期长; (b)出水水质符合回用或外排的要求; (c)反洗耗水量少,效果好,反洗后滤料 分层稳定而不发生很大程度的滤料混杂。
3)接触絮凝
• 由于滤料有较大的表面积,它与悬浮物之间有 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 此外,砂粒在水中表面常带有负电荷,能吸附 带有正电的铁、铝等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 成带正电的薄膜,进而又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 及多种有机胶体,在砂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 在大多数情况下,滤料表面对尚未凝聚的胶体 还能起到接触碰撞的媒介作用,促进其凝聚过 程。
返回目录
4)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
过滤是悬浮颗粒与滤料的互相作用,悬浮物的分离 效率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滤料的影响 (i)粒度:粒度越小,过滤效率越高 (ii)形状:孔隙率相同时,角形滤料的过滤效率高; (iii)孔隙率:孔隙率越小,过滤效率越高,但水头 损失也越大, (iv)厚度:滤床越厚,滤液越清,操作周期越长, (v)表面性质:滤料表面不带电或带有与悬浮颗粒 表面相反的电荷,利于悬浮颗粒在其表面吸附和接 触絮凝
a 一般滤料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i)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ii)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iii)有适宜的级配和足够的空隙率。 所谓级配就是滤料的粒径范围及在此范 围内各种粒径的滤料数量比例; (iv)滤料的外形最好接近于球形,表面 粗糙而有棱角; (v)滤料应价廉,货源充足。
b 几种常见的滤料
(b)对垫层的要求: i 要求垫料层不能被反洗水冲动; ii 形成的孔隙均匀,使布水均匀; iii 化学稳定性好; iv 机械强度高。 通常,垫料层采用天然卵石或碎石。
(3)配水系统
(a)配水系统的作用: (i)均匀收集滤后水,又称为排水系统; (ii)均匀分配反冲洗水。 (b)分类 (i)大阻力配水系统; (ii)小阻力配水系统。
过滤结束时水位, 水位高于进水堰的 水位,过滤不能进 行,开始反洗
变水位恒速过滤示意图
过滤开始时水位, 出水堰高于滤料 的高度
(2)优良滤池的指标:
(a)滤料纳污能力大,过滤水头损失小, 工作周期长; (b)出水水质符合回用或外排的要求; (c)反洗耗水量少,效果好,反洗后滤料 分层稳定而不发生很大程度的滤料混杂。
3)接触絮凝
• 由于滤料有较大的表面积,它与悬浮物之间有 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 • 此外,砂粒在水中表面常带有负电荷,能吸附 带有正电的铁、铝等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 成带正电的薄膜,进而又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 及多种有机胶体,在砂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 在大多数情况下,滤料表面对尚未凝聚的胶体 还能起到接触碰撞的媒介作用,促进其凝聚过 程。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ppt课件

dq K dt 2(q qe )
(7.2.12)(滤饼过滤基本方程)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K:过滤常数,如何测定?与下列因素有关:
• 滤饼的颗粒性质 • 悬浮液浓度 • 滤液黏度 • 滤饼的可压缩性 qe:过滤介质特性参数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二、过滤过程的计算
确定滤液量与过滤时间和过滤压差等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过滤
第七章 过滤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深层过滤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过滤过程 二、过滤介质 三、过滤分类
第一节 过滤操作的基本概念
一、过滤过程
• 混合物的分离:液体和气体混合物 • 什么现象属于过滤?
对于可压缩滤饼,s=0.2~0.8,
对于不可压缩滤饼,s=0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将比阻计算式代入式(7.2.8),得:
dV
Ap1s
Adt r0 f (V Ve )
(7.2.10)
假设 K 2p1s
r0 f
则: dV KA Adt 2(V Ve )
(7.2.11)
令q=V/A,qe=Ve/A(qe称为过滤介质比当量滤液体积),则
6,
所以,求得恒速过滤的滤液体积V1 3.02 m3,
进而求得恒压过滤的操作压力为 p 1.3105 Pa
第二节 表面过滤的基本理论
三、过滤常数的测定
(一)过滤常数K,qe的计算
对于恒压过滤,过滤积分方程改写为:
t q
1 K
q
2 K
qe
(7.2.19)
t/q
17.水质工程学 I —过滤 §4-1过滤概述,§4-2过滤理论(1)(ppt文档)

• 经过多人研究,认为过滤主要是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 粘附作用的结果。
1
5
• 水中的悬浮颗粒能够粘附在颗粒表面上,涉及两个问题: • 第一、被水流夹带的颗粒如何与滤料颗粒表面接近或接触; • 第二、它们接近时依靠那些力的作用,使它们粘附于滤料
表面上。
(一)颗粒迁移
• 在过滤过程中,滤层孔隙中的水流一般属层流状态。被水流 夹带的颗粒将随水流流线运动,它之所以会脱离流线而与滤 料表面接近,完全是一种物理的力学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 几种作用引起:
的水由此排出
2
垫层,支撑滤料和均 匀分配反洗水
集水渠,进水 底部配水系统,收集过滤 及收集反洗水 后的水或均匀分配反洗水
3
• 滤速: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过滤水量称为滤速。
• v Q
(m/h)
• 单位面积上的过滤水量,这是表面负荷,但它具有速度的 因次“米/小时”所以习惯上又把表面负荷称作过滤速度。
5
6
杂质颗粒 流线
滤料
拦截
沉淀
惯性
扩散
水动力
• 当颗粒尺寸较大时,处在流线中的颗粒会直接碰到滤料表面产生拦 截作用;
• 颗粒的速度较大时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脱离流线,产生沉淀作用; • 颗粒具有较大惯性时也可以脱离流线与滤料表面接触(惯性作用);
颗粒较小时,布朗运动较剧烈时会扩散至滤料表面(扩散作用);
• 对生活饮用水的水厂来说,
必须有过滤,这是不可缺少
滤料
的。
垫层
工作周期:从过滤开始到冲洗
结束称为滤池的工作周期。
1
2
普通快滤池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它是过滤器元件中最大开孔的标志。
过滤精度挑战试验方法( 1 µm)
微粒挑战 • 玻璃珠 • 中等硅土试验粉尘 • 粗硅土试验粉尘 • 乳胶球形颗粒 • 聚苯乙烯球形颗粒
PSL
过滤精度挑战试验方法( 1 µm)
生物学挑战 • 细菌 • 支原体 • 噬菌体 • 热原
绝对精度试验程序
污染悬浮物压力罐 试验过滤器 收集容器 显微检测分析膜片
102
过滤器的功能
过滤器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网或筛子, 过滤 / 分离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的。
过滤器的功能
实际上,颇尔生产的过滤器滤材具有深度。 “弯曲通道”的结果对于污染物的去除起到了
辅助作用
深度过滤介质
颗粒可以在表面被捕集, 也可以在介质层内被捕集, 因此,提高了容污能力。
过滤机理
• 污物载荷更符合实际。
• 挑战能进行至过滤器堵塞。
• 对整个过滤器性能可得到更多信息。
结果表达
由计数器读数计算“过滤比” 或称 “Beta 比”,符号
x =
上游大于直径 x 的微粒数 下游大于直径 x 的微粒数
取得数据
• 两台自动计数器,上、下游各一台。 • 每台都能测量六挡或更多挡直径微粒数。 • 对广范围微粒尺寸,例如0.5m到90m,
V病ir毒us
Pai油nt漆P颜igm料ent
Ca碳rb粒on Black
Ba细ct菌eria
辐At射om原i子c Radii
Prote蛋in白/ E/n酶zymes
颗粒尺寸 10-4
10-3
10-2
10-1
1.0
10
103
( 微米)
平均分子量 100
200
20,000
500,000
S沙an粒d
Hum人an发Hair
F-2 试验现在也称之为“改进 OSU-F-2 试验”
F-2 试验装置示意图
Slurry
Reservoir Pump Flowmeter
Clean-up Filter
Test Element p
Test Filter
Automatic Particle Counters
F-2 试验优点
• 所用 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中等试 验粉尖 对实际污染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玻璃珠试验显微镜评估原理
穿透试验过滤器 的最大玻璃珠?
用显微镜刻 度评定最大 玻璃珠尺寸
1.4
什么是F-2试验?
• 采用“单次通过” 方式I评价水相应用 过滤器的一种快速半自动方法
• 基于评价液压过滤器的“多次通过”方 式试验系统
. . . 最初由 Oklahoma 州立大学开发并 称之为“OSU试验”。
引并由于这些力而被牢固阻截
Zeta 正电势
颗粒接触到滤材表面由于吸引力而被阻截
带负电的 污染物
带正电的 滤材
水溶液
吸附 / Zeta 电势
大多数需过滤的颗粒都带负电,例如:
细菌 支原体 病毒 酵母
硅颗粒 细菌内毒素 (热源) 蛋白分子
小结
过滤介质的过滤 / 分离效率由于
直接拦截 惯性撞击 扩散拦截
吸附
拦截尺寸小于滤孔的颗粒
由于:
表面相互作用
不同电荷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吸附
表面作用
扩散拦截
气体分子 (作随机运动) 碰撞小颗粒或雾滴 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碰撞的结果,
增加了颗粒碰撞过滤介质的机会 仅在气体中有效
扩散拦截
气体分子作布朗运动
扩散拦截
分散在气体分子中的小颗粒 或雾滴受到撞击发生位移
扩散拦截
扩散拦截
气体过滤器能够去除尺寸远小于其液体精度 的污染物
对细小颗粒 (〈0.1 - 0.3微米)非常有效
如果一个气体过滤器在湿润环境中运行, 它的去 除能力即变为液体精度
Zeta 正电势
Zeta 正电势是颗粒在水溶液中 表面产生的 动电学吸引力 (电荷) 带电的颗粒将被带相反电荷的滤材表面吸
过滤理论及基本概念培训演示 文稿
过滤
利用有孔介质从流体(液体或气体)中除去污染物
污染流体 (进料液,上游)
孔
洁净流体 (滤出液,下游)
滤材
1 微米 (um) 等于:
微米
10-6 米 =10-3 毫米
3.9×10 -5 英寸
又称 "micron"
膜 类型
定义
过滤 / 分离范围
纳滤
反渗透
过滤工艺范围
不规则形状的颗粒 / 方向性 多个颗粒同时撞击到同一个滤孔
直接拦截
不规则形状的搭桥
直接拦截
多个小颗粒的搭桥
惯性撞击
尺寸小于滤材孔径的颗粒的辅助拦截方式 流体携带的颗粒由于质量和线速度而具有直线
运动的惯性
颗粒离开流体主流而撞击到滤材上
惯性撞击
惯性撞击
惯性撞击
颗粒被机械拦截或被吸附拦截 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更有效. 对大于 0.5 - 1.0 微米的颗粒很有效.
三种过滤机制
直接拦截 惯性撞击 扩散拦截
直接拦截
液体中的基本过滤机制
本质是一种筛分效应,机械拦截颗粒
例如:一种简单的筛网可以拦截尺寸 大于其孔径的颗粒
直接拦截
颗粒大于孔径
直接拦截
当颗粒大于流道 孔径时即被该结 构去除
容污能力可以用 弯曲结构提高 筛网无此作用
直接拦截
通过搭桥作用,尺寸小于滤孔的颗粒也可被 拦截
1. 有争议的微米精度 2. 由制造商自己指定 3. 去除重量百分比 4. 可变的、不可再现的下游流体质量 5. 非固定孔结构
重量与数量
12.6 mg/l
One ½” marble in a barrel.
256 billion 2 µm particles
绝对精度
定义
在指定试验条件下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过滤器的 最大刚性球形颗粒的直径。
微滤 超滤
Cl滤oth布&和D深e层pt过h F滤il器ters
Scree筛n网s &和S滤tr网ainers
普通污染物 的相对尺寸
Latex E乳m胶ulsions
金属离子
VOC抯, PCD, Susp. Oil
不溶有机物 可可溶盐类类
Oil E油m乳ul剂sions Re红d 细Bl胞ood
Cells
的共同作用而增强
过滤机理及其效率
效率(%)
直接拦截
100
90 扩散拦截
80
惯性撞击
70
60 50 0.01
0.1 0.3
1
颗粒直径 (um)
10
100
三、过滤精度
如何确定过滤器的性能呢?
依据绝对精度或公称精度
公称精度
• no Non-fixed pore construction
• 公称精度的定义:基于大于或等于给定尺 寸所有颗粒的某一重量去除百分数,由过 滤器厂商指定的有争议的微米数值。它几 乎没有好的详细说明,也无再现性。
过滤精度挑战试验方法( 1 µm)
微粒挑战 • 玻璃珠 • 中等硅土试验粉尘 • 粗硅土试验粉尘 • 乳胶球形颗粒 • 聚苯乙烯球形颗粒
PSL
过滤精度挑战试验方法( 1 µm)
生物学挑战 • 细菌 • 支原体 • 噬菌体 • 热原
绝对精度试验程序
污染悬浮物压力罐 试验过滤器 收集容器 显微检测分析膜片
102
过滤器的功能
过滤器经常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网或筛子, 过滤 / 分离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的。
过滤器的功能
实际上,颇尔生产的过滤器滤材具有深度。 “弯曲通道”的结果对于污染物的去除起到了
辅助作用
深度过滤介质
颗粒可以在表面被捕集, 也可以在介质层内被捕集, 因此,提高了容污能力。
过滤机理
• 污物载荷更符合实际。
• 挑战能进行至过滤器堵塞。
• 对整个过滤器性能可得到更多信息。
结果表达
由计数器读数计算“过滤比” 或称 “Beta 比”,符号
x =
上游大于直径 x 的微粒数 下游大于直径 x 的微粒数
取得数据
• 两台自动计数器,上、下游各一台。 • 每台都能测量六挡或更多挡直径微粒数。 • 对广范围微粒尺寸,例如0.5m到90m,
V病ir毒us
Pai油nt漆P颜igm料ent
Ca碳rb粒on Black
Ba细ct菌eria
辐At射om原i子c Radii
Prote蛋in白/ E/n酶zymes
颗粒尺寸 10-4
10-3
10-2
10-1
1.0
10
103
( 微米)
平均分子量 100
200
20,000
500,000
S沙an粒d
Hum人an发Hair
F-2 试验现在也称之为“改进 OSU-F-2 试验”
F-2 试验装置示意图
Slurry
Reservoir Pump Flowmeter
Clean-up Filter
Test Element p
Test Filter
Automatic Particle Counters
F-2 试验优点
• 所用 SAE(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中等试 验粉尖 对实际污染物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玻璃珠试验显微镜评估原理
穿透试验过滤器 的最大玻璃珠?
用显微镜刻 度评定最大 玻璃珠尺寸
1.4
什么是F-2试验?
• 采用“单次通过” 方式I评价水相应用 过滤器的一种快速半自动方法
• 基于评价液压过滤器的“多次通过”方 式试验系统
. . . 最初由 Oklahoma 州立大学开发并 称之为“OSU试验”。
引并由于这些力而被牢固阻截
Zeta 正电势
颗粒接触到滤材表面由于吸引力而被阻截
带负电的 污染物
带正电的 滤材
水溶液
吸附 / Zeta 电势
大多数需过滤的颗粒都带负电,例如:
细菌 支原体 病毒 酵母
硅颗粒 细菌内毒素 (热源) 蛋白分子
小结
过滤介质的过滤 / 分离效率由于
直接拦截 惯性撞击 扩散拦截
吸附
拦截尺寸小于滤孔的颗粒
由于:
表面相互作用
不同电荷
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吸附
表面作用
扩散拦截
气体分子 (作随机运动) 碰撞小颗粒或雾滴 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碰撞的结果,
增加了颗粒碰撞过滤介质的机会 仅在气体中有效
扩散拦截
气体分子作布朗运动
扩散拦截
分散在气体分子中的小颗粒 或雾滴受到撞击发生位移
扩散拦截
扩散拦截
气体过滤器能够去除尺寸远小于其液体精度 的污染物
对细小颗粒 (〈0.1 - 0.3微米)非常有效
如果一个气体过滤器在湿润环境中运行, 它的去 除能力即变为液体精度
Zeta 正电势
Zeta 正电势是颗粒在水溶液中 表面产生的 动电学吸引力 (电荷) 带电的颗粒将被带相反电荷的滤材表面吸
过滤理论及基本概念培训演示 文稿
过滤
利用有孔介质从流体(液体或气体)中除去污染物
污染流体 (进料液,上游)
孔
洁净流体 (滤出液,下游)
滤材
1 微米 (um) 等于:
微米
10-6 米 =10-3 毫米
3.9×10 -5 英寸
又称 "micron"
膜 类型
定义
过滤 / 分离范围
纳滤
反渗透
过滤工艺范围
不规则形状的颗粒 / 方向性 多个颗粒同时撞击到同一个滤孔
直接拦截
不规则形状的搭桥
直接拦截
多个小颗粒的搭桥
惯性撞击
尺寸小于滤材孔径的颗粒的辅助拦截方式 流体携带的颗粒由于质量和线速度而具有直线
运动的惯性
颗粒离开流体主流而撞击到滤材上
惯性撞击
惯性撞击
惯性撞击
颗粒被机械拦截或被吸附拦截 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更有效. 对大于 0.5 - 1.0 微米的颗粒很有效.
三种过滤机制
直接拦截 惯性撞击 扩散拦截
直接拦截
液体中的基本过滤机制
本质是一种筛分效应,机械拦截颗粒
例如:一种简单的筛网可以拦截尺寸 大于其孔径的颗粒
直接拦截
颗粒大于孔径
直接拦截
当颗粒大于流道 孔径时即被该结 构去除
容污能力可以用 弯曲结构提高 筛网无此作用
直接拦截
通过搭桥作用,尺寸小于滤孔的颗粒也可被 拦截
1. 有争议的微米精度 2. 由制造商自己指定 3. 去除重量百分比 4. 可变的、不可再现的下游流体质量 5. 非固定孔结构
重量与数量
12.6 mg/l
One ½” marble in a barrel.
256 billion 2 µm particles
绝对精度
定义
在指定试验条件下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过过滤器的 最大刚性球形颗粒的直径。
微滤 超滤
Cl滤oth布&和D深e层pt过h F滤il器ters
Scree筛n网s &和S滤tr网ainers
普通污染物 的相对尺寸
Latex E乳m胶ulsions
金属离子
VOC抯, PCD, Susp. Oil
不溶有机物 可可溶盐类类
Oil E油m乳ul剂sions Re红d 细Bl胞ood
Cells
的共同作用而增强
过滤机理及其效率
效率(%)
直接拦截
100
90 扩散拦截
80
惯性撞击
70
60 50 0.01
0.1 0.3
1
颗粒直径 (um)
10
100
三、过滤精度
如何确定过滤器的性能呢?
依据绝对精度或公称精度
公称精度
• no Non-fixed pore construction
• 公称精度的定义:基于大于或等于给定尺 寸所有颗粒的某一重量去除百分数,由过 滤器厂商指定的有争议的微米数值。它几 乎没有好的详细说明,也无再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