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案】第二十三课《绿色蝈蝈》
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语文《绿色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
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二、预习交流: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
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
从小迷恋大自然。
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7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重点)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重点)3.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难点)一、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
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要求:(1)去粗取精;(2)扫描跳跃阅读;(3)思维集中;(4)眼脑直映。
三、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1、本文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绿色蝈蝈?2、在文章中找出对绿色蝈蝈外表描写的句子。
3、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蝈蝈的哪个方面的习性?四、品味探究。
1、文章的开头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作者是如何引入的?你觉得这样写好吗?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写蝈蝈的?有什么作用?五、小游戏:小猫小狗小刺猬,请你猜猜我是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和小动物,结合自己平时对它们的了解,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并试着用拟人和对比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展示给同学们看看,看看谁能猜到你写的是谁或哪种动物。
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大颚()吮取()低劣()篡夺()喑哑()()窸窣()()gōu ()火 shu()猎贪ln()哀ho()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2)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
()3)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有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姐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经。
()4)这并不是因为食物缺乏,而是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绿色蝈蝈》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绿色蝈蝈》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及运用。
3.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实际写作。
3. 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运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绿色蝈蝈》。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素材:相关环保资料、图片、视频等。
4. 作业布置: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蝈蝈的鸣叫声,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介绍课文《绿色蝈蝈》的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主题。
(2)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
(2)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环保意识。
(2)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6篇)《绿色蝈蝈》教案篇一教学内容《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外形,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蝉)谜二:绿袍元帅青头将,封王赐爵不关饷。
相逢总爱比高低,武功不如嗓门亮。
(蝈蝈)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法)法布尔3、观察蝈蝈图片。
4、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
法布尔(1823—19壹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
法布尔是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精选3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1一、学习目标:1、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二、学习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前准备: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明确目标(可让学生读)(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解决阅读障碍,积累字词:扰乱哀鸣狩猎喧嚣暗哑沉寂静谧篡夺劫掠热爱弱肉强食隐隐约约津津有味2、再读课文,概括每段要点:阅读方法指导:1)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2)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示例:第1段:村里的人都去参加国庆,只有我一人倾听田野的节日音乐会。
(四)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通过阅读文章,你发现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2、我们对蝈蝈的习性有了哪些了解?(五)重点研读,质疑答问,合作交流:(第二课时)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者句子,为什么?(六)类比阅读:《现代汉语小词典》对蝈蝈的介绍:蝈蝈[名]昆虫,绿色或褐色,善跳跃。
雄的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请比较:两者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七)拓展训练大自然是美丽精彩的。
请同学们欣赏以下画面,并就你最熟悉的来写一段文字。
给我们作一介绍。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诸如“喑哑”“静谧”、“喙”等词语的音形义;能快速锁定阅读范围,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掌握说明对象的特点;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其《昆虫记》的地位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作者及文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环境、社会的习惯,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健康思想。
【教学重点】1、认识蝈蝈,认识其外形及习性。
2、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微小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色蝈蝈》教学设计(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
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5篇)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5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词句,简洁概括__内容。
2.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3.体会文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学习细致描写动物。
教学重难点:学习用快速阅读法筛选信息、概况内容;品味语言美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研讨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显示)猜猜看: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3.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4.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二、作者、作品介绍1.多媒体展示一组精美的蝈蝈图片2.走近作者——法布尔:多媒体显示法布尔(1823—1915年),法国近代杰出的昆虫学家,著名科普读物作家。
早年家境贫困,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曾给人家打短工放鸭子,以后又先后卖过柠檬,当过小学教员,研究过数学,但他的兴趣始终在生物学方面。
通过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法国教育部长曾邀他到巴黎,授予他“荣誉勋章”,还引他去见法国皇帝。
他过不惯那种生活,又回到乡村,继续研究工作。
法国学士院把最大的奖金送给他。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
可惜诺奖委员们还没得及作最后决议,便传来他离世的消息。
他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写成十大卷《昆虫记》(一作《昆虫的故事》)。
这是一部介绍昆虫生活情态的书。
在书中,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
因此,他被人们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赞美“他的额上理应戴上一顶双层灿烂的皇冠”。
现在,他的故居和实验室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鲁迅兄弟对法布尔的评价: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出示法布尔生活、工作的一组图片三、检查预习:1.读出下列划横线的字和词语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吸满载而归喑哑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òu猎 cuàn夺 rǎo乱更胜一chóu gōu火zhōng 斯 wōjù xīsū作响3.请将划线处的文字表述换成成语:(1)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绿色蝈蝈》语文教案

《绿色蝈蝈》语文教案《绿色蝈蝈》语文教案1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猜几个谜语。
(PPT)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蜘蛛长长身体两排脚,阴湿暗地是家窝,剧毒咬人难忍痛,治病倒是好中药。
蜈蚣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
萤火虫小小飞贼,武器是针,抽别人血,养自己身。
蚊子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聪明,能够根据它们的特征来猜。
那么老师这里有几张图片,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要为蝈蝈写一则谜语,要怎么写。
(PPT)好,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完成。
有了这个作业后呢,同学们就更应该认真听课,留心蝈蝈有什么突出特点了。
整体感知首先,我们将来共同了走进法国作家法布尔,来了解他的《绿色蝈蝈》。
(PPT)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课绿色蝈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
德育目标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
•教学重点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
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
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
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
19 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法布尔与《昆虫记》1823 年12 月22 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
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在他不足19 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
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 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 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
1910 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意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勾画并疏解生字词。
投影:(1)给加粗的字注音。
喧嚣() 劫掠() 静谧( ) 酷爱() 吮取() 气氛) 满载而归( ) 喑哑(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 o u )猎cu a n ( )夺r ao ( )乱更胜一ch o u ()g o u()火zh o ng ()斯x i( ) s 口()作响w o j u()() (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明确:(1) xi ao ji e mi k u sh Cn f en z ai y i n y a(2)狩篡扰筹篝螽窸窣萬苣(3 )弱肉强食庞然大物惊慌失措津津有味2.听朗读录音,画出文中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并简要分析。
提示: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
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
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
精彩的语句示例:(1)“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用拟人手法写蝈蝈,流露出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2)“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
(3)“关于食物,我遇到了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
”“麻烦”一词表现出作者对蝈蝈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
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
(4)“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语言使用生动传神。
3.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思考:(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 & 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
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4.合作研讨:语。
(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 4)研读课文第9 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A.食肉B.食草C.杂食)性昆虫。
( 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
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
”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6)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
螽斯的一种。
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
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也有称之为“哥哥”。
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课文第 1 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
“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
第 2 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
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
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
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 3)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
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4)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
选C,属杂食性昆虫。
(5)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6)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师生共同归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文艺笔调。
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
( 2 )生动传神的语言。
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 3)拟人手法的运用。
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
( 4)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昆虫是人类的朋友,请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种昆虫,用一段文字形象描绘其外形。
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四、课堂小结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
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
五、课堂练习1•阅读课文的8〜11语段,回答问题:( 1 )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屠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⑨⑩的内容要点。
(3)语段⑨中的“这一切”具体指代什么?“这蝉的屠夫”指代什么?(4)语段⑨⑩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时,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
(5)语段⑩中“但是____________ 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______________ 像吃普通的猎物一样。
这并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食物缺乏,__________ 因为贪婪才吃死去的同伴。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语段⑩中作者分析了“蝈蝈中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的原因,试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7)语段节选自《绿色蝈蝈》,作者是______________ (国)著名昆虫学家_____________ 。
2.阅读语段,完成(1 )〜(3)题。
①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_________________ 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直冲云天;它们能够倏忽地来个180°大转弯,或者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