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
孔子世家

译: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 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 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 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 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4、孔子适齐闻《韶》。
第五段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 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 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 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名言
1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6、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
19、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史记·孔子世家》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周室既衰, 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 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 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也是世界文化名人 之一,他为何能享受此殊荣?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了解他对我国 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影响。
[西汉]司马迁
学习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 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 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
《史记 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索隐、集解索隐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贤哲,故称系家焉。
□正义孔子无侯伯之位,而称世家者,太史公以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宗於夫子,可谓至圣,故为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集解徐广曰:“陬音驺。
孔安国曰‘陬,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
”○索隐陬是邑名,昌平,乡号。
孔子居鲁之邹邑昌平乡之阙里也。
□正义括地志云:“故邹城在兗州泗水县东南六十里。
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
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
故阙里在泗水县南五十里。
舆地志云邹城西界阙里有尼丘山。
”按:今尼丘山在兗州邹城,阙里即此也。
括地志云:“兗州曲阜县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庙。
伍缉之从征记云阙里背邾面泗,即此也。
”按: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仍号阙里。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索隐家语:“孔子,宋微子之後。
宋襄公生弗父何,以让弟厉公。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罒幸}夷。
{罒幸}夷生防叔,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故孔氏为鲁人也。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正义括地志云:“叔梁纥庙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县五十里尼丘山东趾。
地理志云鲁县有尼丘山,有叔梁纥庙。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索隐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
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於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
其文甚明。
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於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
□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
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
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於颜氏,颜氏有三女,小女徵在”。
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祷於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论语《孔子世家》原文与翻译(课件123张)

• 3.删除法:删除句中无意义或没有 必要翻译的虚词。
• 4.调整法: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将一些特殊句子的语序调整过来。如 “时人莫之许也”翻译成现代文时就应 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孔 子 生 鲁 昌 平 乡 陬 邑。 其 先 宋 人 也,曰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叫
孔子要绖①,季氏飨士②,孔子与往。阳虎绌曰 ③:“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①要绖:古代丧服中的麻腰带。 要,通“腰”。 ②飨: 用酒食款待人。 ③绌:通“黜”,排除,贬退。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麻带守丧时,季孙氏举 行宴会款待名土,孔子前往参加。季孙氏 的家臣阳虎阻挠说:“季氏招待名士,没有 请你啊。”孔子因此而退了回来。
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釐子病危,临终 前告诫儿子懿子说: “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 宋国灭败。他的先祖弗父何本来继位做宋国 国君,却让位于他的弟弟厉公。到他的另一 个先祖正考父时,历佐宋戴公、宋武公、宋 宣公三朝,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 正考父鼎的铭文说:‘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 第二次任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时俯首 而受。走路时顺 根快走,也没人敢欺侮我; 我就在这个鼎中做些面糊粥以糊口度日。’ 他就是这般恭谨节俭。
适 周 问 礼,盖 见 老 子 云。 辞 去, 去周朝廷学礼,主要是去见老子。(事情结束之后)告别时,
而 老 子 送 之 曰:“吾 闻 富 贵 者 送 人 以财,仁 人 老子为孔子送行,说:“我听说富贵之人拿财物送别,而仁人
者 送人以 言。吾 不 能 富 贵,窃 仁 人 之 号 , 用有益的话赠别。我不是富贵之人,但还虚有‘仁人’的的称誉,
• 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在哲学上、 政治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世家译文及注释

孔子世家译文与注释
哎,说起这《孔子世家》啊,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大咖成长记,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它的译文和那些个注释,保证让你听得津津有味,就像是在听隔壁老王讲古一样。
话说孔子,那可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学霸加思想领袖,原名孔丘,字仲尼,听起来就文绉绉的,对吧?他老人家出生在鲁国,家里头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算书香门第,老爸老妈都挺有文化。
小时候的孔子啊,特别爱学习,啥书都啃,简直就是个小书虫。
《孔子世家》里头讲,他早年给贵族当过管家,也给人看过仓库,但这些活儿都没耽误他学习。
他啊,一边干活一边琢磨,渐渐地,学问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微博微信,可孔子愣是靠着自己的学问和魅力,圈粉无数,连鲁国的国君都对他刮目相看。
里面还提到,孔子提倡“仁爱”,觉得人与人之间得互相爱护,不能光想着自己。
他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现在听起来都特有道理,简直就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嘛!而且,孔子不光是说说而已,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既严格又慈爱。
注释里头啊,解释了好多生僻词和古代的制度,比如“六艺”啊,就是礼、乐、射、御、书、数,放在现在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嘛!还有“周礼”,就是那时候的一套规矩,孔子特别看重这个,觉得它能让人心安定,社会和谐。
总之,《孔子世家》这本书,就像是孔子的个人传记加语录集,读起来既像是在听故事,又像是在上历史课。
每次翻开它,
都能感受到那股子浓浓的文化味儿,还有孔子那份对学问的执着和热爱,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子世家》原文
孔子贫且贱。
及(等到)长,尝为季氏史,料(管理)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牲畜)蕃息(繁殖增多),由是(因此)为司空。
己而(不久)去(离开)鲁,斥(排斥)乎(相当于,被)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闲,于是反(返回)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感到奇异)之。
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到,往)周。
”鲁君与(给)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童仆)俱,适周问礼,盖(大概)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状后,以财送人), 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贵,窃(偷)仁人之号,送送子以言,曰:聪明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
使告鲁为好会(友好会晤),会于夹谷(状后)
”定公曰:“诺。
”具左右司
“请
“吾两
请命有司!”有司却(拒
视晏子与景公,
“请奏宫中之乐。
”景公曰:
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如),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
文(花言巧语)
(悔过)(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第9课 孔子世家

第9课孔子世家《孔子世家》是中国最早的孔子传记,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
本文节选内容介绍了孔子的身世、早年从政、好学善学、穷且益坚、整理古籍、教书育人的相关内容。
概括起来,就是“两简”“两繁”:孔子的从政情况、整理文献及教书育人两方面内容记述得简练,要言不烦;孔子的好学和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两方面的情况写得详细,生动具体。
学习本文,重点放在这“两繁”上,潜心玩味,深入思考,可以深切地感受他的“为人”,感受他的孜孜不倦,了解他的博学多才,体会他用知识、用学习改变自己“贫且贱”命运的精神,更叹服他“一以贯之”的人格和坚持自己理想主张决不放弃的情操。
其次,要积累文中词汇,了解文言语句,增强文言语感。
最后,可适当扩大学习范围,多背背《论语》名句,读读当今学者于丹、李零介绍孔子著作的文章。
一、人物名片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二、背景资料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学说,影响极大。
他的思想和学说,他所提倡的伦理和道德,许多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中。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孔子具有渊博的知识和美好的修养,他整理和编纂过《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之作为课堂讲授内容的重点,从而为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

孔子世家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孔子的家世来历孔子的家世来历非常高贵,堪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世家之一。
他是鲁国国君季武子的后人,同时也是周文王的后裔,可以说是显赫的贵族家庭。
他的祖先孔子亚父孔皆是姬姓,是周朝的会计长官,享有显赫的贵族地位。
孔子的父亲孔鲤同样也是资格最高、享有最高地位的官员之一。
从家世来看,孔子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也为他的学术和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孔子的生平经历孔子出生在鲁国(今山东曲阜)一个贵族家庭,他的出生给家庭增添了喜悦,家中的人都很看重他。
孔子少年时代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有德之人。
后来孔子游历列国,学习各地的文化和风俗,广泛结交朋友,思考国家治理和人之道。
他的一生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一生可以分为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晚年时期三个时期。
在少年时期,孔子勤学苦练,广交朋友,立志成为有德之人;中年时期是他放逐流亡的时期,他在这段时间里游历列国,思考着国家政治和人之道;晚年时期则是孔子创建了自己的学校并传授弟子。
三、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几个方面。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一种人的道德修养,而且孔子把“仁”和人的政治地位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者。
孔子提倡忠、信、孝、悌等美德,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
他强调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提倡了以礼节社会、节约为主的伦理观念。
他强调智慧和知识,认为只有具有智慧和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
四、孔子家庭教育观念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家族和社会的根本所在。
他提出了“教化之道”,认为教育不能离开道德和仁爱,家庭是孩子性格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最重要场所。
他认为父母要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最好地教育孩子。
孔子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对待子女要有爱心和严格要求,子女也要对父母孝敬尊重,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史记 孔子世家 原文 注释 翻译

孔子世家【说明】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世家》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孔子一生都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即使在他遭到打击、排斥、嘲讽、甚至围困的时候也仍然不减。
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虽然到处碰壁,但仍执着追求。
文章用了相当篇幅,真实地记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逼真。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私人授徒讲学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为古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文中对孔子的办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作风,都有全面地描写,突出地表现了这位伟大教育家的风范。
文章也写了孔子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修养,以及他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面的功绩。
他整理和编纂过《诗》、《易》、《礼》、《乐》、《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并且将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对这些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孔子一生的事迹很多,头绪也很纷乱,但司马迁在这篇洋洋近万言的文章中却记述得线索清楚,有条不紊,而且重点突出,在记述故事的同时,注意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从而较全面地展现出了孔子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暗含爱憎褒贬的的感情,有较为鲜明的倾向性。
他对孔子的向往和景仰,也在文中处处流露了出来,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原话,用孔子自己的语言来表现其人,不仅使孔子形象具有真实感,而且也使人觉得亲切感人。
【正文】【原文】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先宋人也(1),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祷于尼丘得孔子(3)。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4)。
生而首上圩顶(5),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6),姓孔氏。
【注释】(1)先:祖先。
(2)颜氏女:据《礼记·檀弓》说,名征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
• 译注之一 /novel xyao/nch/lishi/3and749/109 .htm • 译注之二 http://lanlingsun.blogdriv /lanlingsun/1099118. html • 译注之二 /ko ngzi/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子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 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 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 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 必於是。 必於是。”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 子曰: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 子曰: 见贤思齐焉, 自省也。 自省也。” 里仁第四》 《里仁第四》
Hale Waihona Puke 垂宪万世的至圣先师孔子、柏拉图、 孔子、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哥 白尼、牛顿、 白尼、牛顿、达 尔文、培根、 尔文、培根、阿 奎拿、伏尔泰、 奎拿、伏尔泰、 康德。 康德。
二、孔子其人其事 学者 师者 智者 仁者
三、《论语》名句警句 论语》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 敏於事而慎於言,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 孔子曰: 君使臣以礼, 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 君以忠。 君以忠。” •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 子曰: 关雎,乐而不淫, 伤。” •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於庭, 孰不可忍也? 也,孰不可忍也?”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如乐何? 仁,如乐何?” 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不愤不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弗复也。 则弗复也。 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 贬损之义, 开之。春秋之义行, 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 下乱臣贼子惧焉。 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 共者,弗独有也。 共者,弗独有也。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 容然后见君子! 容然后见君子! 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 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 皦如,绎如也,以成。 如,皦如,绎如也,以成。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之者不如乐之者。 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子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雍也第六》 《雍也第六》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
•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 子曰: 人而无信, 可也。 可也。” •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子曰: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是知也。”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 子曰: 道之以政,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第二》 《为政第二》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 子曰: 敏而好学, 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是谓之‘ 问,是谓之‘文’也。”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 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 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斯可矣。 “再,斯可矣。” 《公冶长第五 》
孔子世家
一、自读、质疑 自读、 适周问礼, 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师盖云文王操也 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 三千焉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 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 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 以有己。 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