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9单元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导学案

〖课 题〗ξ 4.1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1.列举种群的特征,并说明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2.理解并学会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3.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分析说明种群增长曲线的意义。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课前默写下列知识要点,然后自主复习第 4 章第 1、2 节基础知识,对默写结果进行矫正, 并达到导学案提出的学习水平要求(熟记→理解→掌握→运用) 。 一、种群的特征 (一)种群是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中的个体数量叫做种群密度。 (1)特点:不同生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不同;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不同。 (2)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或死亡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1)特点:不同生物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 同一种群在不同时期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同。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特点:受种群密度、食物、空间、资源、繁殖等因素影响。 4.年龄组成:种群中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5.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性比大于 1:雌多于雄(鸡、海豹) ;性比等于 1:雌雄相当(灵长类) ; 性比小于 1:雄多于雌(蜜蜂) 。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型 、 随机分布型 、 集群分布型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 观察对象提出问题 2.种群增长曲线 (1)J 型增长曲线: 条件:理想条件 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大 作出合理假设 归纳数学达形式 模型检验或修正
(2)S 型增长曲线:条件:自然条件 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 K 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 K 值上下波动。 【跟踪练习】读我国人口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三条曲线间的相互关系,表示我国人口出生率状况 的是 1 曲线,表示死亡率的是 2 曲线,表示自然增长率的是 3 曲线。 (2)1960 年前后,三条曲线间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其主要 原因是 58 年的大跃进和 60 年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是出生率大幅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自然增 长率小于零。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我国出生率下降较快,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的实施,较好的控制的人口出生 率。 课中研讨 【问题研讨一】种群的特征 1、结合前段时间学校组织的人口普查,你认为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内容有哪些?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 亡、住房情况等。 2、经过有关部门的汇总和统计,你可以获得种群特种的那些信息? 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人口组成,性别比例 3、以概念图的形式画出个种群各特征间的关系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纲展示]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其概念为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的空间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
③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
[判断与表述]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2)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决定的。
(√)(3)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采取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4)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
(5)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
(×)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
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a.样方法Ⅰ。
适用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b.标志重捕法Ⅰ.适用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Ⅱ.调查程序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个体,计数为M ↓重捕,计数为n ,其中被标记个体数为m↓种群密度估算公式如下:N(种群数量)=()M()()n m 重捕个体数标记数重捕中标记数 (2)年龄组成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连线)提示:A —c-Ⅰ B —b —Ⅲ C —a-Ⅱ(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项目定义 特点或意义 出生率(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决定种群 大小和种 群密度迁入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占该(迁出率)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2.种群的空间特征[纠误诊断](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4)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行道树灌木丛为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提示:调查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6)从理论上讲,第二次被捕捉时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小.(×)提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要偏大.1.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图中②、④分别表示种群的什么特征?提示:②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④表示性别比例.(2)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说明理由。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0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0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减小种群密度(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均匀分布型:如稻田中水稻的空间分布随机分布型:如田野中杂草的分布集群分布型:如瓢虫的空间分布4.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两看法”选择合适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必修3 P 62“学科交叉”改编)将M 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 只鹿中有m 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多少只?若部分标记物脱落,该鹿群的数量与实际数量相比有何变化?答案 (M ×n )÷m 只 增大走出误区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4个关键点关键点①: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a .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和等距取样法(如图乙)。
b .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 2、草本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呈网状)。
c.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关键点②: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关键点③: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关键点④: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2024年新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第9单元 第1课时 种群的数量特征

拓展 提升科学思维
1.根据资料回答有关问题: 2016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为2 415.27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人数 相比,共增加113.355 2万人,增长4.92%。平均每年增加628 141人,年 平均增长率为2.45%。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981.65万 人。如图是该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2.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 个体数 就是种群密度。 (2)意义:种群密度是种群 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 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 较小 、个体 较大 的种群,可以逐个计数,如 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 (2)估算法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 D.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
1234
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 计数法,A正确; 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 不能说明新生个体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 B错误; 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 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当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
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 密度,A错误; 跳蝻活动能力较弱,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 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D错误。
2.下列有关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这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都要采用标记重捕法 B.选取的样方一般呈长方形,样方面积可以根据情况调整大小
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

第30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明细]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文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
(必修3 P60—正文)(√)2.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必修3 P60—正文)(√)3.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必修3 P61—探究)(√) 4.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
(必修3 P63—思考与讨论)(×)5.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必修3 P63—正文)(×)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必修3 P67—正文)(√)7.在自然界,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
(必修3 P67—正文)(√)8.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
(必修3 P68—探究)(√)9.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必修3 P68—探究)(√)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2017·全国卷Ⅱ)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2)(2013·全国卷Ⅰ)天敌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3)(2013·全国卷Ⅱ)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随机取样。
(√)(4)(2012·全国卷Ⅱ)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概念01同种生物的02全部个体。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考纲展示]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①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②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如下表:(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曲线A 为“J”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N t =N 0λt⎩⎪⎨⎪⎧N 0:种群起始数量t :时间N 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曲线B 为“S”型曲线 (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 /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 值后,将停止增长(3)应用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保护大熊猫。
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环境阻力的有无。
(2)A 、B 曲线联系:“J”型曲线――→环境阻力“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以及人类活动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教学案

9.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项目定义特点或意义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①类型②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X 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应用1.“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比较项目 “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有K值,可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2.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的比较下图中甲表示的是“J”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乙表示的是“S”型增长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学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数量的变化(Ⅱ)。
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复习要求
1.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分析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3.掌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4.列举“S”型曲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基础自查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1)概念: 。
(2)调查方法
①样方法⎩
⎪⎨⎪⎧
适用于 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取样方法有 和 两种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想一想 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2.出生率和死亡率: 。
3.迁入率和迁出率: 。
4.年龄组成
(1)概念: (2)类型
①增长型: 。
②稳定型: 。
③衰退型: 。
想一想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构建种群增长模型
(1)方法:。
(2)意义: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2.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
(2)数学公式:
(3)特点:。
3.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条件:
(2)概念:。
(3)K值:又称,在的情况下,。
(4)特点:。
课堂深化探究
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分析种群数量特征模型、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2)析图
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⑤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首先依据的是,其次是,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特别提醒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
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4)统计图
①图解: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表示年龄,横轴表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特别提醒(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2.K 值与K
2在实践中的应用
3.K 值变动的示意图
(1)同一种生物的K 值 。
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 ;当种群数量偏离平均值的时候, 。
(2)环境遭受破坏, ;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时, 。
特别提醒 (1)最大捕捞量≠最大日捕获量,如K
2时捕捞可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但不能获得
最大日捕获量——最大日捕获量应处于种群密度最大时。
(2)增长率≠增长速率。
“S”型曲线辨析:
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
(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应在此期进行。
(2)加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
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
严防达此期。
(3)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到达K 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