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乡孕育的城镇教案人教版.doc

水乡孕育的城镇7、今天,伴随着水乡景观和农业人口的过程,一个个新的城镇正悄然兴起。
(二) 我能提问:完成以上白学之后,在此处写卜•你还想了解哪些与本课有关的感兴趣的内容。
讣•你的 思维自山放E 吧!(三) 我能探究:结合前血所学内容分析太湖之水是如何孕育出城镇的。
(四)我能达标:1. 下列对于太湖流域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地形以平原为主B. 位于浙江、江苏、上海三地之间C. 每年1刀份,太湖就会结冰一冃.冰期超过1个刀D. 太湖流域是我国苦名的血米之乡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2. 下列不属于“水乡”——太湖流域的城市是(A.西安B.上海C.嘉兴D.苏州3. 历史上,太湖流域比较发达的行业是( )① 手工业②畜牧业③建筑业④农副业4. “水乡”城镇的最主要特色是( )A.手工业发达B.农业发达C.水网密集D.5. 既濒太湖,乂临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城市是( ) A.苏州、杭州 B.无锡、湖州 C.苏州、无锡A B C D7. 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至今还完整保留着水乡景观的古镇是(). A.乌镇、周庄 B.西安、洛阳 C.扬州、宋城 D.南京、上海8. 下列关于太湖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 河湖密布,有闻名世界的京杭大运河和太湖② 从成因上看,太湖流域众多的湖泊属于洼地积水成湖③ 口古以来是中国农业高产区,是典型的“鱼米Z 乡”④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暖湿,灌溉方便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 近10多年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太湖流域 水环境质量发生了很人变化,特别是前一阶段太湖蓝藻集屮爆发,严重影响其至闲扰 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太湖流域是我国著名的水乡,水乡城镇的特色是什么?具民居人多临河而建,原 因是什么?(2) 太湖流域孕育出了哪些著名的水乡占•镇?(3) 从一定程度上说,太湖蓝藻暴发反映了水乡景观和人口发一展的什么趋势?为了(你可以自己设计探究问题)商贸兴盛 D.苏州、上海6.下列景观属于太湖流域的是( )。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2012-3-13 12:59:00 | By: 钱蓉 ]1推荐教学目标1.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2.了解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3.针对太湖流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教学重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城镇的起源。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水乡乌镇的视频欣赏问:你知道哪些傍水而居的城镇?(学生例举)能说说你眼中的水乡风光吗?(学生描述)承转:水乡的这些风光、特色,与水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太湖流域,来探寻水乡与水的关系。
新课教学展示太湖流域图请选择合适的地图,描述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学生利用手头能找到的地图,描述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通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最终确认最佳的描述和适用地图)地理位置:长江下游,北濒长江,南邻杭州湾(选用长江流域图)地形特点: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选用中国地形图)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雨热同期(选用中国气候类型图)自主学习课本图4-16《太湖流域》,试归纳太湖流域河流、湖泊分布的特点。
(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观察太湖流域城镇位置,试分析太湖流域城镇分布的特点。
(城镇密集,沿河湖分布)思考:为什么城镇大都沿河湖分布,太湖流域为城镇的形成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物产丰富……)小结:由此可见,太湖是——因水而生阅读书本知识,.试描述城镇形成的过程。
讨论:根据所学知识与生活见闻,说说水乡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关系。
(出示相关图片、视频做提示)生产:如水产养殖、酿酒、农业种植……生活:衣、食、住、行、娱乐、文化……小结:水乡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思维拓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绍兴水系图材料二:绍兴的水资源出现了行问题,人均用水量减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水资源出现了短缺,水资源供给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导致饮用发生危机,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损失;(2)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污水,许多河道中都设有排污管,它们一方面污染了水源,导致水资源功能下降,给经济环境带来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危机已迫在眉睫。
水乡孕育的城镇a

水乡孕育的城镇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
能根据资料、录象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
以及现在的太湖流域的城镇化,并带来的问题进行思考,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水乡人们的生产特点和日常生活特色。
对太湖流域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自己解决的设想。
能力与过程:理解水与太湖流域形成,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特点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充分发挥水的积极作用而出谋划策。
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乡城镇的生产,生活特色难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资料,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的导入:[播放] 江苏民歌《太湖美》,并配上一组太湖及其城镇的美丽风光图片。
[提问]这首歌赞美的是哪个湖泊?[回答]太湖。
[提问] 太湖美吗?美在哪里?[回答] 美在水等等[引题]那里的人们傍水而居。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太湖流域走走,领略一下水乡风情,体验下水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过渡] 那么美的太湖在哪里呢?让我们先来找一找。
(二)教授新课:1.城镇因水而生(1)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讲述] 请大家打开《图册》P27,请在地图上找到太湖,说说太湖流域的范围、位置、地形、气候[回答] 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过渡]请大家快速地在书本P83《太湖流域》图上数一数太湖流域一共有多少条河流、多少个湖泊?(2)河流、湖泊[提示] 数清楚了吗?在数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回答] 数不清。
[提问] 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太湖流域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
[回答]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
【知识拓展】:大运河知多少?隋炀帝时候开凿大运河,它是世界上也最长了,有1800多千米⒉城镇因水而兴[展示] 《太湖流域》地图。
6.2南方地区 第1课时(水乡孕育的城镇)(教案练习)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6.2南方地区第1课时(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课题南方地区单元六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理解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了解太湖流域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3.了解太湖流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重点太湖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难点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梦里水乡》。
学生欣赏水乡的美景。
通过播放视频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环节一:出示太湖流域图小结: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江苏、浙江、上海),包括太湖、太湖平原及其西部的丘陵山地,北抵长江,南滨杭州湾,东临东海,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环节二:展示太湖流域富有特色的村镇小组合作探究:太湖流域位置。
学生每组出一个代表介绍,太湖流域富有特色的村镇。
充分运用地图,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提出问题:俗话说:“太湖熟,天下足”。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太湖流域会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播放视频《鱼米之乡》小结:环节四:进一步提出问题:太湖流域的城镇是怎么形成的呢?小结:欣赏:太湖流域的风俗习惯以及丰富的物产。
学生合作探究:从气候、地形等方面探究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的原因。
学生搜集资料:太湖流域周边城镇的形成过程。
学生欣赏图片视频形象生动的展示了鱼米之乡的特色,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
既有利于培养学学生踊跃发言:太湖流域城镇的发展以及所面临的问题。
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
课堂小结板书。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江成赞《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讲述的是太湖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与水的密切关系。
它是学好第三课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它可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分析“水”对太湖流域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及方法目标:通过对太湖流域的形成、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特点的分析,理解它们与“水”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能根据相关资料,了解太湖流域的现状或家乡水的现状,以此树立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太湖流域的人民生活、生产及城镇的发展与水的密切关系。
突破:以“水”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四.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情景教学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太湖美》的MTV配一组风景图片来导入新课。
并《提问》:1.太湖美,美在哪里?2.你了解太湖的哪些情况?《承转》:今天,我们就一起到与水息息相关的太湖流域走走,看看,进一步了解那里的城市、河流、居民、生活、生产等。
(二)新课教学环节一:说一说:《展示》(中国地形图)及太湖知识卡《提问》:你了解太湖的哪些情况?(学生可能会从太湖的地理位置、气候、特产、地形等方面回答,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边看图边指导学生阅读太湖知识卡,使学生了解太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它是第几大湖泊及它的位置、水文特点、周边的地形等)然后,教师由太湖引导过渡到太湖流域。
《展示》:(太湖流域图)《提问》:1.说说太湖流域的范围。
2.各小组找一下太湖流域大约有多少条河流,多少个湖泊?3.太湖流域的特色是什么?4.这么多的河流中最著名的是哪一条河?你还知道关于这条河流的哪些情况?《展示运河知识卡》《承转》:是啊!江南河是京杭大运河在太湖流域的一段,太湖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中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开发和经营,至明清时期,不仅土地资源已全部开发利用,而且商品性农业也有明显发展。
在此,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同学们:1.我国历史上流传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是什么意思?2.太湖流域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粮仓?或者说它对发展农业生产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小结》由于地势低平,河湖密布,所以灌溉便利,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和渔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的辛勤劳动,使这里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水乡孕育的城镇

水乡孕育的城镇长安镇初级中学徐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理解住在水乡的人们的生产特点和日常生活特色。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水乡和水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的生活、生产是息息相关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理解水对水乡的“孕育”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设计(1)导入:播放电视剧《似水年华》的主题曲,让学生观察拍摄地水乡的风景同时展示自己在西塘拍摄的照片。
引出中国江南六大古镇,这些古镇所在的城市让学生在太湖流域的图中找到,从而引出太湖流域。
(2)新课教学(一)太湖流域的概况1、地位:展示中国湖泊的分布图,让学生回顾中国的五大淡水湖泊,太湖是第三大淡水湖;2、范围:展示太湖流域分布图,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太湖流域的大致范围: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北抵长江,南滨杭州湾,东临东海;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3、地形:展示中国地形的分布图,让学生回答太湖流域的地形: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4、气候:展示中国气候的分布图,让学生回答太湖流域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5、河网:让学生找一下太湖流域大约有多少条河流,多少个湖泊?京杭大运河、黄浦江、苏州河等;太湖、阳澄湖、嘉兴的南湖等: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
思考:太湖流域为什么能成为鱼米之乡?(灌溉、降水、气温、地形)灌溉——河流、湖泊众多,河网密布,渔业资源丰富;降水——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降水充沛;气温——一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温度高,热量充足;地形——平原地形,土壤肥沃。
过渡:水是太湖流域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那么水对太湖流域还有什么作用?(二)水乡孕育的城镇1、找一找图中大约有几个城市?他们怎样分布的?流域内大中城市38座;城镇密集、沿河流分布问:水对于城镇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让学生回答本框框题“孕育”俩字。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傍水而居《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2-7 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课标解读:1、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并感受水乡地区的风土人情。
2、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孕育作用。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城市的起源、特色和发展,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2、理解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水“孕育”城镇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态度。
2、引导学生初步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
【突破策略】:观看视频与图片,设计活动,讨论合作,归纳板书,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
教学难点:分析和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突破策略】:阅读实例,观看图片,分析现象,小组讨论,开拓思维。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新课伊始,以柔美旋律——《梦里水乡》为音乐背景,以超链接的形式展示水乡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激起学生对水乡的浓厚兴趣。
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走近这柔美的水乡呢?学生回答:想。
教师陈述:那就跟着老师出发吧!(二)走近水乡,感受水乡之“美”1、水乡的位置创设情境:紧接着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张中国水系图小组合作:1、请学生找出太湖在我国的位置。
2、再请学生读图4-14,找出图中的主要河流(包括运河)【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太湖流域河湖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的特点】如何描述太湖流域的位置?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包括太湖、太湖平原及其西部的丘陵山地,北抵长江,南滨杭州湾,东临东海,地跨苏、浙、沪两省一市.找一找图中大约有多少条河流。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策划设计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策划设计《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策划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典型案例:太湖流域的城镇,重点说明了水对城镇的“孕育”作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的起源,以及水乡人们独具特色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从而让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生活、生产密切关系,增强学生保护水源的意识。
二、课标要求2—7 通过典型案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太湖人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了解太湖流域的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各种资料获取信息,能根据资料和图片描述“水”在这些地区所起的作用;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判断,培养和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水乡城镇的柔美,从热爱家乡的水到更加热爱家乡;在学生理解水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上,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通过水乡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水”对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难点:理解水“孕育”城镇五、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文件七、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太湖美》的视频文件提问:(1)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2)太湖美吗?它美在哪里?新授:水乡孕育的城镇(一)、太湖流域刚才听过《太湖美》这首歌之后,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水中鱼虾戏红菱,河渠纵横稻花香”的优美山水画。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那优美的太湖,一起去感受太湖的“美”。
1、太湖流域范围多媒体出示《太湖流域图》,或参考教材83页图4—16说说太湖流域的范围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2、太湖的河流、湖泊的特点读图4—16,数一数太湖流域有多少条河流,多少湖泊?你能数清楚吗?学生回答,答案各异(旨在让学生感受太湖流域河湖众多,不在于具体有多少数量)归纳:河流密如蛛网、湖泊星罗棋布太湖流域到底有有多少河流和湖泊,我们很难数清楚,但是,在这些河流之中有一条最为著名,你们知道是哪一条吗?你还知道这条河流的哪些情况?京杭运河,是世界人工建造的最早最长的大运河,我国古代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3、太湖流域城镇的特点读图4—16,数一数太湖流域大约有多少个城市?城镇分布有什么特点?归纳:城镇密集、沿河分布(二)、水孕城镇小组推理:从下列给出的条件,推论出“水乡”如何孕育“城镇”?①充足的灌溉②便利的'水上交通③货物的集散地④肥沃的土壤⑤城镇⑥繁荣的集市⑦水乡⑧湿润的气候⑨鱼米之乡(丰富的物产)⑩河网密布提问:“鱼米之乡”的条件是什么?多余的物产怎么运输?运去哪里?(⑩ ① ④ ⑧)(② ⑨)(③ ⑥)推理:①充足的灌溉③货物的集散地⑦水乡⑧湿润的气候⑨鱼米之乡⑤城镇④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物产)⑥繁荣的集市⑩河网密布②便利的水上交通(三)、水乡城镇特色多媒体展示江南水乡古镇的图片播放《周庄》的视频,结合多媒体的图片,及教材84页的内容,思考:“水乡孕育的城镇”有什么特色?(提示:从建筑、交通、生活情景等方面考虑)归纳:水是水乡城镇的特色建筑:临河建房,阁楼建在河岸上,便于生活取水及洗涤,“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交通:众多的河道是城镇联系外界和物资进出的通道,船为主要的交通工具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和独特风韵在了解水乡人们的生活特色之后,议一议:水乡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与水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乡孕育的城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学会共处、共进,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2.通过水乡美景的再现和感知,深化对家乡的了解,对家乡、祖国美丽山水的热爱之情。
3.针对这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设想。
知识与技能
1.感知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态。
2.进一步锻炼收集、分类、检索资料的能力。
3.加深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教师充分领会课堂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此,教师按自愿的原则,综合学生的学习意向,以两个探索取向组合成“探索小分队”,创造机会,让学全在质疑中求证,在求证中解决,在解决中寻找发现新问题的契机。
二、教学重点
1.学生应深刻认识到“水”对太湖流域的生产、生活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自己建设家乡的设想。
2.通过学习,加深学生对不同区域具有区域特色生活的区域差异性的认识。
三、教学思路
1.以学生定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浅显易懂,他们对水乡的了解在某些方面远多于书本的阐述,脑海中美丽的水乡画面要远比书本上的几幅图片生动。
因此,不妨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对于一些有共同研究取向的学生,可按自愿的原则组合成“探索小分队”。
2.以内容定学法。
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他们希望教师能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学习自己想学习的内容,甚至走出课堂,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不学”中“学”。
3.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教无定法,但教法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即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体验性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准备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积累及已有的社会知识,并着力开发网络资源,选取和课堂教学契合的资料,如乌镇的影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1.老歌创新境,导入新视角。
新课伊始,通过播放《太湖美》VCD,展现太湖流域地形平坦、沃野千里、河湖沟渠密布、良田万顷、城镇密集的区域特色景观。
动听的乐曲,秀美的家乡风光,激发起学生浓浓的乡情。
正当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张长江流域出土的三四千年前炭化稻谷的照片,在做相应的介绍后,向他们提出了一个新奇的问题:“你能讲述这粒炭化稻谷的历史故事吗?”学生一脸惊奇:一粒小小的炭化稻谷,竟然也牵动着历史?一位教育家说过,抓住学生的心,就抓住了思维的积极性。
学生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过讨论完成信息的交换成为一种自发的需要。
设置这么一个匠心独运的思维障碍,有效地启示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自然条件在太湖流域家农业发展史及后来城镇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凸显新理念,力促学生发展。
课改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创设的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场景,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温床和沃土。
傍水而居的区域自然条件,影响了太湖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水乡古镇周庄的自然人文风景,按常规处理,以学生观看来获得体验、感悟为主。
这样做亦可达成教学目标,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大,因为水乡少年们对这些镜头太熟悉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之所以观看,完全是为了敷衍老师。
处于这种心理态势下的思维活动会求异求新吗?
教师在此又出新招,在“研究小组”充分研究了事先收集的水乡古镇的各类资料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就这段影视资料介绍水乡古镇里居民的生活。
实践证明,这个问题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会竭尽所能,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做了介绍,甚至模仿《正
大综艺》就某些镜头向全班同学设问,课堂的参与度远远超过教师“独裁”下的“一言堂”,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散,且思维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3.反思大发展,引发新争论。
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创造的课程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让贴近学生的经验、生活进入教学过程,可使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
在学习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时,教师组织了“你身边的变化”的小讨论,旨在挖掘学生的生活积累,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体验太湖周边城镇经济的大发展大变化。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水乡富裕乡镇的照片,最后教师点明,正是母亲湖──太湖的巨大奉献成就了太湖周边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正当学生沉浸在对太湖深深的感激中时,教师讲述了亲眼所见的太湖实景,当教师叙述到太湖湖面被一层绿油油的油漆似的蓝藻所覆盖,并且发出阵阵的恶臭,严重损害了太湖的旅游形象,而这些蓝藻是由于生活垃圾、工厂的生产垃圾往太湖中乱排造成的。
接着又充满激情地反问学生:“太湖的子民就是这样回报母亲湖太湖的,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镜头对视觉和情感的反冲击力使得同学们议论纷纷,竭尽所能地为太湖的将来出谋划策。
这个课堂高潮的出现,充分说明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充分挖掘蕴藏在学生中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才能展示的舞台,新课程所倡导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互动生成等理念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4.发现新问题,激发新思索。
在区域自然条件的作用下,经过人类三、四千年的智慧累积,水乡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特点。
通过以上多种途径的感悟和探究,学生对此应该有了比较深刻的情感体验。
到此,课堂教学无论从时间还是形式上来说,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下课铃声不代表思维的终止,而应是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开始。
教师此时可引发学生新的困惑,亦可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新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
我们应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认识到课堂上生成资源的宝贵,并有效地利用它。
课堂的主要功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一个在解惑后能让学生“生疑”并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教学,那才是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现代课堂。
六、课堂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
在高唱“学生是学习主人”的今天,教师不能轻易放弃自己是指导者的责任。
面对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尚不完备的初一学生,如果只是轻描淡写地布置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至于到哪儿去搜集,怎么搜集,则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
据了解,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时间、学习能力等原因,根本无暇顾及。
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假搜集、假发展、假课改。
作为教师,应事先为学生列举几种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并给他们充裕时间、空间进行信息交流,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
总之,教师应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为学生设计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行动中学习如何行动。
2.理念不是行为,需要转化。
理念是高度概括的原则性指导意见,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只有我们去认真地研读、揣摩,直至融会贯通,并以我们的智慧,创造性地把他们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作用,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