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体现的“文化心理层次”探究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网络流行语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感和社会热点性,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浅析。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表达。

人们在网络上交流的方式多样化,短小精悍的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和鲜明的个性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喜爱。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流行语具有时效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和社会热点紧密相连,它们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但也很快被新的流行语取而代之。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特性,人们可以自由创造并分享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极高的创造性和个性化特点。

再次,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幽默和夸张的特点。

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和表达情感,网络流行语往往使用夸张、幽默或者戏谑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享。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趋势。

首先,网络流行语可以反映社会热点和时事观点。

例如,在某一重要事件上,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成为人们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媒介,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群的观点和态度。

其次,网络流行语可以展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年轻人是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流行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个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最后,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可以跨越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一起分享和理解。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观点,还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跨文化和跨地域的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和理解的平台。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鲜明的个性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满足他们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的拓展和社会身份的建立对于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建立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化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的共鸣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首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简洁、模糊的方式表达,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使他们在正式场合或学术交流中表达不清、不准确,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思维逻辑。

其次,过度追求网络流行语的时尚性和个性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讽刺等方式表达,有时会涉及到不恰当的内容或价值观。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跟风,避免对错误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和认同。

面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隐患,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语言已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独具的表达形式和便捷性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学因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语言最初的出现与互联网通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互联网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语言成为了最为便捷,最为直接,最为快捷的表达方式。

在短时间内,网络语言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情感,既能够快速地交流观点,也能够快速传达用户的情绪。

而这些特点,也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之一。

网络语言的流行,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沉迷于快节奏和追求效率的生活状态。

用语简洁明了,节约时间,符合了现代人的生存需求。

同时,也体现了社交化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年轻人渴望寻求独特性的心理需求。

由于网络语言显得简洁直接,有时会直击人心,触及到人们敏感的神经。

例如网络语言中的“黑话”就是一种显著的特征,它成为了一种在网络上交流时的命名方式,其中的许多词汇和短语,都半藏半现、披着外衣。

通过各种表情,词汇的跳跃转化及戏谑或讥讽的含义,来传达着一种特殊的情绪反应。

通过“黑话”,人们可以在网络交流时更加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然而,网络语言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多样,其表达方式过于简洁,而有时又太过于直接、粗糙,常常会引起人们的沟通误解。

网络语言还有着一定的“群体化”特点,一些专有名词、术语等,只有聚集于特定社交圈子里才能得到理解。

对于那些不懂网络语言的人员来说,难免会产生隔阂感。

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因为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多样,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受到影响而产生较为不良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方式。

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并不注重网络礼仪的沟通教育,并且“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也屡屡出现,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一项非常新颖和有意义的研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及影响探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年轻人交流和表达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时尚的表达方式和即时更新的信息内容,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分析和影响探究,来探讨它们在现代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和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流行起来的某些特定的语言短语、词语或句子。

它们通常是在社交媒体或聊天应用程序上进行的交流中产生的,然后在短时间内通过转发、分享等方式扩散开来。

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它们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短小简洁网络流行语短小精悍,一般由一两个词或简短的短语组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注意力短暂,人们需要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 强调情感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可以快速地表达人们的情感体验和态度。

比如,“666”表示赞叹,“嘻嘻哈哈”表示开心,“呵呵”表示嘲讽等等。

3. 贴近年轻人文化网络流行语通常服务年轻人群体,贴近他们的生活、爱好、情感和语言习惯。

这是因为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和驱动力,他们对于新鲜、时尚、流行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接受度。

4. 具有流行性网络流行语是时下流行的语言短语或词语,对于其流行起来的原因和动因有时难以准确把握。

但经过大量的传播和分享,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达到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网络流行语一方面是一种语言工具,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文化符号。

它们传达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态度。

1. 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经常会反映现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问题。

比如,“佛系”、“宅男”、“二次元”等对于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反映。

通过这些流行语,年轻人能够理解和表达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趋向。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经常出现、被广泛使用的一些词语和短语,它们常常因为新颖、有趣或恶搞而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网络流行语在当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一种时代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瞬间传遍互联网,成为大众共同的符号和象征。

这些流行语充分体现了年轻人的创意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在研究网络文化的时候,不能忽略网络流行语所代表的时代特征。

其次,网络流行语具有跨地域和跨文化的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递无国界,网络流行语往往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出现和流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媒介。

通过流行语的使用,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沟通彼此。

同时,流行语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增进国际友谊和互相理解。

另外,网络流行语还展现了年轻人的个性和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一些新词、俚语、缩写、变形词组成,它们常常具有创造性和幽默感。

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常常是简洁、夸张和富有个性化,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年轻人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使用流行语,年轻人能够在自嘲、讽刺、调侃中找到乐趣,并以此展现他们的个性和与众不同。

此外,网络流行语也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问题。

流行语常常与热门话题、流行文化、社会事件等紧密相关。

通过对流行语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某些事件或现象的态度和观点。

流行语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

有时,流行语也被用来嘲讽和批评一些社会问题,从而引发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总之,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代表了时代特征,跨越了地域和文化差异,展现了个性与创造力,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问题。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氛围。

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点。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1.2 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都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中,文化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程度。

文化心理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精选.)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精选.)

网络流行语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黄帅这两年,随着互联网文化日益进入大众视野,一些网络“热词”逐步进入日常生活,甚至成为高频词。

语言词汇流行的背后,往往折射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流动与变化。

较之于四五年前“囧”“杯具”“呵呵”等词的走红,近几年最值得关注的“热词”之一无疑就是“屌丝”了。

“屌丝”一词“浮出历史地表”的过程其实颇为吊诡,它最初起源于百度贴吧的“李毅吧”,其“草根”文化狂欢的色彩十分明显。

此后,这个词在互联网上迅速走红,其含义变成混迹于底层的“草根”们自嘲的指称,它最初污秽、不雅的一面逐渐被压抑,反而以一种日益“时髦”的形象成为本土网民最爱用的自我身份表征用语之一。

同时一起走红的,还有其反义词“高富帅”“白富美”。

不难看出,这对矛盾概念的关键在于是否“富”——这里的“富”指的资本的占有量,而不是精神心灵层面的富有与阔达。

近百年来,“屌丝逆袭”的对象已有很大变化,但“逆袭”的精神内核依然如故。

当自诩的草根们看到个人奋斗难以得到物质回报时,便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理想的幻灭。

这种文化一方面折射出当前盛行的拜金主义的不良影响已成为“草根”青年精神上的“不能承受之重”,也隐喻了时代“精神裂变”的潜在危机。

一个普通的互联网词汇,自诩草根们所指代的群体在历史和现实中往往以“底层”“穷二代”“无产者”等概念来呈现,这些词汇都属于社会学等学科考察的政治性概念,也折射了青年内心抗争精神的消退与“去政治化”的时代思潮。

“草根”们在网络世界中自嘲时,也正是内心不满情绪的宣泄。

而“高富帅”也是他们对未来美好幻象的投射及渴望成为的形象。

十分耐人寻味的是,“土豪”一词在去年迅速蹿红,“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一时间成为朋友圈热句,大有将“高富帅”“白富美”取而代之的势头。

“打土豪,分田地”的昔日政治口号当年对老百姓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今天的“土豪”则指的是有稳定房产、资产的人,这和由草根升级而成的“高富帅”有所不同。

草根对“高富帅”的态度可能是不满的、戏谑的,但毕竟存在一种幻想:有一天我也要成为高富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tal.420April 2018(C)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420期2018年4月(下)摘要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交际符号,它是网络时代精神和心理的产物。

相对于传统的生活语言,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简明性、形象性、幽默性、随意性、联想性等特点,呈现鲜活新奇、轻松诙谐的语言风格。

本文广泛运用近几年网络流行语料,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涵养以及伦理观念等方面,对其加以分析研究,探究其折射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层次探究Analysis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Levels Reflected from Cyber Language //Yang LiAbstract Cyber language,which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ve symbols used by netizens to process and spread information,is spiritual and mental product in net 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daily language,cyber language is more creative,concise,vivid,humorous,casual and associative.The language style of cyber language is fresh,easy and witty.Though analyzing the popular cyber words used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alue,way of thinking,aesthetic tasty,moral and ethical ideas,etc.,it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that cyber lan-guage reflects.Key words network;catchword;cultural psychological levels;analysis文化的心理层次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

它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在整个文化系统中,心理层次维持着系统内外信息的输入和转换,具有认知与价值定向的作用。

因此,它对文化系统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136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文化影响语言,语言承载文化。

[2]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处理与信息传递的符号,是网络时代精神和心理的产物。

它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除了自身所具有的创新、简明、形象、幽默等特点,更是因其隐藏了深层次的人们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

论文对近年网络流行语进行梳理,能够透视到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层面,特别是隐藏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状态。

1从网络流行语透视人们的价值观念网络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使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畅通无阻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而使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同时,网络语言的交流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对传统文化有保留和弘扬,又对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1.1英汉符号混用体现了网民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心态网络交际手段的特殊性,以及交流速度的需要,使得网络语言在表达上追求文字的简洁性,因此出现中英文夹杂或者英文缩写的现象,也正吻合网民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中英文混搭的“hold 住”、“打call ”等词,由汉语语素与英文单词合成。

还有“I 服了U ”(我服了你),BTW (by the way 随便问一下),BRB (be right back 马上会来),UC(you see 你懂的)等等,这些表达简单明了,不但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而且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生机和活力。

网民们这种新奇表达,其实是中西文化接触在语言上留下的一些痕迹,它深刻地体现了在经济、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网民们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

1.2部分流行语体现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发扬网络虽然虚拟,但是通过对网络流行语言的观察和研究,可以透视当下人们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取向。

近年频频出现于媒体报端的“最美”一词,更是形成了一股感动中国的强大力量。

从“最美教师”到“最美战士”,层出不穷的“最美”背后,涌动的是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推崇。

又如流行语“赞”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的活用,用一个单音节词来表现更多丰富的内容,表明人们爱憎分明、激浊扬清的态度。

再如“正能量”一词,本是物理学名词,借来表达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如“正能量”这些富有正面意义的网络新词的流传和走红,不仅是人们内心对于美好人和事物的赞成和欣赏,更是对传统文化中人们所推崇的真网络语言体现的“文化心理层次”探究杨莉(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8.04.077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7Z111);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6JK1230)。

作者简介:杨莉(1963—),女,陕西商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73善美的传承和发扬。

1.3部分流行语对传统人生价值观充满了冲击与挑战网络语言环境相对宽松,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发表言论表达观点,其中不乏一些流行语与主流价值观相悖。

如“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无疑传达了当下部分人过分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暴露出严重的拜金主义思想。

“白富美”、“高富帅”都是受众人追捧的理想择偶目标,但这种择偶过分注重外在条件,而忽视其他。

此类流行语,对于传统文化中极力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也会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造成误导。

2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看人们的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3]24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思维特点与该民族的语言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网络语言的运用。

正如心理学家冯特所说,一个民族的词汇和文法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4]270所以,对近年网络流行语的运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当下人们在表达中的一些思维特点。

2.1相似联想2.1.1语音相似性语音相似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形成新的义项。

“蓝瘦香菇”(难受、想哭)是比较风靡的网络谐音词语,成为2016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类似还有“小公举”(小公主)、“童鞋”(同学)、“大虾”(大侠)等;再如“压力山大”利用“亚历山大”谐音,后来又演变成“鸭梨山大”,更顺口,更诙谐。

“神马都是浮云”,网民把“什么”变为“神马”,指什么都不值一提,有抱怨感叹之意。

还有“蒜你狠”、“豆你玩”、“将你军”、“煤超疯”等系列“三字经”,借用相似语音,不失风趣而又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网民复杂的心情。

2.1.2形式相似性一些流行语利用形式上的相似,表达了有差异的个性特色。

而这些形式的相似,很多是通过模仿使用语言中的某些结构成分来完成的。

示例一:“陈欧体”的模仿源自聚美优品2015年度广告的“陈欧体”受到广泛关注与模仿。

其基本句式为:“你有XX,我有XX。

你可以XX,但我会XX……但那又怎样,哪怕XX,也要XX。

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陈欧体”经常被模仿,网络上出现了各种版本,异彩纷呈。

最有特色的是高三版:你只看到我的排名却没看到我的辛勤。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做法。

你否定我的进步我决定我的道路。

你嘲笑我一落千丈比你不上我可怜你满足现状……这种一唱三叹的“陈欧体”之所以为大家追捧和模仿,除了结构曲折婉转,还因为表达富有个性。

示例二:“淘宝体”的运用“淘宝体”最初见于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亲昵、童真的表达富有亲和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迅速被网民广泛运用。

“淘宝体”常见字眼:亲,……哦!如2014年7月,某高校向考生发送“淘宝体”录取短信:“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亲,9月1号报到哦!录取通知书明天‘发货’哦!亲,全5分哦!给好评哦!”这条颇为另类的“淘宝体”录取短信,营造了亲切、愉悦的氛围,使学校和考生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

2.1.3内容相似性随着穿越剧的流行,“穿越”一词也风生水起,原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意义已经改变,网络中多指摆脱当下时空环境的束缚,天马行空与人不同步。

该词前后内容表达上稍有不同,但还是从前者的意义中衍生出了后者的意义,两者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

再如“高富帅”(高大、富有、帅气),这是由三个形容词组合的新词,有概括、简洁、易记、形象等特点,意指择偶有优势的未婚男,由此,网民们联想到了择偶中理想化的姑娘———“白富美”(肤白、富有、美丽)。

这两组词,不论从构词,还是表达内容上来讲,都是非常相似的。

2.2对比联想“赞”作为2015年《咬文嚼字》收录的十大流行语之一,可谓是风光无限,其实,“赞”和另一个流行语“弹”常常被搭配使用,成为一组新兴的反义词,“弹”用来表达与“赞”相对应的批评、指责、弹劾、抨击、痛斥之意。

再如“高富帅”,与之相对地出现了“矮穷矬”、“土肥圆”等词。

当人们创造出了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符号的同时,通过对比联想,另一种与其对立的语言符号也产生了。

所以说,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是对比联想的产物。

3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的审美趣味网络语言作为网民个体性情志趣的表达工具,在网络交流中,有人推崇幽默风趣,有人追求含蓄高雅,有人偏爱单纯俏皮,有人喜欢模仿从众,因而,从这种语言的棱镜中,能够透视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

3.1含蓄委婉的表达网络语言虽然富有娱乐化、游戏化的意味,但又不失嘲讽与质疑,是社会心态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

“中国式”一词源自王海鸰小说《中国式离婚》,因“中国式过马路”被曝光而重新走红。

国人如今对几乎所有看不懂的现象都冠以“中国式”以解嘲,其中寄托着对改变不合理现状、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期待。

“躺着也中枪”,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

原指剧中双方打斗激烈,躺地装死,网友们借用台词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或者被卷进是非,表达了人们的无奈之情。

网络流行的“元芳体”,它多是文艺传媒174Total.420April 2018(C)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420期2018年4月(下)缀于某个句子或者一个词语的末尾,表达某种质疑、嘲讽或公开征询看法。

也体现了民众渴望真相的一种心理的婉转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