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36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 风湿病科。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6 风湿病科。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尪痹是一种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所致。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XXX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在中医证候诊断方面,风寒湿痹证表现为关节疼痛,重者有肿胀,XXX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湿热痹阻证则表现为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痰瘀痹阻证则表现为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肝肾不足证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畏寒喜暖,临床常伴气血亏虚可有乏力,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在治疗方法方面,针对不同的证候,中医采用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

对于风寒湿痹证,治疗方法是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对于湿热痹阻证,治疗方法是清热解毒,祛湿通络。

对于痰瘀痹阻证,治疗方法是化痰活血,通络止痛。

对于肝肾不足证,治疗方法是补肝肾,滋阴养血,通络止痛。

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推荐方药:对于风湿偏盛者,建议使用羌活胜湿汤加减,包括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等。

对于寒湿偏盛者,可以选择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包括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薏仁、羌活、防己、生甘草等。

当然,也可以选择中成药具有同等功效。

中药泡洗: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选择祛风散寒,祛湿通络的中药,煎煮成200ml,使用中医泡脚桶,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2度,浸泡数分钟后,再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就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与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及方案优化说明

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及方案优化说明

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分析总结及方案优化说明尪痹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是以肌肉强直、僵硬、难以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中医诊疗尪痹的方案一般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本文将对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方案优化说明。

首先,对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需要从患者病情、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具体分析如下:1.患者病情:尪痹病情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病情较轻,遵循中医诊疗方案后病情明显改善;而有的患者病情较重,病程长久,对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要求较高。

因此,尪痹中医诊疗方案的执行情况与患者病情有着密切关系。

2.医生治疗技术水平:中医诊疗尪痹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生的治疗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尪痹中医诊疗方案的执行情况和疗效。

对于一些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的医生而言,可能存在方剂选用不当、针灸手法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方案的执行效果。

3.养生保健:尪痹患者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同时,还需要进行养生保健工作。

适当的运动锻炼、饮食调理、心理疏导等对于尪痹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一些患者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对养生保健措施的忽视或不重视,导致效果不佳。

对尪痹中医诊疗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案优化说明:1.提高医生技术水平:加强对尪痹的研究和培训,提高医生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方剂选用和针灸技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完善方案执行过程: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加强患者教育和健康指导: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患者普及尪痹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积极治疗的信心和决心,做好养生保健工作。

4.加强科学研究与合作: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需要依托科学研究和临床经验积累。

医院、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可以加强合作,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逐步完善尪痹中医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 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 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 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 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 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醪、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诊疗方案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髎、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湿痹阻证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优势病种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诊疗方案

优势病种类风湿关节炎(尪痹)诊疗方案

附件1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中医TCD编码:BNV070;西医ICD-10编码为:M06.991)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2009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A:受累关节-1个大关节(0分)-2-10个大关节(1分)-1-3个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4-10个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一项结果)-RF和ACPA(抗瓜氨酸化的蛋白抗体)阴性(0分)-RF和ACPA,至少有一项是低低度阳性(2分)-RF和ACPA,至少有一项是高低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一项结果)-CRP和ESR均正常(0分)-CRP或ESR异常(1分)D:症状持续时间-小于6周(0分)-大于等于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评分大于或等于6分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沉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润,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尪痹病(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 )。

尪痹病是由风寒湿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

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

⑤皮下结节。

⑥手X线改变。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

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二)证候诊断
1.风湿痹阻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2.寒湿痹阻证:肢体关节冷痛,局部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拘急,局部畏寒, 得寒痛剧,得热痛减,皮色不红,舌胖,舌质淡暗,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痠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 关节发凉,畏寒喜暖,舌红,苔白薄,脉沉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取肩髃、肩醪、曲池、尺泽、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昆
仑、太溪、解溪等穴位;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或点刺放血、穴位注射。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湿痹阻证
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川芎、秦艽、桂枝、青风藤。

中成药:木瓜丸等。

2 •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乌头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制川乌(或制附片)、桂枝、赤芍、生黄芪、白术、当归、生苡仁、羌活、防己、生甘草。

中成药:虎力散胶囊,独一味胶囊等。

3.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

生苡仁、防己、滑石粉、连翘、苍术、黄柏、金银花、萆薢、羌活、赤芍、青风藤。

4.痰瘀痹阻证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小活络丹加减。

炙乳香、炙没药、地龙、制南星、白芥子、当归、赤芍、川芎。

中成药:大活络丸、小活络丸等。

5.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祛邪。

推荐方药:八珍汤合蠲痹汤加减。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生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

6.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蠲痹通络。

推荐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炒杜仲、怀牛膝、细辛、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熟地黄、补骨脂、鸡血藤、乌梢蛇、蜈蚣、地龙、生甘草。

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痹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环节,贯穿疾病始终。

除上述6 种常见证型外,瘀血阻络证常与RA的其他证型兼见,故RA之不同证型,不同病理阶段,均应配合活血化瘀之品,可随证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或血府逐瘀丸(胶囊)。

根据病情,亦可选用以下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1.各证候均可选用具有调整骨代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例如注射用
鹿瓜多肽等。

2.根据病情,可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例如丹参类
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

(四)外治法
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选择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薰治、中药穴位贴敷等。

辨证选用外用药物,如偏寒湿痹阻者,酌情选用驱风散寒除湿、温经通络药物,偏湿热痹阻者,酌情选用清热除湿、宣痹通络之品,偏痰瘀痹阻者,酌情选用活血行瘀、化痰通络之品等。

(五)手法治疗
根据病情,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

(六)特色治疗
1.温针灸:在病损重的部位行温针灸。

2.火针疗法。

3.小针刀切开松解减压术:在病变部位选点3-5个,行小针刀切开松解减压术。

每周一次。

4.督脉隔物灸(姜、蒜、中药泥)结合局部隔物灸。

5.刺络放血。

6.皮肤针。

7.刮痧疗法等。

10.中药熥敷
(七)其他疗法
1.关节腔积液者,行关节腔穿刺术;
2.根据病情,可进行关节康复治疗;伴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口服相关补钙药品。

(八)调摄与护理
1.心理调摄
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饮食起居调摄
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禁饮酒;避风寒、慎劳累。

3.护理
(1)活动期关节护理:病情活动期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量,尽量将病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如膝关节、肘关节应尽量伸直。

(2)缓解期关节功能锻炼护理:病情稳定时应及时注意关节功能锻炼,如慢步、游泳锻炼全身关节功能;捏核桃或握力器,锻炼手指关节功能;双手握转环旋转,锻炼腕关节功能;脚踏自行车,锻炼膝关节;滚圆木,踏空缝纫机,锻炼踝关节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中医证候学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中医症状分级、疗效评价,动态观察中医证候的改变;
1.中医证候评价方法
(1)症状分级标准:
(2)疗效评价: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有效率= -------- ; -- ------------- X 100%
①临床缓解:中医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证候积分减少》70%
②显效: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0%
③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20%
④无效:中医临床症状无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20%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