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纯意向性客体的文学作品

合集下载

伊瑟尔

伊瑟尔

伊瑟尔的《阅读活动》简介伊瑟尔的《阅读活动》简介李亮沃尔夫冈•伊瑟尔是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阅读活动》可以说是他的一部代表著作。

这应该是文学理论史上较早的一部将阅读这一行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系统立体的阐述的著作。

当我们将这部著作纳入伊瑟尔的整个学术研究框架中去把握的时候,会更了解他的基本的学术思路。

在《阅读活动》之前,他有两篇影响力比较大的论文,一篇是演讲稿《文本的召唤结构:散文文学创作中的未定性》,一篇是《暗隐的读者:从班扬到贝克特的散文小说中的交流模式》。

有资料称伊瑟尔起初的理论兴趣是在新批评和叙事理论的研究方面,可以看得出,伊瑟尔是在对文本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文本本身所具有的召唤性和交流模式,从而进一步将读者、阅读纳入他的研究系统中来的。

因此,他的阅读理论,像他曾经指出的那样,是一种“审美反应理论”,强调的是根植于文本的效应,而不是“接受美学理论”,他认为后者意在强调读者判断的历史,他的这种区分应该是为了将他的理论路径与同行姚斯区别开来。

而在近期,伊瑟尔将他的目光投向文学人类学,对其原因我们也可以做一个不见得恰当的揣测:对文学阅读的这种系统式研究,其研究疆界相当有限,其性质又大体属于一种较少涉及文明与心灵的接近纯科学式的探讨,这种研究难以形成持久的过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无论如何,伊瑟尔的这部《阅读活动》在文学理论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否定的。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样,它将阅读活动纳入到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对象中来,这是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的。

不仅如此,他对阅读的研究也相当地细致和深入。

他基本的观点是将文学作为一种言语活动,一种人类交流的形式。

阅读自然是这种交流活动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环。

当然,由于文学不同于一般语言活动和交流形式的特征,比如说文学需要以相对固定的文本/作品存在作为基础,而文学交流的双方并非是面对面地对话等等,导致了文学的交流,包括阅读也具有一些区别于日常交流的特质。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 产生作品”。
四、文学介入的原则
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单纯描述,而是对 现实世界的否定、超越,艺术作品必须是 “以未来的名义对现实的审判”,提出了 文艺应当介入生活。
“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 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 愿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
“写作的自由包含着公民的自由,人们不 能为奴隶写作。”
“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 家就有必要拿起武器。”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海德格尔的文艺思想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 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 代表作《存在与时间》、《真理 的本质》、《林中路》等。
“此在现象学”:超时空的纯粹先 验自我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 只是被抛在时空中并与他人共在 的具体个人,即“此在”。
(反对近代理性主义及其主体性原 则)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的语词是一般化 的、图示化的,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读者 需要对作品进行具体化活动:
读者主动地运用自己的想象,从作品的许多可 能的或可容许的成分中选出一些成分来填补各 种未确定点。这种选择的做出通常并没有自觉 的、明确的意图。他只是任凭其想象力纵横驰 骋,以一系列新成分来补充客体,从而使客体 显得好像是充分确定的。
与凭据,语言所到之处即是人的存在之处。 语言是存在的言说,思(哲学)与诗(艺术)
是两种最基本的言说方式。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 “诗意地栖居”对立于“技术地栖居”,人不
是万物的征服者而是看护。
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艺学
主要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 (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 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 (1960)等。

音乐哲学视角探析苏轼的琴诗与哲思【论文】

音乐哲学视角探析苏轼的琴诗与哲思【论文】

音乐哲学视角探析苏轼的琴诗与哲思摘要:在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 诗歌、音乐与哲学都有丰富、深刻的体现。

现存苏轼琴诗展示出对音乐存在方式的高度关注。

苏轼在《琴诗》中质疑音乐的存在, 由此提出“琴非雅声”说, 并在针对陶渊明“无弦琴”所作的翻案诗中直面消失的音乐, 对乐器、音乐机制与音乐的关系作出客观评价。

面对稍纵即逝的音乐, 苏轼提倡音乐中的审美人格, 用诗歌记录、保存, 使音乐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得以传承。

关键词:苏轼; 琴诗; 音乐哲学; 存在;音乐、诗歌与哲学关系密切, 产生哲理诗和音乐哲学(1) 。

其中, 哲理诗在古典诗歌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 而音乐哲学则罕有论及, 这就使诗歌与音乐研究难以推进。

(2) 在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 诗歌、音乐与哲学都有丰富、深刻的体现。

他对音乐尤其是古琴有许多哲学思考, 富含闪光片段。

比如《东坡志林》卷四云:“英曰:‘茶新旧交, 则香味复。

’予尝见知琴者, 言琴不百年, 则桐之生意不尽, 缓急清浊, 常与雨阳寒暑相应。

此理与茶相近, 故并记之。

” (3) 虽是因论茶触发, 但如果不是经常思考此类问题, 苏轼也不会得到启示。

纵观苏轼的音乐哲思, 主要集中在对古琴的探索, 尤其对音乐的存在方式最感兴趣, 其中又包含着音乐存在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等问题。

学界的探究多以“乐道”、“琴道”或传声艺术为主(1) , 重心不是落在“道”上, 就是具体的“技”上, 而缺乏深入的个案研究。

本文从音乐哲学角度论述, 通过探究苏轼的琴诗与哲思, 具体展现其音乐方面的困惑与解答, 从而探索诗歌与音乐的研究新路。

一、《琴诗》对音乐存在的质疑元丰四年(1081年) 六月, 苏轼作《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甚类佛偈, 苏轼《与彦正判官》明确说道:“某素不解弹, 适纪老枉道见过, 令其侍者快作数曲, 拂历铿然, 正如若人之语也。

叙事学视角下的_白鲸_研究

叙事学视角下的_白鲸_研究
一、《白鲸》叙事的强度 在长篇小说的叙事过程中,如果作者处处都浓墨渲染,那么,读者就可能产生审美疲劳,厌倦阅读。在《白鲸》的叙事中, 一些看上去与故事的发展并不相关的微小细节,梅尔维尔却挥毫泼墨,不遗余力地加以渲染,赋予了它们足够的强度。梅尔 维尔为何对叙事强度的处理如此反常?《白鲸》的情节看似简单,却承载着非常宏大的主题。如何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冒险、刺 激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主题上来,这就需要作者时不时地插入一些“闲笔”。这些“闲笔”突出了小说不同的主题。以下就小说 中的一些“闲笔”进行分析。 1.以实玛利与季奎格关系的浓笔叙述— ——人与人的平等 在上披谷德号捕鲸船之前,以实玛利住宿在“鲸鱼客栈”,与食人生番季奎格住在一起。这个看似与追击白鲸几乎不相 关的细节,作者却花费了整整七章的篇幅。在这里,作者非常细腻地描写了以实玛利在见到季奎格之前的厌恶、恐惧和排斥 心理。等季奎格从外面回来之后,作者非常生动地刻画了他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脸、皮肤、胸膛、头、胳膊,还有古怪的举动,以 及以实玛利的自我安慰“:这归根到底又算得了什么!这不过是他的外表;一个老实人,不管皮肤怎样,还是个老实人。”尽管 季奎格外表如此吓人,但是,他显得很懂礼貌,而且是那么和善友好。于是,以实玛利意识到“:对方是个和我一样的人;我有 理由见他害怕,他也有同样多的理由见我害怕。与其跟个基督徒醉鬼一块儿睡,还不如跟这个头脑正常的生番同床。”最后, 以实玛利和季奎格成为知己。在以实玛利和季奎格的关系上为何作者会不惜笔墨?其实,《白鲸》不仅仅是一个捕鲸的故事, 它蕴涵着有关人类生存的主题。披谷德号就像是人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各色人种地位平等、和谐相处,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才在此重笔渲染以实玛利和季奎格的关系。 2.金币的细微叙述———人类欲望批判 为激发船员的斗志,船长埃哈伯在主桅上钉了一枚金币。一枚小小的金币,作者却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入微 的描写,包括金币的来历,上面的图案,以及船员们注视金币时的神态、言语和反应。埃哈伯“目光定定地盯着那枚钉在桅上 的金币。此时他的面容依然有如板上钉钉,坚毅如故,只是添了某种近乎疯狂的渴望,如果不是希冀的话”。这是人类征服自 然的疯狂。这枚金币照出的不仅仅是埃哈伯,而是无数个埃哈伯,是整个人类。三副弗兰斯克说“:我眼前不见别的,只见一枚 金子铸的圆圆的东西;谁要能逮住一头特别的鲸,这圆东西就归他。”在这里,金币是人类欲望的象征,人类已经被这圆圆的 东西蒙闭了自己的眼睛,失去了理智。人类出于自己膨胀的欲望,对自然肆意地进行掠夺和侵害。“如果人类不想或不能控制 住魔鬼般的欲望,那结局只有一个:与地球一起毁灭。”(王诺,2003:191)这是对人类欲望的批判。 3.胳膊和腿的长篇叙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与白鲸的遭遇中,披谷德号的船长埃哈伯丢掉了一条腿,而另一条捕鲸船萨缪尔·恩德比号的船长布默丢掉了一只 胳膊。作者用了整整一章“胳膊和腿”来对此进行细细的描述。从两个船长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二者对丢掉胳膊和腿的不同 态度。埃哈伯要疯狂地复仇,发誓要追杀白鲸;而布默船长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不想和它较劲了:丢了一条胳膊还不够?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

解读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作者:李治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4年第7期李治(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东广州510990)摘要:《竹林中》是日本近代文坛短篇小说巨匠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由于其内部所涉案情细节的不明确,历来备受评论家关注。

本文拟从现象学文论的视角出发,探索此作品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竹林中》;意向性;指向性;人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115—02收稿日期:2014—01—18作者简介:李治(1985—),女,山东泰安人。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日本近现代文学。

一、《竹林中》之谜《竹林中》是芥川龙之介于大正11年1月发表在《新潮》上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自发表之日起就获得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比如坚持“多襄丸行凶杀人”观点的福田恒存,认为“真砂是凶手”的大里恭三郎,还有提出“武弘是凶手”的大冈升平等。

各评论家都在自己的论证中指出了独到的推理过程。

另外,还有不屑于讨论谁是真凶的。

柄谷行人就指出“由于作者创作的半途而废,使《竹林中》成为一部含混不清之作”;中村光夫则对该小说的主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其结构存在缺陷,同时提出芥川本身在认识上就有缺陷。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该小说“对同一情况建构了三个不同的剧本。

由此可见芥川的怀疑论:对真理绝对性的绝望,将作者对于真理的深切怀疑故事化了”。

本文拟借用现象学术语“意向性”一词展开分析,试图探寻作品深处隐含的意义。

二、叙事的矛盾“意向性”是 20世纪现象学文论中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指的是“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关键在其指向性或关联性。

指向性就是意识总是指向某种对象,总是对某人或某物的认识。

文学是纯粹意向性的客体。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纯粹意向化的客体,也是读者意向化的客体。

作品的意义、价值通过读者的阅读得到体现或实现。

罗曼·英加登认为,文学既非物理主义所说的是一堆印刷符号的复合,也非心理主义所说的是作者或读者的心理体验的结果。

英伽登文学著作理论特点和影响

英伽登文学著作理论特点和影响

英伽登文学著作理论特点和影响罗曼•英伽登(RomanIngarden,1893—1970),波兰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是二十世纪西方现象学美学的代表之一,他早年研究数学和哲学,后师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罗曼•英伽登继承吸收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入手,建立了其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框架,构筑了独特的分跨三者的现象学美学系统,开创了一个新的美学理论的时代,对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和美学思想的推动发展作出了深远的影响。

罗曼•英伽登一生著作斐然,《论文学作品》是公认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美学著作。

《论文学作品》是罗曼•英伽登的处女作。

在该书中,他阐发了自己的文学作品理论,集中分析阐述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及其基本结构,而后又研究探讨了对作品与审美欣赏活动及审美客体与审美活动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的认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的具体化、审美经验、审美对象、审美价值各部分的详细讨论研究,建立了具有现象学美学色彩的文学作品理论。

《论文学作品》与1937年出版的《对文学作品的认识》被认为是姊妹篇,后者是对前者的相关理论思想做出了进一步解释与修正。

他通过这两部作品全面而又集中地阐释了其文学作品理论,即“现象学文学作品论”。

在《论文学作品》中,英伽登根据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这一思想和现象学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复合的、分层次的客体,文学作品的存在取决于作者和接受者的意向行为,但又不等同于这些行为,因为它也有自己的实体基础。

在书中,英伽登主要研究了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即体验文学作品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认识仅仅是读者与文学作品交流的方式之一。

他从本体论入手,于该书第一章,首先界定了他要研究的文学作品的范围及存在方式。

从范围上,他选取了各式各样的作品,甚至一些令人怀疑是否为“文学作品”的著作如科学著作,都一一纳入其研究对象范围。

他说:“我们并不认为只有文学价值或文学价值高的作品才算是文学作品。

茵格尔顿的“音乐作为纯意向性对象”观点的分析

茵格尔顿的“音乐作为纯意向性对象”观点的分析
后一个范畴 。音乐作 为艺术的一个 种类 , 它 同 其 他艺 术种 类 在 存 在 方 式 上 存 在 着 自
那 种 把 实 在 世 界 作 为意 向性 对 象 的唯 心 主 义 理 解 。 由此 可 见 , 把 音 乐 作 品 揭 示 为 我 纯 意 向性 对 象 , 不 像 某些 人 认 为 的 那 样 , 并 似 乎 是 我 的 唯 心 主 义 观 点 的 表 现 。 在 这 ” 个 问题 上 我 们 很 多人 都 会 认 为 音 乐 是 客 观 现 实 的产 物 , 确 , 格 尔顿 在 论 证 音 乐 作 的 茵 品是 “ 纯意 向性对 象 ” 时也 明 确 提 出 : 种 这 纯 意 向性 对 象 的 存 在 是 以 某 些 实 在 对 象 的 存 在 为 前 提 的 。 因 为 , 乐 作 品 虽 然 是 人 音 的意 向活 动 的 产 物 , 是 这 种 意 向 活 动 本 但
思 想 的 研 究 会 给 我 们 马克 思 主 义 思 想 指 导 下 的 音 乐 美 学 带 来 新 的 活 力 。
关键 词 : 茼格 尔顿 现 象 学美学 “ 此意 向性对 象” 中图分类号 : 6 3 4 G 3 .9 文献标 识码 : A

音 乐作 品本体 文章编号 : 6 4 0 8 ( 0 81 ( - 1 5 1 1 7 - 9 X 2 0 ) 0c 0 9 -0 )
科 教 平 台
茵格 尔 顿 的 “ 乐 作 为 纯 意 向性 对 象 ” 观 点 的 分 析 音
于 宪 淼
( 山东师范 大学 音乐 学院
山东济 南 )
摘 要: 2 在 0世纪西方 美学漉派 中, 象学美学是 其 中影响 颇大的流派之一 。波兰哲 学家,美学家 罗曼 ・ 现 茵格 尔顷( o a I g r e , R m n n ad n 1 3 9 —— 1 0 正是这个 漉派的代表人 物 。他是 第一个 运 用现 象学哲 学的原理考察 美学 问题 包括 音 乐美 学的学者 。他 的论 著 白上个 8 7 ) 9 世纪 6 代以来在 西方美 学界产 生 了相 当广泛 的影 响。 茵格 尔顿 就音 乐作 品的存在 方式 问题提 出的 “ 0年 音乐作品是 纯意 向性 对象” 的 论 断以及 围绕这个 问题 对 音乐作品本体 特性 等 问题所做 的一 系列 阐述 , 构成 了他的现 象学 音乐哲 学思 想的基本 观念 。相 信对 他的 美学

浅析《竹林中》——多重叙事空间下的真相

浅析《竹林中》——多重叙事空间下的真相

外国文学浅析《竹林中》——多重叙事空间下的真相鹿安冉【摘 要】在多重的叙事空间下的真相显得扑朔迷离,本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揭示话语背后的深刻意义,解析“人”的本性。

【关键词】叙事空间 芥川龙之介 竹林中 真相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作为经典被世人熟知,甚至被著名导演黑泽明拍成电影,这个故事的扑朔迷离的真相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不同的人的供词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在不同的叙事空间下到底真相是什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一、反思人性这部小说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出真相,而是通过人物对案件的描述中揭示人性。

真相等于个人感受。

“意向性”是二十世纪现象学问论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切意识都是对某物的意识,关键是其指向性或关联性。

所以在这里借助这个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者创作时对小说的人物或者事件意识和读者阅读这部小说时的意识相互作用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纯粹意向性的客体,也是读者意向化的客体。

《竹林中》的“武士武弘死亡案”取材于《今夕物语集》29卷—23话“具妻行丹波国,于大江被缚语”,原本这个故事就是说一位武士同妻子出远门,途中被一个强盗骗到树林中捆绑,强盗强暴了他的妻子。

事后强盗逃跑,妻子哭着为武士松绑,并埋怨武士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讽刺了日本武士阶层。

武士阶层曾经作为支撑日本封建社会的重要阶层,担负着维护国家治安和社会秩序的重要责任,理应是勇敢、睿智、正义的化身。

但是,芥川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写,从一开始贪财面目,到眼看着自己的妻子被凌辱却束手无策,最后只能把愤怒发泄到妻子身上。

作者故意对故事进行改写,说明对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真相,而是这个案件背后所隐藏的更加深层的含义。

对于读者来说,读完这部小说的过程也是领略旧社会不同阶层的心理和文化的过程。

首先,京师大盗多襄丸是飘荡在社会底层的丑恶小人物。

他在看到武士的妻子真砂的时候起了色心,于是利用低劣的手段得到女人,并且对于杀死武士的事情直言不讳,为了女人决斗成功才杀了武士,显示出一种“英雄气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的文学作品
许玲玲 辽宁大学文学院
摘要:文学作品是建筑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观念性客体,它既不是物质性客体也不是纯粹的观念性客体,而是一种独特的存纯意向性客体,每个文本都存在未确定点和空白,文本的空白与文本的规定性形成一种协调机制,前者吸引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后者有引导和规约着想象力,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

关键词:意向性;客体;具体化
波兰学者英伽登把意向客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物质性客体,这是认知行为的意向性对象,包括物质对象和数学中的观念性对象,这类对象不依赖于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具有“自足性”。

另一种是纯意向性客体,譬如文学作品,这类对象除了一部分属性可以借助作品本身加以呈现外,其余属性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力加以补充,因此它们不是自足的。

这就是说,文学作品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不想其他客体可以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必须依赖于人的意识的意向性活动才能产生、存在并展现自身。

一、文学作品的双重属性及本质特点
文学作品既然是建筑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观念性客体,那么它既不是物质性客体也不是纯粹的观念性客体,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物质存在是并且只是构成文学作品存在的物理基础,物质属性并不是文学作品的根本属性,不能构成作品本体结构的一部分。

一本书并不是一部文学作品,只是文学作品存在的物质载体,是读者接近文学作品的物质手段。

二、文学作品独特的存在方式
作为纯意向性客体,文学作品在其基本结构中被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都包含了大量的“未确定点”和“空白”,它们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予以填补和充实。

为什么会有这些“未确定点”和“空白”?具体地说,语词就其性质而言,是一般化的图式化的,描写中的事物不可能具有现实的完满性。

一部作品有限的语句也无法再现某个对象的所有性质和所有方面,必定有许多细节是不确定的,作品本文所确定的东西只是客体的那些稳定的和必要的属性和方面。

另外将再现的客体各方面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是不可取的,所谓“太实则死”。

从文本创作角度看,文学文本中的空白和不确定点是产生作用的基本条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审美潜能,作者切不可将意向表达的过于直露、明晰、彻底,要给读者留下想想的空间和余地,否则会窒息想象。

在这种意义上,在提供充分的理解信息的情况下,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点的多少决
定了文本召唤结构动力的大小,空白和不确定点越多,越能吸引读者,读者也越能深入参与文本意义的生成。

反之,读者就会由于想象空间的缺乏而失去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这也意味着阅读文本,不能仅仅看它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看它没有说什么,寻找它的意味深长的沉默处,让沉默处说话。

三、恰当的具体化
从读者的具体化活动来看,读者填补“未确定点”的具体化活动是必要的也是自由的,是受到鼓励的。

读者会不自觉的去充实阅读中的各种“未确定点”甚至读者可以在不通程度上超出原文。

英伽登指出“在具体化中,读者的独特的共同创造活动开始起作用”。

既然具体化是各个读者具体阅读中的想象活动的自由驰骋,那么不同的读者即使面对同一部作品,也会出现意义认识上的差别,会把各种新的审美价值属性带入作品。

具体化的多种可能性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正确、忠实的理解。

为此英伽登提出“恰当的具体化”,也就是说读者对作品中的未确定点和空白的填补必须严格在文本的基础上依照文本的暗示进行,不能随心所欲的进行否则,便会背离作者的原意,粗略的歪曲作品,对作品做穿凿附会的解读。

阅读过程中。

读者的具体化是自由的,但又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带着镣铐跳舞,是有原则的,不确定点和空白并非文本中根本不存在的、可以有读者根据自己个人的需要任意填补的东西,而是文本的内在结构中通过某些描写方式省略掉的东西,是作家有意为之的结果。

虽然它们必须有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去填补,但填补的方式为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所制约。

文本的空白与文本的规定性形成一种协调机制,前者吸引并激发读者的想象,后者有引导和规约着想象力,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

不过“恰当的具体化”虽然需要忠实理解,但仍然允许而且需要各种变化和差异,只要不妨碍正确、忠实的理解作品,不与文本相冲突,这种变化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对于作品潜在价值的实现甚至是有益的和必须的,“文学作品可以以非常多样的方式接受”。

因为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和审美潜能,需要在丰富多样的具体化方式中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单个的读者或单一的具体化方式无法完成这一使命。

在文本允许的范围内,各种理解和具体化的方式都是合理的。

参考文献:
[1]蒋孔阳.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2]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王逢振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1991.
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