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前奏曲风格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课程教案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与作品

高中音乐课程教案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与作品

高中音乐课程教案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与作品高中音乐课程教案: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与作品在高中音乐课程中,学生们需要掌握并了解不同音乐家的音乐风格与作品。

而肖邦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杰出代表,其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和卓越的作曲技巧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本篇文章将介绍肖邦的音乐风格以及几部重要的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音乐。

一、肖邦的音乐风格1.浪漫主义的代表肖邦的音乐风格被普遍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典范。

他的作品情感丰富,充满激情和神秘感,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种情感上的传达常常通过他丰富多样的旋律、和声和技巧来实现。

肖邦的音乐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以及对自然、爱情和人生哲理的反思。

2.细腻和娴熟的钢琴技巧作为一名钢琴家兼作曲家,肖邦的作品大部分是为钢琴而创作的。

他的音乐中注重弹指技巧的展示,充分发挥了钢琴的表现力。

通过独特的钢琴技巧,肖邦成功地创造出了悦耳动听的旋律和深情的音乐画面。

3.波兰风情的融入肖邦的出生地波兰对他的音乐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常常把波兰的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如波兰舞曲、波兰军号的呼啸声等。

这样的波兰风情赋予了他的音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二、肖邦的作品1.《降E大调前奏曲》这是肖邦最为著名且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前奏曲始于悠缓的旋律,随后逐渐增加的音乐张力和复杂的技巧展示了肖邦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的精湛才华。

2.《军队进行曲》这是肖邦在波兰人民起义时期创作的一首具有爱国情怀的作品。

曲调中充满了壮丽的波兰军号和鼓声,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3.《英雄波兰舞曲》这是一首充满了激情和豪放的波兰舞曲。

肖邦通过独特的旋律和节奏,展现了波兰人民的勇气和战斗精神,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敬意。

4.《夜曲》这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了最多的夜曲之一。

通过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琴键演奏,肖邦成功地创造了一幅优雅而浪漫的夜晚画面。

三、教学活动设置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作品,以下是几个教学活动的设想:1.欣赏与感受:播放肖邦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听,并请学生描述他们对这些音乐的感受和想法。

肖邦的前奏曲及音乐表现特点浅析

肖邦的前奏曲及音乐表现特点浅析

肖邦的《前奏曲》及音乐表现特点浅析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为钢琴而写,钢琴作品涉猎的题材风格相当广泛,通过对肖邦《前奏曲》的学习可以从中发现他与巴赫之间的微妙关系。

肖邦的前奏曲集的妙处在于情调丰富、艺术形象鲜明突出、形式特别完美。

乐思的简练与深刻,使人们有权把它们称做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无论在钢琴音乐体裁的开拓、钢琴音乐和声语汇的创造,还是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方面,肖邦都堪称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人物。

肖邦是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创作了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被后人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是为钢琴而写.他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富于个性的键盘写作艺术,其优点为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

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

在钢琴艺术史上,像肖邦这样将自己的全部人生献给钢琴创作的音乐大师是绝无仅有的,他并未像大多数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那样,写作大型的纯管弦乐曲或者歌剧,而是独钟于钢琴一件乐器.但是肖邦的贡献却远远超过钢琴音乐本身的范围.首先他是典型的浪漫主义音乐语言的创造者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也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肖邦通过运用大量半音的手法,动摇了由维也纳古典乐派牢固確立的自然音调性体系,成为后世作曲家李斯特、瓦格纳、斯克里亚宾和德彪西等人的重要先驱。

在肖邦从事创作的年代里,管弦乐队的表现力跟不上他的思想。

肖邦音乐中无数股和声细流的融汇交织和半音体系微妙的转折,都是当时的管弦乐器无能为力的。

因此对肖邦来说,只有这件被称为“万能乐器”的钢琴才能最好地表达他的思想,使他对于和声、旋律、织体、装饰音等各方面进行革新的理想付诸实现。

肖邦的钢琴作品所涉猎的体裁风格相当广泛,其中就有寓意深刻而结构精炼的前奏曲。

创作前奏曲时,肖邦正沉浸于巴赫的音乐之中。

和《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一样,这些短小而线条分明的情调图画穿越所有的大调和小调,虽然肖邦按五度循环运用。

肖邦前奏曲集演奏分析和演奏版本比较

肖邦前奏曲集演奏分析和演奏版本比较

音乐表演曲目顺序主要技术特点8手指的快速跑动和八度伸张练习,练习音色和不同层次的触键技术。

右手拇指弹出歌唱性的旋律,切勿只注意节奏而忽视乐句及表情。

9弹奏和弦时手指的支撑,声部的层次感要清楚。

10轻巧的短音阶组合,手指的快速跑动中声音保持颗粒性。

11触键的纤细、敏感,要做出优雅、细致如丝绢般的感觉。

12注意句法。

半音快速上行要弹的连贯,气息要长。

13和声和旋律声部要有层次,从始至终右手旋律的歌唱性,音乐发展中色彩变化的把握。

14左右手触键的整齐及声音的厚度。

15左手固定音的均匀。

旋律的歌唱性,中段声音的层次变化。

16手指的快速跑动、伸张及独立,左手的节奏控制,音的颗粒感。

17多声部旋律层次的区分,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歌唱性的旋律连接,注意和声色彩的变化。

18乐句的句法,强韧的手指触键。

19手指的远距离跳跃及手腕的协调动作,四指和五指的旋律音要清晰而连贯。

20触键的控制,指尖要柔和而果断。

21复调性很强。

注意左手的隐伏旋律,双音的弹奏。

22左手连续有力的八度音,要靠手臂、肩和腕的力量。

23右手快速的琶音跑动。

左手旋律的舞蹈性,和声变化的细微感受。

24右手震音、音阶、琶音、双三度下行音阶的快速的华丽的弹奏。

左手弹奏大跳音型时手指的伸张。

全曲要有充分的音量和有控制的触键。

很显然,演奏这些乐曲会碰到一些技术难题,特别是第二首a小调、第十九首降E大调和第二十四首d小调要求演奏者的手指能远距离的扩张。

这些乐曲都有一些手指远距离伸张、或是较大幅度的跳动。

但是这些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技术训练都可以得到或多或少的克服。

如对待第十九首降E大调前奏曲中的大幅度位置移动,在演奏时充分利用手臂的上下和向外运动,就会更容易。

开始向上运动,音符落在大拇指上,然后结束在用小指弹奏的音符上,从肩膀到指尖,都必须完全放松,自由自在,练习时手掌和它的扩张都要注意稳定性,不可以变形。

在第二十四首d小调前奏曲中,左手的大跳音型是一大难题。

要精确的远距离跳跃需要高度的灵敏性和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需要全身各部位动作的协调。

肖邦前奏曲第二首

肖邦前奏曲第二首

肖邦前奏曲第二首
一、主题的总体特征:
1、主题情绪方面的特点:
悲伤、忧虑、痛苦和愤懑。

2、主题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前奏曲的主题,三段式。

3、主题在风格方面的特点:
浪漫主义风格
二、主题的外部特征:
1、织体类型样式:
主调织体,旋律声部线性化,伴奏声部用分解和弦。

2、谱面上的其它特点:
(1)音区:中低音区;
(2)主奏乐器:钢琴;
(3)力度级别:弱(P)——渐强(cresc)——渐弱(dim)——渐慢渐远(slentando);
(4)速度:慢板(lento).
3、主题的材料特征:
(1)在音高方面的特点:
以a小调的属调e小调开始,以附点节奏型在中低音区平稳进行。

(2)在节奏方面的特点:
主题材料为顺分型节奏。

(3)在和声方面的特点:
I——III——I(转调)——V——VI,总体上的进行为T——D,然后转调,再以I——V——VI做阻碍终止,引起乐曲的发展。

最后的结束体现出古典和声进行的特点:K46——D——T。

(4)在音响方面的特点:
音响深沉、阴暗。

(5)在乐曲结构方面的特点:
乐曲为单三部曲式,以相同材料经转调进行三次反复。

(6)调性方面的特点:
调性转换频繁:e——G——b——D——a,以a小调的属调e小调开始,经过多次转调,最后以主调a小调结束。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1. 引言1.1 肖邦《第一叙事曲》简介《第一叙事曲》是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所创作的钢琴曲之一,也被称为《d小调前奏曲》。

这首曲子于1831年完成,是肖邦为纪念1791年10月6日华沙起义的四周年而作。

曲中充满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苦难的深切关注。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音乐风格充满激情和戏剧性,旋律优美而动人,富有波兰民族特色。

整首曲子分为慢板和快板两个部分,气势磅礴,情感激昂,展现了肖邦独特的创作才华和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

2. 正文2.1 乐曲结构分析肖邦《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其乐曲结构十分精致。

整首曲子由悲怆和激烈的部分交织而成,展现出肖邦对音乐构思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巧。

乐曲以柔和的主题开头,渐渐引出悲怆的旋律。

接着进入激烈的部分,音符变得急促而激动,展现出肖邦惊人的技巧和对音乐情感的把握。

随后又回到柔和的主题,情感如波浪般起伏,引人深思。

在乐曲的结构上,肖邦运用了重复和对位的手法,使整个曲子旋律优美而丰富。

尽管乐曲时而激昂,时而悲怆,但整体结构清晰有序,展现出肖邦的音乐才华和创作功力。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乐曲结构紧凑而精致,表现出肖邦作为作曲家的深厚功力和对音乐情感的敏感度。

听众在欣赏这首曲子时,可以深入体会到肖邦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表达情感的独特见解。

该作品不仅展现了肖邦的音乐才华,也为现代音乐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2 曲式特点探讨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结构和发展方式上。

这首曲子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即前奏、主题和终曲。

前奏部分通过简洁优雅的旋律引入了整首曲子的基调,为后续的情感表达做好铺垫。

主题部分则展现了肖邦独特的旋律构思和和声处理能力,旋律清晰优美,和声丰富多变,给人一种层次丰富的听觉体验。

而终曲部分则通过巧妙的对位和变奏,将曲子的情感高潮推向顶点,带给听众强烈的冲击力。

在曲式的发展过程中,肖邦还巧妙地运用了对位、变奏和复调等手法,使整首曲子节奏感强、层次感明显,使听众在听曲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肖邦:C大调前奏曲 作品28号第一首

肖邦:C大调前奏曲  作品28号第一首

1—1 肖邦:C 大调前奏曲 作品28号第一首 结构图示:11-8 9-25 25-34a a C一部曲式尾声文字分析:这部作品采用一部曲式结构,2/8拍,C 大调。

作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线条,采用典型的器乐化织体,它由四个层次组成(见谱例1),第一个层次在高声部,可以被认为是旋律层;第二个层次是中间的和声音型;第三个层次在次中音声部,仿佛是对旋律声部低八度的加强,然而因为其在节奏上的有所不同,又与高声部形成一定的对比;第四个层次是左手的分解和弦音型,实际上也是由两个声部构成,其中一个声部是由每小节第一个音构成的低音进行线条,另一个声部是分解和弦的进行。

作品由单一主题材料构成,其核心是一个短小的动机(谱例1第一小节),该动机具有很强动力性,与乐谱开始处所标注的表情术语Agitato 的含义相吻合。

谱例1:(1-4小节)作品由两个乐句组成(参见结构图示),第一乐句(1-8小节)从主和弦开始,经过两次重复(和声不同)和模进进行,在第5小节达到第一乐句的高点即小字二组的E 音。

从第5小节开始,动机音型开始反向进行,至第7小节进行到属七和弦。

第二乐句(9-25小节)结构做了很大的扩充,其开始四小节与第一乐句开始的四小节完全相同,音乐从第13小节开始向上半音模进,经过第15小节的反向进行,再从第16小节开始继续向上半音模进。

这种连续的上行半音级进进行使得音乐的音区的不断上涨,伴随着逐渐加强的力度,也使乐曲的紧张度不断增强,直到第21小节处达到了全曲的高潮(见谱例2)。

随后旋律逐渐下行,并且通过一个完满终止式在第25小节处结束。

谱例2(第16-25小节)尾声(25-34小节)结构规模相对较大,在C大调的主持续音上进行,具有典型的补充性质。

这首前奏曲音乐材料单一,织体层次丰富,具有某种即兴性的风格特征。

虽然其音乐结构短小,却包含了开始、展开、高潮与结束的功能,与传统意义上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肖邦_降D大调前奏曲_赏析

肖邦_降D大调前奏曲_赏析

20085艺术探索[摘要]《降D大调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十五首,被称为“雨滴”前奏曲。

该曲是肖邦自己内心情感的写照。

他运用各种手法展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作品是肖邦整套前奏曲中少有的运用大型曲式结构进行写作的作品之一。

其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全曲使用了大量的持续音,这些持续音模仿雨滴象征着肖邦感情失意时的泪水,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肖邦;降D大调前奏曲;赏析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他的钢琴演奏方面,自成风格,以委婉如歌、精致典雅为其标志。

在作曲方面,大胆革新,有其独创性,丰富了旋律、节奏、和声、衬腔复调音乐,把波兰音乐提高到欧洲音乐艺术最高成就。

他一生主要从事钢琴曲的创作,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主要的代表作有钢琴协奏曲两部、钢琴奏鸣曲三部及玛祖卡舞曲(五十八首)、波洛涅兹舞曲(十六首)、圆舞曲(十七首)、练习曲(二十七首)、前奏曲(二十四首)、夜曲(二十一首)、即兴曲(四首)、诙谐曲(四首)、叙事曲(四首)等大量钢琴独奏曲和歌曲等。

《降D大调前奏曲》是肖邦前奏曲集中的第十五首,被称为“雨滴”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大约是1838年肖邦在地中海的玛约卡岛上疗养期间创作的,当时肖邦远离祖国,身患重病,与他的爱人乔治·桑出现了感情危机。

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晚,肖邦孤独寂寞,病魔缠身,精神恍惚,期盼着爱人乔治·桑回到自己的身边。

肖邦就在这种幻觉的状态下写下了此曲。

在乔治·桑的《玛略卡的冬天》中有一段关于这首前奏曲的描写,书中写到:“他的作品反映出那个晚上,连绵的雨点洒落在卡尔特修道院的瓦片上,涂涂作响,但在他的想象和歌曲中,这些声音已经转化成从天上落下来的眼泪,在他的心中回荡。

”乔治·桑描写肖邦当时处于一种十分激动,几乎绝望的情绪状态中。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

肖邦《a小调前奏曲》曲式分析

肖邦《a小调前奏曲》作品分析姓名:***学号:**********一、概述1、作品背景材料:《a小调前奏曲》(OP.28 No.2)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转型时期小型体裁的代表作之一,诞生于华沙起义时期。

其创作背景源于1831年华沙起义被镇压,肖邦因自己无法回国参加民族抗战,胸中强烈的爱国热情无处释放,内心感到无比愤慨与苦闷,他将这种情感倾注于所创作的音乐之中,使得全曲都渗透着一种压抑、低沉的情绪。

而本曲与其创作的其他如《c小调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等作品相比,除了饱含激愤悲痛之情外,又多了一丝迷惘、茫然的的色彩,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2、结构图示本曲是以并行对比不等长四句式乐段为基础的一段曲式,其结构图示如下:A23=Int2+[ab5(2+3)+ab’5(2+3)+ab’’7(4+3)+b4]二、具体分析该作品从属调e小调开始,作为引子的左手声部,从一开始就保持着等分节奏的和弦双音分解,反映出作者心绪不宁却无处倾诉和发泄的情愫,好像眼前呈现出肖邦本人迈着沉重的步调思索的情景,使人听来也觉得倍感压抑。

第一乐句可分为两个分句,构成了2+3的节奏,在开始的部分作者设计了一个先四度下行后三度上行的动机,仿佛是人的一声叹息。

(如右图)而后旋律在第四小节处转为G调,并形成顶针句法。

(图示见第一页谱面)整句节奏为顺分特点,位于中低音区,也为全曲定下了低沉、压抑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同样可分为2+3的分句,在第一句与第二句的过渡中同样运用了顶针句法。

第二句进入时(第8小节处)将第一句的材料移调至b小调开始,第一句中出现的动机在第二句中再次出现,但是与第一次不同的是在第二次出现时节奏时值紧缩,并且转移到强位上面,是第一乐句的假并行。

整句节奏依然呈现出顺分特点,在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处使用了顶针句法,旋律转为D大调,在11小节处的和声进行上,同时作为D大调的副导七和弦和a小调的重导七和弦,使得旋律又回到了主调a小调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27摘要:波兰音乐家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形式的代表,他创作的“前奏曲”具有独立完整性,不再是依附在其他乐曲之前的音乐体裁,并融入了肖邦音乐独有的浪漫色彩,使我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肖邦一生遭遇的各种不同情怀。

关键词:前奏曲;肖邦;转调;自由节奏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高校钢琴即兴伴奏心智技能的研究(SJD760009)波兰音乐家肖邦(1810-1849)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7岁就开始创作,8岁登台,20岁就成为了波兰公认的才子音乐家。

肖邦的音乐中饱含了炽热的感情,或委婉、或热情、或轻松、或忧郁,无不展示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肖邦音乐的独特风格。

有着“音乐诗人”美誉的肖邦在创作上不断创新,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如夜曲、协奏曲、圆舞曲、叙事曲、奏鸣曲、幻想曲、波兰舞曲、前奏曲、即兴曲和马祖卡舞曲等。

前奏曲即“序”, 在十五、十六世纪常作为琉特琴独奏曲和古钢琴曲的引子。

而到了十七和十八世纪上半叶,前奏曲常同其它乐曲承用,作为组曲的第一段或置于赋格和众赞歌等之前的小曲,此前的前奏曲是作为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存在的,一般是演奏之前演奏家即兴演奏的那一小段曲子,渐渐地发展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肖邦在“前奏曲”创作上进行了大胆革新,在24个调性上构成的音乐小品按照五度循环和平行大小调关系写作,并逐步将其发展为一种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乐曲形式。

肖邦的前奏曲形式多样,特点百变,有的一气呵成,有的结构复杂,也有的紧凑简洁。

肖邦把人生的喜怒哀乐都写进音乐中,表现在琴键上,他的作品是无法移调的。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前奏曲的兴起开始于音乐巨匠巴赫等对其的发展,以前奏曲与赋格、组曲、合唱等连结成套的出现,使前奏曲有了独立的音乐地位。

例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是前奏曲的绝佳范例。

这套曲集是按半音阶顺序在同名大小调上建立的24首套曲,位于赋格曲前面,赋格曲具有高度格律化的特点,并且曲集是按照十二平均律的半音顺序、同名大小调排列。

其中每首前奏曲在并不具有结构上的完全独立性,仍然是即兴演奏的,具有引子的特点。

肖邦创作的前奏曲秉承了巴赫传统前奏曲的引子风格,并在调性、曲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24个调性的排列上采用平行大小调与五度循环相交替的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创作风格。

同时,肖邦前奏曲同其练习曲一样,只有单一的艺术形象,而且多半技术性很强,完全是小品练习曲,发展为一种不附在任何乐曲之前的独立的乐曲形式。

就曲式而言,肖邦创作的前奏曲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为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和简单的回旋曲式。

受到肖邦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影响,其前奏曲中融合了许多感情色彩,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

肖邦钢琴前奏曲风格分析朱 健 (南通大学音乐系 江苏南通 226007)儿。

”(《折杨柳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陇头歌辞》)虽有漂泊无依之悲,然终不作流泪哀呼之状。

再其次是豪侠之勇猛。

此类诗歌反映出北方民族崇武尚勇之风。

如“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辞》)诗把自己比作猛禽,把敌方比作小雀,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那种“以刚猛为强”的本色。

又如“新买五尺刀,悬着中梁柱,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琅邪忘歌辞》)他们虽爱美人,但更爱长刀与快马。

再次是风物之壮美,此类诗歌主要描写北朝风光景物或游牧生活,如著名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这首民歌是敕勒人的牧歌。

前六句大笔素描,静态勾画,末句由静转动,生机全出。

这样的诗句,只有生活在草原上,热爱这片草原、这种生活,并以此自豪的人才能唱出,绝非文士伏案雕琢可得。

故黄庭坚称此诗“仓促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最后是爱情炽热。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北朝民歌中自然也少不了对爱情的描写。

但北朝民歌中的爱情表述与南朝民歌截然不同,南方女子面对心爱的人唱出“碧玉小家女,不敢盼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显得内敛、含蓄。

而北地风情,面对自己喜爱的人,便说“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禅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肠柳枝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踏地唤天。

”(《地驱乐歌》)不管是哪首诗,都反映出北方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她们爽直泼辣,丝毫不忸怩作态、羞羞答答。

三、艺术风格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无论是吴歌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音,如以“藕”谐“偶”,以“莲”谐“怜”之类。

这些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谐音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

如:“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

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子夜歌》)诗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

这种表达方式被后世称为“吴格”,他使吴歌、西曲缠绵婉转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更加突出。

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要宽广得多。

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

北朝民歌较少装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直率动人,写实感人。

这些特点为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诗境提供了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1]王亚琴.汉魏六朝文人弃妇诗文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2]王秉英.南北朝乐府民歌比较谈[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3]陈文新.古代诗歌与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理论研究·音乐大 众 文 艺大28二、多种转调手法的巧妙运用调式的转换是肖邦创作的前奏曲的一个鲜明特点。

自然的转调可以极大地丰富曲子声音色彩的层次,多样的旋律变化不时给听众带来一种新鲜感。

而且,运用不同的转调手法,音乐形象、音乐的色彩和织体会更加丰富多彩。

这样多种的转调手法是肖邦音乐在继承上面创新发展出来的,是其创作的前奏曲的又一亮点。

平行大小调转调是肖邦创作前奏曲时经常使用的方式。

平行大小调具有相同的调号,并且有很多的共同和弦,这样的特点使得两调之间的互转通过任一共同和弦都可以完成。

例如肖邦前奏曲中的第12首,其主调为升g小调。

全曲的调性布局也是从此调进入,经过B大调、G大调、e小调,最后的结束也是落在主调升g小调上,十分自然地进行了转调,使这个曲子一气呵成。

与平行大小调转调类似的手法是主属调互转。

主要是属调、主调以及属调平行调这三者之间的转换。

如d小调前奏曲的第24首,这首曲子从d小调和F大调过渡到平行小调a小调,又接着从F大调的一级和弦到e小调的六级和弦,自然而然地转到了e小调。

此外还有同主音关系的转调。

如:第十五首,降D大调,摇篮曲形式,即《雨滴前奏曲》,是从降D大调转到降d小调再到升c小调。

在同主音的调式之间进行转换时,由于主音相同而且调式关系相近,这样的特点可以使音乐非常自然地完成过渡衔接。

当需要完成转换的两个曲调之间不存在共同和弦时,可以用中介和弦代替。

在弹奏手法上,肖邦的前奏曲具有练习曲的特色,是每一个钢琴学习者必弹的教材。

如肖邦前奏曲第一首是单乐段,节奏动机由切分节奏及上行音型构成,这也是整首曲子的亮点,具有朝气蓬勃的跃动感。

在练习弹奏时要注意区分节奏的特点,如第二声部处于最高音区的范围内,弹奏是大指旋律高八度的重复。

第三声部包括弦伴奏、分解和中声部,要注意控制声音以及左手低音旋律的线条,可使整个织体结构更加丰满,具有立体性。

并从力度上、音色上将各声部层次拉开。

从17小节开始的Stretto,在18到20小节的地方,去掉了旋律的休止符,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听众的情绪,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旋律自然地接续到了位于21小节的高潮点,不会显得过于突兀。

接下来的23、25和26小节的变化却使旋律变得柔和了,这样更显示出其适于歌唱的特点,29至32小节要平静下来,最后在宁静的琶音声中自然延长至结束。

三、自由节奏的完美融合肖邦创作的“前奏曲”中在很多地方用到了自由节奏,即“Rubato”自由速度。

这种自由速度一般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很少,或是在引子处,或是在结尾处,而肖邦却它作为一种表达手段,表现其随意的、诗情画意韵律,因此也成为他创作的显著特点之一。

自由节奏是指弹奏某个音乐片段时要求整体上保持乐谱上所指示的基本速度,而对其中各个单拍的拍速则稍有不同变化。

自由的速度不是做无根据的、随心所欲的自由弹奏,是一种由演奏者掌控弹奏曲调的演奏方法,可以很好地诠释演奏者内心的音乐。

演奏者根据需要自由地把握曲调的程度和幅度,但是这种自由是具有一定限度约束的。

肖邦前奏曲中包含了许多自由节奏,这就要求演奏者能够把握好其中的限度,自然流畅地演奏音乐旋律,不能由于节奏的束缚而进行死板的弹奏,需要演奏者掌握好节奏的自由度,让自由节奏的音乐更好地体现处音乐的美感。

这一“度”的把握就要对作品有正确的认识,也需要演奏者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造诣。

因此,肖邦的前奏曲是众多演奏者能力的体现。

四、思想感情的多样性肖邦的前奏曲是他一生经历的体现,它们或热情奔放,或消极悲观,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集中在1830—1840年间,期间肖邦认识了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两人相识时肖邦年仅二十一岁,在1838年陪同乔治•桑去了西班牙等地旅行,之后在一个位于深山的修道院里过起了远离尘世的半隐居生活。

深山里优美的景色和宜人的气候对于肖邦的创作大有裨益,肖邦也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许多旋律优美的前奏曲。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肖邦的肺病越来越严重,时好时坏的健康状况对肖邦的心情影响很大,他变得喜怒无常,这样的心境对他的生活情绪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肖邦甚至无法安心创作,也正是因为如此,肖邦的音乐风格才如此多样,健康状况好时创作的音乐欢快、轻柔,心灵痛楚时创作的却是凄凉、忧伤的曲调,这些音乐都是肖邦内心情感的真实反映。

肖邦的前奏曲有些让人觉得恬静、怡情,在缓缓的乐曲中表现生活本来的舒适,听着这样的音乐仿佛置身于天堂,给人无限遐想。

这种类型的前奏曲有第三首,乐曲采用的是自然音阶,在大调的布局中运行,巧妙地融合了调性与和声,具有简明朴素的特点,极具神秘感的主旋律欢快明亮。

听着这样的乐曲,犹如鸟儿在天空中欢快的歌唱,鱼儿在湖中自由游弋,又似雨后挂在天空上的彩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