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细则

合集下载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隧道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测指标,它直接影响着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了准确地监测隧道的沉降情况,需要制定详细的观测方案,以保障隧道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2. 观测设备和仪器隧道沉降观测需要使用一系列的观测设备和仪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沉降点标志物: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沉降点标志物,用于记录观测数据。

•缓冲桩:在沉降点标志物周围设置缓冲桩,减少环境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基准点: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基准点,用作参考点,以确保观测数据的精确性。

•测量仪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实时、连续的观测,如全站仪、水准仪、测距仪等。

3. 观测方法3.1 定时观测法定时观测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长期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点:根据设计要求,在需要观测的隧道区域设置一系列的观测点。

2.定时观测:根据预定的观测周期,使用测量仪器对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3.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的变化趋势。

4.结果评估: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评估隧道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2 实时监测法实时监测法是一种更加精确的观测方法,适用于对隧道沉降的瞬时变化进行监测。

具体步骤如下:1.设置观测系统:利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隧道沉降进行连续监测。

2.数据采集:传感器收集到的观测数据会被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系统,形成时间序列的数据。

3.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实时变化情况。

4.报警机制:当观测数据超过事先设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 数据分析和评估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是隧道沉降观测方案的关键步骤。

根据观测数据,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和评估:•沉降趋势分析:根据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通过统计和分析,得出隧道沉降的趋势。

•沉降速率计算: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量和时间间隔,计算隧道沉降的速率。

隧道沉降观测

隧道沉降观测
合或 闭合路线 ,使用 固定 的工作基 点对应 沉 降变 形 观测 点进行观测 。实 行 “ 五 固定 ”: 即:固定水 准 基点与 工作基 点 、固定人 、固定测量 仪器 、 固定 监 测环境 条件 、固定观测 路线和 方法 。 以提 高观测 数 据 的准 确性 。当相邻观 测周 期的沉 降量超 过限差 或 出现反 弹时 ,应 重测 并分析 工作基 点的稳 定性 ,必 要时联 测基准 点进行检 测 。当原有 的测点遭 到破坏 或 已无 法观测 时 ,必须 进行测 点重埋 或转移 工作 , 并做好有关 的记录 ,填 写测点转移 断高表 。 ( 6 ) 未 贯通 隧道 的观 测线路如 图2
行 ,对于 有变换 奇偶站 功能 的 电子水 准仪 ,按 以下
图1 沉 降观 测 点 顺序进 行 :
往测 :奇数站为后一 前一前一 后
2 观测 方法
( 1 ) 外业 测量 一 条路 线 的往 返 测使 用 同一 类 型
仪器 和转 点尺垫 ,沿 同一路线进 行 。观测成 果 的重 测和 取 舍按 《 国家 一 、二等 水 准测 量 规范 》 ( G B / T
准 仪读记至 0 . 0 1 m m 。 ( 2 ) 自动 安平水 准 仪 的圆水 准 器 ,严格 置平 。 在 连续 各测站 上安置 水准仪 时 ,使其 中两脚 螺旋与
( 1 ) 隧道 内一 般地 段 沉 降观 测 断面 的布 设根 据 地 质 围岩 级别 确定 ,一般情 况 下, I I 级 围岩原 则上 不 设沉 降变形 观测 断面 ,必要 时8 0 0 m 设 一个观测 断 面 ;Ⅱ I 级 围岩 每4 0 0 m 、I V级围岩 每3 0 0 m 、 V级 围岩
偶数站 为前一后一 后一 前 返测 :奇数 站为前一后 一后一 前

隧道拱顶沉降预警值

隧道拱顶沉降预警值

隧道拱顶沉降预警值
隧道拱顶沉降预警值是指隧道拱顶发生沉降时的预警数值。

隧道是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建筑结构,拱顶沉降是指隧道顶部发生下沉的现象。

当拱顶沉降达到一定数值时,会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设置预警值进行监测和预警。

隧道拱顶沉降的预警值通常根据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来确定,具体数值会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深度、隧道使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隧道拱顶沉降的预警值越小,说明对沉降的容忍度越低,要求对隧道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预警值的设置可以通过现场监测和实时数据分析来确定。

监测方法可以包括使用沉降点测量仪器、激光雷达等设备对隧道拱顶进行实时监测,将监测数据与预警值进行比较,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就可以发出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以确保隧道的稳定运行。

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

地铁区间浅埋暗挖隧道地表沉降的控制标准

tr nls r14 7g o n ufc et me t o 4rn igtn e e igsb a ie5 e — e ayi f 9 ru dsr est e ns f u nn u nl i B in u w yLn ,rp a so a l 2 sn j
e e c au o o n t e s al w u n lg o n u f c e t me t e u a i e fd s r u i n a d d — r n e v e f rc g i v h o t n e r u d s ra e s t e n sr g lrt so i i t n e l i l l i tb o
暗挖 隧道 地表 沉 降及 地 表 沉 降控 制 标 准制 定等 具有 一 定的参 考 价值 . 关键 词 : 隧道 工 程 ; 浅埋 暗挖 法 ; 地表 沉 降 ; 空效应 ; 制标 准 时 控
中 图分 类号 : 4 6 3 U 5 . 文献标 志 码 : A
Co t o t n r f Gr u d S r a e S t l m e t n r lS a da d o o n u f c e te n s i e r e to ha l w n l n M t o S c i n S lo Tu ne
地 铁 区 间浅 埋 暗挖 隧 道 地 表 沉 降 的控 制标 准
齐震 明 一, 李鹏 飞
( . 京交通大学 隧道 及地下工程教 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 , 1北 北京 10 4 ; . 圳市地铁集 团有限公司 , 0 04 2深 广东 深圳 5 8 3 ) 10 3

要 : 于浅埋 暗挖 隧道 施 工 引起地 表 沉 降的 时 空效 应 和沉 降机 理 分析 , 合运 用模 糊 聚类 分析 基 综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及控制标准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铁路隧道的建设日益增多,其中不乏需要下穿既有路基的情况。

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既有路基产生影响,导致路基沉降。

为了确保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对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控制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系统研究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分析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探讨沉降变形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控制标准。

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本文期望能够为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保障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和铁路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提供有效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施工特点和沉降问题的重要性,接着详细阐述沉降规律的研究方法和沉降变形机理的分析过程。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沉降控制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和应用。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控制的建议措施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铁路隧道施工中的沉降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铁路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沉降规律研究在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过程中,路基沉降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过程,本研究对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通过收集大量的实际工程数据,包括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参数、路基结构等,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三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施工阶段的沉降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铁路隧道下穿既有路基的沉降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参数、路基结构等。

地质条件是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如土层的厚度、岩石的强度等。

隧道施工参数,如开挖方式、支护结构等,也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路基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同样会对沉降产生影响。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一般规定(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 20m 的明洞,每 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监测细则

监测细则

拱顶沉降、底部隆起监测实施细则1 目的及适用范围地铁施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对车站底部隆起及盾构隧道内拱顶沉降、底部隆起,以及其它与盾构施工有关的项目进行监测,及时、全面的反映基坑及隧道变化情况,并根据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发生危险的征兆,以便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车站、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地铁车站、矿山法、盾构隧道法区间工程施工监测工作。

2 编制依据2.1 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工程施工设计图纸,车站区间隧道详细勘察报告等资料。

2.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城市测量规范》(CJJ8-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GB 50446-2008)等国家现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则、质量技术标准。

2.3 我公司地铁施工监测方面的经验等。

3 原理3.1 车站基坑底部隆起监测原理:观测的基本过程是在开挖完成的基坑中埋设隆起监测标志,利用水准仪及配套的铟钢尺,分别进行水准观测,底部隆起各监测点之间的高程之差即为底隆起量。

3.2 暗挖隧道拱顶沉降、底部隆起监测原理:采用网喷施工时所预留的同一断面上的点做为拱顶及底部隆起监测点,利用塔尺倒立和正立的方法,测量各监测点之间的高程,每次测得的高程与初值及前一次值进行对比即可得到拱顶下沉及底部隆起的沉降量。

3.3 盾构隧道拱顶沉降、底部隆起监测:采用管片螺栓的突出部位做监测点位,利用塔尺倒立和正立的方法,测量各测点之间的高程,每次测得标高进行对比即可得到拱顶下沉及底部隆起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
二、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施工降水范围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长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 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 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9)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

五、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六、沉降观测频度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是仰拱施工结束到沉降稳定。

②第二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③第三阶段为无碴轨道铺设后3个月。

(3)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
1mm。

具体见下表: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无碴轨道铺设前
无碴轨道铺设期

全程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3个月
0~1个月1次/周
1~3个月1次/2周
(1)观测资料整理
①用统一的的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②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②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等相关设计资料。

③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IV~V 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隧道内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
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采用路基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
回归法,具体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
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低于0.92。

②沉降预测的可靠性需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
沉降的差值不大于8mm。

③隧道完成填土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满足下列条件:
s(t)/s (t=∞)≥75%式中: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注:沉降和时间以隧道完成后为起始点)。

④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并满足无砟轨道有关
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