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不是最弱小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原文及赏析《我不是最弱小的》原文:萨沙一家在森林中游玩。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就要下雨了。
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萨沙问:“妈妈,为什么爸爸把雨衣给你,你又把雨衣给我呢?”妈妈说:“因为爸爸是大人,他不怕雨;我是妈妈,我应该保护你这个小孩子。
”萨沙想了想,又问:“那么,我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别人呢?我又不是最小的。
”妈妈摸着萨沙的头说:“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你现在是最小的,应该由你来保护更弱小的花朵。
”萨沙朝四周看了看,发现了一朵被雨打湿的娇嫩的野蔷薇。
他走过去,掀起雨衣,轻轻地遮在了蔷薇花上,说:“现在我是不是最弱小的了?”赏析:《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通过讲述萨沙一家在森林中遭遇雨天的故事,传递了“每个人都应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的价值观。
首先,课文通过描绘萨沙一家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深厚。
爸爸把雨衣给妈妈,妈妈再把雨衣给萨沙,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照顾。
其次,课文通过萨沙和妈妈的对话,引导孩子们理解“保护弱小”的道理。
妈妈告诉萨沙,作为大人和妈妈,他们有责任保护孩子和比自己弱小的人。
这种教育方式既直观又生动,能够让孩子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接受这一价值观。
最后,萨沙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保护弱小”的理念。
他发现了被雨淋湿的野蔷薇,主动用雨衣为它遮雨,从而实现了从接受保护到给予保护的角色转变。
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萨沙的成长和责任感,也进一步强化了课文的主题。
总的来说,《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以生动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主题,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实录-课文14《我不是最弱小的》苏教版

一、对对子,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板书,生书空)师:“弱”是个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生:两个“弓”加“两点水”。
师:请你给“弱小”找一个意义相反的词。
生:强大。
师:(出示:①谁不是最弱小的?②我是不是最弱小的?③我是怎样的人?)按照这三个问题提示,自己读课题,读出不同的意思。
(自由读后,指名读,重音分别为: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师:同样一个题目,我们可以读出不同的意思。
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生:谁不是最弱小的?生:谁更弱小呢?生:谁比萨沙强大呢?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①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②思考上面三个问题。
(生读)[赏析]从生字“聊”字入手,采取与学生轻松聊天的方式,娓娓而谈,导入新课;紧扣课题,以三个问题提示,指导学生读出不同语气的重音,体会所表达意思的不同;然后质疑问难,整体初读课文。
二、析音形对话,悟规律师:你怎么记住“蔷薇”这两个字呢?生:“蔷”和“薇”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都是草字头;“蔷”字下面是“墙壁”的“墙”右边部分,“薇”字下面是“微笑”的“微。
师:很好。
你能用会认的字来帮助自己学习新字。
你发现“薇”字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声音,这样的字叫什么字?生:形声字。
师:看看生字表,还有哪些字也是形声字?生:闷、附、薇、聊、滂、沱、娇、纤。
(师出示并指名读:“滂沱大雨娇嫩纤弱”)师:你猜猜老师为什么特地把这两个字的音注出来?生:这两个字是形声字,但容易读错。
师:你说得真准确。
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写的时候,占的位置不一样,左窄右宽。
师:对!现在请大家用钢笔描红,完成课后第2题。
(生描红,师巡回指导)[赏析]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教者引导学生依熟字“墙”和“微”来记生字“蔷”和“薇”。
学了《听爷爷说汉字》一文,在了解形声字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从课本字表中分辨出形声字,进一步运用了“汉字造字规则”,但同时注意外“规则”中音旁所表音与现代汉语中实际读音不一致的情形,特别揭示出“滂”和“纤”字,帮助正音,并引导观察字形特点,当堂执笔习字。
14、《我不是最弱小的》导学案

②重点句子我理解。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 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 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 回答说。 4.““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萨 沙问道。
3.课文内容我理解。 (1)课文的主要内容我理解。 (从哪些词语、句子中读出了“我不是 最弱小”的?)
(2)这篇课文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三、合作探究 1.小组内汇报交流 (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 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全班展示的内容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3.重点探究
(1)“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想一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做的?
(2)“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萨沙问道。说说这句话的实际意思。
四、拓展阅读
1.主题阅读 搜集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其它作品,如《给女儿的信》 《失去的一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资料袋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 开始投身教育工作,在国内享有盛誉。自1957年起,一直是 俄 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 通讯院士。1968年起人任苏联教育科学院 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并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 章等。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女儿的信》 《失去的一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 《公民的诞生》。
14.我不是最弱小的2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 最弱小的了吗? 最弱小的了吗?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 就是最弱小的了。 就是最弱小的了。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 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妈 妈。 返回
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 1.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 2.写创编故事 写创编故事
闷热 纤弱 雨滴
旷地 抵抗 掀起
附近 娇嫩 托利亚
返回
蔷薇
芳香扑鼻
蔷薇
芳香扑鼻 馥郁芳香 香气袭人 沁人心脾 鸟语花香
返回
雷声大作 大雨和风细雨
滂沱大雨
返回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 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 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 粉红的,芳香扑鼻。 粉红的,芳香扑鼻。
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 花瓣,花儿低垂着头, 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 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萨沙朝着蔷 薇丛走去。 薇丛走去。他掀 起雨衣, 起雨衣,盖在粉 红的蔷薇花上。 红的蔷薇花上。
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 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 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 小的了吗? 小的了吗?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2019春苏教版四语下14我不是最弱小的

1我不是最弱小的2 日里,天气闷热,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4岁的萨沙。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3 林里是那么美好。
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qiánɡ)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②读了这句,你有什么感受?]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父亲在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
突然雷声大作,先是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4[③这句话写了什么情景?有什么特点?]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
5[④这句话通过雨衣的传递,表现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出去游玩时遇到雷雨,爸爸妈妈让雨衣给萨沙。
沙问道:“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
你们干吗这样做呢?”6[⑤萨沙的问话表现了他怎样的特点?]段导读:萨沙对父母的行为感到很不理解。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妈妈回答说。
[⑥妈妈的话有什么作用?]7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吗?”妈妈笑着回答说。
1 ☜2 ①交代了时间、天气、地点、人物等。
3 ②从这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
4 ③这句话写大雨来临时的情景。
用“雷声大作、飘下、大雨如注”突出了大雨来势凶猛。
5④写出了爸爸对比他弱小的妈妈的爱护,妈妈对比自己弱小的萨沙的爱护,表现了萨沙的父母具有关爱弱小的美好品格。
6 ⑤表现了萨沙天真、可爱的特点。
7⑥这句话是妈妈对把雨衣让给萨沙的解释,体现了父母爱护弱小的品格,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8 沙朝着蔷薇丛走去。
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滂(pānɡ) 沱(tuó) 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段导读:叙述萨沙将妈妈给他的雨衣盖在了饱受风吹雨打的蔷薇花上。
我不是最弱小的

《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稿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
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因为有爱,人与自然才能和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 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讲述了四年级的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认知目标:会认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分角色读课文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思想,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学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
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课后练习题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课文、课后练习题及教案【课文】夏天的一个周末〔mo〕,五岁的萨〔sa〕沙和哥哥托〔tuo〕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
森林里的风光是那么奇特,空气是那么清爽。
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
那里盛开着秀丽的铃〔ling〕兰花。
“看!这儿还有一朵野蔷薇呢!”大家被萨沙的叫声吸引过来。
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cu〕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
带着露珠的花朵随〔sui〕风舞动,芬〔fen〕芳〔fang〕扑鼻。
一家人坐在野蔷薇旁边,聊〔liao〕起天来。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紧接着,下起了倾〔qing〕盆大雨。
妈妈抓紧从背包里拿出雨衣递〔di〕给身边的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萨沙。
萨沙不解地问:“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妈妈答复说:“我们应当疼惜比自己弱小的。
”萨沙又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要是你谁也疼惜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妈妈说着摸了摸萨沙的脑袋。
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
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jiao〕嫩。
萨沙掀〔xian〕起雨衣,轻轻地遮在蔷薇花上,问道:“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妈妈笑着说:“不,不,你能疼惜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练习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xiǎodǎo zhǎnxiàn míngshènɡjiànzào qīn ɡshāhuánrào( ) ( ) ( ) ( ) ( ) ( )yǐnyuētáiwāns hěnɡmàoshènɡ( ) ( ) ( )二、填空。
1、日月潭是我国省的一个湖。
它在台中四周的_________上。
那里群山围绕,_____________,四周有很多______________。
2、湖中心的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___________________,叫日潭;南边像_________________,叫月潭。
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2、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
请看图片“大树”与“小草”,你能辨别“谁是最弱小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二、自学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三、识字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
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四、朗读感悟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期:年月日
课题14、我不是最弱小的
重
点难
点
学习水平
课型新授课时 2 识
记
理
解
运
用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
√√√√
2、练习概括分段。
√√
3、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
4、理清条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懂得“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
最后迁移延伸,引导联系生活,进行联想和想像,创编爱心故事。
教学媒体生字小黑板、教学挂图、磁带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景激情,自主设疑: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题目就是“我不是最弱小的”。
2、请学生读课题,并说自己的理解。
3、你们想听听这个故事吗?听音范读,学生听后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①按常规要求读、词语、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拼读生词。
②指名轮读课文。
3、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是写蔷薇花的?找到后,用记号标一标。
4、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找找描写蔷薇花的语句。
你觉得这是一丛什么样的蔷薇花?
2、再找找,课文中还有描写蔷薇花的句子吗?
3、自由读第一句,然后讨论,说说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朵刚开放的娇嫩鲜艳的蔷薇花,闻到了蔷薇花扑鼻的香味儿)理解“主丛丛”。
练习用“芳香扑鼻”说话。
齐读课题
读课题
举手发言静听
指名说说按要求自学
指名说
指名读
找一找
做标记
说一说
读一读
勾画
读文思考指名口答
4、练习读两句话,第一句读出花儿的娇嫩美丽,惹人喜爱;第二句读出花儿被滂沱大干雨折磨得毫无生气。
5、面对着滂沱大雨,娇嫩纤弱的蔷薇花会说些什么?
6、你看到了这一株野蔷薇会怎么想?
7、学习第7自然段,体会“护花”心情。
⑴、文中的萨沙面对大雨中的蔷薇花是怎么做的?
(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结合插图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⑵静静地读读课文,想想萨沙为什么这样做,边读边把你的体会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一写。
⑶学生自读。
⑷全班交流,相机出示重点句,指导朗读。
读妈妈的话,体会言外之意,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妈妈为什么把雨衣让给萨沙。
感悟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
读萨沙的话,走进他的内心,抓住萨沙反问的话语,体会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
⑸分角色朗读母子的对话。
⑹你觉得萨沙是个怎样的孩子?
⑺总结得出结论:第一,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者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
第二,萨沙内心不愿意做一个最弱小的人,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加标点。
①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妈妈回答说
②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萨沙反问道
2、缩句。
①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
②母亲和孩子们坐在草地上聊天。
自由读
思考、举手发言
指名说说
指名读,齐读
默读
想一想、写一写
自读
读文体会
小组合作交流
分角色朗读再读全文,思考
加标点
缩句
板书设计14我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妈妈萨沙蔷薇花
保护弱者自强自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