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饮酒 其五》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研讨课教案_0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研讨课教案_0

《饮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中意境。

2.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和淡泊名利的品格。

3.体会陶渊明诗歌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诗中意境。

2.品味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和淡泊名利的品格。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多媒体:PPT课件;2.《饮酒》的配乐朗诵;3.收集陶渊明的生平、故事及有关诗歌。

教学流程一、导入: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引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二、走进作者“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学生回顾关于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三、诗韵朗读(读诗——感知音韵美)1.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歌音韵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四、画面再现(译诗——理解诗歌大意)1.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翻译全诗。

2.初步感知诗歌题目与内容的关系。

五、个性解读(品诗——感知诗歌意蕴美)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思考:为什么“无车马喧”?(根本原因:远离名利)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为“心远”?(无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处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如果你是画家,让你将这两句诗画在纸上,你会运用哪些色彩,画出哪些景物?(安静、美丽、悠闲、恬淡……)陶渊明为何“独爱菊”呢?(淡雅、高洁、不同流合污、远离尘世、淡泊名利……)陶渊明采来菊花后会做些什么?(吃—菊花瓣;喝—菊花酒;品—菊花茶……悠闲自得的生活;)是“悠然望南山”好,还是“悠然见南山”好?(相对应的是:有意为之的“有我之境”与无意为之的“无我之境”)诗人无意看山,但山景尽收眼底。

诗人看到了什么?(山气、飞鸟)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思考:看到飞鸟作者会想到什么?(古朴的院落,摇曳的秋菊,葱茏的南山,归林的倦鸟都充满了人生的真意)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为何“欲辨已忘言”呢?(东晋时期世人重名利,文学重玄风,陶渊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饮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30课《饮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饮酒》【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4、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寓意。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三、诵读1、全体朗诵。

2、根据注释理解本诗的意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练习朗诵。

3、听音频范读。

四、解题《饮酒》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后,陆续写成的20首诗,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些诗都是他在饮酒之后写成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五、品读诗句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①“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②“车马喧”: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无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③“心远”。

即心志高远。

可知他心志高远、淡泊名利、超脱尘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

——优美、宁静、惬意②“采菊”: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

③“悠然”: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明确:不能。

“见”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人教初中语文八下《30诗五首饮酒(其五)》word教案 (1)

人教初中语文八下《30诗五首饮酒(其五)》word教案 (1)

《饮酒》【教学目标】亲近字词,亲近诗歌,感受陶渊明,感受悠然之境。

【课堂关键词】悠然淡定、问题要表述得清晰明朗不要变化着问【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PPT陶渊明归隐初期,说:我闲居之时很少欢乐,加之近来夜已渐长,偶尔得到名酒,无夜不饮。

对着自己的身影独自干杯,很快就醉了。

醉了之后,总要写几句诗自乐。

诗稿于是渐多,但未经选择和编次。

姑且请友人抄写出来,以供自我取乐罢了。

每每酒醉便乘着酒兴抒写诗歌,集成20首,便用《饮酒》为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其中的第五首。

请同学们将课本打开到207页。

二、初读诗歌:全班自由朗读2次。

师: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要求读准字音。

生:……师读原文,生读翻译。

三、亲近字词、亲近诗歌:1、(1)师:同学刚才都读得很好,其实这首诗是挺难读的。

因为诗中的这个字到底读“jiàn”,理解为看见,还是读“xiàn”,理解为出现,已经争议了1600多年,像孟浩然、苏轼这样的大文豪都曾在这个字上有过疑义。

今天就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品一品,读出你的见解,你的体会。

生:小组讨论。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做个动作模拟一下,带着动作朗读一下。

动作:有意而见,找寻;无意而见,不期而遇。

介入《独坐敬亭山》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陶渊明亦有“孤云独无依”之句,李白显然化用此句。

心境:悠然;喜悦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一起来读这四句诗。

生:语气平缓,延长音,心静如水。

生读。

齐读。

生:结庐在人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生: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研讨课教案_23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阅读  30 诗五首  饮酒(其五)》研讨课教案_23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主题阅读内容: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2、积累、《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二)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品读感悟,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运用问题引导和提供学生所需材料的方法,将问题引向深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理解归隐田园之后作者的闲适、宁静、自由、自得的心态,学生能够懂得回归人性本真,回归生命自然状态也需要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归隐田园之后宁静自由的意境和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难点: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心态,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四、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你知道被南朝诗词批评家钟嵘认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那个人是谁吗?(陶渊明)同学们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

老师也搜集了他的一些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没有搜集到的,写在书上。

正如同学所说(或者说我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明确: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景色优美,民风淳朴的世界。

)我们还学过《五柳先生传》,在这篇传记中,我们能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性格特点的人?(明确:性嗜酒,爱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著文章的人)我们还学了《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这首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打在屏幕上,如果忘了,出示这首诗,齐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同学们认为是什么意思呢?(愿望)他的愿望又是什么呢?(回答如果大致合理: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他把回归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回归田园真的有那么美好吗?回归田园之后又有着怎样的生活?我们就回到《饮酒》(其五)来一探究竟,看看田园生活美在何处,妙在何处?(回答如果不合理)我们就把这作为一个伏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看看作者的这个“愿”到底指的是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饮酒(第1课时)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饮酒(第1课时)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30《诗五首》饮酒教学内容:《饮酒(其五)》课型:新授课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⑴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教材分析《饮酒(其五)》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性格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3、中招考点从近几年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语文试卷分析中得知: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为考查内容,注重写景抒情、爱国言志等,试题以简答题为主之外,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

4、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对古诗文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和初步认识及基本鉴赏能力,但是在鉴赏品味诗歌方面还缺少深度和方法。

三、学习目标1、通过查阅课下注释和资料,学生能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通过听读诗文,学生熟读背诵,翻译诗文,能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读诗句,学生会赏析诗句。

四、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查阅课下注释和资料,学生能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听读诗文,学生熟读背诵,翻译诗文,能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诗句,学生会赏析诗句。

四、教学过程导入:有这样一位古人,他首先是个诗人,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又是位隐士,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他还是一个农夫,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请问他是谁?(陶渊明)对,他就是既握锄头又握笔的农民诗人,隐士,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走进他的一首代表作《饮酒》。

当堂训练:一、默写填空(⒈)形容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示范三篇饮酒(其五)优秀教案1本节课的教材为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饮酒(其五)一文。

该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男子因酗酒而导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希望引起人们对于酗酒的警惕。

教学目标:1. 理解文中所描述的酗酒行为对一个人及其周围人的危害;2. 提高学生对于酗酒的警惕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义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2. 分析男子酗酒后的种种不良后果,并帮助学生反思酒精带来的危害;3. 向学生传达正确的饮酒观念和理念。

教学难点:1. 通过文本反思自身的饮酒观;2.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涉及的酒精知识。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较为活跃,生活经验和社会经历较少,对于酒精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有限。

因此,在本节课中,需要通过生动鲜活的例子和案例,加强学生对于酗酒的认知和厌恶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饮酒习惯和观念。

教学策略:1. 意义拓展法:通过分析和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及其所产生的语境作用,拓展学生对于酒精的理解和认识;2.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发散性问题和启发式的讨论,开展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分析;3. 问题解决法: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了解酒精对人体和社会的各种危害。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析课文细节和分析范例,加深学生对于酒精危害的认知;2. 案例教学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酒精的危害;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节课将达到以下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实例分析酒精危害、树立正确的饮酒观念。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2导入环节(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图像和视频分享,引导学生了解饮酒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活动:1.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对饮酒有害的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习得语感。

2.借“菊、山、鸟”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文的内涵。

3.以作者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形成在纷乱繁杂的现实生活中学做“真人”,学做“真事”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声情并茂吟诵诗文。

2.感受意象,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探讨式【教学过程】一、交流1.同学们,自古梁邹多圣贤,范氏一族天下扬。

近几日,忙里偷闲去了趟长山,在拜谒范公故居后,我有感于先生“先忧后乐”的情怀而写下了此文。

先人已由鹤伴去,忧续千古天下传。

后知后觉尚有为,乐生长山越千年。

大德不言潜龙起,义薄云天岱宗前。

范子驻足黛溪上,公承师表一圣贤。

范公大义,万家忧乐到心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亦可指点江山。

上课。

2.刚刚重温了范公的大义,我们再去寻访另一位故人,请看大屏幕,猜猜看他是谁?饮酒饮到酩酊辞官辞到彻底闲适闲到忘我爱菊爱到痴迷3.学生回答4.教师明确:对,他就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作品《饮酒》(其五),品酒论道、读诗识人。

请大家把书掀到(207页)。

板书课题——饮酒陶渊明二、了解背景。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共创作了20首《饮酒》诗,我们来了解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饮酒》小序——“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学生读)师问: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学生回答:师问:既是酒后所作,那么我们诵读时应表现怎样的状态呢?学生回答:还原当时醉酒的情境(摇头晃脑、声音延长等)三、吟“酒”——醉倒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先生的脚步返回到那久远的东晋,一同醉倒在美丽的山水田园中吧!1.(多媒体)提出要求,吟出节奏美(注意抑扬顿挫,读出音乐的美感)、吟出意境美(注意情景交融,清代文学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吟出情感美(做到情真意切,心里想着“我即是陶渊明”)2.学生试读。

(自由读)课前见面时我教给大家一种诵读诗词的方法,“平长仄短”诵读诗文,现在就来检验一下大家的收获。

3.指名读评价语应以鼓励为主:①可是老师从你的诵读中看到的却是一位行色匆匆(或悠闲自得)的诗人。

②你教会了我们一种诵读的方法,.靠近他,感染你。

③你用极具情感的语言,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谢谢你!④学生读得好:你声情并茂的诵读,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⑤学生读得好:陶先生你好,欢迎来到现代。

4.下面老师来诵读,抛砖引玉——以求共鸣(请大家闭上眼睛去体会)你们听,陶渊明来了!谁来评价老师的诵读:你的鼓励让我更有自信了,但“好在哪里呢?”衔接语:“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入文,入境,入情,我即陶渊明。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对先生的仰慕之情齐声诵读。

(师生共读)四、赏“酒”——醉够衔接语:同学们,赏析作品,仅是字面的浅吟低唱是很难进入佳境的,只有字斟句酌的赏析方可让我们醉在其中。

为了让我们一次醉个够,下面我们分小组按不同的方式进行赏析请看大屏幕,出示要求:具体要求,巡视时讲说就诗论诗品一品(品字、品词、品句子,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用作品谈一谈(联系与之相关的作品分析陶渊明),妙笔生花写一写(就整体或部分进行写作),心有灵犀画一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改变方式诵一诵(语言照样可以刻画人物将学生按作品意象划分五个大组:(课前已划定)菊花(傲霜怒放,独立寒秋——有个性),东篱(面朝东方,春暖花开——有希望),南山(会当绝顶,一览众山——有志向),飞鸟(鲲鹏展翅,直上九天——有追求)。

陶潜(浅吟低唱,悠然自得——有情怀)现在开始活动,看哪个小组收获最大。

教师结合学生所谈内容进行及时补充:菊花:就诗论诗品一品注意的问题:1.结庐人境,为何无车马喧?①重点是“心远”(板书:远)“心远地偏”——心远——心志高远。

“远”有远离之意,远离官场,远离名利,远离世俗。

宁静在心,心静,境自静,让心静下来,一切皆有可能。

②提醒学生“车马喧”的象征意义“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整个为了权位、名利的官僚社会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刚刚同学们读诗时读的是“见”南山,而老师却读成了“现”如何理解呢?在汉代汉语中“见”有两种读音jiàn和xiàn其中jiàn的词义是:看到;而xiàn的词义是出现、显露由学生来思考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不必求证所谓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可否改为“望”?不能够,体现不出“悠然”的境界。

你们让老师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定会有不同的感受,谢谢你们!既然如此,那我们可以把“悠然见南山”理解为:我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以理解为:我见到了悠然的南山。

学生读此句,体现悠然。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板书:真)这两句化用了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文句。

(多媒体展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大道是不可名称的,大辩是不可言说的。

)又《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把握了意义便忘了语言。

)链接:“真”的说文解字学生猜测篆书“真”的意义后教师出示投影补充。

学生回答:(看时间可选一至两名学生)那么先生得到了怎样的真意呢?请大家谈一谈。

明确:实际上也就是《五柳先生传》中所谈到的“不慕荣利,闲静少言。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它表现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人生真意,而这种真意是不可言说的。

因为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学生读此句,体味真意。

可见,只要用心去赏析,就能与作者共鸣。

这可谓是“境由心生”(板书)评价语:菊花队同学品读有方。

品字、品词、品句子,看来找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下面我们看看东篱队又有什么发现?东篱:引用作品谈一谈。

1.“饮酒”①由酒想到了《五柳先生传》“性嗜酒”、“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②题目有酒,而全文无酒想到了《醉翁亭记》的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你能模仿“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为陶翁拟一句话来表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吗?“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评价语:你太聪明了,改一字体现便体现了先生的那份情怀,这才叫“英雄所见略同”啊!2.“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爱莲说》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

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衔接语:陶渊明爱菊世人皆知,殊不知他更爱“鸟”,他的作品中“鸟”出现的次数比“菊”还要多。

3.链接“陶渊明他笔下的鸟的形象”(三只鸟)(孤鸟)失群独居,孤鸟难鸣,内心饱受摧残。

(羁鸟)羁鸟困笼,难脱名利之网。

(归鸟)倦鸟知还,欣喜若狂。

这三只鸟仅仅是“鸟”吗?这三只鸟其实就是陶渊明人生的三个阶段:苦闷——傍徨——解脱学生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品味欣喜。

评价语:东篱队旁征博引,采众家之长,让自己的知识越发的厚重起来了。

下面我们看看南山队又有怎样的表现?南山:妙笔生花写一写2—3名学生读读文章即可!评价语:听读你的文章,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看来文字功底很厚。

你写出了诗人“不禁欣喜滚滚来的感觉”。

评价: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南山队可谓是妙笔在手,用文字呼唤出那久远的桃源。

那么飞鸟队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飞鸟:心有灵犀画一画请学生展示画作,并谈创作灵感。

同学们用简约的画面,配以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老师也根据自己的感觉即兴画了两幅画,请大家品评;问:画面有何不同,哪一副更有意境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一定记住不求标准答案教师谈自己的感受:山不过是意象,即为大自然也。

第一幅表现的是山在眼前,而第二幅是山在心中。

无山胜有山,无山更“悠然”啊!其实此类事件有很多(多媒体展示)陶渊明与琴的故事据说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放着一把无弦琴,高兴起来就把琴拿着拨弄几下,对于诗人而言,琴弦有没有声音并不重要。

“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只要有看琴,弹琴的心情就够了。

率性而为,不做作。

这才是陶渊明啊!让我们怀着敬仰之情用集体诵读的方式去感受先生的率真与洒脱。

衔接语:无论有还是无,实还是虚,对诗人是无碍的,就在这虚虚实实中他满足了自己的愿望。

而这种愿望却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衔接语:无声是情怀,有声是表白,下面我们看看两只陶潜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表白。

陶潜:改变方式诵一诵下面我们改变诵读方式去体会先生的情怀:第一种方式:一人读,其他同学配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其他人加一个疑问语气词“啊?”(表不解)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添加“哦”(恍然大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添加“啊!太美了!”(表惊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添加“悠哉,游哉,乐以忘怀!”(表大彻大悟)第二种方式:重章叠句式语言可以刻画人物,一点也不假啊!不同的方式才能演绎出别样的情怀,希望在这节课上大家能学到分析文章的各种方法,并学以致用,让我们的语文生活更精彩!三、品“酒”——醉透(3分钟)要想了解陶渊明,关注他的人生经历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会与先生神交千古,共同醉透在茅檐下,东篱边,菊花坡。

(多媒体展示)看经历,悟情怀:29岁,由于家贫不得己出仕做官,但因为不屑官场钻营,看不惯阿谀奉承,时间不长,辞职回家。

后来又被征辟主薄,陶渊明拒绝。

35岁时,到当时江州刺史桓玄的府中任职,因为母亲病逝,回家守丧,丧期过后,没有再去找桓玄,他已看出桓玄有野心,想篡权,取东晋而代之。

40岁时,再次复出,为刘裕府中参军之职,同样感觉到了权力高层的尔虞我诈,决定离开这个污浊之地,到小地方干些实事,任彭泽县令。

陶渊明41岁,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涯。

并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赋:《归去来兮》。

三次辞官,皆因官场黑暗;三次回归,只为那份无违的心愿。

学生背诵《归园田居》看过经历后再结合其他作品去读一读诗文去感受他那别样的情怀吧。

集体诵读至此陶渊明的形象已跃然指尖:先生乃是一真人,做的都是真事,表现的是真情啊!(板书“人、事、情”)画出板书:一个“归”字先生归去,追求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只为今生无憾;课将结束,你在这节课上又有哪些收获呢?现在我们请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

读陶渊明总有一份亲近感,一份愉悦感,一份莫名的感动。

听了同学们对这节课的收获,老师读陶渊明有了些许心得,与大家共勉。

出示多媒体(忆江南读陶渊明)读书总有收获,读罢读陶渊明你的体会是什么呢?写一写,课下进行交流。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怀,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