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萨满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

萨满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

活动一直沿袭至今。在承袭传统的同时 ,满族音乐
也受到了汉 民族融合 的影响 ,许多民歌以及萨满神 曲的歌词在与汉族融合之初还是用满语来演 唱的, 到后来逐渐满汉语兼用 ,最后多数满族民歌与萨满
神曲的歌词都开始用汉语演 唱了…。
1 满族民歌与秀 汉族民歌的旋法比较 匕
东北民歌与满族民歌在旋律进行的方法上有许
维普资讯
第 1卷 第 6 6 期 2O 年 1 月 O6 1



学 学

ro 6 N0 6 t1 . N0 .2 o v 06
J RNAL OF C 0U HANGC N VER ⅡY 删 UNI S
文章编号 :10 3 0 (06 6— 07— 3 0 9— 9 7 2 0 )0 0 7 0
方法也很多 ,如《 新上茨山》 猜花》 十棵菜花调 ) 《 ( 中的调式交替就是采用变宫音代替角音的手法 。六 声调式中的清角音的作用多半是用来调式交替 的, 这时的清角音是代替宫音使用的 ,当乐句出现清角 音时 ,角音不 出现 ,如满族民歌《 破钱山》 萨满 调 , 中的《 答对按 巴满尼》 指答对大满尼) , ( 等 东北汉族 民歌中的《 放风筝》 五朵花儿开》 捡棉花调) 《 ( 等。
“ 小妹妹送情 郎,送 到了大门外” 而后者音调是 d ; o
l d ol d O ad O i O i e 歌词是 a o Ol d oS l oS m , Sa a Sm R “ 正月里的姑娘啊 ,盼了一个盼” 。这两首民歌又都 同时带有辽南皮影戏的基本音调。大多数 民歌旋法 对比已经表明 :满族 民歌发展在先 ,东北汉族民歌 发展在后。这也进一步表 明了满族 民歌对东北民歌 发展的重要影响和积极贡献 。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满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人口较多的一个。

满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满族族民信仰的一种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满族萨满教。

满族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宗教,它以自然崇拜为核心,通过进行各种仪式,向自然万物祈福,以求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稳定。

满族萨满仪式是满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满族萨满仪式中,灵性审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表现在其独特的装饰艺术中。

在满族萨满仪式中,祭祀者和参与者都会身着传统的礼服,佩戴着各种饰物,如羽毛、珠子、兽牙等。

这些装饰物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象征性和审美性的意义。

它们的造型和颜色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选取,以表达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敬之情。

这些装饰物的独特性和精美程度,体现了满族萨满仪式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追求。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还表现在仪式中的舞蹈和音乐中。

在满族萨满仪式中,舞蹈和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舞蹈以舒展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为特点,具有欢快、神秘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音乐以鼓、笛、吟唱等形式出现,旋律悠扬、动听动人。

舞蹈和音乐的表演不仅是对自然和神灵的礼赞,也是对生命和爱的致敬。

它们通过独特的舞姿和音调,抒发着对神圣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和心灵的释放。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还体现在仪式中的符号和图腾上。

符号和图腾在满族萨满仪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是对自然和神灵的象征和表达。

满族萨满教借助于符号和图腾,将自然界中的力量和本真的精神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形式,以便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

这些符号和图腾不仅富有深刻的含义,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们的形状和颜色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以表达对神灵和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符号和图腾的呈现方式多样且独特,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和审美的震撼。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体现了满族人民对自然和神灵的尊崇与崇敬之情。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满族萨满仪式是满族民族信仰中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与满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密切相关。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满族萨满是连接人与自然、灵与物的桥梁,他们通过举行仪式和祭祀来寻求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从多个方面展现出来,本文将从服饰、舞蹈、音乐等方面探微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

在服饰方面,满族萨满的服饰主要由华丽的羽毛、鹿角和兽皮制成。

这些材料代表着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神秘力量,给人一种与灵魂的契合感。

满族萨满在仪式中戴着羽冠,这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神灵的敬意和尊重。

服饰的颜色也是非常重要的,红色、黄色和黑色是满族萨满仪式中常见的颜色,它们代表着火焰、土地和水的象征,寓意着吉祥和幸运。

在舞蹈方面,满族萨满仪式中的舞蹈是一种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表演形式,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节奏来诠释神灵的存在和力量。

满族萨满仪式中的舞蹈动作多样,有时矫健有力,有时柔和优雅,寓意着生命的起伏和循环。

舞蹈所传达的氛围是神圣而神秘的,能够让参与者与神灵产生共鸣,并获得超越现实世界的体验。

在音乐方面,满族萨满仪式的音乐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满族萨满仪式中的音乐常常是由乐器演奏和人声合唱结合而成的。

乐器包括鼓、吹、弹等,它们的声音能够唤醒和激发人们的神秘感和灵性追求。

人声合唱则是满族萨满仪式中参与者的共同呼唤和祈祷的方式,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传达出一种神圣和力量的感觉。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在服饰、舞蹈和音乐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满族萨满仪式通过具有神秘色彩的服饰、动感十足的舞蹈以及引人入胜的音乐,传达了一种与灵魂和自然相融合的感受。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是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满族人民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和崇拜。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

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特点及表演形式满族萨满音乐是中国满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独特音乐形式,它承载着满族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本文将从满族萨满音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

一、历史渊源满族萨满音乐源远流长,起源于古老的满族萨满教仪式。

满族萨满教是满族先民崇拜自然界神灵和祖先的一种宗教形式,萨满音乐是其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满族社会中,萨满音乐承载着祭祀、祈福、驱邪等各种宗教仪式的功能,是满族文化的精髓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满族萨满教逐渐式微,但萨满音乐却得以传承并发展,成为了满族传统音乐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二、艺术特点1. 声音特点饱满悠扬满族萨满音乐以其饱满、悠扬的声音特点而著称。

其演唱形式包括长调、念唱、叠唱等多种形式,其中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表现出满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萨满音乐中的歌唱者通常是由男性担任,他们以悠扬的嗓音、高亢的音调、深沉的情感唱诵神歌,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超脱的感觉。

2. 乐器合奏悠扬动听在满族萨满音乐表演中,常常伴有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

这些乐器有锣鼓、箫笛、马头琴、呼麦等,它们各具特色,悠扬动听。

锣鼓的敲击声响亮有力,箫笛的婉转悠扬,马头琴的清亮婉转,呼麦的粗犷激昂,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迷人的音乐画卷。

这些乐器在表演中互相呼应、互相配合,共同塑造了萨满音乐独特的音乐特色和魅力。

3. 舞蹈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声音和乐器的表演之外,满族萨满音乐还常常伴随着舞蹈的表演。

这些舞蹈形式包括扭腰舞、手绢舞、马头琴舞等多种形式,它们以婀娜多姿的舞姿和轻盈灵动的舞步,表达了满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拜与敬畏,充分展现了满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表演形式满族萨满音乐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宗教仪式表演和民间庆典表演。

在宗教仪式表演中,萨满音乐承载着祭祀、祈福、驱邪等宗教仪式的功能,它通常由具有一定地位和资历的萨满来主持,整个表演过程庄严神秘,洋溢着宗教的神秘色彩。

《萨满祭》的音乐本体形态及演唱范式分析

《萨满祭》的音乐本体形态及演唱范式分析

乐句在转句中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功能,既衔接了承句,又让旋律向合句顺利过渡,三个小乐句中的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是全曲的点睛之处。

第59小节处进入合句,从小节数量来看合句比重最大,乐句的材料都源自之前,通过作者的再次加工和整理,呈现出独特的律动形态和音高变化模式。

从节奏鼓点、颤音、三连音等奏法中,可以看出这种综合再现的创作意图,作品中核心的素材都在合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使用。

尾声部分共8小节,在大管部的音响编配中与引子部分形成呼应后全曲结束。

(二)复杂多变的节奏节拍《萨满祭》的节奏节拍具有演奏时差的融合性特征,在二分性旋律结构中糅合了三分性节奏结构,尤其是转句中的三连音组成的节奏结构与二分性旋律结构完美实现了融合。

大量的二度音程作为和声的支撑,突出了主调和复调的差异,强化了旋律素材的对比色彩,让听众感受到“似有非有”的调性色彩。

整首作品的节奏节拍其实在引子部分中都有所体现,后续的节奏节拍均离不开引子部分节奏节拍的变化。

举例来看,转句中长笛声部和大管声部形成了二分休止符时值的演奏时差,目的是形成类似东北少数民族萨满音乐的“对话”音响效果。

另外还有更小单元的三十二分音符演奏时差,目的是为三连音颤音奏法进行时值铺垫,增添音响效果色彩。

《萨满祭》的节奏节拍突出了松紧有度的特征。

作品中强拍位是由二分音符及全音符等长时值组成,这种长音时值组成的节拍形态结构配合柱式和弦,充当了鼓点的作用,这是萨满音乐的特征之一。

我们可以看到铜管组中的低音乐器,主要包括第三长号与大号,多次在小节的强拍位出现,始终发挥了强有力的音响效果。

同时注意到在强拍位后半拍及第二拍处,管乐组则处于弱拍位,与铜管组形成鲜明的音响力量对比,强弱色彩分明。

作者通过重音记号进行强奏表示,可以从听众的角度看,一些地方的弱拍位音响效果甚至要强于强拍位,这种强弱的松紧变化是萨满音乐的惯有风格。

《萨满祭》的节奏节拍变化中使用了大量的装饰音,装饰音的使用可以让节奏节拍的变化更加自然合理。

从《大音》、《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二书中窥探仪式音乐研究

从《大音》、《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二书中窥探仪式音乐研究

从《大音》、《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二书中窥探仪式音乐研究摘要中国仪式音乐已然成为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热点,在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下多个相关刊物公开出版,其最具影响力的刊物《大音》、《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中收录诸多精彩个案文章,笔者在阅读完这二系列著作之后对音声的概念以及信仰、仪式、仪式中的音声三者的互动关系做一梳理。

关键词信仰;仪式;音声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已然成为一个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课题。

21世纪初期,由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中国艺术研究所与多个民族音乐家参与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西南两卷公开出版,2007年,华东华南二卷又相继出版。

同年上海音乐学院又正式成立了“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2009年同为曹本冶教授主编的《大音——音乐学宗教学人类学之间的对话》第一卷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公开出版,在之后的三年中又陆续出版了第二、三、四卷。

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的研究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热点。

《大音》、《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这两本著作都由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编,其中汇聚了数十位大陆民族音乐家于自己相关研究领域所出的精彩文章。

《大音》的内容分为“学术文萃”、“讲座纪要”、“名家访谈”、“研究综述”、“书评”、“译丛”6个栏目。

笔者阅读了“学术文萃”和“讲座纪要”两个部分后对其做一大致的梳理。

“学术文萃”作为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要为将仪式音乐作为研究重点的论文。

在这些论文中,有对方法论的探讨,例如文献梳理法、实地田野的考查法,也有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仪式音乐以及个案分析。

近年来,仪式音乐个案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在逐步的清晰化,在深入个案以及拓展共时和历时比较研究的同时,本土实践和经验是解决学科本土化的直接途径。

在书中的个案研究中,有杨玉成归纳了蒙古族萨满不同仪式模式中的音乐,还有臧艺兵叙述了丧葬仪式中的汉族民间歌师等十个内容。

第二本分“讲座纪要”中又分为两个部分,一为黎志添于2008年11月14日召开的名为宗教学与仪式研究的讲座。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满族萨满仪式是满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满族人民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也是满族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的表达。

在满族萨满仪式中,灵性审美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

本文将从满族萨满仪式的概念、仪式元素、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进行探微。

一、满族萨满仪式的概念满族萨满仪式是满族人民进行宗教祭祀、祈福和治疗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它包括各种仪式,如祭祀、驱邪、治疗、预测等,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程序和仪式物品。

萨满仪式是满族信仰的核心,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仪式场景满族萨满仪式通常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如山川、湖泊、草原等。

萨满们相信自然界有强大的力量,而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仪式,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的力量相融合。

2. 演奏乐器满族萨满仪式中常用的乐器有锣、鼓、笛子等。

这些乐器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节奏感和音韵感,使人们进入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

3. 舞蹈动作满族萨满仪式中的舞蹈动作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表达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之情。

舞蹈动作多以模仿动物姿态为主,通过身体的流动和舞姿的变化,表达出一种神秘而奇特的美感。

4. 民族服饰满族萨满仪式中的服饰通常是民族传统服饰,如满族的长袍、裙子、头饰等。

这些服饰通过色彩和图案的装饰,展现出丰富的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5. 祭品满族萨满仪式中的祭品通常是一些食物和酒水,用来供奉神灵、祖先等。

祭品的形式和数量会因不同的仪式而有所不同,但它们共同具有一种特殊的仪式美感。

1. 格调庄重满族萨满仪式的艺术表现通常具有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

在仪式中,人们会穿上民族服饰,行动举止庄重,给人一种神圣而肃穆的感觉。

这种庄重的艺术表现让人联想到古老而神秘的过去,增强了仪式的神圣感。

2. 音乐舞蹈的协调满族萨满仪式中的音乐和舞蹈通常是相互协调的。

音乐通过节奏和音调的变化,给人一种神秘而奇特的感觉,而舞蹈则通过身体的流动和舞姿的变化,表达出一种力量和美感。

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

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

艺术研究|艺术管理萨满音乐在东北少数民族的传承与发展——以满族萨满音乐为例哈尔滨师范大学/赵瑞隋欣摘要:满族萨满音乐是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通过对满族萨满音乐的原始性、神秘性的切入,使我们能够真切地感觉到满族萨满音乐的艺术与文化价值。

近几年,满族萨满音乐也正式的被批准,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可见国家与政府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保护的高度重视。

本作品将根据满族萨满音乐的音乐与特征与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来探索和研究满族萨满音乐的精神文化价值以及对于满族萨满音乐传承现状及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相应措施。

关键词:萨满文化萨满教宗教萨满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满族萨满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沿岸佛满洲关氏、吉林九台小韩屯石氏等地区。

由于文化发展和地势特征的优势,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的许多民俗习惯与民间音乐都与满族萨满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并且在满族萨满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首先发展的是自然崇拜,其次发展为图腾崇拜,然后又发展到了祖先崇拜,从对外界大自然万物的崇拜发展到个体的动物的崇拜到最后的具象到人对于自身的认可与崇拜,这些特征使满族萨满音乐文化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满族萨满文音乐的艺术特征(一)原始性萨满文化是一个影响范围很广的世界性原始信仰宗教,大约产生于原始时期的新石器时代。

在历史发展上,萨满文化一直贯穿于满族宗教文化的始终,一些地区仍旧保留着原始的习惯与文化。

无论是包含了家族形式的祭祖、背灯、领牲、换锁等具有规范形制的家祭,还是负责祭祀狐神、莽神、貂神、熊神等的自然神祗的野祭,都一一体现了萨满文化原始性。

尤其是仪式中包含的神歌、器乐、节奏、力量、道具、服饰,不仅是满族人们在传统生活中对于原始文明具象化的体现,也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萨满文化原始性的精神文化内涵。

(二)神秘性与宗教相对应的文化往往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种文化形式。

■发展秧歌的发展由来已久,在中国的大地上十里有一别,百里有异样,但各个地方的秧歌在文化意义上却大同小异,无非于娱乐、祈福、祝愿。

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产物,渭源秧歌也概莫能外,在那里,人们用勤劳、善良、纯朴歌颂着自己的生活,用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

秧歌只是其中之一,近年来,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在演唱曲目和表演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表现新农村,讴歌新时代的曲目和表演形式迅速融入其中,使得秧歌有了新的文化意义和艺术内涵。

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渭源秧歌的明天定会愈加灿烂,在共同的认知和共同民族心理的作用下,它已经深深的融入了当地人的血脉之中了。

仪式音乐研究作为一个学科领域,是在仪式学和民族音乐学的交叉影响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

然而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发展壮大,对萨满音乐文化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才得到切实的发展,我国萨满音乐研究先驱和集大成者是刘桂腾教授。

我国学者们对“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内蒙古科尔沁、黑龙江等地区。

前人的论述多集中在对吉林地区满族民间音乐的考察,以及明清宫廷满族音乐的研究,然而针对黑龙江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最早有1993年由刘桂腾发表的《宁安县富察哈拉萨满跳绳乐器实录》,主要对“富”姓家族萨满乐器的测量和描述,并无切实对其祭祀仪式中的音乐进行研究分析。

然而发表于2006年关杰的《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该文对关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是代表该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开始的文论。

在此期间虽有些文论,但只是对该地区萨满仪式音乐中一些音乐形式的泛话提及,并无切实考察研究。

■“萨满”及其“萨满”仪式音乐“萨满”在我国最先出自于《大清会典事例》,至今沿用。

原是古代女真族对巫妪的一种称谓,类似于巫师,是萨满文化中的核心人物。

在我国满———通古斯语族中的满、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族中,各有不同的称谓,对其解释历来学者无一确切说法,包括“知晓、晓彻”的含义,现在比较公认的“萨满”一词的原意是“狂舞者”,而在“萨满”文化中,“萨满”是通晓一切的智者,德高望重,能够与神灵沟通。

在平时情况下,萨满的生活与常人无异;当进入特殊的状态时,便拥有超越普通人的特殊能力,如占卜凶吉、祛病消灾等,最为重要的是萨满作为人与神沟通的使者,向神表达人的愿望,向人传达神的旨意。

萨满凭借神鼓舞蹈和唱神曲,通过萨满仪式来传达人的请求和神的意志。

可以说,萨满文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萨满。

萨满仪式音乐是指一些在民族以“萨满”祭祀为形式,在其祭祀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音乐形式。

包括“萨满”神歌以及使用的各种乐器等,是歌、舞、乐、诵四位一体的音乐形式,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与神沟通的神秘语言。

在我国北方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还延续这一习俗。

■黑龙江地区民间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现状在近几年由于民族音乐学在我国发展壮大,作为我国萨满文化发源地的黑龙江逐渐被学者们屡次提及,该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部分学者深入田野进行考察研究,这些学者有刘桂腾、关杰等人,研究主要以牡丹江宁古塔地区的满族“萨满”仪式音乐为主(硕士论文3篇,专论2篇,杂论10余篇),对该省另一些传承“萨满”仪式的民族研究文献较少,如鄂伦春族(专论1篇,杂论2篇)、赫哲族(专论1篇、杂论3篇)、达斡尔族(专论2篇,杂论4篇)以及鄂温克族(杂论4篇)等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

内容主要涉及‘萨满’、萨满仪式、萨满教、满族萨满仪式音乐以及‘萨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总体来看对这一地区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文献较少,还处于初步表面研究,尤其是对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的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

1.黑龙江地区满族“萨满”仪式音乐研究黑龙江民间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综述■陈龙(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满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与文字,但其历史的特殊性,现已几乎被汉族同化。

现今能说出自己民族语言的已是寥寥无几,更别说是文字。

因而其萨满仪式已远不及昔日。

牡丹江宁古塔(宁安市)地区是满族的发源地,故而学者们对该地区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此,并以其该地区主要的几个满族姓氏如“关、赵、徐、富”等姓氏家族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田野调查、采访,展开不同层次的研究。

发表于1994年刘桂腾的《宁安县富察哈拉萨满跳绳乐器实录》,主要对“富”姓家族“萨满”乐器的测量和描述,并没有深入其仪式之中研究,然而发表于2006年关杰的《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对“关”氏“萨满”祭祖仪式的过程、仪式中的音乐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

是真正代表该地区民间“萨满”仪式音乐研究开始的文论。

在此前针对该地区萨满仪式音乐进行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有些只是泛话提及。

自2006年以后针对黑龙江地区考察研究的学者逐渐增多,代表性学者有吕晓冬、刘天怡、廉程、孟飞等人,研究成果主要有硕士论文刘天怡的《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研究》,孟飞的《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廉程的《宁古塔徐氏家族满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研究》,专论有吕晓冬的《宁安瓜尔佳哈拉萨满仪式音乐考察》、《宁安满族萨满仪式音乐研究》等文论,主要运用仪式音乐、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对居住于宁古塔地区“满族”几个比较重要的姓氏家族中(“关、赵、徐、富”等)“萨满”祭祖仪式过程、“萨满”神歌、萨满舞以及所使用的乐器等进行实地考录,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阐释,揭示了其祭祀仪式背后的宗教信仰、思想情感等,并对其音乐的本质进行详细的分析探究。

“萨满”在宁古塔地区一些满族家族(关氏、赵氏、徐氏等)中称为“察玛”,可分为“神抓萨满(神授萨满)、神验萨满、许愿萨满、世袭萨满”等。

各氏族祭祖仪式都是分3天进行,过程都遵循“请—敬—送”,但各氏族祭祀对象各自不同,其仪式形式大同小异。

萨满“跳神”是祭祀仪式的高潮,祭祀在不同时间、场合,各有不同的形式,对音乐的使用具有选择性。

该地区满族“萨满”音声都是从语言性到音乐性,萨满神歌是萨满祭祀时的歌唱,有吟诵与歌唱两种形式,有萨满独唱、一领众和等演唱形式。

在萨满祭祀仪式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乐器有“鼓”。

从使音乐本体看,其仪式音乐都属于我国民族五声族调式,旋律简单,曲调进行平稳、均匀、流畅,大多以“宫、商、角”3个音为主(有时以宫、角、徵为主),在此基础上不同家族略有变化;节奏以4/4拍为主,鼓点节拍以“老三点”为基础,各氏族略有变化。

2.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萨满”仪式音乐研究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与满族一样同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

是黑龙江地区现今还在传承萨满仪式这一习俗的重要民族,然而对该地区这些民族的萨满仪式音乐研究起步晚,文献极少。

对这些民族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学者们大多是针对萨满仪式中使用的乐器形制、萨满神歌等做一些简单介绍,对萨满仪式过程只是简单提及,一笔带过,并无深入探究,对萨满仪式中音乐的本质也未曾有人阐释。

对这些民族研究主要以刘桂腾为代表(还有一些学者这里不一一列举),代表性作品有发表于2007年刘桂腾的《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三)赫哲族萨满乐器》主要阐释了赫哲族萨满乐器“温特、哈少和托力”,并对其形制、演奏方法进行了阐释。

2007年刘桂腾发表的《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四)鄂伦春族萨满音乐》该文主要对鄂伦春族萨满信仰及其仪式进行做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呼玛县大兴安岭深处的白银纳鄂伦春族萨满乐器:“手鼓(温图文)托力与铜铃”。

刘桂腾2008年发表的《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六)达斡尔族萨满音乐》该文主要对达斡尔族的历史,以及萨满仪式、仪式中使用的乐器以及萨满神歌与鼓点曲谱进行对比介绍,并介绍了“萨满”乐器有“翁图尔、托力和铜铃”(据田野考察的资料,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雅德根的乐器有翁图尔、堂鼓、小镣等)。

并没有把音乐放归到仪式之中研究,大多学者对鄂温克族考察研究都集中在内蒙古地区,而针对于黑龙江地区鄂温克族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文献至今还未能查到,有些只是泛化提及而已。

■引发的思考综上所述,当下黑龙江地区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还处于最表层,文献很少。

对满族萨满仪式音乐考察研究文献大多是对其几个比较重要姓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的考察研究,然而对该地区其它民族萨满仪式音乐的考察研究文献更少,大多学者都是有针对性的对其萨满仪式音乐中一些音乐形式进行研究,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将“仪式—音乐”二者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对于萨满仪式音乐的研究,必须要将音乐放归到其仪式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了解音乐在仪式中的作用,真正挖掘出其音乐背后的本真。

由于这些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或是已丢失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关“萨满”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口耳相传形式,口述文化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待事物的看法、态度不同,无形中就改变了这种文化的存在状态与价值。

故而萨满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下交给学者们最为棘手的大事。

参考文献:1.刘天怡.满族关姓家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研究,硕士[D]中央民族大学,20112.孟飞.牡丹江地区赵氏满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硕士[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8)3.廉程.宁古塔徐氏家族满族萨满祭祀仪式音乐研究?.硕士[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9)4.吕晓冬.宁安瓜尔佳哈拉萨满仪式音乐考察.歌海,2012(4)5.关杰.关氏家族萨满祭祖仪式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3)6.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三)赫哲族萨满乐器.乐府新声,2007(2)7.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四)鄂伦春族萨满音乐.乐府新声,2007(4)8.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六)达斡尔族萨满音乐.乐府新声,2008(2)9.刘桂腾.中国萨满音乐文化系列研究(之五)鄂温克族萨满音乐.乐府新声,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