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

合集下载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 二) 整体 性
在语 感训练 中 , 仅仅要 求学生 多读 书 , 大声地 读书 是远远不够
的, 还要 引导学生把读书过程 中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 。 在初 中 办一些与 阅读课文和培养语感相关的课外活动 。例如举办 “ 读 书分 享会 ” , 要求学生把读过 的优秀文学作 品在班级 中分享给其 他的同学 ; 举办辩论会 , 引导学生针对一个 问题 展开辩论 , 既能 锻炼学生 的说话能力 , 又能提高学生 明辨是非的能力 , 还能开阔
方法不准确 , 都会使语 言作 品失 去它的生命力 , 变得 支离破碎 。

个平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的学生 , 他 的语感必然会 相当的好 。
所 以, 在初 中语文课 堂教学 中, 老师要注意对学生 的朗读进行指 高他们的语感。 ( 二) 培养学生形成 良好的阅读 习惯
定义 为语言主体对语 言的隐含意义以及言语行为 的一种直觉感 导和训练 , 让课堂变得 书声 琅琅 , 培养 学生 的语 言表达能力 , 提
所 以, 即使不 同的人语感有个体 差异性 , 但是他们对文章主 旨认
识还是一致的。
二、 在初 中语文 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初 中阶段是学生学 习的重要时期 ,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关 键时期 。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 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 提高 程 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 。 ( 一) 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在初 中语文教学中 , 教师要加强对是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没有形 成一 个统一 的看法 。目前 , 比较具有权威性 , 并且得到学术界认 可的 是李 海林 归纳的“ 语感” 的定 义 , 他在《 言语教学论 》 中把 “ 语感” 受和同化创造 的半意识 能力 。 语感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 情感性 、 整体性 以及社会普遍性和

谈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

谈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

谈谈培养初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基本策略一、人格塑造策略。

从语言发展的历史看:“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语言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是同步的。

”语言世界的拓展会促进精神世界的延伸,精神世界的提高会促进语言世界的发展。

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并视其为核心本质乃至最高层次意义上的语文能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创造与人的本质和自然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这一命题,即使人对语言现象的感觉成为人的感觉,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着具有深刻感受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

把人格的构建塑造当作语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来加以界定,其创意就在于发掘“人的本质力量在语言客体上对象化的实现”,其意义是重大和深远的。

二、促进个性发展策略。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

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

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

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至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

”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也没什么不妥。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措施语感是指对语言的感觉,是人们自然而然获得的语言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需要通过实践不断培养语感,这有利于他们的语文水平的提高。

下面介绍几种有效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措施。

一、多听多读听与读是开发语感的基本方法,学生应该多阅读有代表性的好的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音律等特点,培养自己的语感。

多听名家读书的录音,多听合适的音乐,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感。

二、背诵经典背诵好的文学作品可以把蕴藏在课本中的优美语言积累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有益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背诵好的文学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学生可以背诵一些名家的诗歌、散文等经典作品,例如陆游的《钗头凤》、李白的《将进酒》、鲁迅的《朝花夕拾》等。

三、模仿创作模仿创作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尝试按照短文、诗歌等形式创作自己的作品,尤其是模仿名家高超的语言风格,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模仿创作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应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模仿能力。

四、活学活用学生不仅要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且要注意语言的内容和背景。

活学活用是指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社交背景,灵活运用语言技巧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比较,运用所学知识,钻研语言的深层次含义。

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思维的闪光点引起他人注意,培养自己的语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只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践行,注重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语 感 梁梅 中学 , 江苏 涟 水 语 文 教 学 要 以 语 言 实 践 能 力 训 练 为 中心 . 而 语 言 实 践 能 力 的训 练 又 以语 感 训 练 为 中 心 。语 感 的强 弱 直 接 体 现 学 生 阅 读文 章和体会思想感情 的能力 . 反 映学 生 的 语 文 修 养 。 从 E l 常语 文 教 学 的 实 践 来 看 ,也 只 有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的 语 感 能 力 . 才 能 让 他 们 真 正 与 所 教 的 课 文 有 心 灵 的 对 话 和 交 流 。那 么 , 如何 培 养 学 生 的语 感 能 力 呢?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努力 。 在 名 篇 的 诵读 中培 养 语 感 中学 语 文 课 本 中很 多 名 篇 词 句 优 美 , 生动形象 , 加 强 对 这 些文章的诵读 , 是帮助学 生积累知识 , 丰 富语 感 的 重 要 途 径 。 多读 、 熟读 、 读后深思 , 所谓 的 “ 书读百遍 , 其 义 自见 ” 强 调 的就 是这点。 现代 研 究 表 明 , 诵 读中语调 、 节奏 、 语流反复刺激 , 便 在 学 习 者 特 定 的精 神 上 留 下 “ 声音映像 ” . 这 种 内在 映像 遇 到 外 界 的刺激 . 熟 悉 的 语 言 流便 自然 而 然 地 从 记 忆 中 溢 出 。 我 在 教学 李 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 文 中描 写李 白在 面对 仕 途 坎 坷 而对 前途 倍 感 茫 然 的重 点 词 句 时 , 先指导学生朗读 , 采用 分读 、 齐读 、 轮读等多种形式 , 让他们 推敲 、 品味 , 引 导 他 们 想 象 宴 会 时 的情 景 . 感 受作 者 的 心 事 重 重 , 犹豫 彷 徨 , 接 着 引导 学 生 反 复 诵读 人生 在 世 不称 意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体 会 主 人公 空 怀 豪 情 壮 志 的惆 怅 无 奈 。 只有 通 过 诵 读 , 学 生 才 能 悟 出 语 言 材 料 中人 物 的 真 实 思想 感 情 ,由 面 对 前 途 的 满 腹 愤 懑转 变 为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作者:李永强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5年第10期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培养他们较强的语感呢?笔者认为,目前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越的母语环境,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言语材料,凭借记忆的检索功能形成直觉思维,在语言习得中培养良好的语感。

积累言语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阅读。

听话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会听普通话。

在对普通话语音材料的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母语的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内在模式”。

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阅读同时涵盖了无声默读与出声朗读两个方面。

有的人将阅读仅仅理解为无声默读,造成语文课堂只能见到学生埋头看书的身影,而听不到琅琅读书声。

重阅轻读乃至只阅不读的片面做法应该摒弃,提倡阅览与诵读并重。

阅览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

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

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

所以,主体在进行速读时,有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合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

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

有了速读作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

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形成语言直觉。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关键词 : 语 言教 学 语 感 意 识 阅读 体 验
语文 教 学 的主 题随 着 新教 学理 念 的 日益 明确 发 生 了重 大变 化, 可用 “ 不断 变 化” 几 个字 来概 括 。太多 的新 理念 、 新 观点 、 新 说 法 如雨 后 春笋 般 出现 , 叫人 应 接不 暇 。 问题 设置 千 变 万化 。 却 让 学生 越来 越 摸不 着头 绪 。作 为基 础教 育工 作者 。 我们 要把 培 养学 生 的语 言 能力 这一 教 学宗 旨放在 首 位 。语 言能 力 的考 察 即是 阅 读训 练 ,而语 感培 养 则是 阅读 教 学 的基 本 环节 。只有 基 础夯 实 了, 我们 才 能有 效 地在 阅读 教 学 中对 学生 进 行 听 、 说、 读、 写能 力 的综 合训 练 , 这是 初 中语 文教 学的 重要 环节 。在 十几 年 的初 中语 文教 学实 践 中 。 我 主要 通过 以 下几方 面 培养 学生 的语 感 基 础 是 提 高 学 生 感 受 文字 能 力 的关 键 初 中语 文 教学 的 支 点 和 中 心 任 务 是 语 感 培 养 。新 修 订 的 《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全 日制 初 级 中学 语 文 教 学 大 纲 ( 试用 ) 》 中明 确 提出 : “ 在语 文 教 学 的基 础上 。进 一 步 指 导 学 生 正 确 地 理 解 和 运用语言文字 , 提 高 阅读 、 写 作 和 口语 交 际 能 力 。 发 展 学 生 的 语 感 和思 维 , 养 成 学 习语 文 的 良好 习惯 。 ” 《 全 日制 义 务 教 育 语 文课 程标 准 ( 实 验稿 ) 》 中也 有 同样 的说 法 。 可 见 语 感 培 养 已 经 成 为语 文 教 学 的支 点 和 中心 任 务 , 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 作 为 基础 教 育 工 作 者 的我 们 更 应 该 重 视 它 。 语 言 渗 透 在 我 们 日常 生 活 、 工作 、 学 习的点点滴滴 之 中. 它作 为 一 种 表情 达 意 的 符 号体 系 , 要求表达者 、 聆听者 、 阅 读 者 具 备 一 定 的专 门 的知 识 和技 能 , 这样 才 能 准 确 地达 意 、 会情 。 中 学 生 已经 掌握 了一 定 量 的字 词 , 对这 些 文 字 的 功 能也 有 了一 定 的 了解 。 但 是 作 为 初学 者 , 他 们 还 缺 乏 敏 锐 的语 言 感 受 力 . 所 以 培 养 语 感 是很 重要 的 。语 感 培 养 的第 一 步 便 是 字词 积 累 初 中学 生 有 哪 些 方 式 可 以积 累大 量 词 语 呢 ?我 想 除 了依 靠字典 、 词典外 , 阅 读 是最 好 的方 式 。 但 很 多作 品表 达 的 内 涵 意 义并不 明显 , 还 有的具有流动 的 、 多 样的 、 极 强 个 人 倾 向 的 内 涵 。 所 以学 生 要 真 正体 会 其 中韵 味 , 就 必 须有 相 应 的语 文 知识 的积 淀 。 如宋 词 女 才 子李 清 照 的 那 句 “ 莫 道不 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 比黄 花 瘦 ” 中 的一 个 “ 瘦” 字, 浸 透 了 深 深 的愁 丝 和 独 守 空 闺 的孤 独寂 寞 , 这种 意 义 字 典 上哪 能 查 到 呢 ?这 样 新 的 问 题 就 出 了, 一 些 学 生原 先 的知 识 积 累和 储 存 的 经 验会 与 当前 面 临 的 问 题 产 生矛 盾 , 这 时 就 真 正地 进 发 出 了耀 眼 的思 维 火 花 。 记得 我 在 讲 李 商 隐《 夜雨寄北》 中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 , 巴山 夜 雨 涨 秋 池” 时, 强调 了“ 涨” 这个字 , 学 生 异 口 同声 地 回答 : “ 水量增加 . 水 面高 起 来 。 ” 这就 说 明他 们 还 没有 弄 清 楚 “ 涨” 在 本 句 中的 “ 意 境” 意 。后 来 我 把 “ 涨” 这 个 字 解 释 清楚 , 再读 这 句 诗 时 . 学 生 边 读边思考 , 反 应 就 非 常 强烈 。 显然, 他 们 已获 得 了“ 涨” 这个 字 准 确、 强 烈 的语 感 , 就 更 能 体 会 李 商 隐 内 心那 满 满 的 几 欲 溢 出的 相思之愁了。 布 洛 赫说 : “ 直 觉 思 维 和经 验 二 者 是 密切 相 关 的。 ” 这 就 是 说 没 有 主 体 原 有 的经 验 、 知识作为前提 . 直 觉 思 维 只 能 是 飘 忽 不 定 的 镜 花 水 月 。 因此 要 求 学 生 必 须 有 一定 的语 文 学 习经验 , 要 对 知 识 有 一 个 透 彻 的 理解 , 这 样 才 可 以轻 松 地 对 语 文 中 出现 的 现 象 与 问题 产 生最 直 接 的感 觉 二、 反 复 诵 读 是 加 强 语 段 整 体 感 知 力 的 有 效 手 段 “ 书读百遍 , 其 义 自见 ” 。这 句话 看 似 简 单 , 却 道 出 了语 文 学 习 的真 谛 。 “ 读万 卷书 , 行万里路 ” 也 同 样 强 调 了 诵 读 的效 果 。通 过 反 复 诵 读 与 激 发 学 生 情 感 相 结 合 的方 式 来 诱 发 学生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中学 语文 课 本 中很 多 名 篇 ,词 句 优 美 、 生动 形 象 , 加强 对 这 些 文 章 的 诵 读 , 是 帮助 学 生 积 累知 识 ,丰 富语 感 的重要 途径 。 现 代 研 究表 明 ,诵 读 中 语调 、节 奏 、 语 流 的 反 复刺 激 , 可 以在 学 习者

略 字 里行 间流 露 出 的 “ 满 现 实 又 幻 不 想超 脱现 实 的 淡淡 的哀 愁 ”也 没 什 么 不 妥 ; 陆游 的 《 梅 》 是 题 咏 人 生 的 咏 高格 调 之 作 ,就 没 有 必 要 用 同一 套 路 勉 强 学生 同毛 泽 东 《 梅 》 诗 分 I 苗 咏 f |
教 学研 究
教 科学 育
2 1# 第 3 0 - 期 o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李立培 ( 河北省隆尧县北楼校区 055 ) 53 0
语 感 是人 们 基 于 他 的 语 言知 识 、 即 成观 念 和 情 感 取 向 ,对 于 言 语对 象 的 整体 直 觉 ;是在 视 听 下 不 假 思索 从 感 知语 音 、 字 形而 立 刻 理解 语 音 、字 形所 表 达 的 意 思 、情 感 的 能 力 。语 感 的培 养 能 够 直 观地 反 映 学 生 的语 文 素 养 ,直 接 影 响 学生 学 习 语 文 的效 果 。 在 教 学 中 加 强对 学 生 语 感 的培 养 ,不 仅 能够 提 高 学 生 的听 、 说 、读 、 写 的 能力 ,而 且有 利 于 促 进 学生 的审 美 能 力 和 鉴 赏 能 力 的提 高 。 新 课 程 标 准 下 ,针 对 课标 提 出的语 感 培 养 总 体 目 标 ,在 语 文教 学 中 , 笔者 着 重 从 以 下 几个 方 面着手 训 练学 生的语 感 。 通 过 诵读 课 文 培 养 学生 的语 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实践1. 课前说话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由学生自定,可以说说新闻,可以谈谈趣事,可以说一则笑话,也可以读一篇佳作,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不要小看这“课前三分钟说话”,它对学生的语感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2. 重视课文朗读(1)示范诵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

如《春》、《敬畏生命》、《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由老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教师范读前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这样学生会听得更认真,他们还会对你的朗读加以评点。

评点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自己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2)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有感情、有节奏地投入诵读中去。

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各种方式综合运用,学生朗读热情会高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理解朗读,重在体会。

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通过朗读指导技艺,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朗读,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

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是写作训练。

教师应经常督促学生写日记、写随笔、写读书心得,还应当重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进一步实践与积累,逐步培养语感能力。

二、加强语感分析,感受人文精神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内容提要】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培养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

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

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

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

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解。

”“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

”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

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

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

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

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

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

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 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

语言当然也不例外。

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

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

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

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

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

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

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

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

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

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

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

”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

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 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

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

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

”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

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

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

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

”(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 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

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

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

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

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