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特点

合集下载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概述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概述
还有一类前奏曲是对于神话中奇幻世界或形象的表现, 如《水妖》《善舞的仙女》等。
德彪西并不迷恋用音乐来描绘他所要表达的视觉内容, 而在于表现当时的氛围、环境等一种综合的感官体验和心理 感受。他的创作灵感来源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德彪西对于所 处外部环境极其敏锐的感受,这些都是与他的感官感受、性格 和天才分不开的。这些前奏曲“不是音乐的图画,而是对一种 气氛、一种心理状态的复杂而细腻的再现,是象征主义音乐的 代表作”(康代语,R.de Cande)。[4]
德彪西这部前奏曲从标题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 一类,与德彪西的其他钢琴作品灵感来源一样,大部分的标题 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画面的印象,比如《雾》《帆》《欧石楠》 《阿那卡普里的山丘》《原野的风》等作品表现的是一种风景 画的感觉,但实际上还象征着其他的因素,隐伏着更加深刻的 意义和思想。比如《雪中足迹》这首作品,标题给人的第一 感觉是以大雪以及在雪中走过的人留下的片片足迹为描绘对 象,但实际上,当时的德彪西正处于失恋阶段,也并不是真正 身临其境,表现的实际是他那悲伤而失落的心境。
(上接第135页)制)[M]. 浦起龙(清),通释,王煦华,
整理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96. [8]… 王钦若(北宋). 册府元龟(卷554·国史部·总序)[M].
北京:中华书局,1960:6644. [9]… 杜佑(唐). 通典(卷21·职官三)[M]. 中国基本古籍库,
清武英殿刻本,第231页 . [10]… 刘昫(后晋). 旧唐书(卷188·裴敬彝传)[M]. 北京:
第一类与德彪西的其他钢琴作品灵感来源一样大部分的标题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画面的印象比如雾帆欧石楠阿那卡普里的山丘原野的风等作品表现的是一种风景画的感觉但实际上还象征着其他的因素隐伏着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思想

德彪西钢琴作品分析课件

德彪西钢琴作品分析课件

创作背景与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 影响
吸收了东方音乐的元 素,如《月光》等作 品中的琵琶音型
追求细腻、精致的音 乐表现
创作背景与影响
对后来的现代派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新与突破
在和声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和声体系,如《月光》中的平行五 度等
创作背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影响
01
在曲式结构上也有所突破,如《 练习曲》中的自由曲式等
04
• 尾声要逐渐放慢,营造出回味无穷的氛围。
《阿拉伯风格曲》
• 总结词:这是一首具有浓郁异国情调的钢琴作品, 表现了阿拉伯文化的独特魅力。
《阿拉伯风格曲》
详细描述 • 曲式结构:作品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由引子、主体和尾声组成。
• 旋律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即兴式的演奏技巧,创造出独特的旋律风格。
德彪西的作品在技巧和表现力方面,为钢琴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的作品充 分展示了钢琴作为一种乐器的丰富表现力和巨大潜力,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借 鉴和参考。
对演奏技巧的锻炼
德彪西的作品对演奏技巧的要求极高,需要演奏者具备扎实 的功底和高超的演奏能力。他的作品在节奏、音色、力度等 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演奏者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摸索, 逐渐掌握这些技巧。
音色控制
触键方式
德彪西的作品要求演奏者具备精 细的触键技巧,以获得柔和、清 晰、富有表现力的音色。
力度控制
德彪西的作品中的力度变化非常 明显,要求演奏者具备出色的力 度控制技巧,以实现从弱到强的 宽广的动态范围。
如何演绎德彪西的作品
05
理解作品内涵
了解德彪西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01
通过了解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

在音乐史的长河中,法国作曲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ClaudeAchilleDebussy),这位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巨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作为2O 世纪最伟大、最重要、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之一,音乐界对他的赞颂多年以来都是一如既往。

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能为他赢得多产作曲家的称号,但他仍然与时代转换时期的其他音乐巨人们并肩而立。

德彪西主要是运用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同的美学原则进行音乐创作的。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强调光与色的变化,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作曲家眼睛中对世界的瞬间印象。

他的作品在描写对象和艺术意境上可说是一幅幅用音乐来表现的印象主义的图画,因此德彪西属于印象派作曲家,并且是印象派音乐中居于领袖地位的人物,更可以称他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对钢琴演奏的各种音色的运用,以及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上都有新颖独到的创造。

他竭力避免使钢琴变成打击乐器,他本人弹奏时简直能使人忘记钢琴是一种用锤子直击琴弦的乐器,他的表演文雅、妩媚,音量经常保持“PP ”,音色显得朦胧,但舒适自然极富魅力,他的音乐为钢琴家提出了新的课题,丰富的音乐变化,多样的触键法,巧妙的踏板运用,天衣无缝的连音等。

钢琴家在演奏中长期的摸索与追求,对钢琴演奏流派的形成与钢琴艺术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一、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一共两集,每集12首曲子,第一集前奏曲完成于1910年,包括:(1)《特尔斐舞女》、(2)《帆》、(3)《原野上的风》、(4)《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5)《阿拉卡普里山丘》、(6)《雪上足迹》、(7)《西风所见》、(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被中断的小夜曲》、(10)《沉没的教堂》、(11)《小妖精帕克之舞》、(12)《游吟歌手》。

第二集前奏曲完成于1913年,包括:(1)《雾》、(2)《枯叶》、(3)《阿汉布拉宫殿的大门》、(4)《精于舞蹈的仙女们》、(5)《石楠树》、(6)《怪癖的拉文将军》、(7)《月色满亭台》、(8)《水妖》、(9)《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0)《骨灰匣》、(11)《交替的三度音程》、(12)《焰火》。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演奏探析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演奏探析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乐舞歌赋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演奏探析申楠宁(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山东聊城252000)摘要: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界影响力颇深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之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风格对之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阿拉伯风格曲》之一是他初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一首,这首乐曲既沿袭了一部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特色,也有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雏形特征,是在钢琴教学中了解、学习演奏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优秀教材。

《阿拉伯风格曲》之一中曲式的创作大多沿用了传统音乐的技法,但是在踏板的运用、和声的进行等方面又给听众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受。

他在这首乐曲的节奏及调式调性方面明显表现出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不同。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5-0076-01一、作品本体分析1888年,德彪西创作了两首《阿拉伯风格曲》,其中第一首为E大调。

因为其动人的旋律及典型的五声调式音阶所产生的浓厚东方色彩而被广泛学习。

整首乐曲已经表现出德彪西早期音乐作品中的印象主义风格音乐的先兆。

“阿拉伯风”一开始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建筑上的专有词,具体指一种由神怪、花卉、人物、飞禽等以小棕树叶穿织交错在一起的装饰性建筑图案。

德彪西把这种以天然之物为主的视觉艺术,表现在了听觉的艺术中,音乐的旋律华丽且富有变化,转调也比较自由,除少数应用了色彩性和声,多数情况下高低声部均匀的使用了单音、三连音与八分音符组成的两条单线条旋律交错组合,巧妙地将自然界中的声与景紧密结合。

第一首《阿拉伯风》的曲式结构可分为A、B、A’三段。

二、作品的演奏分析《阿拉伯风格曲》之一的旋律柔美生动,但弹奏者想仅仅用手指演奏出乐曲中包含的曼妙意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德彪西前奏曲音乐鉴赏

德彪西前奏曲音乐鉴赏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65德彪西前奏曲音乐鉴赏田果(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贝加马斯克组曲是德彪西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之一。

它经常在独奏会上演出,并在古典音乐中继续流行着,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介绍德彪西创作组曲的历史并对贝加马斯克组曲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探索激发灵感的艺术品和诗歌。

以及诗歌,艺术品和音乐作品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音乐鉴赏一、德彪西简介克劳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受推崇的作曲家之一,被视为音乐印象派的奠基人。

他于1862年在一个法国的贫困家庭出生,但是11岁便显露钢琴天赋的他被送往巴黎音乐学院,并且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尝试很奇怪,不同于传统。

他专注于声音本身,从他自己的角度更多的音乐创作思想,不受限于传统规范。

他的音乐深受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一些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比如象征主义诗人斯特芬·马拉美,从而创作中使用音乐意象。

在德彪西的贝加马斯克组曲中,和弦被视为单独的一部分,而不是进行配合,他的音乐经常表现出整体的基调音阶和八音阶音阶。

这些新颖创作思想的使德彪西的音乐得以探索感官声音和结构的新世界。

德彪西也受到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可以在不过度关注细节的情况下捕捉音乐作品本身所想表达的本质情感。

就像印象派画家一样,他们不太关心对特定对象的细节描绘或者现实的描绘。

相反,他们专注于光线,阴影和微妙色彩的描绘。

以类似的方式,德彪西探索音色,纹理和和声语言的微妙对比,以描绘“自然的美”。

二、贝加马斯克组曲特点分析《前奏曲》为组曲的开始,这个组曲的开篇处,就已经使用了多种的风格。

比如开始,就标注了“tempo rubato”,拥有强烈的动态对比效果,并且标注“tempo rubato”来表现即兴表演的感觉。

在12节,在高音部运用了五声音阶来进行和弦纹理的描写。

并且在接下来的演奏中,经常会运用到这种创新和声技术包括一些平行运动音阶以及“教会调式”。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风格及演奏特点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风格及演奏特点

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风格及演奏特点作者:徐婉雯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9期【摘要】德彪西是法国伟大的印象主义作曲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继往开来的作曲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24首前奏曲处于其作品产出的中后时期,可以说是他个人风格的极大体现。

24首前奏曲分为两集出版,每集12首,其中第二部分不仅仅是第一部分的延续或扩大,增添了新的内容。

全文通过简析二部NO.8,对德彪西独的创作风格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对其演奏要求进行具体探究,最大程度上贴近于作者对曲子的初衷,深入贴近这部有浓郁和声色彩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钢琴;前奏曲;和声一、作曲家与背景19世纪初期,法国画家莫奈第一个走出画室,开始描绘真实世界即自然之美,追求瞬间的印象感受而不是政治宗教内容。

同时在文学领域,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开创了全新风格的诗歌,用模糊朦胧的美妙语言去抒发出一种未知的理想情怀。

多年来,对于德彪西是印象主义还是象征主义的争论层出不穷,其实从不同程度上来说他是二者兼有的。

德彪西汲取了绘画与文学领域的结晶,并对自己的音乐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最终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风格。

与德彪西服装简朴,身材矮小的局促外形不同,他经常在钢琴上“不守规矩”地弹奏,让人佩服他才气的同时又难以接受这些个性十足的非和声连接。

19世纪末,巴黎开始追求“感觉力”,热情而明朗的情绪仿佛已经不能满足文化界。

象征主义的诗人、画家们的感觉愈加敏锐。

为了词句的声韵,他们甚至放弃了原来过于重视的意义明晰。

当德彪西返回巴黎时,就是这样的学术氛围在迎接着他。

深深倾心于印象艺术美学的德彪西,竟然找到了如此之多的知音!德彪西早年对瓦格纳的音乐抱有热情,瓦格纳力求将音乐变成更加复杂的文字彩色的产物,这与德彪西一直推崇的印象主义有很大交集。

他甚至亲自跑去拜罗伊特欣赏瓦格纳的歌剧。

但是对瓦格纳音乐中有宣泄意味的夸张表达,德彪西感到越来越不满。

最终他告别了瓦格纳风格,走上一条更加有自己风格的印象之路。

浅析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

浅析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

《浅析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昨天想必某些老师听了小刘老师对此曲所展开的想法和观点!接下来我在从另一个角度上在为大家解析“德彪西”的这首作品。

啊希尓•克劳德•德彪西这是他的全称,他1862年8月生与法国巴黎,8岁学琴,1872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和作曲,在校期间学习非常刻苦是全校出名的演奏家!他曾经游历了意大利、奥地利和俄罗斯,当时俄罗斯的音乐对他有一定的吸引,但是他印象派曲风的奠定跟他加入一个由诗人和画家的组织有一定关系,以至于他的作品会有一种画中有乐,乐中有画的独特音乐体系。

他的创作体系大体分三个阶段:分别是1880-1902早期1903-1913中期和1914-1918去世,享年是56岁,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被炸弹炸死了。

你们所熟知的“阿拉伯风格曲就是早期作品,此曲大量运用了中古调试及五声音阶,和声的运用非常新颖,这是他独到之处!此曲采用了A-B-A'单三部曲试,A段为稍快的小行板B 段的速度较为自由A'转到E大调是整个作品的再现段,这个框架我帮大家分析了一下,演奏时框架在头脑中需要有所设计,这样听起来就有了起承转合的变化否则听起来是前言不搭后语…曲中技巧比较常规华,双音、分解和弦、三对二的对位,双音的时值、双音声部连接、双音保持方式、三对二对位法、分解和弦的触控以及踏板法的运用(还有柔音踏板使用)踏板的错误使用将会直接导致此曲的音乐风格受到影响,也是某些比赛学生用此曲参赛而没有得到更高的评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以上简述内容构成此曲在教学上应该展开的授课内容,该曲也被收录业余考级9级曲目…先写到这里【继续说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曲】要说的是双音:弹奏好双音是演奏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由于人的手指长短粗细不一所以每个手指弹奏出的音色和音量也不一样,所以弹奏时一定要注意下键后所听到的效果,当然整齐是必须的!指尖的支撑要坚挺重心更多移到小指,因为旋律走向是倾向于高音声部,因为高音声部是用最弱的小指体现、因此触键可以稍稍用些手腕的力量,手的重心偏离向小指,其它经过音则一代而过…德彪西的音乐具有纤巧、朦胧、幽静这样的感觉而我们也因此把这类音乐定位为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非常善于用此风格描写大自然的一切也很擅长将民俗的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而这种风格正是20世纪音乐形式上的一个创新从而为后人带来一个全新的音乐享受!每个作品都有它自身的更多内涵而器乐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谱面的问题而更多的是让他们懂得乐谱后面的东西更是别有洞天!接下来的日子还会继续解析这首作品,节奏、踏板等等,有需要的老师可以拷贝收藏【德彪西阿拉伯风格解析第三部分】这部分要说的是节奏、速度、力度:音乐的表现手段很多而有时候为了更好的表现情绪,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节奏的变化,在这一曲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三对二的节奏,就是右手三连音左手2个八分音符,在复合对位当中,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老师们可以在肖邦夜曲的练习中解决大部分复合对位的难题,这里推荐一下。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六)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六)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解读(六)第一册:第十一首《帕克之舞》作品概况翻开乐谱,只觉得在《帕克之舞》这首前奏曲中满载着仁慈而亲切的笑声!曲中遍布附点节奏、一挥而就的串行音阶、琶音以及颤音,一切优雅至极。

“帕克”是莎翁笔下《仲夏夜之梦》仙境中的小精灵,是精灵王奥伯龙身边顽皮的喜剧演员。

在跳舞的时候还会扮各种鬼脸,做出独特的搞笑动作。

这个精灵与拉威尔笔下凶狠的“斯卡勃”有极大的不同,跟后者相比,帕克要轻盈千万倍!他如空气一般,就像第二册前奏曲中那些“卓越的舞者”一样,纯洁、雅致、飘逸,连他的讽刺和恶作剧也是善意的。

各种彩虹般绚烂而富有幻想意境的片段,被德彪西以万花筒般的手法融在一起。

乐曲有如在陀螺飞速的旋转中结束,三十二分音符就像鬼火一样在闪光中飞逝。

术语内涵曲首: Capricieux et léger――任性而轻盈地。

这两个词总括了全曲的精神面貌,提示了弹奏者所需要的技巧上、精神上的(也即身、心两方面的)总体状态。

帕克这个精灵顽皮的喜剧演员任性、随意、反复无常以及变幻莫测的个性在全曲中展露无遗。

弹奏的时候需要全身心地演绎那种轻盈灵动、令人捉摸不定的神态。

第6小节:Retenu――渐慢。

配合着较为突然的mf音响,着重地表现奥伯龙的魔法号角突兀的效果。

第7小节:au Mouvt――回到原速。

表现帕克继续他的顽皮和跳跃。

第14小节:Pressez――加速,着急地。

曲中有多次速度的变换,与全曲的任性、轻盈性格息息相关,毫不按部就班、墨守成规。

第30小节:aérien――轻如空气地。

指右手的附点音型,连续的二度音程在两个八度间不停地摇摆着,这一动机不间断地持续到第41小节,并在第43小节与乐曲结尾处再次闪现。

不得不承认德彪西在用术语时经过精心地选词炼字,使近乎每个动机都拟人化地展示在弹奏者面前,栩栩如生。

第32小节:doucement soutenu――柔和地持续,相当于意大利语中的dolce sostenut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的特点作者:朱昊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4期【摘要】作为上个世纪最具有创造性、最伟大和重要的一个作曲家,德彪西也是印象主义音乐形式的创始人。

从风格特点上来看,印象主义音乐曲目的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将短小的音乐组合到一起,发展出来的乐思;其音乐语言是以短句的自由发展作为主要语言;在音乐曲目的和声方面,已经不再强调功能和声这一形式,而是开始使用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等其他具有丰富色彩表现力的形式。

德彪西创作的二十四钢琴前奏曲是其在1909年到1913年之间完成的,属于他最杰出的一种钢琴演奏作品。

这二十四首钢琴曲目主要是对自然景观和现象、民间风俗、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奇幻景观的描绘,每一首前奏曲都拥有自己专属的标题,其中,《阿那卡普里的山丘》这首前奏曲以其画面和情境表达的生动性而受到了钢琴演奏家和听众的热烈欢迎。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特点就性质和音乐曲目内涵的角度上来看,德彪西开启的印象主义音乐已经从根本上颠覆了浪漫主义音乐在创作思路、风格和演奏技巧上的特点。

在德彪西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二十四首前奏曲可以说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性曲目。

笔者抽取了二十四首中的《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作为研究点,通过对其演奏手法和音乐特点的研究,为演奏德彪西钢琴曲的演奏者提供演奏技巧参考。

一、德彪西钢琴曲目的音乐创作特点(一)德彪西钢琴曲在1862年,德彪西在法国巴黎出生。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德彪西所处的整个家族并没有人从事同音乐相关的职业,而德彪西之所以会对音乐这种艺术主要是因为其在曾在姑妈家寄宿。

而德彪西的姑妈认识当时社会上很多的画家和艺术收藏家,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使得德彪西开始逐渐对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就为德彪西未来的特殊音乐语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少年时期,德彪西曾经有幸得到肖邦的弟子富勒维耶夫人亲自教授钢琴知识,正是富勒维耶夫人在教授德彪西钢琴的过程中发现了其身上隐藏的音乐天赋,鼓励报考巴黎的音乐学习班,才成就了德彪西的音乐道路。

到1880年,德彪西成为了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并因此结识了穆索尔斯基,接触到了俄罗斯音乐,并且,在随着梅克夫人返回法国巴黎避暑的过程中,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作品创作之路。

(二)音乐创作德彪西开创了新的音乐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体现在音乐内容思想、音乐语言;从音乐内容思想上看,表现的是对自然景物、自然现象描绘;对民间生活风俗表现,对神话传说中,奇幻境界、形象的描绘;从音乐语言、表现手法角度分析,色彩丰富的和声、主题音乐动机,代替了以往悠长的旋律,以及简小的、凌乱的、破碎的旋律形态;同时也是德彪西音乐中,最常用到的表现手段,摆脱大小调体系的约束,采用自然调式、东方五声音阶、全音音阶,以及扩大和弦范围的方式。

改变以往按照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采用的正统和弦,而是积极的采用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不和谐和弦;基于作品的结构,乐曲结构给人松散的感觉,看不出明显段与段的过渡,降低矛盾冲突,给人一种松散的状态画面;结合着不一样的音乐主题,使其音乐织体,应用的更为多样化;针对于音响效果,借助了大量新式和的使用,使曲子更具有层次性。

在15至16世纪,管风琴、古钢琴,所演奏的前奏曲,被人们看作是即兴演奏,常应用到试奏乐器、舒展演奏者的手指,便于其接下来的曲目演奏。

在17世纪以后,前奏曲,多由钢琴演奏,常置于赋格、奏鸣曲的前奏,演奏性质较为自由、即兴,也可以说是小型幻想曲。

巴洛克时期,巴赫创作的《十二平均律钢琴集》,其中赋格曲,就涵盖了48首,且都是由一首前奏曲、赋格构成,表达的是,对于上帝的敬畏;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所创作的前奏曲,更具有诗意,通过作品的赏析,可以直观的反映出,生活体验、情感表达;印象主义时期,德彪西前奏曲的创作,都独有标题性,也是为曲目专门定制的,体现出作曲家,对于其小型乐曲的表达。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一)德彪西钢琴音乐作品的题材德彪西在进行作品创作时,非常喜欢将神话传说,引入到作品中,像奇幻世界中,各种形象像牧神、水妖、仙景等:明显是在想象中,寻找不切实际的梦幻意境,他的《牧神午后》,就是结合了古希腊神话,在调式、题材内容上,都有明显的痕迹;他的《德尔斐的舞女》,结合了萨拉班德节奏,以及古希腊雕塑中,人物形象的描写。

他的《沉没的教堂》,结合了上行四度和弦、平行和弦手法,通过连绵不断的钟声,教堂圣咏、管风琴、教士诵经等,形象的描绘,描述着中世纪传说中,被海水灌溉的教堂;他的《埃及古壶》,通过装木乃伊的器具,表达出了对于死亡观的看待和描述;他的《水神》,通过对水神、水妖的描写,充分的表明了自身不愿被世俗束缚的想法。

他的《阿尔汉勃拉大门》,是一部成功的作品,是以西班牙民间音乐为题材;采用了西班牙格拉纳达城中,阿尔汉勃拉宫,宫门名字的题材。

(二)作品特点《阿那卡普里的山丘》是德彪西在意大利居住期间创作的一首作品。

前奏曲主调采用B大调,表现的是湛蓝的天空。

音乐的引子以五声音阶为动机,好似远方的铃声,然后便是象征舞蹈的动机。

接着,钟声重现,出现舞蹈序曲,响起塔兰泰拉舞曲旋律。

进入低音区后,响起了船歌旋律,与之前的塔兰泰拉舞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过插部后,钟声再现,又开始舞蹈旋律。

《阿那卡普里的山丘》采用三部曲式的曲式结构,1—31小结是呈示部,32—48小结是是再现部,49-96小结是再现部。

彪德西在这首作品中采用了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古典主义音乐的曲式结构,打破了传统音乐中比较规则的展开再发展的音乐模式,直接使用块状拼贴主题方式进行写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曲式结构。

这一模式的写作思路是: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材料,都可以直接转转,不需要发展再转换,所以形成了块状主题方式,即主要主题出现后,出现次要主题或其他主题,在这后,不需要发展,主要主题直接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同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的主题方式相比,块状主题方式可以通过块状拼贴的形式多次出现,没有再现,基本没有明显变化。

但是,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音乐,其陈述部分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主题,需要进行扩充、变化后再发展,在后面再次或多次出现,从而形成再现,变化较大。

三、钢琴演奏中体现出来的画面性特点(一)表现铃声和钟声的音型动机象征铃声和钟声的动机出现后,仿佛听到了来自意大利阿那卡普里山间母牛的颈铃声。

在主题表现上,指尖的力度是较轻的,弹奏的速度相对缓慢,采用带跳奏的连音奏法。

弹奏过程中,速度要缓慢,不用换踏板,能使踏板的等距离的音程光滑融合起来,形成良好的音效。

触键时,用手指尖轻轻的触碰琴键,利用琴键的反弹力量尽快的使指尖离开键盘,形成铃声自然振动的效果。

从8-9小节,表现的是铃声的回声,触键时速度要快、动作要紧凑,但是力量要轻。

由于是跳音,不用使用踏板,要求指尖的弹跳要迅速,并且一键到底,以表现出清脆的声音效果。

在92-96尾声部分,由于属于高音区,都在f以上。

为了营造嘹亮的效果,手指的第一关节要坚挺,举起手臂,与手指形成配合。

在最后部分,旋律处于低声部。

在高低音转换上,要做好衔接,手部不要坚硬和不要松散。

(二)表现运动感的音型动机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中表现运动感的音型动机主要有三处。

在15小节到19小节中,演奏时需要有力度强弱的变化,尤其是重音的表现,然后要有一些平缓的音型动机,通过十六分音符的连续演奏,利用手指控制每个音的稳定,主要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在山间赶路的人先吹口哨,然后愉快的唱起歌。

在66小节到68小节,这部分演奏要十分灵巧,演奏力度要逐渐增强,保持速度的均匀,然后通过力度达到演奏曲的高潮,主要是表现了山丘的波动起伏。

在81小节到83小节,演奏者需要保证演奏速度的稳定和力度上的变化,和第一处的演奏力度变化相比要增加演奏力度,山丘的波动感更大,表现出山丘的起伏程度更大。

四、歌舞性因素在演奏中的体现具体来说,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阿那卡普里的山丘》中,歌舞性因素在演奏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一)那不勒斯民歌片段在《阿那卡普里的山丘》3小节和4小节中,主要是表现远处传来的那不勒斯民歌片段,表现方式为不用踏板演奏,每个音阶都需要十分快速的弹跳力,表现出强烈的演奏力度,让那不勒斯民歌更为生动的展现出来。

(二)愉快的歌曲主题在《阿那卡普里的山丘》14小节到20小节的演奏中,要展现出作品的活泼性内涵,钢琴表演方式为断奏,尤其是要从手指触键的断奏动作与手臂的挥舞来表现愉快的歌曲主题,保证整个跳跃的完整性。

(三)轻松的舞蹈片段20小节到30小节中,通过演奏速度的增加,用急促的节奏来展现人们轻松快乐舞蹈的场景,这也是塔兰泰拉舞曲的特点,因此在演奏上,需要从塔兰泰拉舞曲的特点出发,展现出完美的意大利风格,通过音型的连续不断的演奏,表现舞步的轻松和欢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舞蹈气氛的欢乐。

(四)船歌式的副歌在本作品中为了体现出船歌的悠扬性特点,德彪西在第33—38小节当中设置了低音区,在弹奏的过程当中通过左手的八度旋律来表现出旋律的可歌唱性特点,并与连贯的手指运动和手臂动作之间实现了有效的结合。

演奏者在对作品进行演奏的时候不应该太过于僵硬,也不应该过于柔性,要保持手指和手腕以及关节的灵活性,对弹奏动作实现有力的控制,尽可能的减轻手臂的下落速度,使得琴键上只得到了少量的速度和重量,从而达到如歌般的音质效果。

(五)意大利民歌在本作品中的第49—62小节当中采用了流行歌曲的歌调,德彪西在乐谱当中也明确的标识出了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但是那个年代中的流行歌曲的调式与与哈巴涅拉的节奏之间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哈巴涅拉是从非洲传入到西班牙当中的二拍子舞曲,其中的典型节奏形式为X.X X X。

在德彪西的《阿娜卡普里的山丘》作品的这一段落当中所采用的就是法国式的速度和歌调,在演奏手法上主要是采用左右手跳连的方式,要求每个音键之上的手腕动作都要保持垂直,手指动作要具有灵活性,从而将音与音之间实现了分离。

(六)塔兰泰拉舞在第76—84小节当中,其作品的节奏律动所采用的是急速的3/8或6/8的舞蹈方式。

为了使得作品的旋律达到清晰可辩的程度,在演奏者进行演奏的过程当中,可以持续的对1/2深度的右踏板实现使用,右手在81小节的位置处要具有保持音,并实现两个声部的同时进行。

五、结语《阿纳卡普里的山丘》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因其中所具有的生动情境和异国风情被很多的演奏者和听众所喜爱。

德彪西在对这首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采用了主题拼接的结构方式,对自然景物、风情生活和民间歌舞等实现了生动的表达,因此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对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的运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以充分的体现出该作品中所蕴含的“钢琴如音画”的特点。

参考文献[1]曹文星.德彪西钢琴曲《焰火》演奏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1).[2]叶妮.肖邦与德彪西八度练习曲的分析与比较[J].当代音乐.2016(04).[3]孙静.德彪西《贝加莫组曲》之《月光》的演奏版本比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4]戚化怡.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探究[J].艺术品鉴.2016 (04).[5]闫相伊.解析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创造风格及音乐表现手法[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2).[6]朱筱敏.德彪西钢琴曲《叙事曲》的和声技法研究[J].牡丹.2016(02).[7]朱昊.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浅析[J].北方音乐.2015(23).[8]张浩,邓思思.音乐的写意及莫奈绘画对德彪西音乐写意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6(02).[9]何鑫.浅议德彪西的音乐对当代音乐审美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1).[10]王海垠.浅析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J].艺术教育.2014(08).[11]田可文,陈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2]巴拉凯.德彪西画传[M].储围围,白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3]张浩,邓思思.音乐的写意及莫奈绘画对德彪西音乐写意的影响[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02) .[14]何鑫.浅议德彪西的音乐对当代音乐审美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4(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