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治规划论文:村庄整治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研究

合集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与乡风文明整治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与乡风文明整治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与乡风文明整治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农村文化和乡风文明整治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的发展和乡风文明的整治。

一、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社会的精神支撑和共同价值体系的表现。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重视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要保护好农村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农村传统技艺,如农耕文化、手工艺等。

其次,要推广优秀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最后,要鼓励农村文化的创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培养有创造力的农村人才。

二、乡风文明整治的重要性乡风文明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

乡风文明整治是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首先,要完善乡风文明的体制机制,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严格执法,确保每个村民都能够受益。

其次,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农民进行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农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素养。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农村文化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乡村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需求。

因此,发展农村文化旅游可以为农村经济增加新的动力,改变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农村文化旅游也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乡风文明整治,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四、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农村文化教育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必须投资建设良好的农村学校和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同时,还要关注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激励,增加农村教师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五、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城乡文化交流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桥梁。

村庄规划与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庄规划与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庄规划与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于2005年12月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要求加快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于是,村庄规划与整治走上了历史前台。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村庄建设中诸多问题、原因的分析,提出相应规划整治对策。

【关键词】:村庄规划、整治、利益分配、公众参与、对策一、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给水管线都是各自为政,不经济,缺乏统筹,但一般供水问题不大。

电力电讯设施,一般采用架空线,线路混乱不经济,其它市政基础设施基本没有。

村庄无排水管网,采用明沟排水,没有统筹建设,排水混乱,遇到雨天,路面容易积水,影响通行。

村庄中总体绿化不差,但都属于村民自家院落或宅前屋后进行,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公共绿地,缺乏成系统的绿化。

村庄建设没有统一的高程控制,村民随意垫高自家宅基地,常由此引起邻里纠纷,对道路和市政设施建设亦十分不利。

户均住宅面积超标十分普遍,尤其是富裕户超标准建房、拥有多处宅基地,土地浪费严重。

公建面积严重不足,且布局不合理。

村中的卫生、教育、商业服务设施不全,尤其是村小学操场被侵占现象普遍,图书、健身、体育设施匮乏。

宅基地批放处于半失控状态,村民建房完全出于个人喜好,风格各异,布局随意,不利于防火防盗。

村庄粪便大多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尤其是白色垃圾污染普遍且严重。

农村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无法配套,导致村民生活不便。

缺乏村庄整治的经验和深入的理论研究,加之新农村建设数量大、速度快,大餐村落的生态及文化特征正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整治运动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整齐的类城市化新区和宽阔的柏油马路。

有些村庄或交通偏僻、或吃水困难、或生态恶化,发展前景堪忧。

二、原因分析村庄规划设计成果的经济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普遍缺乏深入调研,没有切实表达村民利益和需要。

其主要原因是:(一)规划的意识薄弱。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因素研究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因素研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一进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

乡村的文化不仅是地方历史的积淀,也是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及社会结构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文化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论。

乡村文化的多样性乡村文化涵盖了语言、习俗、艺术、宗教、节庆等多方面元素。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这种多样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例如,某些地区的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理念可以渗透到现代农业实践和可持续发展策略中。

理解乡村的文化特征,有助于制定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历史与文化传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历史的支撑与文化的传承。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这些历史并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许多地方拥有悠久的传统农业与手工业,传承下来的技艺、习俗和环境观念是实现现代化与传统融合的重要资源。

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态实践中,使其既保持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个重要课题。

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价值观是影响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情况下,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其根植于土地、更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通过教育和宣传,在乡村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居民对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的认知,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生态礼仪。

这种自我塑造和行为调适,将会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地方性知识与智慧乡村地区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包括对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现象的潜在理解。

这些知识往往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这些地方性智慧可以为科学研究、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宝贵的数据和方法。

例如,某些传统农耕技术已被证实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方面效果显著,推动其应用于现代农业将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文化活动与生态意识文化活动,诸如传统节日、民俗表演、农业博览会等,在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与农村治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与农村治理

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与农村治理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如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维护乡风文明,有效推进农村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乡风文明的重要性乡风文明是农村社会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一个地区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

乡风文明的存在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还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农村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风建设尤为重要。

通过宣传乡规民约,加强道德教育,营造正向氛围,可以提升农村居民的道德素质。

同时,要建立健全乡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农村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四、农村治理的现状目前,我国农村治理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治理薄弱、农村规划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发展的进程,也制约了乡风的提升。

五、加强基层治理要解决农村治理薄弱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强基层治理。

因此,应该通过选派优秀干部,加强村级组织的建设,提升村民自治的能力,使基层治理真正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动力。

六、推进农村规划农村规划是农村治理的重要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对农村规划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避免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乱象和矛盾,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七、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农村社会秩序的良好维护是农村治理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加强社会管理力量,打击犯罪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确保乡村社会的安定和谐。

八、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等方式,可以促进农民增收。

只有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他们才能对新农村建设产生更大的认同感,积极参与到农村治理中。

九、营造良好的农村环境农村环境的整治是农村治理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环境监测,对乱倒乱排等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同时,要注重农村环境教育,提升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动。

十、总结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和农村治理是相辅相成的。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农村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环境整治

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环境整治

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以往的发展中,我们往往将乡村环境整治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改变,忽视了非物质层面对于环境整治的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乡村环境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加注重情感、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体验。

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应成为乡村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农村文化建设在促进乡村环境整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农村文化建设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对于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

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宣传文化活动、培养专业人才等手段,使更多的农村居民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这将引导农村居民对于环境整治的认知水平提高,不仅从物质上要求环境质量的提升,更能够从文化角度去体验和感受,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农村文化建设弘扬乡村精神农村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乡村精神的弘扬。

乡村精神是指那种热爱家园、亲近自然、勤劳朴实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通过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以及对乡村精神的宣传和倡导,可以激发农村居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地融入到乡村环境整治的行动中去。

同时,乡村精神还可以引导并培养农村居民爱护环境、保护乡土的意识,促进乡村环境的改善和整治。

三、农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产品农村文化建设应当注重培育和开发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

通过将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可以打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如民俗游、特色表演、农耕体验等。

这些丰富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可以为乡村居民提供创业就业的机会。

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将带动和激励农村居民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中来,提高乡村环境的整体质量。

四、农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民主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应当注重乡村民主治理的推动。

通过加强乡村居民的参与和民主决策,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村居民的主体地位,推动和促进乡村环境整治的实施。

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要素研究

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要素研究

习惯 进行调节 ,没有现代 正式 的法律 ,民族感情 高于一切 ,血 浓 于水 ,社会成员重 传统 、重感情 、重义气 ,却轻创新 ,轻理 性 ,轻法 则 ,社会行为具有 随意性 ,社会结构呈现保 守性 ;受 自然 的 、社会 的和文化 习俗每年鲜有变化的影响 ,社会成员形成 了稳定 的生 活方式 ,人们思想 、心态及社会体 制具有超强 的稳定 性 ,村寨共 同体不易变革 ,社会成员 形成 了重群体 ,轻个体 的价值取 向 ,这 对 湘 西 古 村 落 整 治 有 消 极 影 响 。
一 、 湘 西 古村 落布 局 的 主要 特 点 湘西古村落的选址 ,多为山环水绕 的地 区。一类为依山傍水 型 ,体 现 “依 山而稳 ”、“依 水而 活 ”的精神 内涵 ,山水环 境注 重 “纳”与“藏”的关系 ,古 村落 的主要 入 口方 向相对 开敞 ,表示 能 “纳”(吸 )天地精华 之气 ;山势围合 的生 活工 作环境形成半 开敞 空间起到“藏 ”的作用 ,体现 了楚湘文化中“风水学 ”的内涵 。另一 类为高地平台型 ,这种类型主要 以村寨为主 ,多建造在高地平台 之 上 ,地 势 险 要 ,视 野 开 阔 ,周 围 多 沟 壑 、河 流 或 其 他 自然 屏 障 , 一 般只有 1条或 2条路可上 ,易守难攻 。这类村寨 的形成与湘西 的 历史 和 生 存 抗 争 (民族 之 间 、家 族 之 间 与 统 治 阶级 之 间 )有 着 直接 的关系 ,是特定 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还一种类型为有机分 散型 ,这种类 型主要 以集镇与村寨为主。各集镇与村寨结合 自然 地形 ,在具备基本生存条件 的情况下 ,按 照一定 的劳作半径进行 选址建设 。这类集镇 和村寨在湘西 比比皆是 ,形成 了千姿百态的 集镇 、村寨群体 。它 的最大特点是不破坏 自然地形地貌 ,每一个 集镇或村落 的人们都有一个合理的耕作半径 。城镇 、村寨 的标 志 、节 点相互依存 ,形成湘西特有 的空 间景观关系 。 湘西是土家族 、苗族等少数 民族聚居 的落后贫 困山区 ,传统 古村落是 以民族的 自然村寨为单位组成 ,一家一户的家庭是社 会结构 的基础 。传统 的湘西古村落文化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 、宗法 性 、愚昧性和封闭保守性 ,它深刻 地制约和影响着湘西人 的行 为 。这主要表 明如下 :历史地形成了以民族为地域范 围和村寨分 布划分 的依据 ,人们有着强烈 的民族意识 ,这既赋予广大村落在 人 口分布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鲜明的民族 特色 ,形成具有浓郁 的民族 乡土气息 的人文景观 ,同时也对本地 区内 的社会权力分 配 ,生产和生活资料 占有 和族 际关 系以及村寨 之间交流沟通产 生 了深远影响 ;以家庭血缘关系来建构人际关系 ,村寨 内部是 以 同族 内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际关 系的亲疏 ,并成为决定 人们 的社会地位的依据之一。宗法色彩浓厚 ,不利 于社会新生力 量 的成长 ;血缘关 系 、族缘关系与地缘关 系相互重叠 ,三位一体 , 构成传统的古村落文化的基础 ,定格村 落成 员的人生状态和影 响社会运行 。族 内名 门、年长者 、辈高者在村 落社会 中具有无可 争辩 的话语权 ,礼治权威 部分地代 替了公共 权力系统对社会的 调控作用 ;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主要依 靠民族约定俗成 的礼俗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论文】

人居环境科学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研究摘要: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相对缺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且对于村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要求。

文章基于安徽省村庄建设的实际状况,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在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等方面,探索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人居环境;行蓄洪区;整治规划;村庄特色十九大报告中首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发生了改变,对于村庄整治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蒙洼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蒙洼地区,2017年末,阜南县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蒙洼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大革命,从各个层面促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大工程。

科学的综合整治,是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

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理论基础,对蓄洪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探索编制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对村庄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及生活环境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多角度、多视角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的建立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形成的理论体系。

涵盖了农村、集镇、城市等内容,将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能够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

村庄规划及村庄整治要点探讨

村庄规划及村庄整治要点探讨

村庄规划及村庄整治要点探讨摘要:在我国城乡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了更大的工作力度,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模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使得我国广大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此过程当中,各个乡村积极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开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而要想保证乡村规划和整治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必须要讲求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如此才能够全面实现乡村建设和发展。

本文以村庄规划及村庄整治要点为主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描述。

关键词:乡村规划;村庄整治;要点新农村的建设,包含了诸多内容,而村庄的政治工作是重中之重,是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缩短城乡差距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样也是将村庄整治作为其战略指导方针。

到目前为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和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正因为如此,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应该对广大社会群众加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使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变,打造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村庄结构,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1.乡村规划的作用和必要性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乡村规划主要指的是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环保工作的各项要求,并与市域以及乡镇规划的总体要求相结合,对所在地域的历史变迁过程、自然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此作为基础,明确存在建设和发展的各项目标,从总体上进行统一的布局和规划,对各类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进行合理配置,更重要的是确定各建设项目和建设顺序,安排合理的时间,进而将近期需要建设的项目深入落实[1]。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其主要作用在于凭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切实有效地保护广大村民的权益,进而制定完善的存在建设公共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庄整治规划论文:村庄整治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研究【中文摘要】村庄是农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发展的环境空间,是乡土文明的空间载体,没有乡土文明的文化是残缺不全的。

自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我国农村的建设也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和社会持续转型,设施趋向完备、服务日渐提升。

但与此同时,在高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要素不断地演进、异化乃至灭失,传统村庄形态日益被破坏、传统文化肌理正逐渐消亡,村庄的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在此背景下,研究村庄整治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的科学处理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有关研究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村庄发展中的文化要素及其对村庄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深入分析了自然思想、风水思想、土地制度、宗法制度、民俗信仰、经济生活、生活习惯等七个要素对村庄的选址和布局、文化景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民居建筑等方面的影响;其次,通过对四个扬州的村庄规划案例与国内其它地区四个优秀案例的对比剖析,就如何在村庄的文化景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的规划中体现和传承文化要素进行分析;最后选取朱郭村作为项目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朱郭村基本情况、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归纳出影响朱郭村发展的文化要素;在对已编制完成的村庄整治规划进行相关评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并验证了本文的理论成果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英文摘要】The countryside is the environmental space where the villagers conduct daily producing, living and developing. It is the spatial carrier that village culture resides in. The culture without villages is incomplete. Since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PC proposed to build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mprehensively, our countryside has undergone enormous changes, the economy and the society reforms continually, the facility is gradually complete, the service improves day after day. But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impact of high-speed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e local village culture has evovled, disassimilated, and even extinguished constantly.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pattern is destroy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going to wither away gradually, and the village culture is facing the huge danger.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it hold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scientific solutions to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lanning of countryside renov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review concerning the cultural elements, impact and related processed pattern. Firstly,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with a thorough analysis of seven elements such as natural concepts,Fengshui thought, land system,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 folk culture, the economic life and the living habits which effect on the location and layout of the village, cul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public space and residence architecture. Secondly,this paper also make comparisons between domestic excellent cases and Yangzhou’s case,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o better express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planning. Finally the article takes Zhuguo village as the project case, by analysing the overall condition and historic cultural background of Zhuguo Village, and it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cultural elements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village.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overall description about the renovation of countryside planning, the paper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d plan, and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关键词】村庄整治规划文化要素扬州市【英文关键词】Village Plan Cultural Element Yangzhou City【目录】村庄整治规划中的文化要素研究摘要6-7Abstract7第一章绪论13-17 1.1 研究背景13 1.2 研究意义13-14 1.2.1 理论意义13-14 1.2.2 实践意义14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14-15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15-17第二章文献综述17-25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17-18 2.1.1 文化17 2.1.2 文化要素17 2.1.3 村庄17-18 2.1.4 村庄整治规划18 2.2 村庄中的文化要素及其影响18-21 2.2.1 国外关于村庄中文化要素及其影响的研究18-20 2.2.2 国内关于村庄中文化要素及其影响的研究20-21 2.2.3 启示21 2.3 村庄规划中对文化要素的处理方式21-25 2.3.1 国外关于村庄规划中对文化要素处理方式的研究22 2.3.2 国内关于村庄规划中对文化要素处理方式的研究22-23 2.3.3 启示23-25第三章村庄发展中的文化要素及其影响分析25-45 3.1 自然思想及其影响25-27 3.1.1 对村庄选址的影响25-26 3.1.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26-27 3.2 风水思想及其影响27-30 3.2.1 对村庄选址的影响27-28 3.2.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28-29 3.2.3 对街巷形态的影响29-30 3.3 土地制度及其影响30-32 3.3.1 对村庄分布的影响30-31 3.3.2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31-32 3.3.3 对村庄结构的影响32 3.4 宗法制度及其影响32-36 3.4.1 对空间结构的影响32-34 3.4.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34 3.4.3 对街巷网络的影响34-35 3.4.4 对公共空间的影响35-36 3.5 民俗信仰及其影响36-39 3.5.1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36-37 3.5.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37-39 3.6 经济生活及其影响39-42 3.6.1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39-40 3.6.2 对民居建筑的影响40-42 3.7 生活习惯及其影响42-44 3.7.1 对空间形态的影响42-43 3.7.2 对公共空间的影响43-44 3.8 启示44-45第四章村庄整治规划核心内容中的文化表征45-65 4.1 文化景观——仁里村和少游村的对比45-50 4.1.1 案例背景45-46 4.1.2 文化景观中的文化要素46-47 4.1.3 文化景观的处理方案的对比47-49 4.1.4 两个案例对比的启示49-50 4.2 空间形态——陆巷村和和平村的对比50-55 4.2.1 案例背景50-51 4.2.2 空间形态中的文化要素51-52 4.2.3 空间形态的处理方案对比52-55 4.2.4 两则案例对比的启示55 4.3 公共空间——张谷英村和曾钰村的对比55-59 4.3.1 案例背景56 4.3.2 公共空间中的文化要素56-57 4.3.3 公共空间的处理方案对比57-59 4.3.4 两个案例对比的启示59 4.4 民居建筑——夏禾、下束村和建华村的对比59-65 4.4.1 案例背景60 4.4.2 民居建筑中的文化要素60-61 4.4.3 民居建筑的处理方案对比61-64 4.4.4 两个案例对比的启示64-65第五章案例分析——以朱郭村为例65-89 5.1 基本情况概述65-66 5.1.1 历史沿革65 5.1.2 地理位置65 5.1.3 人口面积65 5.1.4 经济情况65-66 5.2 朱郭村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66-68 5.2.1 南北文化交融地带,文化的交融与过渡66-67 5.2.2 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促进了文化的交流67 5.2.3 以徽商为代表的盐商文化影响67-68 5.2.4 以新四军为代表的红色革命背景68 5.3 朱郭村村庄发展中的文化要素68-77 5.3.1 空间形态中的文化要素68-71 5.3.2 街巷组织中的文化要素71-73 5.3.3 公共空间中的文化要素73 5.3.4 民居建筑中的文化要素73-77 5.4 朱郭村村庄整治规划中的文化要素处理方式现状及评价77-83 5.4.1 文化景观中文化要素的传承77 5.4.2 空间形态中文化要素的传承77-80 5.4.3 公共空间中文化要素的传承80 5.4.4 民居建筑中文化要素的传承80-83 5.5 朱郭村村庄整治规划中的文化要素处理完善方案83-89 5.5.1 明确聚落文化主题,凸显地域文化景观83-84 5.5.2 发挥村庄水面优势,光大近水建设文化84-85 5.5.3 重视公共空间作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85-86 5.5.4 完善村民住宅功能,适应传统居住习惯86-89结语89-91 6.1 总结89-90 6.2 创新点90 6.3 展望90-91参考文献91-94致谢94-95附录95-98作者简历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