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把金针度于人
且把金针度与人——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主参与揭 示知 识的发 生、发展 、形成 、 问题解 决等过程 ,留给 方法 之间的精彩过程 ,从而把新 的学习 内容 正确地纳入到 已有
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它以获取数 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 的认知结构 中.切忌把知识直接塞给学生 ,否则会 出现 “ 教师抛 方 法、发展数 学思 维能力为主要 目标 ,促进 学生主动 学习,形 得 快 ,学 生 忘 得 更 快 ” 的情 况 .
解题后 ,教 师继续启发学 生 :在所 编拟的题 目中 ,能否 求 出其他元素?学生发现生 编的题 目不能求出直角三角形 的边 所 长.为找 出原 因,教师及 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直角三角形 的
一
半.
为 了说 明结 论 ,教师 拿 出一个 学生 画 的 图形 ( 圆心 0在 鲋 C的一边上 ) ( 图 1 ,连接 O 如 ) C,得出结论成立 . 生通 学 过画图讨论 ,认识 到所说 明的只是一种特 殊情况 ,还要说 明这 个 结论的一般情况.进而 引导 学生找出 圆心 0在 厶 C 的 内部 和外部 两种情况 ( 图 2 ) 如 ~3 .
=
却 渐 渐 养 成 了 不爱 动 手 、不 爱 动 脑 的 坏 习惯 . 此 以往 ,教 师 教 步变形出 了问题?学生积极讨论 ,发现 =2使分式方程 的分母 长 得身心疲惫 ,学 生学得苦不堪言.因此 ,教师时常发出 “ 明明是 等 于 0 此 时 学 生 逐 渐 认 识 到 ,解 分 式 方 程 时 ,为 了 去 掉 分 母 , .
问题 , 只 重视 结 果 和 答 案 的 准 确 性 ,而 很 少或 不 够 重 视 知 识 的 主动探究 问题 ,建 构牢 固的知识体 系 ,让学 生在经历观察 、实
发生过程. 有效的数学 学习,是 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启发 引导下 自 验 、猜 测 、验 证 、 推 理 与 交 流 的 过 程 中 ,体 验 到 问 题 的结 论 和
“乐将金针度与人”的王怀义大夫

用 活血化瘀 法治疗 有指导意 义和实践 价值 , 而且 为心脑 血 管病 、 肿瘤等一些难治病 的论治 , 开辟 了一条新的途径 。 久病从瘀 , 古无此论 。它 是对久病 之后 由虚到瘀 这一 病理现 象的高度概 括 , 久 病之虚不 外阴 、 阳、 气、 血诸不 足 。
如气虚推 动无力 , 血液运行不 畅而 成瘀 ; 血虚则 不濡 , 气血
些病人 看见这些“ 虫子药 ” 不敢服用 , 神经 过敏 的人服后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临床经验情有独钟 。思 索 、 研读、 临证 、 写作 , 把4 O余年 之 宝贵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合盘托 出 , 著 成《 医林 改错发挥 》
一
书, 于 1 9 9 9年 出版发行 。全书分上 、 下两卷和附论 、 附方
者, 令人敬 佩。王 老 的朋 友 送 给 了 他一 首 打 油 诗 , 诗 日:
寒、 风湿 , 日久天 长 , 必 然气滞血 瘀 , 不 通则痛 , 单用 一般 的 祛风湿药疗 效不 佳 , 故 王清 任有 “ 痹 有瘀 血说 ” , 王君 则有 “ 痹久人 络” 、 “ 痹 当从瘀论治 ” 的高论 。 1 9 9 3年 , 王大夫已到退休的年龄 , 他却“ 退而 不休 ”, 被
乃赠给她一 只金针 , 此后 , 少女 的刺绣技 艺 日益增 进 , 遂成 为 比喻无私 向他人传授技艺 , 称 日“ 金针 度人” 。所 以为该
2 0 0 7年秋 , 山西省 中医药研 究 院 、 山西 省 中 医院在 建
院5 O周年庆 典之 际 , 出 版 了该 院名 医名 家集 成 之作——
省 中医药研究 院返聘 为名老 中医专家 , 兼 任 山西 省卫 生厅 中医管理局 高级顾 问等职 , 不 但每 日出诊 为患 者服 务 , 为
精研技法开新面,愿把金针度与人——评安徽美术出版社《书法技法讲坛》丛书

结体 运笔、结体 执笔、结体 执笔、运笔
盛唐
盛唐 中唐
《授笔要说》
执笔
中唐
《拔镫序》
《临池决》
《张玄敬论书》 《韦 荣 宗 论 述 书》 《唐人叙笔法》 《书述》
执笔 执笔 、运 笔 结体 执笔
执笔
执笔 执笔
晚唐 晚唐 晚唐 晚唐 晚唐 五代
唐代对书法技法的研究,多以执笔、结体 为重点,尚法,唐代书论对书法技法的研究,毫 无疑问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但这些技 法论著,其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对执笔的研究, 其次是对结体、内容繁琐,条目 繁杂,其中还夹杂神秘玄乎的意味。
三
书法技法的研究有没有其他新的途径和方 法?回答是肯定的。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 法技法讲坛》这套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是套丛书对书法技法研究运用分析综合方法、对 比分析方法,结合大量图片进行图文结合分析方 法,对书法技法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分析,对探讨 如何研究书法技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综合与分析本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 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 分、方面结合起来考虑。二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 联系,因此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 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在研究某个对象时,必须先 将其各组成要素逐个进行分析,然后再对各要素 进行综合,这样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本质, 认识其发展规律。《书法技法讲坛》丛书,正是 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编排。先在整体上对每种字体 进行宏观概括,然后把书法技法按每种字体、书 体从用笔、结字、章法、用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 解,逐一对比研究。在综合分析时,丛书避免了 一些不必要的枝节和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介绍,如 对执笔法,就没有进行探讨,因为执笔本来就无 定法,只要不违背生理特点就行;又如对用笔技 法的分析,没有过多地纠缠中锋、侧锋、正锋等 等概念的辩解,而是实实在在地注重实际书写状 况、注重书写的本来面貌,用书写的实际效果说 话。在运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书法技法时,配以 大量图片进行对比研究,使读者不但从宏观方面
鸳鸯绣取凭君看“巧”把金针度与人——漫淡叙事性作品及其教学

姑且 把 阅读叙 事 性 叙 事 性 作 品 中表 现 人 物 之 间 相 互 关 他 不是 普 通 的浏 览 , 而是 一边 看 一边 套 用先 贤 的观 点 ,
有 有 观 。 系 的一 系列 生活 事件 的发 展过 程 。 高 在 思 索 , 时停 笔 想 一 想 , 时还 问 作 品 的第 一个 过 程称 之 为 “ 其貌 ” 所 谓 的“ 其 貌 ” 是 让 学 生 直 面 文 观 就 尔 基说 , 情节 “ 即人 物之 间 的联 系 、 矛 我 一 两 句。 .
韵味 和 意义 , 教学 时 , 我们 崇敬、 向往 、 同情 等感受 。 ” 国标 本 小 事 性 作 品 总是 把 人 物形 象 的刻 画 摆 含 的情趣 、
使事 件 的叙 述 和场 景 的 要 着 力 引导 学 生经 历 以下 三个 过程 。 学语 文教 材 中 , 有很 多 人 文性 很 强 在 中心位 置 , 就 第一 , 观其 貌 。 记得 刘 勰在 《 心 文 的叙事性作品, 船长》 《 如《 、爱之链》 描写 为 塑造人 物 形象 服务 。 、
维普资讯
教 学 风 景 线
鸳鸯绣取凭君 着 稚 巧舸把金 度与人 斜
— —
漫 谈叙 事 性作 品及 其 教 学
潘文彬
( 江苏 省 南京 市南 湖第 一小 学 2 0 1 ) 1 0 7 难 叙 事性 作 品 , 名 思义 就 是 以叙 具 体 的生 活场 景 当 中。 因此 , 顾 任何 一 也 就 难 以鲜 活起 来 。 怪作 家 李 准会 “ 事功 能为 主 的一种 文学 作 品 。 文课 部 叙 事作 品在 叙 述 故 事 时必 须 有 场 说 :没 有细 节就 不 可能 有 艺术 作 品 。 语 有 人物 才有 活 动 的空 间 , 真 实 的 细节描 写 是塑 造 人 物 , 到典 达 程 标 准在 第 三 学 段 的阅 读 教 学 目标 景 , 了场 景 , 中, 对叙事 性作 品 的 阅读提 出 了明确 故 事 才能 得 以 向前 发展 。 要 求 : 阅读 叙 事性 作 品 , “ 了解 事 件梗 在叙 事性 作 品 当中 , 物是情 节 人 型化 的重 要 手段 。”
鸳鸯绣取从君看 更把金针度与人

鸳鸯绣取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作者:姚久峰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8期摘要:小学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自主”、“开放”、“热闹”成了科学课堂的主旋律,但科学实验探究式课堂教学已到达一个瓶颈,陷入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
我觉得充分发挥实验记录在小学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无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鸳鸯绣取从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实验记录就是科学实验探究的一根“金针”。
关键词:科学实验探究;科学实验记录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58-001小学科学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学生活动,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自主”、“开放”、“热闹”的实验探究成了科学课堂的主旋律。
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记录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关于科学实验记录的指导几乎都是零散随意的。
学生具体表现为:学生记录兴趣极低、学生不知道该记录什么、怎么去记录、缺乏教师的指导、记录内容繁琐、记录结果缺乏评价和修正、记录习惯差等。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科学中的实验记录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实验记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促进知识迁移学生往往在脑中已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概念,这就是前概念。
特别像有关领域的内容,学生的前概念非常丰富,但发展区是多维的,指向性都不同。
运用实验记录可以有效的了解学生前概念,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二、利用实验记录,引导学生亲历实验探究,促进探究能力提高实验记录是学生探究的足迹,是学生猜想、假设、预设、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是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
1.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曾经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
”“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被写在实验室的墙壁上。
巧把金针度与人

巧把金针度与人作者:李友萍来源:《师道》2010年第08期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中考高考谈论最多的热点。
难就难在:难写好,难提高。
什么“想起作文直摇头,看见文题皱眉头,打开本子咬笔头,想了半天没开头”。
什么“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青天尚坐飞机上,作文却无捷径行”。
由此可见,不少学生都把写作文视为学习的第一大难事。
针对学生对作文的畏惧,老师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呢?本人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觉得教师应当做如下几点,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广开门路,积累充实文章的“材质”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思想内容、组织结构、语言表达三方面因素构成的;在这三者之中,作为文章的“材质”的思想内容又占首要地位。
俗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作为一种以文字载体的信息输出,它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储有信息,只有积累了一定信息量,输出才有可能。
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说的:“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
”积累信息有两条途径:一条是生活,一条是书本。
1. 教会学生观察,开掘生活源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首先教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广泛接触各种事物,从丰富多彩的生活海洋里去发现闪光的东西。
其次教学生面对一切来自生活的信息,都要学会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思考、联想。
如看到花,就应当启发学生不仅要仔细品味各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香味,要重要的还要学会思考、联想:从花的美丽,想到年华的美丽和品质的美好;从花期的短暂,想到青春易逝,应倍加珍惜;从花落入土,想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人格和献身精神;从花全靠地下的根给它提供养料,想到英雄、明星后面那些为他们默默作贡献的人们;从好花还需绿叶扶衬,想到主体离不开客体的映衬、帮助;从浇水过多会导致花死,想到好心不一定办好事,重要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等等。
每日一题.每日一字

044_每_书法有益于健康吗
045_寿_雅俗共赏
046_东_力透纸背
047_西_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
048_南_书法保守派
049_北_字因人贵(一)
050_中_字因人贵(二)
051_多_少年儿童学书法
052_世_书法天赋问题
053_此_文人画与书法的关系
054_曾_书法作品润格计算
006_无_无字与捻管
007_飞_飞字与入门
008_耳_耳字与入门
009_之_偏锋与中锋
010_乎_方笔与圆笔
011_者_藏锋与露锋
012_也_临帖主要方法
013_哉_临帖三忌
014_不_先学古人还是今人
015_方_欧题字笨拙怎么办
016_为_楷行草之间的联系
017_岂_书法研究生报考方式
280_從_褚遂良其人其书(二)
281_谢_褚遂良其人其书(三)
282_希_记述年月的常识
201_藏_书法家的判断标准
202_上_窦娘子墓志考
203_下_窦娘子墓志对欧书的警示
204_确_欧阳询父亲是猿猴吗
205_钱_行楷
206_音_行草
207_变_楷行草三下锅
208_齿_板书的重要性
209_漢_板书讲解与演示
210_翁_如何学习集字圣教序(一)集字需要才能
211_圣_如何学习集字圣教序(二)何谓读帖
之多,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於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墨
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
“鸳鸯绣取凭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读《余英时访谈录》

方法 。坚持 史无 定 法 ,就 需根 据 时 空条 件 所研 究 问题 性 质 和 资 料 选 用 适 当 的方 法
就 是 在 品 读 历 史 , 品 读 生 活 , 也 是 品 读 作 但 是 , 任 何 研 究 方 法 乃 至 表 述 方 法 都 不
者。读 书之余 ,让 人难 以不 环顾 身边 ,审视
史 学研 究领 域 ,有 些 学 者 主 张 “ 史 有
诗 为 哭 、代 为 人 哭 而 为 自 己 哭 的 悲 悯 情 怀 定 法” 。这是 由于每 个 学 科在 其 产 生 、发展
用 随意 点染 的篇 章 与诗 句 加 以铺 陈 ,让 人 过 程 中 , 都 形 成 了 赖 以 生 存 的 研 究 方 法 , 感 到作 者 早 已 与 这 些 诗 篇 典 籍 融 为 一体 , 如搜集 和考 证 史料 乃 是 中 国 历 史研 究 最 基 以其精诚 之 心 复 活 了那 些 逝 去 了 的 生命 与
越 可 靠 。 所 以 , 余 先 生 的 著 作 , 一 般 主 要 是 直 接 去 找 原 始 的 第 一 手 资 料 。 但 是 怎 样 解 释 和 处 理 它 , 可 根 据 所 研 究 问 题 的 性 质 和 史料 的 可 能 性 ,选 择 你 认 为 适 当 的 方 法 .
情 怀 , 写 的 是 千 古 高 人 陶 渊 明 , 还 是 作 者 自 己? 在 “ 大 师 永 在” 篇 ,作 者 这 样 总 结 :
( 责任编辑 洪一 一
《 朱熹的历史世界》 ,就 是 在 广 泛 阅读 了许 孤 立起 来,并过 分 强调 它 的作用 。相反 ,玻
多前 人 未 发 现 或 未 注 意 的 新 史 料 的 基 础 上 , 们 应 当尽 可 能 全 面 地 看 问 题 , 把 各 种 因 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把金针度于人
说明:本文是我结合2010年天津市中考数学第(25)题写的,也是希望借
此可以
探讨中考数学试题之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数学课堂的教
与学。
已发表于《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9期(中旬)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好诗可以任人欣赏,但不要把作诗的秘诀传授给他人.胡适先生曾将后面的一句改为“且把金针度与人”,一字之差,袒露了他的胸襟和豁达.2010年天津市中考数学第(25)题(以下简称本题),不仅依托基本几何图形的特性,以点或线段的运动对图形产生的影响为载体,考查了学生对“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的理解,而且,也将基本的解题思路、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予以呈现,使试题赋予了丰厚的“度与人”的内涵.
本文拟结合本题的呈现方式、解法分析、拓展性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浅析中考数学试题设计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1 问题的呈现温馨友善,彰显人文关怀
1.1 试题呈现
(原题请见天津市中考数学试题第(25)题)
1.2 简要评析
本题以基本几何图形为背景,主要考查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以及在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对基本图形的识别、推理论证和计算的能力.
第(Ⅰ)问,要求确定“使△的周长最小时”点的坐标,关键是要找到点的位置.为帮助更多的考生解答本题,本题设计了“温馨提示”.这种呈现方式,一方面,具有很好的亲和力,增强了考生解答本题的信心,体现了命题者对广大考生的关爱;另一方面,通过提示本题解答的切入点,点拨解题思路,使考试功能得到很好的补充和完善,考试不仅仅是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指导考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Ⅱ)问,要求确定“使四边形的周长最小时”点、的坐标.事实上,是将第(Ⅰ)问“确定点的位置”的问题,拓展为“确定线段的位置”的问题.可以借助第(Ⅰ)问中的“温馨提示”,通过适当地平移线段,将问题转化为第(Ⅰ)问的情况予以解决,体现的是一种思路上的自然的延续.
营造温馨的解题氛围,降低起点,延缓坡度,将“思路”与“方法”同时“度与人”的设计,彰显了中考数学试题“关爱每一位考生”的人文情怀.
2 问题的解决注重方法,突出数学思维
通常情况下,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关键是探寻“变化过程中的规律性”,解决的一般方法是“先定性,后定量”,本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1 第(Ⅰ)问解法探究
首先,第(Ⅰ)问的“定性”,是命题者以“温馨提示”的方式给出的,可以证明依照这样的方法作出的点,能够使△的周长最小.
如图③,作点D关于轴的对称点,连接与轴交于点E,连接,若在边上任取点(与点E不重合),连接、、,由,可知点到、两点的距离之和是最小的,即△的周长最小.
接下来的“定量”,可以有四种基本的方法.
方法1,利用相似.因为所在的三角形为△或△,借助与之相似的三角形,如Rt△∽Rt△,或Rt△∽Rt△,得到含有的比例式或,再结合已知矩形中线段的长,可求得,所以,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为(1,0).
方法2,借助于直线的解析式.根据题意,易得点、点,可得直线的解析式为,点即为该直线与轴的交点,令,得,于是点的坐标为(1,0).
方法3,借助于面积之间的关系.设,由,再结合已知矩形中相关线段的长,可得关于的关系式,解得,即点的坐标为(1,0).
方法4,利用勾股定理.设,则.在Rt△、Rt△和Rt△中,根据勾股定理,得,,,由,得关于的关系式,解得,即点的坐标为(1,0).
2.2 第(Ⅱ)问解法探究
解答第(Ⅱ)问,可以完全类比第(Ⅰ)问的方法,关键也是要先确定点、的位置.由于、的长为定值,要使四边形的周长最小,只需最小.
如图④,在边上截取,即将平移至的位置,不论落在边的何处,四边形始终为平行四边形,有.此时,只需最小,问题转化为第(Ⅰ)问的情况.于是,作点关于轴的对称点,连接与轴交于点,在上截取,得点.这样得到的点、,使四边形的周长最小.其中,关键的想法,是“先平移,后作轴对称”,即先通过截取,将平移至,再作点关于轴的对称点,为转化成第(Ⅰ)问的情况奠定了基础.
类似地,也可以按照如图⑤的作法,在确定点、的位置时,“先作轴对称,后平移”.即先作点关于轴的对称点,过点作轴的平行线,并截取,连接,得点,再在上截取,得点,连接,则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此时是把平移到了的位置,使,为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创造了条件.
对于第(Ⅱ)问的“定量”,也可以类比第(Ⅰ)问的四种基本方法,进行解答.如类比方法1,如图④,借助于Rt△∽Rt△或Rt△∽Rt△,列出关
系式,得,,所以,满足条件的点的坐标为(,0),点的坐标为(,0).同样,类比方法2、方法3、方法4,结合图⑤的作法,均可得到上述结论.
可见,本题第(Ⅱ)问的解答,就是建立在第(Ⅰ)问的基础上,通过几何图形的平移、轴对称的变换,紧扣“周长最小”这个“不变量”,实现了解题思路的正迁移.
像这样,能综合运用分析、类比、转化、推理等思维方式,以达成解题效率最优化的设计,也正是本题在“数学思维”层面上要“度与人”的内容.
3 问题的拓展内涵丰富,体现研究价值
3.1 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本题第(Ⅰ)问,实质上,就是已知直线及同侧两点,,要在直线上找一点,使最小.
如图⑥,点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接,与直线交于点,由于直线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此时的点一定满足“到,两
点的距离之和”最短.这一基本的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供天津用)八年级上册“13.2轴对称变换”,在“探究”栏目中设置的“选址修建泵站”的问题,即“要在燃气管道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其数学模型就是如图⑥的情形.
本题第(Ⅱ)问,实质上,就是已知直线及同侧两点、,要在直线上找两个点、,(线段的长为定值),使最小.
如图⑦,过点作直线∥,截取,相当于将平移至的位置,事实上,不论在直线上位于何种位置,四边形始终都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只需确定点的位置就可以了,其问题的本质还是如图⑥的数学模型.
这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供天津用)七年级上册“2.4平移”一节的习题中,设置的“选桥造址”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应该说,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一方面,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完成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另一方面,就是以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生活情景中遇到的问题,回归数学模型的“原始状态”,学以致用.本题的设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将一基本的数学模型,“嫁接”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之内,让“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有机整合,使试题具有了一定的探究“空间”.
3.2 进一步深化的研究价值
本题所涉及的矩形,限定了边长,,如果进行适当的拓展,取,,其中、为定值,且满足,,则在轴上仍然存在长为2的线段,可以使四边形的周长最小,此时,点的坐标为(,0),点的坐标为(,0).本题第(Ⅱ)问就是当时的特殊情况.当然,在此基础上,若将线段的长设为,同样可以探究“使四边形的周长最小”时的点、的坐标.
事实上,如果将本题中的“矩形”改为“三角形”或“梯形”等,也同样可以得到一系列变式的题目,其本质,仍然是通过轴对称变换或平移变换,借助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转化为如图⑥的基本模式予以解决.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或者您还可以尝试着“变式”出更多更优美的题目.
中考数学试题,能否将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思想方法,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查内容本身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加以提炼和概括,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度与人”,使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效能,应该是中考数学试题设计的追求,也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