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思想——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_音乐论文
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中找回自信教育论文

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中找回自信教育论文•相关推荐让更多的学生在音乐中找回自信教育论文音乐学科是众多学科中学生们比较喜欢的科目之一。
我从自己所担任的音乐学科做起,从兴趣入手,以此来影响并带动其他科目学习的共同进步。
为了把更多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中来,尽量多地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教学场景,让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多动、多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表现,去亲自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从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我会创造一切机会,从多方面为学生去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以此来逐步树立起学生创造的自信心。
以下是我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高音乐欣赏兴趣,激发积极的情感音乐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手段所具有的灵活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因此我努力创设生动、真实的情感,挖掘教学内容以及内容背后的音乐创作素材,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演唱形式上力求多样性,如齐唱、轮唱、领唱、对唱、分声部唱;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间及师生间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充分感受音乐的意境,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景中,在触景生情的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审美情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营造轻松氛围,融洽师生关系为了拉近师生距离,我除了苦练基本功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影响学生外,还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的和谐气氛,因此,我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课堂,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亲切感,利用课前短暂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很随意的语言交流,以此来消除师生间的紧张心理,当学生唱错音或回答不出问题时,总是作耐心指导或给予帮助鼓励,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的音乐审美倾向。
三、要善于发现并不断培养学生的特长,巧妙运用教学技巧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朗诵、表演、歌唱、乐器演奏等,但他们的心理又不同于小学生,往往想表现但在人们面前却不敢主动表现,不愿举手,怕被众人取笑。
放飞孩子心中音乐梦想论文

放飞孩子心中的音乐梦想【摘要】本文结合幼儿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幼儿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以期钢琴教师在教授幼儿时能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幼儿的钢琴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幼儿的钢琴演奏能力。
【关键词】钢琴教学;幼儿;兴趣随着社会及家长对钢琴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共同掀起了钢琴学习的“热潮”。
于是,孩子学习钢琴的酸甜苦辣成为家长们心情的晴雨表。
经过这么多年的钢琴教学,我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钢琴学习的各方面高级技巧。
因为只有让学生对钢琴及其演奏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才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追求演奏的最高境界。
大部分学生对钢琴学习的兴趣不是天生就有的,这就必须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和激发。
幼儿时期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非常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形象鲜明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比喻,有利于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发展音乐形象思维。
一.引导幼儿在画画与歌谣中完成音符的趣味学习幼儿对于直白的语言比较难理解,我们应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教幼儿,比如在教幼儿中央c这个音的时候,成人学起来非常简单,下加一线就是中央c,并且能很快,但是幼儿并不能马上就记住下加一线就是中央c,对于幼儿来说并不理解什么是下加一线,中央c又是什么。
所以,我在教的过程中,把五线谱说成是五线谱大楼,这个大楼里住着许多音符,每个音符都有一个名字,但是有的音符不愿意和别人住在一起,它嫌太拥挤了,于是它就自己住在地下车库里,别人就不会打扰它了,这个时候可以让幼儿看看中央c的图片,数数中央c是不是在五条线的最下面,并且告诉幼儿这个音符唱dol音,这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再加上音符卡片的形象记忆,幼儿就很容易记住这个音了.幼儿把五线谱上的音陆续学会后容易混,这时就可以用《生日歌》的旋律教幼儿唱“音符歌谣”:一线mi啊,二线sol,三线住着si si si .fa一间噢,la二间,高音do在第三间。
小学音乐学法指导

小学音乐学法指导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1、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
鼓励学生“品头论足”就是放飞学生思想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品头论足”便是一种很好的获得,仅管有时与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同,但其参与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收获。
2 、支持学生对音乐有“奇异思维”。
每个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感悟水平总存在差异,生活、学习环境的也不同,这造就了学生有各自的“奇异”体验,这本无可非议。
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要把学生的奇异思维定格为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学习生活环境中,从“奇异” 到“和谐”的一个必然过程。
3、允许学生聆听中随时“有感而发”。
音乐欣赏是音乐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三度”创作的过程。
要努力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充分自由”的人。
创造需要灵感,而在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创作灵感却不会随着教师施教的节奏而相继出现。
教师只有允许学生随时“有感而发”才足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实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要倡导学科综合教学。
1、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上要考虑音乐教学的听与唱的结合。
要考虑听与动的结合,要尽可能考虑通过综合性音乐活动,让学生在乐(le)中学,乐(yue)中做,促使学生热情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体验。
2、音乐教学的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科内部知识点的综合及与其他学科、艺术的综合。
要将音乐欣赏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要将音乐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信心、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等培养结合在一起,丰富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整体感知能力、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新课改下,我们对音乐学科的定位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的、大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技能学科,归根到底,它的美更多的还是建立在音乐技能基础上的。
三、要坚持以评价促发展。
1、要以“音乐教育生活化”为理念,“快乐参与”为主线,提出课外音乐闲暇活动与课内学业评价相融合的评价策略。
要形成“以评价促发展、以参与促提高”的小学“快乐音乐”学业评价,将音乐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课堂音乐学习与课外音乐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习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终身学习的愿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

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摘要: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是指对音乐学科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本文通过笔者回放教学过程中的若干细节,并且经过研究后得出一系列结论,总结出实施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
Abstract: The evaluation of music teaching is the teaching of music and teaching the proces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e process. In this paper, I replay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 number of details and come to a conclusion after a study, summ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Key words: curriculum evaluation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是指对音乐学科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通过音乐学科教学评价,可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了解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能力,提供音乐教学的反馈信息,对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课标》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指标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音乐,他们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每个儿童天生都是音乐家,都喜欢在音乐中游弋、畅想。
而多年来由于过分的强调选拔的作用,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学生的音乐灵性非但得不到呵护、启迪和培养,相反只能遭致漠视、摧残和扼杀。
展开创新的翅膀,让音乐放飞

展开创新的翅膀,让音乐放飞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民主来认识。
”由此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的提出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升华,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效途径,更是造就21世纪所需的创造型人才的必要条件。
作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下面,我根据音乐课的各种课型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引导教学,诱发创新在歌曲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
但创新的时机并不是处处都存在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
如果教师不能做有心人,不能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或不注意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逐步学会创新。
2、想象教学,培养思维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云》的练声环节设计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入身临其境的云海之中。
接着,让学生选用象声“呜”“啦”“哒”来表现不同情景下的云,一位学生用轻柔的“呜”声来唱月光下的云;另一位学生说,阳光下的云很亮丽,云的周围金边环绕,用明亮、流畅的“啦”唱比较好;还有许多学生赞成表现乌云的小雨点应该用短促、有弹力的“咕”声来唱。
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尝试了小小的创意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
教师从学生的创作、演唱、表演、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音乐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放飞自己

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放飞自己作者:袁佳佳来源:《新课程·中旬》2015年第07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体的普及,学生看到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严重地抹杀了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功能,因此,诱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注重实践,放飞思想音乐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
音乐教学必须有开放思维,放飞学生想象和创新的思维。
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会有很大的成就感,以此来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欲望,使他们能很快地全身心投入学习,这样课堂气氛顺理成章就会活跃起来。
二、引入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适合不同性格的学生音乐这门艺术不单单只有唱歌,我们在课堂里还学到很多其他知识。
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真正让音乐课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音乐课的无穷魅力。
因为先天性格不同和后天接受音乐教育的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如果引入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还会使其有表演后的成就感,从而对音乐的学习感兴趣。
三、总结经验,注重情感培养情感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抒发情感的渠道,两者相辅相成。
这也是学生在音乐中能够长期获得乐趣的基础方法。
如,在学唱感恩父母的歌曲时,我告诉学生: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的爱,他们总是竭尽全力,把最好的给你们。
在随后学习演唱《父亲》这首歌曲时,歌曲的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就深深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
我想,只有以情感人,引发心灵的共鸣,我们才能找到育人的切入点,让学生用心体会,发挥音乐教化的作用,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音乐老师要精心设计好课堂每个环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多创新。
音乐审美教育论文(3篇)

音乐审美教育论文(3篇)音乐是小学一门重要的艺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聆听和歌唱音乐,了解音乐的各种要素,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和魅力,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长期以来,音乐课堂教学采用的是“教唱式”教学模式,老师按照学习歌词、歌谱、领唱、学生跟唱的套路照搬,学生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
这种教学模式手段单一,缺乏艺术性和创造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1启发生动之想音乐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
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课堂纪律,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音乐就是去了本身的意义。
只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孩子们心情愉悦,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
反之,使学生感觉厌恶、压抑的音乐课,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所以,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注重语言的艺术,用快乐感染学生,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音乐教材大多选取一些轻松愉快的歌曲,配上色彩鲜艳的图片,每一首曲子都是视觉与听觉的盛宴,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单纯的以教会孩子唱一首歌为目的,更要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意境之美,培养审美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鸟,请到这边来》这首歌时,教师可以启发孩子们描述一下春天的景象,让孩子们感受春天的美。
教学时,笔者先这样导入课题:“春天是一个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季节,小朋友,你们说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用天真的童言诉说着自己眼中的春天。
接着,笔者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轻松的音乐配着深情的朗诵:春天来了,春风轻轻的吹,山青了,树绿了,小草偷偷的探出小脑袋,柳树吐出了新芽,小鸟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春姑娘把鲜花撒向大地。
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景象映入学生的眼帘,他们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
学生一边聆听着优美的旋律,一边欣赏着春天的美景,在这惬意的享受中很容易就学会了这首歌,真正体会到春天之美,音乐之美。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

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随着信息技术和娱乐产业的发展,流行音乐已成为当今青少年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对于中学生来说,流行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方式,还可以反映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环绕在他们身边的流行歌曲中,存在着许多负面的内容和影响。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对待流行歌曲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应该鼓励中学生通过享受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流行音乐作为当下最广泛接受的文化财富之一,在形式多样的同时,也为年轻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助流行音乐来引导中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其次,我们应该引导中学生认识到流行歌曲中存在的负面内容和影响。
尽管流行音乐具有鼓励个性化和创意的好处,但如果中学生不具备批判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可能会被一些不良的内容和影响所误导。
比如,一些流行歌曲中传达的暴力、毒品、性暗示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教育中学生,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歌曲的内容和背景来判断歌曲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鼓励中学生培养对音乐的欣赏和探究的能力。
流行音乐作为当下青少年主要接触和了解的文化形式之一,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文化资本。
通过学习和了解流行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本身,并且可以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例如,他们可以学会欣赏不同种类的音乐,掌握音乐知识,培养视听享受的能力,并且在未来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上受益。
在总结中,正确对待流行歌曲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通过欣赏和探究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认识到流行歌曲中存在的负面内容和影响,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并且在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选择中从中受益。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歌曲,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文化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三节课我突然感到头晕晕,心想还有最后一节课就坚持吧!这个班级是二年级各班中最活跃的,进教室时我还是很担心几个调皮的孩子会不会在这节课给我出“难题”。
上课前,我和孩子们说了情况,大家像小大人那样理解着我,着实令我感动!我告诉大家今天是一节欣赏课,大家多说说老师听着!我开始给大家欣赏《加伏特舞曲》。
一开始大家都很认真的听着,我静静得观察着,有些同学的脚还随着音乐轻轻抖动,有些同学闭着眼享受着音乐。
突然,在一片音乐声中,传来两声鸭子叫——嘎嘎。
我皱了皱眉头:哎,你还是开始了。
可好,两声鸭子叫,引出两声猪哼哼,又引出青蛙叫——呱呱,小鸟叫——唧唧,母鸡——咯咯。
这下教室里就俨然是一动物园了。
那领头的“小鸭子”见我不动,得意的离开了位置,学起了鸭子走路,不过我观察他还是很和着音乐节奏的。
可这时音乐却结束了。
师:为什么大家听着听着学起了动物叫,还学着动物走路?是不是存心破坏课堂!(我佯装生气)生(“小鸭子”):不是的,老师别生气!我觉得这音乐好象里面有一大一小两只鸭子。
鸭妈妈在前面走,小鸭子在后面跑。
生:不对!我觉得是小猪在吃午饭,它吃的很香,还直哼哼!生:我认为是小青蛙在池塘边捉害虫。
生:老师,我觉得这个音乐可以跳舞的。
生众:对!对!对!可以开一个动物舞会。
生;不对!我觉得不是在跳舞,是在劳动。
就像七个小矮人就在深山里劳动。
师:哦?那你们为什么觉得音乐在跳舞,在劳动?生:它们有弹性啊!一蹦一跳的,就是在跳舞。
生:它们会变花样,很好听!生:老师!老师!他们一会儿快一会儿慢,我爸爸种田时就是这样的,而且我听出来他们劳动是还很开心的。
师:你们真能听出来,他们很开心吗?生:当然,小猪的吃午饭当然开心啦!师生:哈哈哈……大家一起笑了!我也笑了!仿佛忘了自己还头痛着。
案例分析:“品头论足”是一种身心愉快的感受方式。
它可以使人们获得较深刻的心理体验。
音乐的美被称为是“最直接,最彻底,最动人”的美。
学生在欣赏之后怎么会无动于衷呢?关键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表达初衷的宽松环境。
因此,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是放飞思想,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学生参与了“品头论足”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与不同已是其次!一、营造宽松环境,让自由充满课堂“自由”二字是每个人所向往的。
可是往往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不知不觉得就套上了枷锁,同时也给自己和这个课堂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令得双方都非常疲倦!很多课堂看似自由,却是太放任;有些又看似热闹,却太虚假。
我认为课堂上孩子的思维,我们要像放风筝一样。
把它们送上蓝天,自由飞翔;在起风时又能及时收线,回到陆地。
要把自由充满课堂,我觉得最重要是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而这个环境并不是马上能形成的。
它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习惯于如何驾御课堂。
你的语气,你的微笑,你的每一个批评与表扬,甚至是你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动作和一个眼神。
都是这个环境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次,应该培养孩子们自由表达的能力与胆量。
让他们的思想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形象的描绘出来。
要求教师在学生听赏完音乐之后不直接叙述或引导,让学生先“说起来”,“动起来”,教师不随意打断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不轻易用“正误”点评学生的感受。
营造起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有胆识畅所欲言,不会因为某种精神压力而不敢对音乐“品头论足”。
而现今作为“生本化”的课堂中,教师的言语介入应更具有提纲作用或点睛作用。
避免教师介入的过多,讲的过多。
让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环境是形成活动的前提因素。
二、支持奇异思维,给思维插上翅膀《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
可见,音乐支持“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创造,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体现了“生本”教育的价值所在。
在音乐欣赏课中,一段音乐,你要让五十个孩子有同一种想象,那是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和想象。
“品头论足”的音乐欣赏课,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让思想插上了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飞翔。
也许他们的想法很幼稚,肤浅,也许他们的想法几近荒唐,可是奇异思维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代表着前进,它需要教师更多的支持!每个学生的音乐认知与感悟水平总存在差异,生活、学习环境不同,造就了学生各自的“奇异”体验。
关键是,教师要正
确认识。
这是个从“奇异”到“和谐”的必然发展过程。
《音乐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感受与见解,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
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很多种理解。
”因此,支持学生的“奇异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对音乐“品头论足”中逐步实现从“奇异”到“和谐”,又从“和谐”到“奇异”,从而达到审美体验的完美境界。
综上所述,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学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而重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以及“参与中是否获得美感体验”。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这种关系的建立必须拓展课堂聆听开放度,也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思想,体现“艺人为本‘的教育。
所以音乐教学应该是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品头论足”间享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放飞思想,放飞我们的课堂!放飞思想——鼓励学生对音乐“品头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