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虚词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及解释一、引言赤壁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等虚词运用而备受瞩目。
虚词在文学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能够突出描绘情景、抒发情感,增添文化内涵。
本文将就赤壁赋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分析与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杰作。
二、第一节:琴棋书画琴、棋、书、画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所嗜好的四种高雅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赤壁赋》中,虚词“琴棋书画”几乎被贯穿始终,起到了丰富文章氛围和表达主题情感的作用。
1. 琴:喻指音韵幽远之美。
“金声玉振”,形容琴音清脆悠扬;“休听白羽”,则使读者产生听觉上境界愉悦之感。
2. 棋:喻指智慧、策略和变幻无穷。
“广陵散”,使得赤壁之战成为一盘棋局,充满悬念和变化。
3. 书:喻指文章和诗歌创作。
“驾长车”,使读者感受到骏马奔腾时的飞扬感,表现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豪迈心情。
4. 画:喻指绘画艺术上的造诣。
“倚天长剑”,借画意力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德中对武侠精神的崇尚。
三、第二节:风花雪月在《赤壁赋》中,虚词“风花雪月”以它富有浓厚诗意的笔调,丰富了文章的意境,也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
1. 风:喻指自由、疾风迅雷般的气势。
“被石击柱隐啸溜”,表达了曹操在南郡之战中突然而至,带给人们惊艳与震撼。
2. 花:喻指生命之美、年华之好。
“白日放歌须纵酒”,表现出文人士子豪情万丈,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3. 雪:喻指纯洁、清雅和高洁。
“落霞与孤鹜齐飞”,寄托了作者推崇自然与纯洁之美的心境。
4. 月:喻指高贵、明亮、清冷。
“江月余温”,表达了自然美景带给文人深思熟虑以及向往的情感。
四、结束语通过对赤壁赋中常见虚词的解释与分析,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虚词在文学中所固有的功能。
琴棋书画代表着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而风花雪月则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内涵。
这些虚词运用恰如其分地绽放在文章中,使得整篇《赤壁赋》充满意境与音韵之美。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经典之作,也对虚词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所认知。
《赤壁赋》虚词整理

(一)之1、得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7)渺沧海之一粟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或消独) 2、这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到—去纵一苇之所如(或消独)4、定后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5、音节助词扣舷而歌之(或代词,它,指诗经中得曲)驾一叶之扁舟(或得)且夫天地之间(或得)6、代词,它,她1)倚歌而与之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7、消独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苟非吾之所有3)就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4)而吾与子之所共食5)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与1、连词,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三)于1、在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3)于就是饮酒乐甚4)寄蜉蝣于天地5)托遗响于悲风(或表对象)2、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四)焉1、--样子,形容词词尾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五) 乎1、-得样子,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2、表句末反问语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3、舒缓语调知不可乎骤得4、相当于“于”相与枕藉乎舟中(六)而1、表转折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表承接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修饰)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3)而又何羡乎?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表修饰1)扣舷而歌之2)倚歌而与之3)顺流而东也4)抱明月而长终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6)虽一毫而莫取7)客喜而笑4、表并列侣鱼虾而友糜鹿(七)者1、定后标志客有吹洞箫者2、--得地方(角度),者字结构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八)其1、那其声呜呜然2、代词,它,她何为其然也(或加强疑问语气)方其破荆州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九)何1、什么何为其然也?2、为什么而又何羡乎?(十)也1、加强疑问语气何为其然也?2、表肯定语气1)顺流而东也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加强判断语气就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十一)以1、相当于“而”,连词举匏尊以相属。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赤壁赋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用虚词塑造赤壁赋的意境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以其丰富的意象和精湛的笔墨技巧而闻名。
其中,虚词的运用在表达意境、描绘景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唯美写景:空灵静谧虚词常被运用于描述自然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唯美而飘逸的意境。
例如,赤壁赋开篇就以“江船渡头更变鹭洲灾”来形容广阔的江面和优美的自然景色。
其中,“更”、“洲”都是具有虚指性质的词语,使整个景象显得隐晦而深远。
2. 抒发情感:婉转深沉虚词还被运用于表达人物情感或道出哲理思考。
比如,在赤壁赋中刻画出了主人公对逆旅情怀激荡的内心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中,“忽如”、“千树万树”等虚词的运用,增强了句子的比喻意味和感情表达的含蓄性。
3. 描绘人物:借立体形象通过使用虚词来描绘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如亲历般的身临其境感受。
例如,《赤壁赋》中的“退朝常为秋半月”的“常”,以及“纷亿虞负阳光灿烂,岁晏有析极之娱”的“纷亿”、“晏”,都是借用虚指性质的词语进行描写。
这种手法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深刻而丰富的联想空间。
二、虚词在赤壁赋中的意义1. 营造唯美氛围《赤壁赋》运用大量的虚词,既能凸显景色的美感,在眼前呈现出广阔而恢弘的江山画卷;同时,在心灵层面上也激发起读者对自然之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追求。
由此可见,虚词是给予整篇文章一种浪漫、唯美气息的重要元素。
2. 渲染主题情绪赤壁赋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同时在讲述战争故事的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孙权对友情、忠诚等情感的关怀。
而虚词在这些情感描写中的运用,则使得人物形象更具张力和凝聚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这样婉转的描述,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主人公对逆旅之友的真情流露。
3. 丰富形象思维虚词在《赤壁赋》中大量使用的原因之一是为了丰富文章的意境和形象思维。
通过使用虚指性质词语,描写出江面波光粼粼、鹭洲繁茂参差的景观,这些美好景色常引起读者联想,给予他们更多个性化而又生动多彩的想象空间。
《赤壁赋》虚词而、乎

表示转折关系
赤壁赋中“而”字用于表示转折关系,如“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中 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而”字在赤壁赋中还用于表示假设关系,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中的“而” 字,表示假设关系。
“而”字在赤壁赋中还用于表示并列关系,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中的“而” 字,表示并列关系。
“而”字在赤壁 赋中有时也用于 表示转折关系, 强调事物的对比 和反差。
表示假设关系
"而"字用于表示假设关系时,通常 与"若"、"如"等词连用,表示一种 假设条件。
"而"字用于表示假设关系时,通常 与"则"、"乃"等词呼应,进一步强 调假设条件的必要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赤壁赋中,"而"字用于表示假设 关系的用法,使文笔更加流畅,语 气更加委婉。
“而”字在赤壁赋中还用于表示修饰关系,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中的“而” 字,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修饰关系
赤壁赋中“而” 字用于表示修饰 关系,连接两个 句子或短语,强 调时间、方式、 条件等修饰成分。
“而”字在赤壁 赋中常用于描述 动作的连续性和 流畅性,强调动 作的优美和自然。
“而”字在赤壁 赋中还用于表示 因果关系,强调 结果的原因和必 然性。
赤壁赋虚词“而、 乎”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录
壹
贰
添
字赤
加
的壁
目
用赋
录
法中
文
“
本
而
”
叁
赤壁赋实词虚词ppt课件

5
其 1、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2、方其破荆州(代词,他,代曹操) 3、何为其然也(语气词)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如果) 2、而今安在哉(哪里) 3、纵一苇之所如(……的地方)
6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7
2
2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22、杯盘狼藉(凌乱) 23、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24、逝者如斯(此,指水) 2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 2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 27、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28、不知东方之既白(形赋》重点虚词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却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然后,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却,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却,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8、耳得之而为声(就,表顺承关系) 9、挟飞仙以遨游(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
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9、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10、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
1
11、不绝如缕(细丝) 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
(使……哭泣) 13、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14、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 1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占领)(攻下) 16、横槊赋诗(朗诵) 17、固一也之雄也(本来) 1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江边)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0、而卒莫消长也(最终)(消减和增长)
高级中学语文《赤壁赋》知识点梳理.doc

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赤壁赋》知识点一、虚词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 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二、实词1. 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 通嘱,劝人饮酒)(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
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b如怨如慕(副词,像)(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b歌曰(名词歌词)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4.词类活用(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介词结构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4.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5.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高中语文《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虚词整理

(一)之1、的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此非曹孟德之诗乎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7)渺沧海之一粟8)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或消独)2、这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到—去纵一苇之所如(或消独)4、定后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5、音节助词扣舷而歌之(或代词,它,指诗经中的曲)驾一叶之扁舟(或的)且夫天地之间(或的)6、代词,它,他1)倚歌而和之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3)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7、消独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苟非吾之所有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4)而吾与子之所共食5)不知东方之既白。
(二)与1、连词,和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三)于1、在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徘徊于斗牛之间3)于是饮酒乐甚4)寄蜉蝣于天地5)托遗响于悲风(或表对象)2、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四)焉1、--样子,形容词词尾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五)乎1、-的样子,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2、表句末反问语气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3、舒缓语调知不可乎骤得4、相当于“于”相与枕藉乎舟中(六)而1、表转折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表承接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或修饰)2)正襟危坐,而问客曰3)而又何羡乎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5)而吾与子之所共食3、表修饰1)扣舷而歌之2)倚歌而和之3)顺流而东也4)抱明月而长终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6)虽一毫而莫取7)客喜而笑4、表并列侣鱼虾而友糜鹿(七)者1、定后标志客有吹洞箫者2、--的地方(角度),者字结构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八)其1、那其声呜呜然2、代词,它,他何为其然也(或加强疑问语气)方其破荆州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九)何1、什么何为其然也2、为什么而又何羡乎(十)也1、加强疑问语气何为其然也2、表肯定语气1)顺流而东也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加强判断语气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十一)以1、相当于“而”,连词举匏尊以相属。
赤壁赋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赤壁赋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实词有属,劝人饮酒;徘徊,明月停留;御,驾;羽,像长了翅膀似的等。
虚词有倚歌而和之,而是连词,表示修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之是代词,它等;特殊句式如游于赤壁之下,这是状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这是定语后置句。
1、举酒属客(劝人饮酒)2、徘徊于斗牛之间(明月停留)3、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到)(往,到……地方去)4、凌万顷之茫然(越过)(旷远的样子)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6、羽化而登仙(像长了翅膀似的)7、击空明兮溯流水(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8、望美人兮天一方(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9、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10、倚歌而和之(循,依)(唱和)11、不绝如缕(细丝)1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起舞)(使……哭泣)13、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14、正襟危坐(都是端正的意思)1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当)(占领)(攻下)16、横槊赋诗(朗诵)17、固一也之雄也(本来)1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江边)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20、而卒莫消长也(最终)(消减和增长)2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22、杯盘狼藉(凌乱)23、不知东方之既白(亮)24、逝者如斯(此,指水)25、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消减和增长)2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27、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28、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1.而(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2.之(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于(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4.乎(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虚词分析
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的)秋,七月既望,苏子与(连词,并列,和)客泛舟游于(在)赤壁之(的)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的)诗,歌窈窕之(的)章。
少焉(凑音节),月出于(在)东山之(的)上,徘徊于(在)斗牛之(的)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如,凌万顷之(定语后置)茫然。
浩浩乎(啊,感叹语气)如冯虚御风,而(却)不知其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止;飘飘(啊,感叹语气)如遗世独立,羽化而(承接关系)登仙。
于(在)是饮酒乐甚,扣舷而(并列关系)歌之(凑音节)。
歌曰:‚桂棹兮(啊)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的人),倚歌而(承接关系)和之(凑音节)。
其(它的)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的)蛟,泣孤舟之(的)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地)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的)诗乎(吗,反问语气)?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形容词词尾,不译,舒缓语气。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苍苍,此非孟德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困于(被)周郎者乎(吗,反问语气)?方其(他)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地)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的)雄也(啊,感叹语气),而今安在哉(呢,反问语气)?况吾与(连词,和)子渔樵于(在)江渚之(的)上,侣鱼虾而(并列)友麋鹿,驾一叶之(的)扁舟,举匏樽以(承接)相属。
寄蜉蝣于(在)天地,渺沧海之(的)一粟。
哀吾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须臾,羡长江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穷。
挟飞仙以(承接)遨游,抱明月而(承接)长终。
知不可乎(中在句中,舒缓语气)骤得,托遗响于(给)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那)水与(连词)月乎(吗,疑问语气)?逝者(……的事物)如斯,而(但)未尝往也;盈虚者(……的事物)如彼,而(但)卒莫消长也(肯定语气)。
盖(假如)将自其(它们)变者(……的方面)而(连接
状语和中心词)观之(凑音节),则(那么)天地曾(加强语气,副词,翻译时常与‚不‛连用,‛连……都不……‛如:曾不若孀妻弱子。
)不能以(因为,句后省略了‚停止‛,‚一瞬‛与‚停止‛构成了因果关系,即因为一瞬而停止)一瞬;自其(它们)不变者(……的方面)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观之,则(那么)物与(并列)我皆无尽也(肯定语气),而(你,这里似乎理解为‚我们‛更委婉,没有单指‚你‛那么直指尖锐??)又何羡乎(呢,感叹语气)!且夫天地之(的)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有,虽(即使)一毫而(也,与前面的‚虽‛构成固定结构,表示假设关系??)莫取。
惟江上之(的)清风,与(连词,并列,和)山间之(的)明月,耳得之(它,代清风)而(承接)为声,目遇之(它,代明月)而(承接)成色,取之(它们)无禁,用之(她们)不竭,是造物者(……的人)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尽藏也,而(因而)吾与(连词,并列,和)子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所(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共适。
‛
客喜而(承接)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在)舟中,不知东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